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0759发布日期:2021-01-08 11:1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直流继电器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直流电源供电条件下的自动控制电路中。常用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一般无辅助开关,无法实时监控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发生异常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产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外部特殊电路来对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进行信号采集,不仅增加了成本,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高,且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外形尺寸有所限制,不符合整车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发展方向。

目前,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9029309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其包括金属腔体和设于金属腔体内的动铁芯,金属腔体的底部通过陶瓷环设有第一触点,动铁芯的底部通过导通件设有第二触点,且第一触点与导通件、第二触点形成触点开关。应用时,当高压直流继电器启动时,动铁芯带动传动杆上升,第二触点远离第一触点,触点开关断开;当高压直流继电器关闭时,动铁芯带动传动杆下降,第二触点接触第一触点,触点开关导通,将第一触点与外部信号电路连接,即可以通过外部电路的信号,判断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且该开关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在高压直流继电器内部,不占用多余的空间,有效保证了产品在不改变原有体积的情况下,实现了辅助触点开关功能。但其存在如下缺点:一旦该触点开关对应的外部信号电路出现故障,辅助开关装置对高压直流继电器工作状态的指示作用就会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其采用触点开关与机械结构组合应用,能够双重指示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即使相应外部信号电路发生故障也能有效发挥作用,应用价值较高。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部的线圈、设于线圈内侧的动铁芯、与动铁芯连接的传动杆、用于实现动铁芯和传动杆的复位功能的弹簧、固定在壳体上的静触头以及与静触头对齐并固定在传动杆上端的动触头;所述传动杆上固定有第二触点,所述壳体上连接有与第二触点对齐且相适配的第一触点,所述第一触点用于与外部信号电路连接;所述传动杆上固定有连接板,且连接板上固定有贯通壳体的指示块,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指示块伸缩移动的限位口。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第二下端纵向贯穿动铁芯并延伸至动铁芯的下方,所述第二触点和连接板分别连接在传动杆的下端,所述第一触点位于动铁芯和第二触点之间,所述限位口开设于壳体的底部。将辅助开关装置的主要部件设于壳体的下端,可避免对其它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将第一触点设于第二触点上方,使得在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传动杆和动铁芯一起上升,第二触点随随传动杆上移至接触第一触点,相应的外部信号电路导通;在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断电时,传动杆和动铁芯一起下降,第二触点随随传动杆下移脱离第一触点,相应的外部信号电路断开,即相应的外部信号电路与高压直流继电器同步导通同步断开,应用时较为符合人们的惯性思维,应用较为方便。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设置动触头的上腔室和用于设置动铁芯的下腔室,所述传动杆与动铁芯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杆上固定有抵接在动铁芯上端的限位块,所述动铁芯的下方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触点的限位板,所述下腔室内固定设有位于限位块上方的固定块,所述传动杆的上端纵向贯穿固定块并延伸至上腔室内,所述固定块的下部开设有一个用于安装弹簧的导向槽,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上。传动杆与动铁芯滑动连接可节省二者之间固定连接的步骤,限位块可便于使动铁芯的上移推动传动杆上移,并利用用于安装第一触点的限位块对动铁芯的下端进行限位,充分利用已有的部件达到对动铁芯和传动杆下行行程限位的目的;固定块的设置使得弹簧可先安装固定再将固定块与壳体固定连接即可,便于弹簧的设置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口内沿其周侧设有密封胶圈。密封胶圈可防止灰尘、水蒸气等外界因素通过限位口进入壳体内部,有利于对壳体内部的部件进行防护。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位置固定的第一触点和随传动杆移动的第二触点,形成触点开关,且第一触点用于与外部信号电路连接,可以指示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同时还设有与传动杆固定连接的指示块,且指示块能够贯穿至壳体外侧,通过指示块位于壳体的内侧或外侧可以指示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即本实用新型采用触点开关与机械结构组合应用,能够双重指示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即使相应外部信号电路发生故障也能有效发挥作用,且通过对比相应外部信号电路的信息和指示块的位置可判定相应外部信号电路是否出现故障,应用价值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高压直流继电器断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高压直流继电器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外部信号电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二触点;2、第一触点;3、限位块;4、弹簧;5、固定块;6、传动杆;7、动触头;8、静触头;9、动铁芯;10、连接板;11、密封胶圈;12、指示块;13、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包括壳体13、设于壳体13内部的线圈、设于线圈内侧的动铁芯9、与动铁芯9连接的传动杆6、用于实现动铁芯9和传动杆6的复位功能的弹簧4、固定在壳体13上的静触头8以及与静触头8对齐并固定在传动杆6上端的动触头7;所述传动杆6上固定有第二触点1,所述壳体13上连接有与第二触点1对齐且相适配的第一触点2,所述第一触点2用于与外部信号电路连接;所述传动杆6上固定有连接板10,且连接板10上固定有贯通壳体13的指示块12,所述壳体13上开设有供指示块12伸缩移动的限位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口内沿其周侧设有密封胶圈11。密封胶圈11可防止灰尘、水蒸气等外界因素通过限位口进入壳体13内部,有利于对壳体13内部的部件进行防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杆6第二下端纵向贯穿动铁芯9并延伸至动铁芯9的下方,所述第二触点1和连接板10分别连接在传动杆6的下端,所述第一触点2位于动铁芯9和第二触点1之间,所述限位口开设于壳体13的底部。将辅助开关装置的主要部件设于壳体13的下端,可避免对其它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将第一触点2设于第二触点1上方,使得在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传动杆6和动铁芯9一起上升,第二触点1随随传动杆6上移至接触第一触点2,相应的外部信号电路导通;在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断电时,传动杆6和动铁芯9一起下降,第二触点1随随传动杆6下移脱离第一触点2,相应的外部信号电路断开,即相应的外部信号电路与高压直流继电器同步导通同步断开,应用时较为符合人们的惯性思维,应用较为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3内设有用于设置动触头7的上腔室和用于设置动铁芯9的下腔室,所述传动杆6与动铁芯9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杆6上固定有抵接在动铁芯9上端的限位块3,所述动铁芯9的下方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触点2的限位板,所述下腔室内固定设有位于限位块3上方的固定块5,所述传动杆6的上端纵向贯穿固定块5并延伸至上腔室内,所述固定块5的下部开设有一个用于安装弹簧4的导向槽,所述弹簧4的下端固定连接在限位块3上。传动杆6与动铁芯9滑动连接可节省二者之间固定连接的步骤,限位块3可便于使动铁芯9的上移推动传动杆6上移,并利用用于安装第一触点2的限位块对动铁芯9的下端进行限位,充分利用已有的部件达到对动铁芯9和传动杆6下行行程限位的目的;固定块5的设置使得弹簧4可先安装固定再将固定块5与壳体13固定连接即可,便于弹簧4的设置安装。

