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09801发布日期:2021-08-17 13:4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交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的辅助触头的常开、常闭辅助触点,会随接触器本身动作而一起动作,正常情况下现有的辅助触头可正常使用,但是对于某些对接触器本体、辅助触头有自锁和互锁功能要求的特殊场合比如机械联锁触头元件,这种指定满足某项功能的元件,对辅助触头元件尤其是常闭点(分断触头)的要求很高,熔焊后触头需要经受住较大拉力。但目前我们一般在设计辅助触头时因为其承受负载容量一般不会太大,而且结构空间上没有太多的余量,故对接触板材料的设计一般不会太厚,承受住的拉力也极为有限,现有的辅助触头元件在有自锁和互锁功能等要求的特殊场合存在强度不够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抗拉强度高、安全可靠性高的交流接触器机械联锁触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触头支持、一组辅助动触头和两组机械联锁触头,所述触头支持安装在壳体内,所述两组机械联锁触头安装在壳体上位于触头支持的两侧,单组辅助动触头包括成一排安装在触头支持上的至少一个辅助动触头,所述辅助动触头上设有位于两端的两个动触点,单组机械联锁触头包括成一排的与辅助动触头等数量的机械联锁触头,单个辅助动触头与两组机械联锁触头中相对应的两个机械联锁触头相配合;

至少一个机械联锁触头包括依次相连的接触板、第一折弯部和安装部,所述接触板上设有与辅助动触头的动触点配合的静触点,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内侧面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接触板与安装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弯部为圆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弯部经冲压形成凹陷于外侧面的压口和凸出于内侧面的所述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连接板、第二折弯部和安装板,所述接触板、第一折弯部、连接板、第二折弯部和安装板依次连接,形成z形结构,所述接触板与安装板之间相互平行,所述连接板与接触板和安装板垂直,所述第一折弯部为圆弧形,所述第二折弯部为圆弧形。

优选地,所述机械联锁触头通过紧固螺钉和垫片固定在交流接触器的壳体上,所述机械联锁触头的安装板上设有螺钉孔,所述安装板的底面上还设有环绕螺钉孔的环形凸台,紧固螺钉装入螺钉孔内,垫片抵接于紧固螺钉的螺帽与安装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具有凸出于第二折弯部两侧边缘线的两个抵接耳,所述抵接耳的中间位置设有抵接凸起,所述螺钉孔设置于安装板的中心位置位于两个抵接耳的抵接凸起之间,所述垫片为圆弧形,垫片的中间凸起部分与紧固螺钉的螺帽相抵接,垫片的两端与安装板的抵接凸起相抵接;所述抵接耳上还设有位于抵接凸起两侧的多个横向凹槽。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壳体上的基座,所述基座包括位于触头支持两侧的第一拼接块和第二拼接块,所述机械联锁触头的安装部通过紧固螺钉和垫片固定在壳体上位于第一拼接块或第二拼接块内;机械联锁触头的接触板位于辅助动触头的上方,所述静触点设置于接触板的底面上,所述动触点设置于辅助动触头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拼接块的两侧向第二拼接块延伸设有固定臂,固定臂上设有卡扣槽,第二拼接块的两侧设有与卡扣槽配合的凸起的卡扣,固定臂通过卡扣槽与卡扣配合,将第一拼接块和第二拼接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与第一折弯部配合的内侧面为圆弧形、外侧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机械联锁触头除必要孔外尽量避免不再额外开孔或槽,增强触头的强度,并在连接于接触板与连接板之间的折弯部内侧面设有加强筋,减小零件折弯处的应力,从而既增强零件抗拉强度,又确保了零件折弯处应力均衡,避免应力集中,克服原有设计强度不够的缺陷、提高零件结构性能,满足有自锁和互锁功能要求的特殊场合使用;此结构最大限度的提高了零件承受变形的拉力,可以有效的将原零件抗拉强度增加40%~50%左右,从而有效的保障机械联锁触头元件的安全、可靠,进而确保接触器的安全可靠,实现可达到自锁或者互锁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座分解状态下的交流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机械联锁触头的前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机械联锁触头的后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3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包括壳体6、基座、触头支持3、一组辅助动触头2和两组机械联锁触头1(图中仅示出一组机械联锁触头1),基座安装在壳体6上,包括位于触头支持3两侧的第一拼接块51和第二拼接块52,第一拼接块51和第二拼接块52可拼装,第一拼接块51、第二拼接块52通过沟槽配合与壳体6连接。触头支持3安装在壳体6内,两组机械联锁触头1安装在第一拼接块51和第二拼接块52上位于触头支持3的两侧,单组辅助动触头2包括成一排安装在触头支持3上的至少一个辅助动触头2,且辅助动触头2的顶面上设有位于两端的两个动触点,单组机械联锁触头1包括成一排的与辅助动触头2等数量的机械联锁触头1,单个辅助动触头2与两组机械联锁触头1中相对应的两个机械联锁触头1相配合。辅助动触头2随着触头支持3运动,辅助动触头2的触板采用锡青铜材料,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保证触头在弹性形变时很好的恢复到初始状态。机械联锁触头1装在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中,并与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紧密配合。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机械联锁触头,为一体成型的z形结构,包括接触板14、第一折弯部13和安装部,安装部包括连接板12、第二折弯部11和安装板10,接触板14、第一折弯部13、连接板12、第二折弯部11和安装板10依次相连,形成z形结构。接触板14与安装板10之间相互平行,连接板12与接触板14和安装板10垂直,第一折弯部13为圆弧形,第二折弯部11为圆弧形。接触板14与辅助动触头2相配合,第一折弯部13的内侧面上设有加强筋131,加强筋131连接于接触板14与连接板12之间。当交流接触器的辅助动触头和机械联锁触头出现故障熔焊后由于控制回路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吸力,产品动静铁芯趋向吸合状态,触头支持向下运动,辅助动触头和机械联锁触头势必会有分开的趋势,此时,一旦熔焊的一对辅助接通或者分断触头不能承受住该电磁吸力而失效,造成触头永久变形,另外一对联锁辅助触头的接通或断开方式就会失效,发生事故。有别于普通触头开孔以增加弹性,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机械联锁触头除必要孔外尽量避免不再额外开孔或槽,增强触头的强度,并在连接于接触板与连接板之间的折弯部内侧面设有加强筋,减小零件折弯处的应力,从而既增强零件抗拉强度,又确保了零件折弯处应力均衡,避免应力集中,克服原有设计强度不够的缺陷、提高零件结构性能,满足有自锁和互锁功能要求的特殊场合使用;此结构最大限度的提高了零件承受变形的拉力,可以有效的将原零件抗拉强度增加40%~50%左右,从而有效的保障机械联锁触头元件的安全、可靠,进而确保接触器的安全可靠,实现可达到自锁或者互锁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折弯部13为圆弧形。优选,加强筋131与第一折弯部13配合的内侧面为圆弧形、外侧面为平面。进一步地,第一折弯部13经冲压形成凹陷于外侧面的压口132和凸出于内侧面的加强筋131。采用第一折弯部经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折弯部外侧的凹口,内侧的弓形凸起,最大程度的减小了折弯处产生的内应力,并且对触头折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此结构确保辅助触头元件承受的拉力远大于接触器辅助触头熔焊后控制回路的电磁吸力,确保联锁性能安全可靠。加强筋131的形状还可以是弧形或者其它类似形状。

