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接口电源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05954发布日期:2021-03-09 19:5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接口电源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器,具体涉及一种电源转换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数据端口比较常见的有type-c端口、micro-usb端口、lightning端口、usb 端口,这些数据端口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上,除了传输数据,还可以负责电能的传输,但是由于各类产品的定位不同,所以会使用不同的端口,这就导致了不过的电子产品之间由于数据端口不一致,无法将其连接传输数据或者连接充电,现有的转换器体积较大,接头外露的设计不仅影响美观,被油污污染后容易在其表面形成绝缘层,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效果不好;
3.人们越来越重视细菌和病毒,如何保持卫生成了流行话题,也别是疫情爆发初期时口罩的紧缺问题,由于口罩中的无纺布起到了关键的过滤作用,无纺布又是靠静电以及其内部随机生成的纤维迷宫,传统的高温、水煮、晾晒、酒精喷洒等方式均有可能改变口罩的内部结构,使其失去过滤病毒的能力,虽然现在口罩的产能已经大大提高,但是户外使用过的口罩直接废气也没能将口罩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塑料原料的巨大浪费,这时紫外线杀菌的效果就比较明显了,可以很好的保护口罩的过滤吸附能力,除了口罩消毒,人们外出时的餐具消毒、使用电脑时键盘的消毒、使用手机时屏幕的消毒都可以利用紫外光,因此,市场上缺少一种便携式使用的紫外消毒器,可以对日常用品随时随地的消毒处理,并在紫外消毒器上增加反向充电功能,使其在不充电的时候可以作为充电宝使用,大大在增加了消毒器的实用性,为了将消毒器做的尽可能小巧且扁平,如果使用type-c端口、micro-usb端口或lightning端口的话,就需要利用转换器与待充电产品或者充电电源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数据接口电源转换器,外壳内设置有连接于外部电源或待充电器的第一端口,以及连接于可充放电产品的第二端口,将第一端口固定安装在空腔结构内靠近第一开口,将第二端口活动的安装在空腔结构内靠近第二开口,由于外壳内部为空腔结构,第二端口在空腔结构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外壳上设有阶梯滑槽,通过阶梯滑槽使得转换装置可以相对外壳移动,阶梯滑槽对转换装置位于外壳以外部分进行限位,使得转换装置移动的更加平稳,转换装置带动第二端口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第一端口的电连接,软质导线连接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之间,第二端口移动的过程中软质导线蜷曲在空腔结构内,当操作转换装置第二端口伸出第二开口时,第二端口可以插入可充放电产品上,当操作转换装置第二端口缩回第二开口时,可以保护第二端口免受污染和破坏,同时第二端口收容至外壳内部使得外壳的整体性更好,避免第二端口的尖锐处刮擦到其他物品。
5.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数据接口电源转换器,包括外壳、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转换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两端分别侧延伸至外壳
表面并形成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端口位于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之间通过软质导线连接,所述外壳表面开设有阶梯滑槽,所述转换装置设于空腔结构内部,并沿阶梯滑槽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所述第二端口固定连接于转换装置,通过滑动所述转换装置带动第二端口移动,以使第二端口伸出或缩回第二开口。
6.所述转换装置包括底座、操作部以及限位器,所述阶梯滑槽设于外壳表面,所述操作部一端连接于底座,其另一端伸出阶梯滑槽,所述操作部沿阶梯滑槽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底座在空腔结构内往复滑动,以使所述限位器与空腔结构限位配合。
7.所述限位器为设于底座两侧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限位凸块,所述空腔结构设有限位凹槽,所述弹性臂在空腔结构的侧壁挤压下产生塑性变形,所述弹性臂在形变过程中带动限位凸块嵌入或脱离限位凹槽。
8.所述空腔结构为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通腔,所述限位凹槽设于通腔侧壁,所述限位凹槽包括沿通腔侧壁长度方向成对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限位凸块嵌入第一凹槽状态下,所述第二端口伸出第二开口,所述限位凸块嵌入第二凹槽状态下,所述第二端口缩回第二开口。
9.所述底座两侧向外延伸有侧翼,所述侧翼处开设有贯穿的开孔,所述侧翼外缘与开孔内缘之间的环状部形成所述弹性臂。
10.所述外壳内壁与空腔结构外壁之间形成供软质绳索安装的通道,所述外壳设有贯通该通道的通孔,所述软质绳索通过通孔呈c形穿入空腔结构两侧通道中。
11.所述第二端口为type-c端口、micro-usb端口或lightning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为usb端口。
