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68477发布日期:2021-06-01 23:5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功能也随之增多,因此对汽车型起动用普通富液电池的耐振性能、cca、使用寿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蓄电池的紧装配设计方案是提高以上性能的一种解决手段。

传统的紧装配设计的实施方式是通过在极群铸焊后通过人工将极群从电池单格取出后在两边加上边插板后,再将极群进行入壳。该装配方式既复杂,又可能会对极群造成损伤,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授权公告号为cn209000991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弹性衬板,包括:具有弹性的拱形板体;沿所述拱形板体边缘分布的边框,所述边框固定地设置在所述拱形板体的拱起侧;设置于拱形板体拱起侧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两端部分别和所述边框固定连接。该技术方案中,在安装使用时,将由正负极板和隔板组成的极群组放置到各个单格内,再将呈弧形的弹性衬板沿带有倒角一侧的方向插入到单格与极群组之间的缝隙中,使弹性衬板恢复原状,通过张力将极群组挤压紧固在单格内。该技术方案中是先将极群入槽后,再插入弹性衬板,而由于装配压力的存在,极群入槽后再将弹性衬板插入会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克服极群装配时操作步骤复杂或难度大的问题。

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蓄电池包括电池槽,电池槽的内腔被分隔板分隔成多个单格,每个单格内用于装配入一个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型边插板包括使用时分别位于相邻两个单格内、贴靠同一分隔板两侧的两块插板部,以及连接两块插板部、可弯折的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插板部为网格型结构。

更优选的,插板部的厚度为2~5mm,组成网格型结构的筋条宽度为2~5mm。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条连接带,连接带上垂直轴向间隔设有减薄通槽,其中连接带的轴向中间位置、用于在折叠型边插板弯折时的弯折部位对应于一个减薄通槽。

更优选的,连接带上在折叠型边插板弯折时的弯折部位设有与分隔板卡接的卡扣,所述卡扣由凸出于连接带上的两片卡片合围而成,所述卡片的口部具有倒角。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带包括4条,每条连接带的宽度为2~4mm,长度为60~100mm。

进一步优选的,其中位于两侧的两条连接带上设有所述卡扣,卡片的厚度为0.5~0.7mm。

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为两块插板部相连的结构,两块插板部分别用于蓄电池相邻的两个单格,两块插板部之间通过可弯折的连接部进行连接,使用时,可以直接将折叠型边插板放入到单格中,由于有连接部横跨两个蓄电池单格之间的分隔板,极群入槽过程中不会将插板部挤向电池槽单格的底部,所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在极群铸焊后通过人工将极群从电池单格取出后在两边加上边插板后,再将极群进行入壳,也不用先将极群入槽中再插入边插板,降低了操作复杂性和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折叠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使用时极群准备入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使用时极群入槽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使用时极群入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5,用于在极群4装配时装在极群4的两侧。

如图5~7所示,蓄电池包括电池槽1,电池槽1的内腔被分隔板2分隔成多个单格3,每个单格3内用于装配入一个极群4。

如图1~4所示,折叠型边插板5包括使用时分别位于相邻两个单格3内、贴靠同一分隔板2两侧的两块插板部6,以及连接两块插板部6、可弯折的连接部7。插板部6为网格型结构,网格型结构可以减少插板部6与极群的接触面积,减少装配时的摩擦力。插板部6的厚度为2~5mm,组成网格型结构的筋条宽度为2~5mm。

连接部7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条连接带8,连接带8上垂直轴向间隔设有减薄通槽9,减薄通槽9的设置用于使连接带8在减薄通槽9处较未设置减薄通槽9更薄,从而更有利于连接带8的弯折,并且在弯折角度较大时,在设置减薄通槽9与未设置减薄通槽9的边界上最容易发生弯折,便于控制弯折的位置。其中连接带8的轴向中间位置、用于在折叠型边插板5弯折时的弯折部位对应于一个减薄通槽9,这样可以在使用时,连接带8的中间位置横跨分隔板2,并且连接带8在横跨分隔板2的位置两边刚好容易发生弯折。使用时,连接带8上设有减薄通槽9的一面朝向分隔板2。

为了更加方便定位,连接带8上在折叠型边插板5弯折时的弯折部位设有与分隔板2卡接的卡扣10,卡扣10由凸出于连接带8上的两片卡片11合围而成,卡片11的口部具有倒角12。连接带8包括4条,每条连接带8的宽度为2~4mm,长度为60~100mm。其中位于两侧的两条连接带8上设有卡扣10,卡片11的厚度为0.5~0.7mm。

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5为两块插板部6相连的结构,两块插板部6分别用于蓄电池相邻的两个单格3,两块插板部6之间通过可弯折的连接部7进行连接,使用时,可以直接将折叠型边插板5放入到单格3中,由于有连接部7横跨两个蓄电池单格3之间的分隔板2,极群4入槽过程中不会将插板部6挤向电池槽1中单格3的底部,操作非常简单。折叠型边插板5中连接带8横跨分隔板2的部分可以在电池盖胶封时与分隔板2顶端一起封入胶槽中,也可以将连接带8和减薄通槽9进行合理设计,使连接带8在极群4入槽时受力而断开,并且由于弯折位置的缘故,断开位置是在连接带8的轴向中间位置那个减薄通槽9处。

而对于位于电池槽1两侧的两个单格3来说,由于无法通过共用折叠型边插板5的方式,可以将折叠型边插板5中一块插接部6伸入单格3中另一块露在电池槽1外,待极群4入槽后,将露在电池槽1外的一半剪除;或者在极群入槽中,单独将这一片插板部插入到入槽后的极群4一侧。



技术特征:

1.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蓄电池包括电池槽,电池槽的内腔被分隔板分隔成多个单格,每个单格内用于装配入一个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型边插板包括使用时分别位于相邻两个单格内、贴靠同一分隔板两侧的两块插板部,以及连接两块插板部、可弯折的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型边插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部为网格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型边插板,其特征在于,插板部的厚度为2~5mm,组成网格型结构的筋条宽度为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型边插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条连接带,连接带上垂直轴向间隔设有减薄通槽,其中连接带的轴向中间位置、用于在折叠型边插板弯折时的弯折部位对应于一个减薄通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型边插板,其特征在于,连接带上在折叠型边插板弯折时的弯折部位设有与分隔板卡接的卡扣,所述卡扣由凸出于连接带上的两片卡片合围而成,所述卡片的口部具有倒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型边插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包括4条,每条连接带的宽度为2~4mm,长度为60~100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型边插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位于两侧的两条连接带上设有所述卡扣,卡片的厚度为0.5~0.7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极群装配用的折叠型边插板,包括使用时分别位于相邻两个单格内、贴靠同一分隔板两侧的两块插板部,以及连接两块插板部、可弯折的连接部。本实用新型折叠型边插板为两块插板部相连的结构,两块插板部分别用于蓄电池相邻的两个单格,两块插板部之间通过可弯折的连接部进行连接,使用时,可以直接将折叠型边插板放入到单格中,由于有连接部横跨两个蓄电池单格之间的分隔板,极群入槽过程中不会将插板部挤向电池槽单格的底部,所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在极群铸焊后通过人工将极群从电池单格取出后在两边加上边插板后,再将极群进行入壳,也不用先将极群入槽中再插入边插板,降低了操作复杂性和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黄贺;张凡荣;时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天能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7
技术公布日:2021.06.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