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3016发布日期:2021-11-10 00:5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光转换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发光材料,具有发光光谱集中,色纯度高、且发光颜色可通过光转换材料的尺寸、结构或成分进行简易调节等优点;光转换墨水经过溶液加工、旋涂或喷墨印刷,进一步固化成膜后形成光转换彩膜,是应用于固态照明和全色平板显示的新一代发光材料。
3.光转换显示装置的显示原理如下:发光单元产生光线并照射至光转换彩膜,以激发光转换彩膜发出其他颜色光,从而实现彩色显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现有光转换显示装置内设置有光转换彩膜区域的光取出率(光转换彩膜区域的出光光强与所对应发光单元的出光光强之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转换彩膜的光转换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5.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发光单元阵列和光转换彩膜阵列,所述发光单元阵列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且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位于所述发光单元阵列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且包括多个光转换彩膜,一个所述光转换彩膜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单元且不同所述光转换彩膜对应不同所述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用于产生并发射第一颜色光,所述光转换彩膜用于在所述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产生其他颜色光,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6.第一带通滤波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阵列和光转换彩膜阵列之间,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位于第一聚光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带通滤波结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所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第一颜色光以及反射其他颜色光;和/或,
7.第二带通滤波层,位于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所述发光单元阵列一侧,包括:第二聚光结构和位于第二聚光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带通滤波结构,所述第二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所述第二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所述其他颜色光以及反射所第一颜色光。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准直透镜,所述第一准直透镜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单元阵列和光转换彩膜阵列之间的第一透明树脂层,所述第一准直透镜内嵌于所述第一透明树脂层中。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准直透镜,所述第二准直透镜与所述光转换彩膜一一对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所述发光单元阵列一侧的第二透明树脂层,所述第二准直透镜内嵌于所述第二透明树脂层中。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第一聚光用薄膜,相邻所述第一聚光用薄膜中更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所述第一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小于更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所述第一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第二聚光用薄膜,相邻所述第二聚光用薄膜中更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所述第二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小于更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所述第二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结构;
15.和/或,所述第二带通滤波结构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结构。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包括:发出第二颜色光的第一光转换彩膜和发出第三颜色光的第二光转换彩膜,所述其他颜色光包括:所述第二颜色光和所述第三颜色光;
17.所述第一颜色光为蓝光,所述第二颜色光为红光,所述第三颜色光为绿光。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对位于400nm~550nm波段的光具有90%以上的透过率且对位于550nm~780nm波段的光进行全反射。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对位于480nm~800nm波段的光具有90%以上的透过率且对位于380nm~480nm波段的光进行全反射。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划分有多个出光区域,所述出光区域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21.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衬底基板靠近所述发光单元阵列一侧的第一像素界定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层位于所述第一封装层与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之间;
22.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容纳孔,所述第一容纳孔与所述出光区域一一对应,所述发光单元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纳孔内。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划分有多个出光区域,所述出光区域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多个出光区域包括:用于出射第一颜色光的第一出光区域、用于出射第二颜色光的第二出光区域和用于出射第三颜色光的第三出光区域;
24.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出光区域和所述第三出光区域且未覆盖所述第一出光区域;
25.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单元阵列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容纳孔,所述第二容纳孔与所述出光区域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光转换彩膜和所述第二光转换彩膜均位于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所述第一出光区域所对应的所述第二容纳孔内设置有透明树脂图形。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色阻层、位于所述色阻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衬底基板、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之间且位于周边区域的封框胶,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层位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之间;