其它同实施例1。

上述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开关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为:

将第一触点2与led灯的开关控制电路(外部信号电路)连接,如图3所示,s表示第一触点2,l表示led灯,p表示电源。

如图2所示,当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由于电磁作用产生电磁吸力,动铁芯9向上移动,并通过限位块3推动传动杆6向上移动,弹簧4被压缩,动触头7随传动杆6上移至接触静触头8导通,同时,第二触点1随随传动杆6上移至接触第一触点2,使得开关s闭合,led灯亮起,且连接板10随传动杆6上移,带动指示块12上移,指示块12的底部位于限位口内侧;如图1所示,当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断电时,由于电磁吸力消失,在弹簧4的复位作用下,通过限位块3推动传动杆6和动铁芯9向下移动,动触头7随传动杆6下移脱离接触静触头8,同时,第二触点1随随传动杆6下移脱离第一触点2,使得开关s断开,led灯熄灭,且连接板10随传动杆6下移,带动指示块12下移,指示块12的底部伸出限位口外侧。

若指示块12的底部位于限位口内侧,而led灯不亮,或者指示块12的底部位于限位口外侧,而led灯亮,均能得知led灯的开关控制电路出现故障。故而,通过对比相应外部信号电路的信息和指示块的位置可判定相应外部信号电路是否出现故障。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触点开关与机械结构组合应用,能够双重指示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即使相应外部信号电路发生故障也能有效发挥作用,且通过对比相应外部信号电路的信息和指示块的位置可判定相应外部信号电路是否出现故障,应用价值较高。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