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电性连接器、导电转子结构以及电功能转动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2726发布日期:2021-04-27 19:00阅读:64来源:国知局
转动电性连接器、导电转子结构以及电功能转动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转动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美容按摩棒上为旋转球提供电加热功能的转动电性连接器、导电转子结构,以及用于美容按摩棒上的电功能转动球。


背景技术:

2.美容棒是一款近些年来兴起的美容工具,主要用于面部,一般采用物理方法达到激活面部或其他部分皮肤的效果。美容棒一般包括一手柄和设置在手柄上的滚动头,使用时,可通过手柄带动滚动头在脸上、眼角、下额、颈部、手臂、臀部、大腿、小腿等全身轻轻来回上下滚动的按摩。
3.美容棒,有单头的也有双头的。现在市场上的双头美容棒主要是通过两个可自转的转动球的滚动来达到按摩肌肤的效果。为进一步促进按摩过程中肌肤的血液循环,有的美容棒还会在转动球中增加加热装置或微电流针灸刺激装置等电功能元件,以达到在转动球滚动按摩的同时为肌肤提供额外的效果(如加热或针灸效果)。由于转动球是靠自转运动来工作的,而电源一般设置在操作手柄的一端,因此,转动球必须通过转动连接结构实现与为其提供电源供给的导体体电性连接,而现有技术中的转动连接结构,有些过于复杂,使得成本高,有些简单的接触性又不能保证,转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工作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接触性能良好的转动电性连接器。
5.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电接触性能良好的导电转子结构。
6.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能良好的电功能转动球。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动电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固定座和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的电极;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一第一通孔,以使得所述固定座整体呈环状结构,所述固定座可相对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心转动;所述电极包括彼此互相电性连接的至少两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第二接触部,至少两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的竖直空间内,且相对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的转动轴的两侧,至少两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界定出一转动空间,所述固定座转动过程中,两所述第一接触部恒与位于所述转动空间内的导电体抵接;至少一所述第二接触部凸出于所述固定座。
8.较佳地,所述固定座上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凹槽,两所述第一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一安装柱,所述电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安装柱上,且两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别从所在的所述安装柱上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引出。
9.较佳地,所述电极为弹性结构体,且所述转动空间的直径略小于所述导电体的直径,以使得至少两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向所述导电体抵靠的弹性接触力。
10.较佳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圆弧型光滑的接触面。
11.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导电转子结构,其包括转动安装架和层叠安装在所述转动
安装架上的若干如上所述的转动电性连接器,所述转动安装架转动的同时可带动其中的所有所述固定座同步转动,若干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转动安装架上形成一可容导电体通过的导电通道。
12.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电功能转动球,其包括球形的外壳、内壳和附设于所述内壳外壁上的电功能元件,所述外壳可带动所述内壳同步转动;所述内壳中设置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转动安装架和导电柱;所述转动安装架与所述内壳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安装架上层叠安装有若干如上所述的转动电性连接器,所述容置腔内还间隔设置有若干分别与所述转动安装架上的每一所述固定座相对应的导电件,所述导电件包括电极端子和与所述电极端子电性连接的弧形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抵接,若干所述电极端子中的至少两者与所述电功能元件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柱可穿过由若干所述固定座上的转动空间所构成的导电通道,所述导电柱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可提供不同信号的导电环,每一所述固定座上的至少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位于该两所述第一接触部所界定的转动空间内的导电环抵接。