27.所述色阻层包括:黑矩阵和多个彩色色阻,多个彩色色阻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所述第一色阻与所述第一出光区域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色阻与所述第二出光区域一一对应,所述第三色阻与所述第三出光区域一一对应。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二封装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色阻层、位于所述色阻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圆偏光片、位于所述圆偏光片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保护膜;
29.所述色阻层包括:黑矩阵和多个彩色色阻,多个彩色色阻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所述第一色阻与所述第一出光区域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色阻与所述第二出光区域一一对应,所述第三色阻与所述第三出光区域一一对应。
30.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显示面板。
31.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用于制备第一方面中提供的所述显示面板,该制备方法包括:
32.制备第一显示基板,包括: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发光单元阵列,所述发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用于产生并发射第一颜色光;
33.制备第二显示基板,包括:在第二衬底基板上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包括多个光转换彩膜,一个所述光转换彩膜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单元且不同所述光转换彩膜对应不同所述发光单元,所述光转换彩膜用于在所述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产生其他颜色光;
34.将所述第一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二显示基板进行对盒固定,所述发光单元阵列、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之间;
35.在制备第二显示基板过程中且在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带通滤波层,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一带通滤波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聚光结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所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第一颜色光以及反射其他颜色光;
36.和/或,在制备第二显示基板过程中且在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在第二衬底基板上且后续制备光转换彩膜阵列的一侧形成第二带通滤波层,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二带通滤波结构和位于第二带通滤波结构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聚光结构,所述第二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所述第二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所述其他颜色光以及反射所第一颜色光。
37.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用于制备第一方面中提供的所述显示面板,该制备方法包括:
38.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发光单元阵列,所述发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用于产生并发射第一颜色光;
39.在所述发光单元阵列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所述光转换彩膜阵列包括多个光转换彩膜,一个所述光转换彩膜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单元且不同所述光转换彩膜对应不同所述发光单元,所述光转换彩膜用于在所述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产生
其他颜色光;
40.在形成发光单元阵列的步骤与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的步骤之间,还包括:在发光单元阵列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带通滤波层,第一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位于第一聚光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带通滤波结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所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第一颜色光以及反射其他颜色光;
41.和/或,在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二带通滤波层,第二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二聚光结构和位于第二聚光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带通滤波结构,所述第二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所述第二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所述其他颜色光以及反射所第一颜色光。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4.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5.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46.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带通滤波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47.图5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48.图5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带通滤波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49.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50.图7a~图7d为制备第一显示基板的中间结构示意图;
51.图8a~图8d为制备第二显示基板的中间结构示意图;
52.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0a~图10g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直接在第一显示基板上制备其他功能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55.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57.通过研究发现,导致相关技术所提供量子点显示装置内设置有光转换彩膜区域的光取出率较低至少包括如下几点原因:其一、发光单元所发射出的大角度光在穿过位于发光单元和光转换彩膜之间的其他功能膜层时其反射率较大、透过率较小,即传播过程中存在较大光损;其二、光转换彩膜受激发后所发出的光为散射光(360
°
散射),部分光线未能从显示面板内射出;其三、光转换彩膜本身的光转换效率较低。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提升量子点显示装置内设置有光转换彩膜区域的光取出率的技术方案。
