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装置及电池充放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0727发布日期:2020-11-19 19:3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转接装置及电池充放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装置及电池充放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组件由多个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组成,电池组件的模块线束组件连接于电池的电池极柱上,模块线束板组件仅有正负极引出支座和采集接口连接外界设备,单独的一串或者几串电池缺少对外连接的接口。

当电池组件某一串或几串电压偏低(偏高),就需要单独对某一串或几串电压进行充电(放电)。此时,通过正负极引出支座进行充电(放电),无法将某一串或几串电压与该电池组件其它几串调整到电压一致。

目前,对电池组件的某一串或者几串进行充放电时,采用尖嘴夹固定在模块线束组件上,可靠性差且可操作性差,存在脱落或者滑落的风险,安全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装置及电池充放电系统,以用于实现电池组件的电极和充放电装置可靠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接装置,用于电连接电池组件的电极和充放电装置,转接装置包括:

本体;

导电体,导电体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上,导电体的一端用于与电极电连接,导电体的另一端用于与充放电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通过导电体实现了电极与充放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本体固定导电体的设置位置,从而不会出现导电体与电极之间的误脱离,提高了充放电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导电体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上,从而可以方便调整导电体的位置,以此与电极可靠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充放电系统,包括上述的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充放电系统,通过转接装置的导电体实现了电极与充放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本体固定导电体的设置位置,从而不会出现导电体与电极之间的误脱离,提高了充放电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导电体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上,从而可以方便调整导电体的位置,以此与电极可靠连接。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转接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转接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本体;11、吸盘;12、连接板;13、支撑板;14、固定板;15、第一滑孔;20、导电体;21、导电柱;22、连接端子;23、导电片;30、第一固定组件;31、第一平垫;32、第一螺母;40、第二固定组件;41、第二平垫;42、第二螺母;50、第三固定组件;51、第三平垫;52、第三螺母;60、第四固定组件;61、第四平垫;62、第四螺母;70、第五固定组件;71、第五平垫;72、第五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接装置,用于电连接电池组件的电极和充放电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4,转接装置包括:本体10;导电体20,导电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10上,导电体20的一端用于与电极电连接,导电体20的另一端用于与充放电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接装置通过导电体20实现了电极与充放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本体10固定导电体20的设置位置,从而不会出现导电体20与电极之间的误脱离,提高了充放电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导电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10上,从而可以方便调整导电体20的位置,以此与电极可靠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组件包括多个单电池,电池组件可以是电池模块、电池模组、电池包等,重点突出包括多个单电池,并有对某些单电池进行独立充放电需求的电池结构。电池组件的电极可以理解为电池的电池极柱,在具体充放电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导电体20与电池极柱直接电连接,即导电体20与电池极柱相接触。或,模块线束组件与各个电池的电池极柱相连接,在具体充放电时,将导电体20与模块线束组件相接触,从而使得导电体20通过模块线束组件与电池极柱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0可以设置在电池组件上,即在用于对电池组件的部分电池充电时,将本体10设置在电池组件上。或者,本体10可以设置在其他支撑结构上,例如,用于支撑电池组件的结构,只要保证本体10与电池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并在调整导电体20与电极连接后,可以固定导电体20,以此保证导电体20与电极的可靠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0为绝缘树脂板,绝缘树脂板绝缘性能好,质量较轻。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10上,即导电体20可以沿水平和竖直方向相对于本体10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滑孔15,导电体20穿设在第一滑孔15内,且沿第一滑孔15的延伸方向以及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从而保证导电体20与相应的电极电连接,且可以适应与不同位置处电极的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孔15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即导电体20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属于寻找需要与导电体20电连接的电极。而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即导电体20沿竖直方向移动时,属于在电极的上方沿靠近或远离电极移动。在导电体20与电极连接过程中,一般都需要使得导电体20沿水平和竖直方向移动,以此与相应的电极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孔15为条形孔,进一步,第一滑孔15为腰形孔,或矩形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孔15设置在支撑板13上,导电体20穿过第一滑孔1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本体10上设置有吸盘11,以此用于固定本体10,避免由于本体10晃动而引起的导电体20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盘11可用于吸附在电池组件上;其中,导电体20与吸盘11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保证吸盘11稳定地吸附于电池组件上,避免导电体20出现晃动等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盘1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吸盘11间隔地设置在本体1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盘11用于吸附在电池组件的侧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本体10包括:连接板12,吸盘11设置在连接板12上;支撑板13,支撑板13与连接板12相连接,导电体20设置在支撑板13上;其中,连接板12与支撑板13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以此适应电池组件的整体结构,从而保证连接板12通过吸盘11稳定地设置在本体10上,且支撑板13上的导电体20可以与电极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13与连接板12形成了一个l型结构,即连接板12通过吸盘11固定在电池模组的侧板上,而支撑板13位于电池模组的上方,从而使得支撑板13上的导电体20与位于电池模组顶端的电极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板12上设置有安装孔,吸盘11通过安装孔安装在连接板12上。吸盘11可以为2个,2个吸盘11达到两点定一线作用,且可以加大吸附强度,避免滑落。吸盘11通过大气压强吸附在电池组件的侧板上,对侧板表面无伤损。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本体10还包括:固定板14,固定板14与连接板12远离支撑板13的一端相连接,且与支撑板13相对设置;其中,连接板12与固定板14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固定板14可以用于本体10的固定,以此平衡竖直方向的力,增加竖直方向的承受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板14可卡接在电池组件上,导电体20与固定板14间隔设置,以此避免出现干涉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12与固定板14形成了一个l型结构,即连接板12两端分别具有支撑板13和固定板14,支撑板13用于支撑导电体20,而固定板14可以进一步与电池组件进行连接,结合连接板12上的吸盘11可以将本体10稳定地连接在电池组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13的长度大于固定板14的长度,导电体20位于固定板14的上方,第一预设夹角与第二预设夹角均为直角,从而适应电池模组的外型结构,保证转接装置既可以方便地设置在电池模组上,且使得导电体20可以可靠地与电极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20相对于支撑板13可移动地设置,即导电体20沿支撑板13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从而保证导电体20准确地与电极电连接,而固定板14在保证与电池模组卡接即可,从而其长度尺寸可以较短。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10上,从而在本体10安装于电池模组后,通过移动导电体20实现导电体20与电极之间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组件30,第一固定组件30套设在导电体20上,且用于与本体10的一侧相接触;第二固定组件40,第二固定组件40套设在导电体20上,且用于与本体10的另一侧相接触;其中,第一固定组件30与第二固定组件40均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导电体20上,以使导电体20具有相对于本体10固定的第一状态和相对于本体10可移动的第二状态,从而保障导电体20可以通过移动实现与电极的电连接,且在连接后可以将导电体20进行固定,以此避免导电体脱离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固定组件30包括第一平垫31和第一螺母32,第一平垫31与本体10的一侧相接触,第一螺母32与第一平垫31背离本体10的一侧相接触。