13.较佳地,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一呈弧形结构并与所述内壳固定连接的安装固定套,所述导电件附设在所述安装固定套上;所述内壳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狭长型缺口,所述安装固定套的一端设置有伸入到所述缺口内的连接凸耳,所述连接凸耳与所述安装固定套通过折弯部连接。
14.较佳地,所述转动安装架包括一用于层叠放置若干所述转动电性连接器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应的窗口,所述第二接触部凸出于该窗口,所述套筒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用于所述导电柱穿过的第二通孔。
1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电功能转动球,其包括球形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转动安装架和导电柱;所述转动安装架与所述壳体连接,以使得所述转动安装架可跟随所述壳体同步转动,所述转动安装架上层叠设置有若干如上所述的转动电性连接器,若干所述转动电性连接器层叠所形成的柱体结构的外周壁上附设有电功能元件,至少两所述固定座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电功能元件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柱可穿过由若干所述固定座上的转动空间所构成的导电通道,所述导电柱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可提供不同信号的导电环,每一所述固定座上的至少两所述第一接触部与位于该两所述第一接触部所界定的转动空间内的导电环抵接。
16.较佳地,每一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若干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孔,所述转动安装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若干限位柱,若干所述固定座可通过其上的所述第一限位孔层叠穿设在所述限位柱上。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效果有:
18.转动电性连接器,仅包括一固定座和安装在该固定座上的电极,结构简单,成本低,其次,由于电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该两个第一接触部分别与插入到固定座上第一通孔中的导电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抵接,固定座转动过程中,可使得电极与导电体的接触良好,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另外,由于第一接触部具有圆弧型光滑的接触面,使得固定座转动过程中噪音更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转动电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固定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转动电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导电转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安装在图4中的转动电性连接器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的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导电转子结构与导电柱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电功能转动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图10的分解示意图。
30.图12为图11中内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图12中安装固定套与导电转子结构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图12中安装固定套与导电件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3.图15为图12中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电功能转动球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构成导电转子结构的转动电性连接器、采用该转动电性连接器构成的导电转子结构,以及采用该导电转子结构构成的电功能转动球,该电功能转动球可用于美容棒,但并不以此为限,也即该导电转子结构也可用于其他具有转动结构的电功能装置中。
37.具体实施例1,如图1和图2,转动电性连接器a1包括绝缘固定座a10和安装在固定座a10上的电极a11。固定座a10上设置有一第一通孔a100,以使得固定座a10整体呈环状结构,固定座a10可围绕第一通孔a100的轴心转动。电极a11包括彼此互相电性连接的两第一接触部a110和两第二接触部a111,两第一接触部a110位于第一通孔a100所在的竖直空间内,且相对设置在固定座a10的转动轴z1的两侧,两第一接触部a110之间界定出一转动空间a112,固定座a10转动过程中,两第一接触部a110恒与位于转动空间a112内的导电体抵接。两第二接触部a111凸出于固定座a10。本实施例中的两第一接触部 a110和两第二接触部a111均为同一根电极a11的一部分。
