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磁芯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感应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3506发布日期:2020-12-15 08:3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无磁芯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感应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金属类的无触点感应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磁芯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感应头。



背景技术:

电感式接近开关由三大部分组成:振荡器、触发电路及放大输出电路。振荡器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当金属目标接近这一磁场,并达到感应距离时,在金属目标内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振荡衰减以至停振。振荡器振荡及停振的变化被后级放大电路处理并转换成开关信号,触发驱动控制器件,从而达到非接触式之检测目的。

传统的带磁芯式的电感式感应开关,由于带磁芯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容易受开关使用周围的直流磁场干扰,变频器干扰,磁铁干扰等,且开关频率较低,感应距离4mm时大概是每秒800hz;并且带磁芯的电感式接近感应开关要先饶线圈并放入磁芯内,用胶固定并用线圈连接到主电路板上,工艺复杂,制作人工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的带磁芯的电感式接近感应开关的使用周围直流磁场干扰,变频器干扰,磁铁干扰和开关频率较低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无磁芯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感应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无磁芯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感应头,包括电路板、设置于电路板上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包括第一连接点及第二连接点,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两组呈平面涡状结构设置的线圈,所述线圈呈上下分层设置,一组所述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一连接点配合连接,末端与另一组线圈的起始端配合连接,另一组所述线圈的末端与第二连接点配合连接,各所述线圈自起始端向末端的卷绕方向为同一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层设置的线圈末端与起始端相连,一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一连接点连接,另一层线圈的末端与第二连接点连接,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感线圈。通过在电路板上设置多层线圈代替磁芯,使得电感式开关不易受开关使用周围的直流磁场干扰,变频器干扰,磁铁干扰等,且开关频率较高;多层线圈代替磁芯,简化了加工制造工艺,加工更为简便,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过孔,一组所述线圈的起始端通过过孔与第一连接点连接,末端通过过孔与另一组线圈的起始端连接,另一组线圈的末端通过过孔与第二连接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孔的设置使得布线更为合理,使得线圈与线圈的连接、线圈与第一连接点及第二连接点的连接更为合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线圈设置为四组,分别为第一层线圈、第二层线圈、第三层线圈及第四层线圈,所述过孔设置为五组,分别为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第四过孔及第五过孔,各个所述过孔沿电路板的径向方向分布并共线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两组、三组或更多组,过孔与线圈适配,可以设置为三组、四组或更多组,本实用新型中线圈设置为四组,过孔与线圈设置为五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五过孔设置于电路板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过孔及第三过孔靠近第五过孔并对称设置于第五过孔两侧,所述第四过孔及第二过孔远离第五过孔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过孔与第四过孔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三过孔与第二过孔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一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第一层线圈的末端与第二过孔连接,所述第二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二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第二层线圈的末端与第三过孔连接,所述第三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三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第三层线圈的末端与第四过孔连接,所述第四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四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第四层线圈的末端与第五过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适应过孔的设置,第一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一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第二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二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所述第三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三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所述第四层线圈的起始端与第四过孔连接并以第五过孔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使得线圈的布线方式更为合理,从而减小电路板的体积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线圈为平面方形涡状结构或平面圆形涡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可以为平面方形涡状结构或平面圆形涡状结构,使其更加便于加工和适应实际使用需要,得以适用于不同形状电路板上的布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线圈的线径为0.1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更加便于加工和适应实际使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电路板采用pcb板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pcb板制作的电感感应头不受直流磁场干扰,变频器干扰,磁铁干扰等,且制作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泛。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五;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六;

图中标号含义:感应头-1,电路板-2,连接点-3,第一连接点-31,第二连接点-32,线圈-4,第一层线圈-41,第二层线圈-42,第三层线圈-43,第四层线圈-44,过孔-5,第一过孔-51,第二过孔-52,第三过孔-53,第四过孔-54,第五过孔-5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施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施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参见附图1-8,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磁芯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感应头1,包括电路板2、设置于电路板2上的连接点3,所述连接点3包括第一连接点31及第二连接点32,所述电路板2上还设置有至少两组呈平面涡状结构设置的线圈4,所述线圈4呈上下分层设置,一组所述线圈4的起始端与第一连接点31配合连接,末端与另一组线圈4的起始端配合连接,另一组所述线圈4的末端与第二连接点32配合连接,各所述线圈4自起始端向末端的卷绕方向为同一方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层设置的线圈4末端与起始端相连,一层线圈4的起始端与第一连接点31连接,另一层线圈4的末端与第二连接点32连接,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感线圈4。通过在电路板2上设置多层线圈4代替磁芯,使得电感式开关不易受开关使用周围的直流磁场干扰,变频器干扰,磁铁干扰等,且开关频率较高;多层线圈4代替磁芯,简化了加工制造工艺,加工更为简便,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电路板2上还设置有过孔5,一组所述线圈4的起始端通过过孔5与第一连接点31连接,末端通过过孔5与另一组线圈4的起始端连接,另一组线圈4的末端通过过孔5与第二连接点32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孔5的设置使得布线更为合理,使得线圈4与线圈4的连接、线圈4与第一连接点31及第二连接点32的连接更为合理。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线圈4设置为四组,分别为第一层线圈41、第二层线圈42、第三层线圈43及第四层线圈44,所述过孔5设置为五组,分别为第一过孔51、第二过孔52、第三过孔53、第四过孔54及第五过孔55,各个所述过孔5沿电路板2的径向方向分布并共线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4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两组、三组或更多组,过孔5与线圈4适配,可以设置为三组、四组或更多组,本实用新型中线圈4设置为四组,过孔5与线圈4设置为五组。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五过孔55设置于电路板2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过孔51及第三过孔53靠近第五过孔55并对称设置于第五过孔55两侧,所述第四过孔54及第二过孔52远离第五过孔55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过孔51与第四过孔54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三过孔53与第二过孔52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层线圈41的起始端与第一过孔51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第一层线圈41的末端与第二过孔52连接,所述第二层线圈42的起始端与第二过孔52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第二层线圈42的末端与第三过孔53连接,所述第三层线圈43的起始端与第三过孔53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第三层线圈43的末端与第四过孔54连接,所述第四层线圈44的起始端与第四过孔54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第四层线圈44的末端与第五过孔55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适应过孔5的设置,第一层线圈41的起始端与第一过孔51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第二层线圈42的起始端与第二过孔52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所述第三层线圈43的起始端与第三过孔53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外卷绕设置,所述第四层线圈44的起始端与第四过孔54连接并以第五过孔55为中心顺时针向内卷绕设置,使得线圈4的布线方式更为合理,从而减小电路板2的体积大小。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线圈4为平面方形涡状结构或平面圆形涡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4可以为平面方形涡状结构或平面圆形涡状结构,使其更加便于加工和适应实际使用需要,得以适用于不同形状电路板2上的布线。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线圈4的线径为0.1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更加便于加工和适应实际使用需要。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电路板2采用pcb板材料制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pcb板制作的电感感应头1不受直流磁场干扰,变频器干扰,磁铁干扰等,且制作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泛。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感应头-1,电路板-2,连接点-3,第一连接点-31,第二连接点-32,线圈-4,第一层线圈-41,第二层线圈-42,第三层线圈-43,第四层线圈-44,过孔-5,第一过孔-51,第二过孔-52,第三过孔-53,第四过孔-54,第五过孔-55,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施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施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