58.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为量子点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发光单元阵列和光转换彩膜阵列,发光单元阵列
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且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光转换彩膜阵列位于发光单元阵列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且包括多个光转换彩膜3,一个光转换彩膜3对应一个发光单元2且不同光转换彩膜3对应不同发光单元2,发光单元2用于产生并发射第一颜色光,光转换彩膜3用于在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产生其他颜色光。第一颜色光的波长小于其他颜色光的波长。
5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相对设置的阴极与阳极以及位于阴极与阳极之间的有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中至少包括有机发光层,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空穴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等功能膜层。一般而言,每个发光单元2配置有对应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驱动电路与对应的发光单元2电连接以驱动发光单元2发光。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转换彩膜3的材料包括量子点材料。
61.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层4,位于发光单元阵列和光转换彩膜阵列之间,包括:第一聚光结构41和位于第一聚光结构4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第一聚光结构41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配置为透射第一颜色光以及反射其他颜色光。
6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所发射出的第一颜色光经过第一聚光结构 41聚光作用后以小角度(光线与第一衬底基板1所处平面的法线的夹角)入射至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此时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第一颜色光可以透射过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并射向光转换彩膜3,从而能减少光传播过程中的光损;另外,通过第一聚光结构41将光线进行聚光处理,还可以提升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 对第一颜色光的透光效果,后面将详细描述。光转换彩膜3受到第一颜色光的照射后激发出其他颜色光并进行散射,其中背向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其他颜色光在照射到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后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会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出射,从而能提高光转换彩膜3所处区域的出光量,进而提升了光转换彩膜3区域的光取出率。
63.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与图1所示显示面板不同的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中未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层4,但包括第二带通滤波层5。其中,第二带通滤波层5位于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发光单元阵列一侧,第二带通滤波层5包括:第二聚光结构51和位于第二聚光结构5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第二聚光结构51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配置为透射其他颜色光以及反射所第一颜色光。
6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光转换彩膜3所发射出的其他颜色光经过第二聚光结构51聚光作用后以小角度入射至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此时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其他颜色光可以透射过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并射向光转换彩膜3,从而能减少光传播过程中的光损;另外,通过第二聚光结构51将光线进行聚光处理,还可以提升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对第一颜色光的反射效果和对其他颜色光的透光效率。后面将详细描述。与此同时,会存在部分第一颜色光透射过过光转换彩膜3 并射向第二带通滤波层5,射向第二带通滤波层5的第一颜色光经过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的反射作用后会再次射向光转换彩膜3,以激发光转换彩膜3发出其他颜色光,从而能提升光转换彩膜3的光转换率,进而提升了光转换彩膜3区域的光取出率。
65.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显示面板同时包括图1中的第一带通滤波层4以及图2中第二带通滤波层5。在本公开实施例
中,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带通滤波层4和第二带通滤波层 5,可进一步提升光转换彩膜3区域的光取出率。
66.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层4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distributedbragg reflector,简称dbr)结构,即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为由高折射率薄膜 421、423(可由纳米级材料制备)与低折射率膜薄422、424(可由纳米级材料制备)交替层叠所形成结构,通过光的干涉起到滤光作用。当高折射率薄膜421、 423和低折射率膜薄422、424有多层时,不同高折射率薄膜421、423的折射率可以相同或不同,不同低折射率薄膜422、424的折射率可以相同或不同,仅需保证各高折射率薄膜421、423的折射率大于与其相邻的低折射率膜薄422、424、各低折射率薄膜422、424的折射率小于与其相邻的高折射率膜薄421、423。
67.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结构内各薄膜的厚度d满足:q为正整数,λ为反射波段(也称为滤光波段)的中心波长、θ为光入射角。因此,在d、q、n取值确定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入射角的光线,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结构的反射波段与透射波段会发生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当θ角增大时,反射波段会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在基于其他颜色光的波段作为反射波动来设计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结构的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时,该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会对大角度的入射的第一颜色光产生反射,使得第一颜色光的整体透过率下降。为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与第一聚光结构41搭配使用,通过将第一颜色光进行聚光处理以使得射向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的第一颜色光为小角度入射光,从而可减少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对第一颜色光的过滤,以提升第一颜色光的光透过率,有利于提升光转换彩膜3区域的光取出率。