12.所述阶梯滑槽包括开设于外壳表面的条形滑槽,以及连通于条形滑槽的让位槽,所述条形滑槽贯通于外壳内部,所述让位槽具有底壁,所述操作部包括设于底座上的连接部,以及设于连接部的滑板部,所述连接部沿条形滑槽往复移动过程中,所述滑板部沿让位槽移动。
13.所述条形滑槽的槽口边缘处设有沿边,所述沿边与让位槽的底壁共面设置,所述滑板部与条形滑槽的沿边以及让位槽的底壁抵接滑动。
14.所述滑板部顶部高于阶梯滑槽的槽口所在面,所述滑板部顶部表面设有防滑纹。
15.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数据接口电源转换器,外壳内设置有连接于外部电源或待充电电子产品的第一端口,以及连接于可充放电产品的第二端口,将第一端口固定安装在空腔结构内靠近第一开口,将第二端口活动的安装在空腔结构内靠近第二开口,由于外壳内部为空腔结构,第二端口在空腔结构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外壳包括上盖体以及下盖体,外壳的上盖体设有阶梯滑槽,通过阶梯滑槽使得转换装置可以相对外壳移动,阶梯滑槽对转换装置位于外壳以外部分的移动进行限位,使得转换装置移动的更加平稳,转换装置带动第二端口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第一端口的电连接,软质导线连接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之间,第二端口移动的过程中软质导线蜷曲在空腔结构内,当操作转换装置第二端口伸出第二开口时,第二端口可以插入可充放电产品上,当操作转换装置第二端口缩回第二开口时,可以保护第二端口免受污染和破坏,同时第二端口收容至外壳内部使得外壳的整体性更好,避免第二端口的尖锐处刮擦到其他物品;
16.转换装置的底座为用于固定第二端口的载体,底座的外形轮廓与空腔结构内壁相适配,使底座可以在空腔结构内稳定的滑动,转换装置的限位器设于底座上,限位器、底座均位于外壳内部,外壳位于底座滑动的路径上开设阶梯滑槽,转换装置的操作部穿过该阶梯滑槽连接于底座上,通过操作外壳外部的操作部,实现通过操作部连动底座带动第二端口移动;
17.限位器设置在底座两侧,通过弹性臂经过限位凹槽时产生的塑性变形进行卡位,操作时限位器的卡位阻尼感较好;
18.弹性臂上的限位凸块经过限位凹槽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时发生挤压,通过弹性臂所产生的形变使得限位凸块嵌入或脱离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空腔结构为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通腔,底座为矩形的固定块,使得底座在空腔结构内滑动的更加稳定;
19.弹性臂是具有开孔的侧翼,侧翼外缘与开孔内缘之间成形类似c形的环状部,由于这样设计的弹性臂的塑性变形曲度较小,长期使用不易变形,且变形时需要的外力较大,转换装置与外壳之间更加稳定;
20.为了防止转换装置丢失,将转换装置悬挂在配套使用的电子产品上,通过在外壳内设置供软质绳索安装的通道,使得转换装置可移动的束缚于软质绳索;
21.type-c端口、micro-usb端口、lightning端口的体积较小,且不限于以上几种体积较小的端口,较小的端口设置在外壳上有利于外壳的扁平设计,转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为 usb端口,使其通用性更强;
22.阶梯滑槽的让位槽用于容纳操作部的滑板部,阶梯滑槽的条形滑槽用于供操作部的连接部移动,连接部移动过程中,滑板部始终在阶梯滑槽内稳定移动;
23.条形滑槽的槽口边缘处设有与让位槽的底壁共面沿边,滑板部移动过程中,其底面始终与沿边接触,滑板部与阶梯滑槽之间具有承受一定载荷的能力,使得外壳的结构更加结实,减少滑板部的晃动;
24.顶部较高的滑板部方便操作,通过设置防滑纹增加手指与滑板部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使用状态参考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使用状态参考分解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结构爆炸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下盖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转换装置正视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转换装置俯视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转换装置立体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第二端口收缩状态正视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第二端口收缩状态侧视示意图;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第二端口伸出状态正视示意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转换器的第二端口伸出状态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39.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数据接口电源转换器,包括外壳100、第一端口200、第二端口300以及转换装置400,外壳100内部具有空腔结构110,空腔结构 110两端分别侧延伸至外壳100表面并形成第一开口111、第二开口112,第一端口200 位于第一开口111处,第二端口300位于第二开口112处,第一端口200、第二端口300 之间通过软质导线101连接,外壳100表面开设有阶梯滑槽500,转换装置400设于空腔结构110内部,并沿阶梯滑槽500长度方向滑动设置,第二端口300固定连接于转换装置400,通过滑动转换装置400带动第二端口300移动,以使第二端口300伸出或缩回第二开口112。