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3650发布日期:2021-03-30 20:0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to252封装也叫dpak封装,是一种塑封的贴片封装,常用于稳压芯片、功率晶体管等封装,其大功率mos管一般应用在开关电源、输入高阻抗的电子电路中。该封装产品的特点是其外露的大面积散热板,直接焊接贴装在pcb上,一方面可以输出大电流,一方面又可以通过pcb散热,同时也更高效的减少了封装热阻,其良好的性能使得该类封装的产品十几年来市场需求一直很大,例如电脑主板,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源控制开关,各种电器元件上的控制器等都需要用到to252这类产品。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芯片封装的不断进步,芯片封装朝着小体积、高稳定性、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对引线框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引线框架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其框架单元体积小、密度高,方便制造,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塑封时不易分层开裂,产品质量高,能有效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其框架单元体积小、密度高,方便制造,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塑封时不易分层开裂,产品质量高,能有效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包括两条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边框,所述边框长度为249.499±0.127mm,两条所述边框相互远离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67.500±0.051mm;沿所述边框长度方向为排、宽度方向为列,在两条所述边框之间设有6排28列框架单元;每个所述框架单元包括基岛,所述基岛沿边框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散热片,第一排和第六排所述框架单元的散热片分别连接在与其靠近的边框内侧壁上,第二排和第三排、第四排和第五排两两一组的所述框架单元中的散热片相互靠近且一体成型;所述基岛上连接有中筋且中筋位于散热片的相对侧,所述中筋远离基岛的一端连接有沿边框长度方向设置的连接筋,且每排所述框架单元共用一根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一侧连接有位于中筋两侧的内引线,所述内引线呈靠口朝向中筋的l型状,且其垂直所述连接筋的竖直段与连接筋连接,其平行于所述连接筋的水平段靠近基岛;所述内引线连接有与其一一对应且位于连接筋另一侧的第一外引线,所述第一外引线沿内引线竖直段延伸方向设置,两两一组的两排所述框架单元中每列对应的第一外引线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一外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其所在的框架单元以及与其靠近的相邻排框架单元中的连接筋上;所述中筋上连接有位于连接筋另一侧的第二外引线,两两一组的两排所述框架单元中每列对应的第二外引线交错设置;所述中筋与连接筋连接的部分、连接筋、内引线、第一外引线和第二外引线位于基岛上方、和基岛分布在两个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排引线框架包括6排28列共168个框架单元,且多排引线框架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249.499±0.127mm、67.500±0.051mm,168个框架单元体积小、密度高,方便制造,节省材料,有效降低成本。基岛用于安装芯片,使用键合丝连接内引线和芯片,第一外引线和外部设备的电路板连接,散热片用于散热,提高使用寿命。其中,基岛除了和散热片连接,只和中筋连接,中筋主要对基岛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基岛腾空,保证基岛的整体强度。中筋连接的第二外引线可连接地线,保证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上述多排引线框架方便制造和使用,能满足稳压器等使用场合对引线框架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两两一组的相邻两排所述框架单元中每列对应的两根第二外引线一端连接在对应的连接筋上,两根所述第二外引线相互靠近的一端水平连接,两根所述第二外引线形成“ㄣ”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外引线和第一外引线结构不同,使用时便于区分第一外引线和第二外引线,将第二外引线切断,形成只有两条第一外引线可以使用的6r-2l引线框架,满足只需要两根外引线的使用场合的使用需求,但是冲压引线框架时依然冲压第二外引线,保证多排引线框架的整体强度,避免生产过程中多排引线框架发生断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引线平行于第一外引线,且所述第二外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其所在的框架单元以及与其靠近的相邻排框架单元中的连接筋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外引线和第一外引线结构相同,使用时第二外引线不切掉,每个框架单元包括两根第一外引线和一根第二外引线共三根外引线,形成包括三根外引线的6r-3l引线框架,满足需要三根外引线的使用场合的使用需求,6r-2l引线框架和6r-3l引线框架的区别仅在于外引线数量不同,其余部分结构均相同,有效提高适用范围,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排至第五排、第二列至第二十七列的所述框架单元中,两两一组的相邻两排、相邻两列中的散热片之间连接有沿边框长度方向设置的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位于两两一组的相邻两排框架单元中散热片的连接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排和第六排的散热片连接在边框上,第二排至第五排、第二列至第二十七列的框架单元中,两两一组的相邻两排、相邻两列中的散热片之间连接沿边框长度方向设置的加强筋,加强筋提高多排引线框架的整体强度,避免生产过程中多排引线框架发生断裂,也避免多排引线框架发生形变。而第一列、第二十八列框架单元位于两侧,不设置连接筋,降低生产制造中的耗材,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多排引线框架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基岛四周环设有首尾依次连通的第一v型槽,且所述第一v型槽的角度为6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基岛四周的第一v型槽不仅能起到防水作用,而且能提高基岛和塑封体的结合力,避免塑封料分层开裂,保证塑封效果。其中,第一v型槽的角度为60°,角度适中,方便制造,不仅能保证第一v型槽的防水效果、提高基岛与塑封体的结合力的效果都较好,而且避免角度过大造成的塑封料的浪费,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基岛四周环设有位于第一v型槽外的墩台,所述墩台的上端面和基岛的上端面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墩台相当于延展基岛的外周,既避免第一v型槽太靠近基岛外周,影响基岛外周和第一v型槽之间部分与塑封体的结合力,又避免第一v型槽太靠近基岛中心影响芯片在基岛上的安装。墩台在保证基岛的使用面积的同时,有效提高基岛和塑封体的结合力,避免塑封体在第一v型槽附近发生分层和开裂。