38.另外,如图9,与具有上述结构的转动电性连接器a1配合使用的导体体优选为导电柱h,导电柱h同时用作导电转子结构a2和电功能转动球的定子。导电柱h为基于同轴空心分段电连接结构,包括输入端h1和输出端h2,输入端h1沿导电柱h的轴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同轴分布的若干连接端子h10,输出端h2沿导电柱h的轴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导电环h20,每一导电环 h20与输入端h1的其中一连接端子h10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导电柱h上具有三个导电环h20,可分别用于电源正极端、电源负极端和控制端,当然,根据需要,也可
使用具有更多个导电环h20的导电柱h。
39.为有效提高导电柱h与电极a11之间的接触效果,电极a11为弹性结构体,且转动空间a112的直径略小于导电柱h的直径,以使得两第一接触部a110具有向导电柱h抵靠的弹性接触力,这样,可有效保证两第一接触部a110与导电柱h之间的接触效果,从而保证了转动电性连接器a1的电连接效果。
40.另外,为降低转动电性连接器a1转动时的噪音,两第一接触部a111具有圆弧型光滑的接触面。
41.更具体地,如图2,固定座a10包括底板a101和边框a102,固定座a10 上于第一通孔a10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第一通孔a100连通的第一凹槽 a103,该第一凹槽a103开设在边框a102上,通向底板a101,两第一凹槽a103 内分别设置有一安装柱a104,电极a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安装柱a104上,且两第一接触部a110分别从所在的安装柱a104上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引出,从而使得电极a11更牢靠地固定在固定座a10上。为简化结构设置,两第一凹槽 a103均为向边框a102外部开口的开口型槽,两安装柱a104的部分外壁凸出于边框a102,以使得缠绕在安装柱a104上的电极a11的外侧用作第二接触部 a111,该第二接触部a111用作将第一接触部a110从导电柱h上获得的电信号传输出去。当导电柱h插入固定座a10上的第一通孔a100中时,导电柱h的导电环h20正好位于两第一接触部a110之间的转动空间a112内,此时,两第一接触部a110分别与导电环h20的相对的两侧抵接,固定座a10转动过程中,两第一接触部a110围绕导电环h20转动,只要两第一接触部a110中的其中一者与导电环h20接触,即可从两第二接触部a111中的任一者中获取到电信号,从而有效确保电信号的稳定传输。
42.进一步地,如图1,还可在边框a102上设置有一绝缘盖板a12,以避免电极a11滑出固定座a10,盖板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a100相对应的开口部a120,该盖板与边框a102卡合连接。
43.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动电性连接器b1包括绝缘固定座 b10和安装在固定座b10上的电极b11。固定座b10上设置有一第一通孔b100,以使得固定座b10整体呈环状结构,固定座b10可相对第一通孔b100的轴心转动。电极b11包括彼此互相电性连接的两第一接触部b110和一第二接触部 b111,两第一接触部b110位于第一通孔b100所在的竖直空间内,且相对设置在固定座b10的转动轴z2的两侧,两第一接触部b110之间界定出一转动空间 b112,固定座b10转动过程中,两第一接触部b110恒与位于转动空间b112内的导电体抵接。第二接触部b111凸出于固定座b10。对于本实施例中电极b11 的固定安装,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凹槽结构,即在固定座b10上于第一通孔 b10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第一通孔b100连通的第一凹槽b101,两第一凹槽b101内分别设置有一安装柱b102,电极b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安装柱 b102上,且两第一接触部b110分别从所在的安装柱b102上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引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b10上没有设置边框,在固定座b10上的两第一凹槽b101之间设置第二凹槽b103,第二接触部b111 为连接在两第一接触部b110之间的部分电极b11折弯后凸出于第二凹槽b103 所形成。
44.为有效提高导电柱h与电极b11之间的接触效果,电极b11为弹性结构体,且转动空间b112的直径略小于导电柱h的直径,以使得两第一接触部b110具有向导电柱h抵靠的弹性接触力,这样,可有效保证两第一接触部b110与导电柱h之间的接触效果,从而保证了转动
电性连接器b1的电连接效果。另外,为降低转动电性连接器b1转动时的噪音,两第一接触部b111具有圆弧型光滑的接触面。
45.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公开的转动电性连接器a1、b1可形成两种导电转子结构a2、b2,详见下述实施例。
46.实施例3,采用上述实施例1中公开的转动电性连接器a1形成的导电转子结构a2如图4至图6所示,包括一转动安装架a20和层叠安装在转动安装架 a20上的转动电性连接器a1。具体地,该转动安装架a20包括一用于承载电性连接器的套筒a200,套筒a200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二接触部a111 相对应的窗口a201,位于套筒a200两侧的第二接触部a111凸出于该窗口a201,套筒a20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用于导电柱h穿过的第二通孔a202,即该第二通孔a202的直径与转动空间a112的直径相当。