外壳100内设置有连接于外部电源或待充电电子产品的第一端口200,以及连接于可充放电产品的第二端口300,将第一端口200固定安装在空腔结构110内靠近第一开口111,将第二端口300活动的安装在空腔结构110内靠近第二开口112,由于外壳100内部为空腔结构110,第二端口300在空腔结构110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外壳100包括上盖体1001以及下盖体1002,外壳100的上盖体1001设有阶梯滑槽500,通过阶梯滑槽500使得转换装置400可以相对外壳100移动,阶梯滑槽500 对移动的转换装置400位于外壳100以外部分的进行限位,使得转换装置400移动的更加平稳,转换装置400带动第二端口300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第一端口200的电连接,软质导线101连接在第一端口200、第二端口300之间,第二端口300移动的过程中软质导线101蜷曲在空腔结构110内,当操作转换装置400使得第二端口300伸出第二开口112时,第二端口300可以插入可充放电产品上,当操作转换装置400使得第二端口300缩回第二开口112时,可以保护第二端口300免受污染和破坏,同时第二端口 300收容至外壳100内部使得外壳100的整体性更好,避免第二端口300的尖锐处刮擦到其他物品;
40.转换装置400包括底座410、操作部420以及限位器,阶梯滑槽50设于外壳100 的上盖体1001表面,操作部420一端连接于底座410,其另一端伸出阶梯滑槽500,操作部420沿阶梯滑槽500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底座410在空腔结构110内往复滑动,以使限位器与空腔结构110限位配合。转换装置400的底座410为用于固定第二端口300 的载体,底座410的外形轮廓与空腔结构110内壁相适配,使底座410可以在空腔结构 110内稳定的滑动,转换装置400的限位器设于底座410上,限位器、底座410均位于外壳100内部,外壳100位于底座410滑动的路径上开设阶梯滑槽500,转换装置400 的操作部420穿过该阶梯滑槽500连接于底座410上,通过操作外壳100外部的操作部 420,实现通过操作部420连动底座410带动第二端口300移动;
41.限位器为设于底座410两侧的弹性臂430,弹性臂430设有限位凸块431,空腔结构110设有限位凹槽111,弹性臂430在空腔结构110的侧壁挤压下产生塑性变形,弹性臂430在形变过程中带动限位凸块431嵌入或脱离限位凹槽111。
42.空腔结构110为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通腔,限位凹槽111设于通腔侧壁,限位凹槽111 包括沿通腔侧壁长度方向成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11、第二凹槽1112,限位凸块431嵌入第一凹槽1111状态下,第二端口300伸出第二开口112,限位凸块嵌431入第二凹槽 1112状态下,第二端口300缩回第二开口112。弹性臂430上的限位凸块431经过限位凹槽111的第一凹槽1111、第二凹槽1112时发生挤压,通过弹性臂430所产生的形变使得限位凸块431嵌入或脱
离第一凹槽1111、第二凹槽1112,空腔结构110为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通腔,底座410为矩形的固定块,使得底座410在空腔结构110内滑动的更加稳定;限位器设置在底座410两侧,通过弹性臂430经过限位凹槽111时产生的塑性变形进行卡位,操作时限位器的卡位阻尼感较好;
43.底座410两侧向外延伸有侧翼411,侧翼411处开设有贯穿的开孔412,侧翼411 外缘与开孔412内缘之间的环状部形成弹性臂430。弹性臂430是具有开孔412的侧翼 411,侧翼411外缘与开孔412内缘之间成形类似c形的环状部,由于这样设计的弹性臂430的塑性变形曲度较小,长期使用不易变形,且变形时需要的外力较大,转换装置 400与外壳100之间更加稳定;
44.外壳100内壁与空腔结构110外壁之间形成供软质绳索102安装的通道1101,外壳 100设有贯通该通道1101的通孔1102,软质绳索102通过通孔1102呈c形穿入空腔结构110两侧通道1101中。为了防止转换装置400丢失,将转换装置400悬挂在配套使用的电子产品上,通过在外壳100内设置供软质绳索102安装的通道1101,使得转换装置400可移动的束缚于软质绳索102;
45.第二端口300不限于type-c端口、micro-usb端口或lightning端口等小体积端口,第一端口200为usb端口。type-c端口、micro-usb端口、lightning端口的体积较小,且不限于以上几种体积较小的端口,较小的端口设置在外壳上有利于外壳100的扁平设计,当转换装置400的第一端口为usb端口,使其通用性更强;
46.阶梯滑槽500包括开设于外壳100表面的条形滑槽510,以及连通于条形滑槽510 的让位槽520,条形滑槽520贯通于外壳100内部,让位槽520具有底壁,操作部420 包括设于底座410上的连接部600,以及设于连接部600的滑板部700,连接部600沿条形滑槽510往复移动过程中,滑板部700沿让位槽520移动。条形滑槽520的槽口边缘处设有沿边800,沿边800与让位槽520的底壁共面设置,滑板部700与条形滑槽510 的沿边800以及让位槽520的底壁抵接滑动。阶梯滑槽500的让位槽520用于容纳操作部420的滑板部700,阶梯滑槽500的条形滑槽510用于供操作部420的连接部600移动,连接部600移动过程中,滑板部700始终在阶梯滑槽500内稳定移动;条形滑槽510 的槽口边缘处设有与让位槽520的底壁共面沿边,滑板部700移动过程中,其底面始终与沿边800接触,滑板部700与阶梯滑槽500之间具有承受一定载荷的能力,使得外壳 100的结构更加结实,减少滑板部700的晃动;所述滑板部700顶部高于阶梯滑槽500 的槽口所在面,所述滑板部700顶部表面设有防滑纹,顶部较高的滑板部700方便操作,通过设置防滑纹增加手指与滑板部700之间的摩擦力。
47.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