进一步地,所述内引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中筋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分别设有靠近连接筋的第二v型槽,且所述第二v型槽的角度为9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引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中筋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置第二v型槽,同样地,第二v型槽也是起到防水和提高内引线、中筋和塑封体的结合力的效果。不同的是,第二v型槽的角度为90°,由于内引线和中间的宽度较小,所以第二v型槽的大小相对第一v型槽要小很多,因此第二v型槽的角度要足够,来保证其防水和提高与塑封体结合力的使用效果,而且第二v型槽较小,角度较大也不会造成太多的塑封料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上设有靠近基岛且沿边框长度方向设置的树脂孔,所述树脂孔贯穿散热片,且所述树脂孔上端面开口宽度小于下端面开口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树脂孔是为了提高塑封体和散热片的结合力,树脂孔上端面开口宽度小于下端面开口宽度,能够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保证塑封效果,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上端面设有位于树脂孔两侧且沿边框长度方向设置的燕尾槽,且所述燕尾槽的燕尾角度为6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槽的设置也是为了提高塑封体和散热片的结合力,树脂孔贯穿散热片,而燕尾槽不贯穿散热片,燕尾槽和树脂孔的配合提高塑封体和散热片的结合力效果最佳,而且能保证散热片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两条所述边框外壁上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v型切口,所述v型切口位于第二列至第二十七列两两一组相邻的两列框架单元之间,且所述v型切口的角度为9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边框上的v型切口起到标识和定位作用,便于将28列框架单元分切开,v型切口的角度为90°,更方便入刀,保证框架单元的切断质量,有效降低废品率,同时避免切刀在边框侧壁留下痕迹,保证框架单元的表面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两条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边框,边框长度为249.499±0.127mm,两条边框相互远离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67.500±0.051mm,在两条边框之间设有6排28列框架单元两条边框内多排引线框架包括6排28列共168个框架单元,168个框架单元体积小、密度高,方便制造,节省材料,有效降低成本;

