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1850发布日期:2021-01-26 21:1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一种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


背景技术:

[0002]
usb是pc领域上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也可用于手机的充电和与外部的连接,usb数据线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现有的usb数据线不便于缠绕,线体易打结弯折,不仅外观凌乱,而且线体内部由于弯折易造成断裂,传统的usb数据线很少自带收纳盒,导致收纳麻烦,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通过转轴和卡环使得传输线便于缠绕,通过旋转旋盖方便数据线收纳,同时避免产生凌乱感,通过转轮有利于传输线在线孔内的进出的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包括收纳盒和传输线,所述收纳盒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旋盖,且所述收纳盒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上端贯穿出所述收纳盒的上表面并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旋盖的表面中间,所述转轴的外壁中间左右对称固定有两个卡环,所述旋盖的上表面外侧对称设有两个凹槽,且所述旋盖的上表面中间且位于所述转轴的前后两侧嵌入有呈长条形的观察窗,且所述收纳盒的外壁左右两侧开有内外相通的线孔;
[0006]
所述传输线位于所述收纳盒的内部,且所述传输线呈环形缠绕若干圈于所述转轴的外侧,所述传输线的左右两端分别穿出两个所述卡环内,所述传输线的左右两端分别贯穿出两个所述线孔,且所述传输线的左端插接有第一插头,所述传输线的右端插接有第二插头,两个所述线孔内部前后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轮,且所述传输线与所述收纳盒活动连接。
[0007]
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盒和所述旋盖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所述收纳盒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所述旋盖的横截面直径。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卡环的内径等于所述传输线的外径。
[0009]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下两端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其中间的横截面直径。
[0010]
进一步的,所述转轮内部中间固定连接有转杆,且所述转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孔内壁的上下两端转动连接。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为所述旋盖厚度的三分之二。
[0012]
进一步的,所述观察窗采用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
[001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14]
凹槽的设计增大了使用者的手指与旋盖表面的阻力,有利于使用者转动旋盖,并
且两个凹槽呈对称设置,增加了实用性和美观性,转轮使得传输线的前后位置受到限定,避免传输线产生乱缠错缠的现象,而且转轮也使得传输线在移动时更加的顺畅,避免传输线与线孔内壁产生摩擦,保护长期使用下传输线的表面不受损,观察窗由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在保证其硬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有助于使用者对收纳盒内部传输线的缠绕圈数以及缠绕情况进行掌握,增加了使用便利性;
[0015]
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旋盖旋转的圈数,从而控制传输线左右两端移出线孔的长度,传输线剩下的部分依然呈环形缠绕于转轴外侧,并且位于收纳盒内部,避免产生凌乱感,整个过程中传输线均处于有序的缠绕和移动状态,避免了传输线打结造成的线体内部断裂,有效保证了传输线的使用质量。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b

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标记:收纳盒1;传输线2;第一插头3;第二插头4;旋盖5;凹槽6;转轴7;观察窗8;卡环9;转轮10;线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
参见图1至图4,本申请是一种便于缠绕的usb数据线,包括收纳盒1和传输线2,收纳盒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旋盖5,且收纳盒1内部中间转动连接有转轴7,转轴7的上端贯穿出收纳盒1的上表面并且固定连接于旋盖5的表面中间,转轴7的外壁中间左右对称固定有两个卡环9,旋盖5的上表面外侧对称设有两个凹槽6,且旋盖5的上表面中间且位于转轴7的前后两侧嵌入有呈长条形的观察窗8,且收纳盒1的外壁左右两侧开有内外相通的线孔11;
[0024]
传输线2位于收纳盒1的内部,且传输线2呈环形缠绕若干圈于转轴7的外侧,传输线2的左右两端分别穿出两个卡环9内,传输线2的左右两端分别贯穿出两个线孔11,且传输线2的左端插接有第一插头3,传输线2的右端插接有第二插头4,两个线孔11内部前后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轮10,且传输线2与收纳盒1活动连接。
[0025]
收纳盒1和旋盖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收纳盒1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旋盖5的横截面直径,卡环9的内径等于传输线2的外径,转轴7上下两端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其中间的横截面直径,转轮10内部中间固定连接有转杆,且转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线孔11内壁的上下两端转动连接,凹槽6的深度为旋盖5厚度的三分之二,观察窗8采用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
[0026]
具体的,使用者先用一只手将收纳盒1托起,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压进任一凹
槽6的内部,然后通过手指对凹槽6内壁施加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使得旋盖5开始做顺时针的旋转运动,凹槽6的设计增大了使用者的手指与旋盖5表面的阻力,有利于使用者转动旋盖5,并且两个凹槽6呈对称设置,增加了美观性,旋盖5在旋转的同时带动转轴7旋转,由于转轴7两侧的卡环9将传输线2牢牢卡住,所以转轴7在顺时针转动时,传输线2的左右两侧会随着转轴7的顺时针转动对称缠绕在转轴7的外侧,并且随着转轴7的继续转动,传输线2继续呈环形依次逐步缠绕,直到收纳盒1左右两侧的第一插头3和第二插头4的内侧抵住线孔11时,传输线2在收纳盒1的内部呈规则的漩涡形布置,此时收纳完毕;
[0027]
传输线2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转轮10的限位作用,使得传输线2的前后位置受到限定,避免传输线2产生乱缠错缠的现象,而且转轮10的滚动作用也使得传输线2在移动时更加的顺畅,避免传输线2与线孔11内壁产生摩擦,保护长期使用下传输线2的表面不受损,又由于旋盖5上表面观察窗8由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在保证其硬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有助于使用者对收纳盒1内部传输线2的缠绕圈数以及缠绕情况进行掌握,增加了使用便利性;
[0028]
使用者需要使用传输线2时,只需逆时针转动旋盖5,旋盖5带动转轴7逆时针转动,此时传输线2的两端同时从两侧线孔11内移出,位于传输线2左右两端的第一插头3和第二插头4也分别向远离线孔11的方向移动,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旋盖5旋转的圈数,从而控制传输线2左右两端移出线孔11的长度,传输线2剩下的部分依然呈环形缠绕于转轴7外侧,并且位于收纳盒1内部,避免产生凌乱感,整个过程中传输线2均处于有序的缠绕和移动状态,避免了传输线2打结造成的线体内部断裂,有效保证了传输线2的使用质量。
[0029]
本说明书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除非另作定义,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30]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