相应地,第二固定组件40包括第二平垫41和第二螺母42,第二平垫41与本体10的另一侧相接触,第二螺母42与第二平垫41背离本体10的一侧相接触。

具体的,通过调节第一螺母32和/或第二螺母42的位置,可以调节第一平垫31和第二平垫41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导电体20相对于本体10的移动或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20包括螺柱,即第一螺母32和第二螺母42均与导电体20螺纹连接,通过旋转第一螺母32和第二螺母42实现对导电体的固定或移动,在导电体20移动时,导电体20带动第一固定组件30和第二固定组件40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导电体20包括:导电柱21,导电柱21设置在本体10上,导电柱21的一端用于与电极电连接;连接端子22,连接端子22设置在导电柱21的另一端,连接端子22用于与充放电装置电连接,以此方便导电体20与电极和充放电装置的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子22为“u”形鼻端子或“o”形鼻端子,或者其他类型的端子,此处不作限定,只要保证与充放电装置电连接即可。例如,连接端子22也可以是导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三固定组件50,第三固定组件50套设在导电柱21上,且用于与连接端子22的一侧相接触;第四固定组件60,第四固定组件60套设在导电柱21上,且用于与连接端子22的另一侧相接触,从而通过第三固定组件50和第四固定组件60将连接端子22稳定地设置在导电柱2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三固定组件50包括第三平垫51和第三螺母52,第三平垫51与连接端子22的一侧相接触,第三螺母52与第三平垫51背离连接端子22的一侧相接触。

