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6441发布日期:2020-10-20 12:0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接触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模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



背景技术:

随着接线盒的导电模块的发展,现有技术中出现一种电池接线盒的导电模块。电池接线盒的导电模块包括绝缘本体、2块导电片、二极管芯片、跳线,将二极管芯片设置在绝缘本体内部实现绝缘封装处理,通过绝缘本体将两块导电片固定,2块导电片通过二极管芯片以及跳线将两个导电片实现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例如专利申请号:cn201020553865.8,专利名称:新型半导体导线跳线结构,公开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导线跳线结构,将跳线的一面制成一个凸台或数个凸台,凸台的位置对应于传统焊接铜粒的位置,以替代铜粒。

以及现有专利,专利申请号:cn201420721997.5,专利名称:晶片封装结构,公开了一种晶片封装结构,所述晶片封装结构包括晶片座、设于所述晶片座的晶片、跳线和搭脚,所述跳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晶片和所述搭脚,所述跳线包括凸台和贯穿所述凸台的缓冲孔。

传统的跳线设计,跳线与晶粒焊接点设计过小,造成产品vf偏高、散热能力较差,热阻较高,从而导致产品产期使用时可靠性较差,无法满足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产品发展趋势。传统跳线长期使用过程中功耗较大,温升较高,无法对抗大的正向浪涌电流。而且现有技术中的跳线的吸取部位直径较小在自动化生产吸取的时候操作不便,同时跳线一方面容易受两端的安装高度差产生应力受损,而且跳线也容易受外力拉扯而造成位移松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具有良好的散热性、稳定性、安全性,也增加了跳线与芯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跳线的爬电距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跳线是条形结构的导电金属板,所述跳线包括,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以及衔接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的衔接部,所述衔接部倾斜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之间,所述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以及衔接部之间构成之字形或z字形结构,所述连接部一上设置有凸台,所述衔接部上设置有去应力孔。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部一或连接部二与所述衔接部之间设置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是扁平的圆弧形结构,且操作部的宽度大于连接部一、连接部二、衔接部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部一在设置凸台的相对面设置有与所述凸台对应的凹腔。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跳线的所述连接部一与所述连接部二错位平行,且所述凸台与所述连接部二位于所述连接部一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操作部与所述连接部一在同一水平面上;或,所述操作部与连接部二在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跳线是采用紫铜材料制成的导电体。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部一设置凸台的一侧与所述衔接部之间构成的内夹角,和连接部二与所述衔接部之间构成的内夹角的角度相等,且所述连接部一设置凸台的一侧与所述衔接部之间的内夹角为钝角。

根据上述实施例中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具有良好的散热性、稳定性、安全性,通过在跳线与芯片接触处设置有凸台,凸台的设置增加了跳线与芯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延长了跳线与芯片和导电体一之间的爬电距离,减少短路风险。在跳线的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通过倾斜设置的衔接部连接,跳线设置成z字形或之字形结构,减少跳线两端的安装高度差,有效减少跳线的安装应力。利用衔接部的去应力孔有效提高跳线的安装稳定性。

宽大的操作部更有利于自动化生产中吸盘吸附操作,而且操作部表面积增大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提升了跳线的散热性能和抗断裂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跳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跳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跳线与导电体一和导电体二以及芯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跳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跳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跳线,11-连接部一,111-凸台,112-凹腔,12-操作部,13-衔接部,131-去应力孔,14-连接部二,2-连接体一,3-连接体二,4-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5所示,一种适用于导电模块中的跳线1,跳线1是条形结构的导电金属板,跳线1是采用紫铜材料制成的导电体。跳线1包括连接部一11、操作部12、衔接部13、连接部二14。连接部一11和连接部二14通过衔接部13和操作部12连接,连接部一11与操作部12在统一水平面上,且衔接部13倾斜设置在连接部一11和连接部二14之间,连接部一11、操作部12、连接部二14,通过与衔接部13构成一体的之字形或z字形结构。进一步的,跳线1的连接部一11与连接部二14错位平行,且凸台111与连接部二13位于连接部一11的同一侧。更进一步的,连接部一11设置凸台11的一侧与衔接部13之间构成的内夹角,和连接部二14与衔接部13之间构成的内夹角的角度相等,且连接部一11设置凸台111的一侧与衔接部13之间的内夹角为钝角。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部一11上设置有与芯片4连接的凸台111,连接部一11在设置凸台111的相对面设置有与凸台111对应的凹腔112。连接部一11与衔接部13之间设置有操作部12,操作部12是扁平的圆弧形结构,且操作部12的宽度大于连接部一11、连接部二14、衔接部13的宽度。衔接部13上设置有去应力孔131。更具体的,芯片4采用的是pn结芯片,但不仅限于此。

工作原理:

如图1~图5所示,导电体一2与导电体二3相对设置,且导电体一2与导电体二3之间预留有间隙,导电体一2与导电体二3不直接接触,其中一个导电体一2或导电体二3上设置有芯片4,本实用新型中导电体一2上设置有芯片4,将跳线1的连接部一11上的凸台111与芯片4焊接接触,凸台111是圆柱形结构能提升跳线1与芯片4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延长了跳线1与芯片4和导电体一2之间的爬电距离,防止短路。跳线1的另一端的连接部二14与导电体二3焊接,此时跳线1的连接部一11和连接部二14通过扁平的操作部12和衔接部13连接构成一体。

通过倾斜设置在操作部12和连接部二14之间的衔接部用于平衡跳线两端的高度差,之字形或z字形结构消除跳线1应力。利用在衔接部13上设置的去应力孔131进一步消除跳线1的应力,提升跳线1与其他部件的稳定连接的吻合性能。连接部一11上设置凸台111的背面设置有凹腔112也进一步提升跳线1在安装时的稳定性,以及与其他部件之间连接的吻合性能,特别是在导电体一2与导电体二3上的芯片4和跳线1上设置绝缘本体时跳线1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吻合性能,有效预防跳线1的松脱。宽大的操作部12更有利于自动化生产中吸盘吸附操作,而且操作部1表面积增大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提升了跳线的散热性能和抗断裂强度。

同时在还能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