47.实施例4,采用上述实施例2中公开的转动电性连接器b1形成的导电转子结构b2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一转动安装架b20和层叠安装在转动安装架 b20上的若干转动电性连接器b1。具体地,每一固定座b10上设置有三个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孔b104,也即,当将多个固定座b10层叠放置在一起时,上下固定座b10上的第一限位孔b104正相对,转动安装架b20包括底座b200和设置在底座b200上的若干个限位柱b201,多个固定座b10可通过其上的第一限位孔b104层叠穿设在限位柱b201上,从而通过限位柱b201与第一限位孔b104 的配合,将多个固定座b10层叠固定在一起,以构成导电转子结构b2。另外,底座b20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b202,使用时,导电柱h从底座b200的第三通孔b202插入多个底座b200的第一通孔b100内,从而穿过由若干固定座b10 上的转动空间b112所构成的导电通道b203。
48.本实施例中的转动安装架b20还包括盖设于若干固定座b10最顶层上的顶盖b204,顶盖b204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一限位孔b104相对的第二限位孔b205,限位柱b201的顶端可穿过第二限位孔b205,从而将顶盖b204与若干固定座 b10串在一起。为便于导电柱h的通过,顶盖b204上还设置有与固定座b10 上的第一通孔b100相对应的第四通孔b206。
49.基于上述两个实施例公开的导电转子结构a2,下述实施例中相应地公开两种电功能转动球。
50.实施例5,如图10至图15所示,电功能球包括球形的外壳a30、内壳a31 和附设于内壳a31外壁上的电功能元件a40,本实施例中的电功能元件a40为发热膜,外壳a30可带动内壳a31同步转动。内壳a31中设置有一容置腔a310,容置腔a310内设置有导电柱h和如上述实施例3所公开的导电转子结构a2。转动安装架a20与内壳a31固定连接,以使得内壳a31转动的同时带动转动安装架a20同步转动。容置腔a310内还间隔设置有若干分别与转动安装架a20 上的每一固定座a10相对应的导电件a50,导电件a50包括电极端子a500和与电极端子a500电性连接的弧形导电片a501,导电片a501与所对应的第二接触部a111抵接,若干电极端子a500中的至少两者与电功能元件a40电性连接,以为电功能元件a40提供电源供给,其他电极端子a500可为控制端或传感器连接端等。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6,导电柱h穿过由若干固定座a10上的转动空间a112所构成的导电通道a203,每一固定座a10上的两第一接触部a110 与位于该两第一接触部a110所界定的转动空间a112内的导电环h20抵接。为保证转动球的安全性能,内壳a31和外壳a30之间还设置有一保护壳a32。
51.进一步地,如图12至图15所示,为便于安装固定导电件a50,容置腔a310 内还设置有一呈弧形结构并与内壳a31固定连接的安装固定套a60,导电件a50 附设在安装固定套
a60上。内壳a31上开设有一与容置腔a310连通的狭长型缺口a311,安装固定套a60的一端设置有伸入到缺口a311内的连接凸耳a600,连接凸耳a600与安装固定套a60通过折弯部a601连接,从而使得安装固定套 a60与内壳a31连成为一体,避免安装固定套a60与内壳a31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保证导电件a50与第二接触部a111之间的接触的稳定性。另外,为便于安装固定转动安装架a20,转动安装架a20上设置有两卡合钩a204,其中一卡合钩a204卡在内壳a31的边缘上,另一卡合钩a204卡合在安装固定套a60 的边缘上。
52.实施例6,如图16所示,电功能球包括球形壳体b30,壳体b30内设置有导电柱h和如上述实施例4公开的导电转子结构b2。转动安装架b20与壳体 b30连接,以使得转动安装架b20可跟随壳体b30同步转动。若干转动电性连接器b1层叠所形成的柱体结构的外周壁上附设有电功能元件b40,本实施例中的电功能元件b40为发热膜,附设在若干固定座b10的外周面上,导电柱h穿过由若干固定座b10上的转动空间b112所构成的导电通道b203,每一固定座 b10上的两第一接触部b110与位于该两第一接触部b110所界定的转动空间 b112内的导电环h20抵接。
53.具体地,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转动安装架b20与壳体b30之间通过两锁定销b50连接,壳体b30包括内壳b301和外壳b300,至少内壳b301为绝缘材料,内壳b301的顶部、顶盖b204、底座b200以及固定座b10上还设置有若干相对应的锁定孔b60,锁定销b50从一端插入壳体b30、顶盖b204、底座b200以及固定座b10上的锁定孔b60中,从而将转动安装架b20、若干固定座b10和壳体b30锁合固定在一起。
54.综上,如图1至图16,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转动电性连接器a1、b1、应用该转动电性连接器a1、b1所形成的导电转子结构a2、b2,以及应用该导电转子结构a2、b2所形成的电功能转动球。转动电性连接器a1、b1的电极a11、 b11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部a110、b110,而且该两个第一接触部a110、 b110界定出一与导电柱h的直径相适配的转动空间a112、b112,从而实现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有效的电信号连接,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使用上述转动电性连接器a1、b1构成导电转子结构a2、b2时,每一个在转动电性连接器a1、b1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方便更换维护,从而使得形成的转动球的使用体验感得到有效提升。
5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