68.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带通滤波层5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4b所示,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具有与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相同的结构,即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为由高折射率薄膜521、523(可由纳米级材料制备)与低折射率膜薄522、524(可由纳米级材料制备)交替层叠所形成结构。基于前面论述的相同原理,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与第二聚光结构51搭配使用,通过将透射过光转换彩膜3的第一颜色光以及光转换彩膜3所产生的其他颜色光进行聚光处理,以使得射向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的第一颜色光和其他颜色光为小角度入射光,从而能提升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对第一颜色光的反射率以及对其他颜色光的透射率,有利于提升光转换彩膜3区域的光取出率。
69.需要说明的是,图4a和图4中仅示例性画出了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和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中包含4层层叠薄膜情况,该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70.继续参图4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光结构41包括:多个第一准直透镜,第一准直透镜与发光单元2一一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单元阵列和光转换彩膜阵列之间的第一透明树脂层8,第一准直透镜内嵌于第一透明树脂层8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准直透镜为平凸透镜,平凸透镜的凸表面朝向第一衬底基板1、平面表面背向第一衬底基板1。
71.继续参图4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聚光结构51包括:多个第二准直透镜,第二准直透镜与光转换彩膜3一一对应。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发光单元
阵列一侧的第二透明树脂层,第二准直透镜内嵌于第二透明树脂层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准直透镜为平凸透镜,平凸透镜的凸表面朝向第一衬底基板1、平面表面背向第一衬底基板1。
72.图5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层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a 所示,与图4a中所示第一带通滤波层4内第一聚光结构41采用准直透镜不同,在图5a所示第一带通滤波层4内第一聚光结构41采用薄膜层叠结构;具体地,第一聚光结构41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第一聚光用薄膜411、412,相邻第一聚光用薄膜中更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1的折射率小于更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2的折射率,即在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 的方向上,各第一聚光用薄膜411、412的折射率依次增大。光线在由光疏介质折射至光密介质时,在入射角大于0的情况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而实现聚光效果。
73.图5a中示例性画出了第一聚光结构41包括层叠设置的两层第一聚光用薄膜411、412的情况,该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以与位于最下方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1相接触的介质折射率n0=1.5,位于最下方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1的折射率n1=1.78,位于最上方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2的折射率n2=2.30为例,对于入射角α0=50
°
的光线,在折射入位于最下方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1后的折射角α1≈40
°
,在折射入位于最上方的第一聚光用薄膜412后的折射角α2≈30
°

74.图5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带通滤波层5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b 所示,与图5a中所示第一带通滤波层4内第一聚光结构41的结构类似,图5b 中所示第二带通滤波层5内第二聚光结构51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第二聚光用薄膜511、512,相邻第二聚光用薄膜中更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的第二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小于更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的第二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通过该层叠薄膜结构可实现聚光。图5b中示例性画出了第二聚光结构51包括层叠设置的两层第二聚光用薄膜511、512的情况,该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75.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6所示显示面板同时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层4以及第二带通滤波层5,且光转换彩膜阵列包括:发出第二颜色光的第一光转换彩膜3和发出第三颜色光的第二光转换彩膜3,其他颜色光包括第二颜色光和第三颜色光。
7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光为蓝光,第二颜色光为红光,第三颜色光为绿光。第一光转换彩膜3为红光光转换彩膜3r,第二光转换彩膜3为绿光光转换彩膜3g,发光单元2发出的蓝光激发红光光转换彩膜3r发出红光,发光单元 2发出的蓝光激发绿光光转换彩膜3g发出绿光。此时,发光单元2可以为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7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配置为对位于400nm~ 550nm波段的光具有90%以上的透过率且对位于550nm~780nm波段的光进行全反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配置为对位于480nm~800nm波段的光具有90%以上的透过率且对位于380nm~480nm波段的光进行全反射。
78.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划分有多个出光区域,出光区域与发光单元2 一一对应;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靠近发光单元阵列一侧的第一像素界定层16以及位于第一像素界定层16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一封装层7,第一带通滤波层4位于第一封装层7与光转换彩膜阵列之间;第一像素界定层16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容纳孔,第一容纳