如图1所示,机械联锁触头1安装部的安装板10通过紧固螺钉41和垫片42、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固定在壳体6上,机械联锁触头1的安装板10通过紧固螺钉41和垫片42固定在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上,第一拼接块51和第二拼接块52固定在壳体6上;第一折弯部13穿过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相应的槽口。机械联锁触头1的接触板14位于辅助动触头2的上方,接触板14的底面上设有与辅助动触头2的动触点配合的静触点141。如图2和图3所示,机械联锁触头1的安装板10上设有螺钉孔101,安装板10的底面上还设有环绕螺钉孔101的环形凸台102,紧固螺钉41装入螺钉孔101内,垫片42抵接于紧固螺钉41的螺帽与安装板10之间。安装板10具有凸出于第二折弯部11两侧边缘线的两个抵接耳103,抵接耳103的中间位置设有抵接凸起104,螺钉孔101设置于安装板10的中心位置位于两个抵接耳103的抵接凸起104之间,垫片42为圆弧形,垫片42的中间凸起部分与紧固螺钉41的螺帽相抵接,垫片42的两端与安装板10的抵接凸起104相抵接;抵接耳103上还设有位于抵接凸起104两侧的多个横向凹槽105。整个机械联锁触头除了安装螺纹孔及触点铆接孔以外尽量避免不再开孔或槽,以增加零件的强度。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机械联锁触头1装在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中,并与第一拼接块51或第二拼接块52紧密配合,通过拼装块的方式便于先装配触头支持3和机械联锁触头1。当然作为变劣的方案,也可以不采用拼接块的方式,而采用一体盖板的方式。所述第一拼接块51和第二拼接块52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持3的两侧,第一拼接块51的两侧向第二拼接块52延伸设有固定臂,固定臂上设有卡扣槽,第二拼接块52的两侧设有与卡扣槽配合的凸起的卡扣,固定臂通过卡扣槽与卡扣配合,将第一拼接块51和第二拼接块52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