具有强回弹性能的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5644发布日期:2020-09-15 19:2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具有强回弹性能的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导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强回弹性能的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



背景技术:

漆包铜线是电机、电器和家用电器等产品的主要零部件,由导体和绝缘层两部分组成,其一般是裸线经退火软化后,再经过多次涂漆,烘焙而成。根据漆包铜线的使用场景,一般采用耐热温度级别来划分,例如:120级、130级、155级、180级等,随着耐热温度的提高,对漆包铜线的绝缘漆涂层耐热、耐击穿性能的要求也逐步提高。155级漆包铜线一般运用在普通的电机和变压器的绕线,需要其能具备一定的耐高温性能、耐热冲击性能和耐软化击穿性能。

公告号为cn20141366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热粘合直焊性聚氨酯漆包铜圆线,包括铜圆线本体,在铜圆线本体表面涂覆有绝缘层,在绝缘层表面涂覆有外涂层;绝缘层为直焊性聚氨酯漆,外涂层为具有加热融着性的热固性聚酰胺树脂漆。该实用新型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能的自粘线,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耐久性,热级为155级,绝缘层具有直焊特性,在高温下无须去漆,在制作电器线圈时可以直接进行焊接,避免脱漆时对人体伤害。

但漆包铜线在生产或缠绕时,漆包铜线会受到轴向或径向上的拉力,而传统的漆皮固化后柔韧性不足,漆包铜线被拉伸或弯折后,漆皮容易破裂导致漆包铜线的绝缘性能下降,影响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强回弹性能的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该铜圆线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对铜导线承受径向拉力时能起到了良好的束缚作用,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具有强回弹性能的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包括铜导线,所述铜导线表面包裹有由抗拉复合纤维经纬编织而成的抗拉薄膜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拉复合纤维由多种纤维复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和回弹性能,由抗拉复合纤维经纬编织而成的抗拉薄膜层,包裹于铜导线外侧,以此使得铜导线的抗拉强度得以增强,从而对铜导线承受径向拉力时能起到了良好的束缚作用,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复合纤维由聚烯烃纤维和氨纶纤维相互捻合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烯烃纤维是指由烯烃聚合成的线型大分子构成的合成纤维,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抗拉强度和回弹性;氨纶纤维具有高断裂伸长、低模量和高弹性回复率的特性,由聚烯烃纤维和氨纶纤维捻合而成的抗拉复合纤维,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和回弹性能,从而提高了铜导线的抗折性能,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薄膜层与铜导线之间设有粘结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粘结层,以此使得抗拉薄膜层与铜导线之间的粘结作用更加牢固,降低了漆包铜线发生松散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薄膜层远离粘结层一侧的表面上均匀涂覆有聚酯漆层,所述聚酯漆层为155级聚酯漆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55级聚酯漆为改性聚酯漆,具有良好的弹性、附着性、电气性能和耐溶剂性,并且155级聚酯漆的制漆工艺幅度宽,价格低廉,产量高,适合大批量生产;通过设置聚酯漆层,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绝缘性能得以增强,降低了该铜圆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漏电并伤人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聚酯漆层远离铜导线一侧的表面上螺旋缠绕有多根陶瓷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瓷纤维是一种纤维状轻质耐火材料,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比热小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通过设置陶瓷纤维,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拉性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根所述陶瓷纤维远离铜导线一侧的弧形表面上共同设有加固环,所述加固环的内侧弧形表面与陶瓷纤维远离铜导线一侧的弧形表面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环对多根陶瓷纤维起到了良好的束缚作用,降低了陶瓷纤维发生松散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薄膜层远离铜导线的一侧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内侧弧形表面与加固环的外侧弧形表面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层由防水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通过设置防水层,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防水性能得以增强,提高了该铜圆线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层远离铜导线一侧的弧形表面上均匀涂覆有耐磨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磨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在防水层外表面设置耐磨层,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耐磨性能得以增强,有利于延长铜圆线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本方案中,抗拉复合纤维由多种纤维复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和回弹性能,由抗拉复合纤维经纬编织而成的抗拉薄膜层,包裹于铜导线外侧,以此使得铜导线的抗拉强度得以增强,从而对铜导线承受径向拉力时能起到了良好的束缚作用,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本方案中,聚烯烃纤维是指由烯烃聚合成的线型大分子构成的合成纤维,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抗拉强度和回弹性;氨纶纤维具有高断裂伸长、低模量和高弹性回复率的特性,由聚烯烃纤维和氨纶纤维捻合而成的抗拉复合纤维,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和回弹性能,从而提高了铜导线的抗折性能,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本方案中,陶瓷纤维是一种纤维状轻质耐火材料,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比热小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通过设置陶瓷纤维,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拉性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抗拉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抗拉复合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整体结构的主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整体结构的俯剖视图。