2、通过设置第一v型槽、第二v型槽、树脂孔、燕尾槽等结构提高塑封体和框架单元支架的结合力,避免分层、开裂,保证封装效果,产品质量高,能有效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沿其宽度方向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中一组两个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b-b、c-c视角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d-d、e-e视角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二中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边框;11、椭圆孔;12、去胶孔;13、定位孔;14、识别孔;15、v型切口;2、框架单元;3、基岛;31、第一v型槽;32、墩台;4、散热片;41、树脂孔;42、燕尾槽;43、加强筋;44、腰型孔;5、中筋;51、第二外引线;6、内引线;61、第一外引线;7、连接筋;8、第二v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两条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边框1,边框1长度为249.499mm,允许存在±0.127mm的偏差,两条边框1相互远离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67.500mm,允许存在±0.051mm。以沿边框1长度方向为排,以沿边框1宽度方向为列,在两条边框1之间设有6排28列共168个框架单元2。168个框架单元2高密度排列,体积小,方便模块化一体冲压制造,节省材料,有效降低成本,能满足小体积、高质量、高稳定性的使用需求。

如图1和图3所示,每个框架单元2结构相同,均包括基岛3,基岛3沿边框1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散热片4,第一排和第六排框架单元2的散热片4分别连接在与其靠近的边框1内侧壁上,第二排和第三排、第四排和第五排两两一组的框架单元2中的散热片4相互靠近且一体成型,即第一排和第二排框架单元2中的散热片4相对,第三排和第四排框架单元2中的散热片4相对,第五排和第六排框架单元2中的散热片4也相对。

如图1和图3所示,其中,第一排和第六排框架单元2中的散热片4和边框1的连接处设有沿边框1长度方向设置的腰型孔44,第二排至第五排的框架单元2中两两相互靠近且一体成型的两个散热片4之间也设有相同的腰型孔44,便于分切。另外,在第二排至第五排、第二列至第二十七列的框架单元2中,两两一组的相邻两排、相邻两列中的四个框架单元2中的散热片4之间连接有位于两个腰型孔44连接线上的加强筋43,用来提高多排引线框架的整体强度。

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框架单元2中的基岛3上均连接有位于散热片4相对侧的中筋5,中筋5远离基岛3的一端连接有沿边框1长度方向设置的连接筋7,连接筋7和基岛3位于两个不同的平面,其连接筋7位于基岛3上方。中筋5弯折设置,一端和基岛3连接,另一端和连接筋7连接,且每排框架单元2共用一根连接筋7。在连接筋7靠近基岛3的一侧连接有位于中筋5两侧、且和连接筋7位于同一平面的内引线6,内引线6呈靠口朝向中筋5的l型状,且其垂直连接筋7的竖直段与连接筋7连接,其平行于连接筋7的水平段靠近基岛3。

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框架单元2中的两根内引线6均分别连接有与其一一对应且位于连接筋7另一侧的第一外引线61,第一外引线61沿内引线6竖直段延伸方向设置。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三排和第四排、第五排和第六排两两一组的两排框架单元2每一列中,两两对应的四根第一外引线61交错设置,且第一外引线6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其所在的框架单元2以及与其靠近的相邻排框架单元2中的连接筋7上。如,第一排第一列的引线框架中的第一外引线61,一端连接在第一排的连接筋7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排的连接筋7上;第二排第一列的引线框架中的第一外引线61,一端连接在第二排的连接筋7上,一端连接在第一排的连接筋7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框架单元2中的中筋5上连接和第一外引线61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外引线51,和第一外引线61一样,两两一组的两排框架单元2中每列两两对应的两根第二外引线51也交错设置,第二外引线51靠近对应中筋5的一端也连接在对应的连接筋7上。在本实施例中,每根第二外引线51的长度只有对应的第一外引线61的长度的一半,两两一组的相邻两排框架单元2中每列对应的两根第二外引线51相互靠近的一端水平连接,两根第二外引线51形成“ㄣ”状。第二外引线51和第一外引线61结构不同,使用时便于区分第一外引线61和第二外引线51,将第二外引线51切断,形成只有两条第一外引线61可以使用的6r-2l引线框架,满足只需要两根外引线的使用场合的使用需求。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提高塑封体和基岛3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每个框架单元2中的基岛3的四周均环设有首尾依次连通的第一v型槽31;在基岛3四周还环设有位于第一v型槽31外的墩台32,墩台32的上端面和基岛3的上端面齐平。第一v型槽31不仅能提高塑封体和基岛3的结合力,还能起到防水作用;而墩台32相当于基岛3外周的延展,在保证基岛3使用面积的同时,避免第一v型槽31太靠近基岛3外周,影响基岛3外周和第一v型槽31之间部分与塑封体的结合力,避免塑封体在第一v型槽31附近发生分层和开裂。其中,第一v型槽31的角度为60°,角度适中,方便制造,不仅能保证第一v型槽31的防水效果、提高基岛3与塑封体的结合力的效果都较好,而且避免角度过大造成的塑封料的浪费。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提高塑封体和内引线6、中筋5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在内引线6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中筋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分别设有靠近连接筋7的第二v型槽8,第二v型槽8位于内引线6和中筋5垂直于连接筋7的竖直段上。同样地,第二v型槽8也是起到防水和提高内引线6、中筋5和塑封体的结合力的效果。不同的是,第二v型槽8的角度为90°,由于内引线6和中间的宽度较小,所以第二v型槽8的大小相对第一v型槽31要小很多,因此第二v型槽8的角度要足够,来保证其防水和提高与塑封体结合力的使用效果,而且第二v型槽8较小,角度较大也不会造成太多的塑封料的浪费。