孔与出光区域一一对应,发光单元2位于对应的第一容纳孔内。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光区域包括:用于出射第一颜色光的第一出光区域、用于出射第二颜色光的第二出光区域和用于出射第三颜色光的第三出光区域;即第一出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和第三出光区域分别为蓝光出光区域、红光出光区域和绿光出光区域。第二带通滤波层5在第一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出光区域和第三出光区域且未覆盖第一出光区域;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单元阵列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二像素界定层10,第二像素界定层1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容纳孔,第二容纳孔与出光区域一一对应,第一光转换彩膜3和第二光转换彩膜3均位于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第一出光区域所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设置有透明树脂图形30b。
80.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二像素界定层10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二封装层9、位于第二像素界定层10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色阻层11、位于色阻层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二衬底基板17、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与第二衬底基板17之间且位于周边区域的封框胶13,第二带通滤波层5位于色阻层11和第二像素界定层10之间;
81.色阻层11包括:黑矩阵18和多个彩色色阻,多个彩色色阻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第一色阻与第一出光区域一一对应,第二色阻与第二出光区域一一对应,第三色阻与第三出光区域一一对应。即,第一色阻为蓝色色阻12b、第二色阻的为红色色阻12r,第三色阻为绿色色阻12g。
82.图6所示显示面板对一种对盒式显示面板,其由第一显示基板与第二显示基板对盒得到。第一显示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驱动层6、第一像素界定层16、发光单元阵列和第一封装层7;第二显示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17、色阻层11、第二带通滤波层5、第二像素界定层10、光转换彩膜阵列、第二封装层9和第一带通滤波层4。第一显示基板与第二显示基板可通过第一透明树脂层8进行对盒固定,第一衬底基板1与第二衬底基板17之间且位于周边区域通过封框胶13实现密封。
83.图7a~图7d为制备第一显示基板的中间结构示意图,如图7a~图7d所示,第一显示基板的制程如下:首先,提供一第一衬底基板1,第一衬底基板1可以为刚性玻璃基板也可以为柔性树脂基板。然后,参见图7a所示,在第一衬底基板1上通过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阵列(array)工艺制备出驱动层6,驱动层6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包含驱动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可以为氧化物(oxide)薄膜晶体管或低温多晶硅(lowtemperature poly

silicon,简称ltps)薄膜晶体管,具体工艺过程属于本领域常规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再然后,参见图7b所示,制备第一像素界定层16,第一像素界定层16可采用透明树脂材料或带有颜色的树脂材料制成,优选带有采用带有颜色的树脂材料制成,更优选地采用黑色树脂材料制成,第一像素界定层16限定出多个第一容纳孔,第一容纳孔与出光区域一一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绿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容纳孔的尺寸(容纳孔出光侧的横截面积) 大于等于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容纳孔的尺寸,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容纳孔的尺寸大于等于与蓝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容纳孔的尺寸。接着,参见图7c所示,在第一容纳孔内制备发光元件,以发光元件为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为例,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阳极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同层共用,此时仅需在第一容纳孔内制备出能够发出蓝光的有机功能层和阴极;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钼、铝等)制备使得阳极作为反射电极,阴极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
化铟锡、氧化铟镓锌等)制备;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层6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整体厚度在3um~4um。最后,参见图7d所示,制备第一封装层7,第一封装层7为无机封装薄膜和有机封装薄膜交替设置所构成的层叠结构,示例性地,第一封装层7为无机封装薄膜

有机封装薄膜

无机封装薄膜的三层层叠结构;其中,无机封装薄膜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工艺(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简称cvd)沉积氧化硅和/或氮化硅材料来得到,厚度一般为1um;有机封装薄膜可通过喷墨打印(ink jet printed,简称ijp)有机材料来得到,厚度一般为6um~8um,有机封装薄膜还可起到平坦化作用。
84.图8a~图8f为制备第二显示基板的中间结构示意图,如图8a~图8f所示,第二显示基板的制程如下:首先,提供一第二衬底基板17,第二衬底基板17可以为刚性玻璃基板也可以为柔性树脂基板。然后,参见图8a所示,在第二衬底基板17上制备色阻层11;具体地,先制备黑矩阵18,厚度小于等于2um;再分别制备各彩色色阻,色阻厚度小于等于3um;在一些实施例中,彩色色阻包括:蓝色色阻12b、红色色阻12r和绿色色阻12g。再然后,参见图8b所示,制备第二带通滤波层5;具体地,先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pecvd)方式交替沉积纳米级高折射率树脂材料与纳米级低折射率树脂材料形成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再制备第二聚光结构51;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制备出多个第二准直透镜(例如,平凸透镜),以制得到第二聚光结构51,或者是通过制备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二聚光用薄膜,且远离第二衬底基板17的方向上,各第二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依次减小,以制得第二聚光结构51;其中,第二带通滤波层5完全覆盖红光出光区域和绿光出光区域,但未覆盖蓝光出光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聚光结构51包括多个第二准直透镜时,为保证后面膜层的制备,会在第二准直透镜的上方制备第二透明树脂层以实现平坦化,此时第二准直透镜内嵌于第二透明树脂层中。接着,参见图8c所示,制备第二像素界定层10,第二像素界定层 1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容纳孔,第二容纳孔与出光区域一一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像素界定层10上用于围成第二容纳孔的侧壁部与第二容纳孔底部平面所形成的二面角β范围在80
°
~120
°
,优选为90
°
~110
°