附图标记:1、铜导线;2、粘结层;3、抗拉薄膜层;31、抗拉复合纤维;311、聚烯烃纤维;312、氨纶纤维;32、聚酯漆层;4、陶瓷纤维;41、加固环;5、防水层;6、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具有强回弹性能的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包括铜导线1,铜导线1的横截面为圆形,铜导线1表面由内之外依次设有粘结层2和抗拉薄膜层3。粘结层2采用胶水均匀涂覆于铜导线1的弧形表面固化而成,结合图2所示,抗拉薄膜层3由抗拉复合纤维31经纬编织而成,再结合图3所示,抗拉复合纤维31包括聚烯烃纤维311和氨纶纤维312。

如图3所示,聚烯烃纤维311具有优良的耐磨性、抗拉强度和回弹性,氨纶纤维312具有高断裂伸长、低模量和高弹性回复率的特性,聚烯烃纤维311与氨纶纤维312相互捻合而成抗拉复合纤维31,结合图1所示,由抗拉复合纤维31经纬编织而成抗拉薄膜层3,抗拉薄膜层3的内侧弧形表面与粘结层2远离铜导线1一侧的表面粘结,以此使得该铜导线1的抗拉强度和回弹性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了铜导线1在其径向上的抗拉能力,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抗拉薄膜层3上设有聚酯漆层32,聚酯漆层32均匀涂覆于抗拉薄膜层3远离粘结层2一侧的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聚酯漆层32为155级聚酯漆层,155级聚酯漆为改性聚酯漆,具有良好的弹性、附着性、电气性能和耐溶剂性,通过设置聚酯漆层32,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绝缘性能得以增强,降低了该铜圆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漏电并伤人的概率。

如图1所示,聚酯漆层32上设有陶瓷纤维4,陶瓷纤维4的数量为多根,多根陶瓷纤维4均匀缠绕于聚酯漆层32远离铜导线1一侧的表面上,陶瓷纤维4是一种纤维状轻质耐火材料,具有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通过在聚酯漆层32上缠绕陶瓷纤维4,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

如图1及图4所示,陶瓷纤维4上设有加固环41,加固环41为圆环状结构,加固环41的轴线与铜圆线的轴线重合,加固环41的内侧弧形表面与陶瓷纤维4远离铜导线1一侧的弧形表面抵紧,通过设置加固环41,以此对多根陶瓷纤维4起到了良好的束缚作用,从而降低了多根陶瓷纤维4发生松散的概率。

如图1及图5所示,抗拉薄膜层3远离铜导线1的一侧设有防水层5,防水层5由防水漆固化形成,防水层5的内侧弧形表面与加固环41的外侧弧形表面贴合,通过设置防水层5,以此使得该防水层5的防水性能得以提升,从而提升了漆包铜线的防水特性,降低了漆包铜线受潮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

如图1所示,防水层5上设有耐磨层6,耐磨层6均匀涂覆于防水层5远离铜导线1一侧的弧形表面上,耐磨层6由环氧树脂制成,通过设置耐磨层6,以此使得铜圆线的耐磨性能得以增强,从而使得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得以延长。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抗拉复合纤维31由多种纤维复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和回弹性能,由抗拉复合纤维31经纬编织而成的抗拉薄膜层3,包裹于铜导线1外侧,以此使得铜导线1的抗拉强度得以增强,从而对铜导线1承受径向拉力时能起到了良好的束缚作用,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聚烯烃纤维311是指由烯烃聚合成的线型大分子构成的合成纤维,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抗拉强度和回弹性;氨纶纤维312具有高断裂伸长、低模量和高弹性回复率的特性,由聚烯烃纤维311和氨纶纤维312捻合而成的抗拉复合纤维31,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和回弹性能,从而提高了铜导线1的抗折性能,有利于延长漆包铜线的使用寿命。陶瓷纤维4是一种纤维状轻质耐火材料,具有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通过在聚酯漆层32上缠绕陶瓷纤维4,以此使得该铜圆线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