相应的,第四固定组件60包括第四平垫61和第四螺母62,第四平垫61与连接端子22的另一侧相接触,第四螺母62与第四平垫61背离连接端子22的一侧相接触。

具体的,通过调节第三螺母52和/或第四螺母62的位置,可以调节第三平垫51和第四平垫61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调节连接端子22与导电柱21的连接位置,并且可以将连接端子22由导电柱21上拆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柱21由铜材料制备而成,即铜作为导电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柱21为螺栓,螺栓的螺栓头用于与电极电连接,不仅结构简单,且与电极电连接的稳定性也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电流的大小调换不同截面积的螺栓。

在一个实施例中,螺栓可以为铜质螺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螺母32、第二螺母42、第三螺母52以及第四螺母62均套设在螺栓上,与螺栓螺纹连接,通过调节相应的位置实现对相应部件的固定或释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导电柱21远离连接端子22的一端设置有导电片23,导电片23用于与电极电连接,以此提高接触面积,保证稳定的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柱21为螺柱。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片23为铜质平面圆形片,导电片23通过焊接连接在导电柱21上,

需要说明的是,螺柱与导电片23的结合相当于螺栓,但螺栓属于一个一体结构,而螺柱与导电片23是独立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连接,二者均可以用于实现充放电装置与电极的电连接,但具体结构形式存在差别,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相应的选择,导电片23的面积以及厚度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而螺栓在选择标准螺栓时,螺栓的螺栓头相对固定,但也不排除根据使用需求加工相应大小的螺栓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转接装置还包括:第五固定组件70,第五固定组件70套设在导电体20上,且用于与导电片23相接触,从而将导电片23压紧在电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五固定组件70包括第五平垫71和第五螺母72,第五平垫71与导电片23朝向本体10的一侧相接触,第五螺母72与第五平垫71背离导电片23的一侧相接触,以在转动第五螺母72时,驱动导电片23与电池模组的模块线束组件充分接触,避免接触不充分出现发热烧蚀或烧灼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充放电系统,包括上述的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充放电系统,通过转接装置的导电体20实现了电极与充放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本体10固定导电体20的设置位置,从而不会出现导电体20与电极之间的误脱离,提高了充放电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导电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本体10上,从而可以方便调整导电体20的位置,以此与电极可靠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充放电系统还包括电池组件。

实际应用中,调整一个电池组件内各个电池到同一电压水平上,需要采用两个转接装置,一个固定在某一串电池的负极上,另一个固定在对应需要调整串的正极上。将充放电装置的输出正极端子和输出负极端子分别压接在相应的转接装置的导电体20上。完成连接后,检查无误启动充放电装置进行充电或者放电。转接装置相对于电池组件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在使用完毕后将其拆卸即可。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组件会越来越多投放到市场上,由于电池一致性受工艺、材料、制程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电池一致性差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模块难免不会出现某一串或者几串电压低或者高的问题,在后期维修或者保养过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转接装置,单独对某一串或者几串电池进行充放电,则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快速解决续航不足或者压差反复报警问题,可提高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本体10采用绝缘树脂板,绝缘性能好,质量较轻。利用吸盘11实现本体10与电池组件的固定,不仅稳定性较好,且移去转接装置后对电池组件的侧板没有任何损伤。而部件之间的固定采用螺母,便于拆卸,也便于携带。导电体20相对于本体10可移动,以实现导电体20能够准确定位在模块线束组件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前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