,第二像素界定层 10的厚度在6um~12um。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绿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的尺寸(容纳孔出光侧的横截面积)大于等于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的尺寸,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的尺寸大于等于与蓝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的尺寸。另外,还可在围成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以及与绿光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的第二像素界定层10的上方设置一些隔离坝19,以防止后续制备绿光光转换彩膜3g和红光光转换彩膜 3r时出现绿光量子点材料与红光量子点材料混合的问题。此外,还可在围成第二容纳孔的侧壁设置反光金属层(未示出)以提升出光量。再接着,参见图8d 所示,在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以及在与绿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分别制备红光光转换彩膜3r和绿光光转换彩膜3g,在与蓝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制备透明树脂图形30b;光转换彩膜3和透明树脂图形30b中掺杂有散射粒子,确保各出光区域视角的一致性。光转换彩膜3和透明树脂图形30b的厚度在6um~12um且与第二像素界定层10的厚度相近,光转换彩膜3中树脂材料和透明树脂图形30b中树脂材料的固化温度小于等于 180℃。接着,参见图8e所示,制备第二封装层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封装层9折射率范围在1.7~2.0之间,优选在1.75~1.85之间;第二封装层9的厚度小于1um,优选小于0.5um。最后,参见8f所示,制备第一带通滤波层4;具体地,先通过等离子体增
强化学气相沉积方式交替沉积纳米级高折射率树脂材料与纳米级低折射率树脂材料形成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再制备第一聚光结构41;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制备出多个第一准直透镜(例如,平凸透镜),以制得到第一聚光结构41,或者是通过制备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聚光用薄膜,且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的方向上,各第一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依次减小,以制得第一聚光结构41;其中,第一带通滤波层4完全覆盖红光出光区域、绿光出光区域和蓝光出光区域。
85.第一显示基板与第二显示基板的对盒过程如下:首先,在真空或者氮气环境下,在第一显示基板和/或第二显示基板的周边区域的涂布封框胶13、中间区域涂布第一透明树脂材料;然后,将两个基板贴近后进行高精度对位并实现对盒;再然后,采用紫外固化工艺对封框胶13部分进行固化,采用低温(≤100℃) 人固化工艺对第一透明树脂材料进行热固化。其中,封框胶13厚度15um~50um, 优选为20um~40um,更优为20um~30um;封框胶13内含有控制粒径厚度的纤维或微球填充物。第一透明树脂材料优选低温固化树脂(主固化温度≤100℃,优选≤90℃),且固化后经100℃下烘烤2小时其溢气值(outgas)≤100ppm,第一透明树脂材料经过固化后形成第一透明树脂层8,第一透明树脂层8的厚度范围为5um~30um,优选为10um~15um。另外,为避免部分光线在相邻膜层之间界面发生全反射,优选地第一透明树脂层8的折射率小于等于第一聚光结构41内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相接触的膜层的折射率,且第一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第一封装层7内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相接触的膜层的折射率。示例性地,第一聚光结构41内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相接触的膜层的折射率为n3,第一封装层7内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相接触的膜层的折射率为n4,则第一透明树脂层8 的折射率n5满足:n4≤n5≤n3,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
86.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面板内存在第一带通滤波层4且第一带通滤波层4 内第一聚光结构41包括第一准直透镜时,第一准直透镜会内嵌于第一透明树脂层8中。
87.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与图6中所示显示面板为对盒式显示面板不同,图9中所示显示面板为非对盒式显示面板;具体地,光转换彩膜阵列直接制备于第一显示基板上。此时,第二封装层9位于第二像素界定层10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第二带通滤波层 5位于第二封装层9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色阻层11位于第二带通滤波层 5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
88.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在采用蓝光发光单元2+红光/绿光光转换彩膜3g的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的蓝光出光量较多,容易导致显示画面整体偏蓝。为解决该问题,在色阻层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还设置有圆偏光片14和保护膜 15,保护膜15位于圆偏光片14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一侧。该圆偏光片14为反射型圆偏光片14,优选为在蓝光波段反射率略高的反射型圆偏光片14,以减少出光中的蓝光成分。保护膜15为具有高透过率、防刮擦的覆膜材料,以起到对圆偏光片14的保护作用。
89.图10a~图10g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直接在第一显示基板上制备其他功能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a~图10g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直接在第一显示基板上制备其他功能膜层的过程如下:首先,提供一第一显示基板,具体制备工序可参见前面内容,此处不再赘述。然后,参见图10a所示,第一显示基板上制备第一透明树脂层8;为避免部分光线在相邻膜层之间界面发生全反射,优选地第一透明树脂层8的折射率小于等于后续制备的第一聚光结构41内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相接触的膜层的折射率,且第一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大于
等于第一封装层7内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相接触的膜层的折射率;其中,当后续制备的第一带通滤波层4中的第一聚光结构41包括第一准直透镜结构时,需通过曝光 (例如,半色调掩膜曝光)显影工艺在第一透明树脂层8背向衬底基板的一侧制备出用于容纳第一准直透镜的容纳槽。例如,第一准直透镜为平凸透镜,则容纳槽为底部为凸面;当后续需制备的第一带通滤波层4中的第一聚光结构41 为多层第一聚光用薄膜层叠结构时,则无需制备上述容纳槽。再然后,参见图 10b所示,制备第一带通滤波层4;具体地,先制备第一聚光结构41,再制备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制备出多个第一准直透镜(例如,平凸透镜),以制得到第一聚光结构41,此时第一准直透镜位于第一透明树脂层8的容纳槽内;或者是通过制备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聚光用薄膜,且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的方向上,各第一聚光用薄膜的折射率依次增大,以制得第一聚光结构41;可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式交替沉积纳米级高折射率树脂材料与纳米级低折射率树脂材料形成第一带通滤波结构 42,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也可位于容纳槽内(此时,第一透明树脂层8最大厚度大于等于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的最大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透明树脂层8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的一侧表面平齐,以便于后续膜层的制备;其中,第一带通滤波层4完全覆盖红光出光区域、绿光出光区域和蓝光出光区域。