如图4和图6所示,为了提高塑封体和散热片4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分层和开裂,在散热片4上设有靠近基岛3且沿边框1长度方向设置的树脂孔41,树脂孔41贯穿散热片4,且树脂孔41上端面开口宽度小于下端面开口宽度;在树脂孔41两侧还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燕尾槽42,燕尾槽42设置在散热片4上端面不贯穿散热片4。树脂孔41和燕尾槽42的设置都可以增加塑封体和散热片4之间的结合力,尤其是树脂孔41上端面开口宽度小于下端面开口宽度,能有效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树脂孔41贯穿散热片4而燕尾槽42不贯穿散热片4,这样的配合提高塑封体和散热片4的结合力效果最佳,而且能保证散热片4的整体强度。其中,燕尾槽42的燕尾角度为60°。

如图1和图3所示,上端的边框1上阵列设有十四组孔洞,十四组孔洞分别对应在两两一组的两列框架单元2,孔洞包括依次设置的椭圆孔11、去胶孔12以及定位孔13,其中,椭圆孔11和定位孔13分别对应一列框架单元2,去胶孔12位于两两一组的相邻两列框架单元2之间。下端的边框1上也阵列设有十四组孔洞,十四组孔洞包括依次设置的定位孔13、去胶孔12和识别孔14。上端十四组孔洞和下端十四组孔洞交错设置,椭圆孔11用于塑封膜定位,定位孔13用于多排引线框架定位,去胶孔12用于去除多余的塑封料,识别孔14用于识别多排引线框架类型。其中,两两一组的两列框架单元2中的连接筋7之间也设有去胶孔12。

如图1和图3所示,为了方便切断框架单元2,在两条边框1外壁上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v型切口15,v型切口15位于第二列至第二十七列两两一组相邻的两列框架单元2之间,且v型切口15的角度为90°。v型切口15起到标识和定位作用,便于将28列框架单元2分切开,v型切口15的角度为90°,更方便入刀,保证框架单元2的切断质量,有效降低废品率,同时避免切刀在边框1侧壁留下痕迹,保证框架单元2的表面质量。

实施例二:

一种适用于dpak的多排引线框架,如图3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中筋5连接的第二外引线51平行于第一外引线61且和第一外引线61等长,第二外引线51的结构和第一外引线61结构相同,第二外引线51相当于第三根第一外引线61。使用时第二外引线51不切掉,每个框架单元2包括两根第一外引线61和一根第二外引线51共三根外引线,形成包括三根外引线的6r-3l引线框架,满足需要三根外引线的使用场合的使用需求,6r-2l引线框架和6r-3l引线框架的区别仅在于外引线数量不同,其余部分结构均相同,有效提高适用范围,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