接着,参见图10c所示,制备第二像素界定层10,具体制备工序可参见前面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再接着,参见图10d所示,在与红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以及在与绿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分别制备红光光转换彩膜3r和绿光光转换彩膜 3g,在与蓝光出光区域相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内制备透明树脂图形30b。再接着,参见图10e所示,制备第二封装层9;第二封装层9折射率范围在1.7~2.0之间,优选在1.75~1.85之间;第二封装层9的厚度小于1um,优选小于0.5um。再接着,参见图10f所示,制备第一带通滤波层4;具体地,先制备第二聚光结构51,再制备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第二聚光结构51和第二带通滤波结构52 的制备工序与前面第一聚光结构41和第一带通滤波结构42的制备工序相同,具体制备工序可参见前面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其中,第二带通滤波层5完全覆盖红光出光区域和绿光出光区域,但未覆盖蓝光出光区域。再接着,参见图 10g所示,依次制备色阻层11、圆偏光片14和保护膜15。
90.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为量子点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前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对于该显示面板的描述可参见前面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91.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用于制备前面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92.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 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93.步骤s101、制备第一显示基板。
94.步骤s101包括步骤s1011。
95.步骤s1011、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发光单元阵列。
96.其中,发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用于产生并发射第一颜色光。
97.步骤s102、制备第二显示基板。
98.步骤s102包括步骤s1021。
99.步骤s1021、在第二衬底基板上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
100.其中,光转换彩膜阵列包括多个光转换彩膜,一个光转换彩膜对应一个发光单元且不同光转换彩膜对应不同发光单元,光转换彩膜用于在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产生其他颜色光。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2内且在步骤s1021之后还包括:步骤s1022。
102.步骤s1022、在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第二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带通滤波层。
103.其中,第一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一带通滤波结构和位于第一带通滤波结构远离第二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聚光结构,第一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第一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第一颜色光以及反射其他颜色光。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2内且在步骤s1021之还前包括:步骤s1020。
105.步骤s1020、在在第二衬底基板上且后续制备光转换彩膜阵列的一侧形成第二带通滤波层。
106.其中,第二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二带通滤波结构和位于第二带通滤波结构远离第二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聚光结构,第二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第二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其他颜色光以及反射所第一颜色光。
107.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对步骤s101与步骤s102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定,即步骤 s102可以先于步骤s101执行,或后于步骤s101执行,或与步骤s101同步执行。
108.步骤s103、将第一显示基板与第二显示基板进行对盒固定。
109.其中,发光单元阵列、光转换彩膜阵列位于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之间。
110.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02包括上述步骤s1020和步骤s1021的至少之一即可,附图中步骤s102包括上述步骤s1020~步骤s2022的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对于上述各步骤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111.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2 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112.步骤s201、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发光单元阵列。
113.其中,发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用于产生并发射第一颜色光。
114.步骤s203、在发光单元阵列远离第一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光转换彩膜阵列。
115.其中,光转换彩膜阵列包括多个光转换彩膜,一个光转换彩膜对应一个发光单元且不同光转换彩膜对应不同发光单元,光转换彩膜用于在第一颜色光的激发下产生其他颜色光。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1与步骤s203之间还包括步骤s202。
117.步骤s202、在发光单元阵列远离第一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带通滤波层。
118.其中,第一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位于第一聚光结构远离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带通滤波结构,第一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第一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第一颜色光以及反射其他颜色光。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3之后还包括步骤s204。
120.步骤s204、在光转换彩膜阵列远离第一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二带通滤波层。
121.其中,第二带通滤波层包括:第二聚光结构和位于第二聚光结构远离第一衬底基
板一侧的第二带通滤波结构,第二聚光结构配置为对光线进行聚光,第二带通滤波结构配置为透射其他颜色光以及反射所第一颜色光。
12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制备方法包括上述步骤s202和步骤s204的至少之一即可,附图中同时包括上述步骤s202~步骤s204的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对于上述各步骤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123.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