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98700发布日期:2021-10-27 17:25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现有输出极底座和保护盖结构只设计有一个出线口,无法满足多侧出线的连接方案;若采用单侧出线方案,需要将电池模组的外部连接件延伸至出线口处,可能造成外部连接件过长,或者,需要根据外部连接件的走线方向设置相应的底座和保护盖结构,造成整体零部件较多,结构繁琐,使用过程易混淆出错,具有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力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及电池模组,用以实现多侧出线,并简化电池模组整体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该端子保护组件包括保护盖与底座,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容纳腔;
5.所述保护盖上设有输入口与多个连通口,其中:
6.所述输入口用于穿设所述电池模组的输出极;
7.所述连通口用于穿设外部连接件,且多个所述连通口至少分布于所述保护盖不同的两侧;
8.所述保护盖上设置有与所述连通口一一对应的防护部,所述防护部至少部分的遮挡所述连通口,且所述防护部与所述保护盖可拆卸连接。
9.上述实施例中,一方面,保护盖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口,且这些连通口至少分布于保护盖不同的两侧,如此,可满足多侧出线的需要,简化了整体零部件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效果,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外部连接件的走向选择对应一侧的连通口穿入,以在容纳腔内与输出极电连接,使得外部连接件的延伸路径最短,以节省外部连接件的用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连通口未被使用时,防护部将连通口遮挡,防止漏电,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也防止外部的灰尘等进入容纳腔内,在使用时,将防护部从保护盖上分离即可,以露出连通口,操作方便;再者,保护盖与底座可拆卸连接,便于保护盖的替换,延长底座的使用寿命,减小底座与端板之间的插拔次数,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1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
11.多个单体电池,沿预设方向堆叠设置;
12.输出极,电连接于所述单体电池;
13.端板,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一侧;
14.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端子保护组件,设置在所述端板上方,并与所述端板固定连接;
15.其中,至少部分所述输出极由所述输入口延伸至所述端子保护组件的容纳腔内。
16.上述实施例中,端子保护组件的保护盖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口,这些连通口至少分布于保护盖不同的两侧,可满足多侧出线的需要;每个连通口处设置有防护部,在未使用时,防护部可对连通口形成遮挡,起到绝缘防护的作用;另外,保护盖与底座可拆卸连接,便于保护盖的替换,延长底座的使用寿命,减小底座与端板之间的插拔次数,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与底座的组装效果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与底座的组装效果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的侧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的具体结构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具体结构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具体结构图;
25.图10为图2所示出的保护盖与底座组装后的局部示意图;
26.图11~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位部对卡接部进行限位的原理图;
27.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与输出极、盖板的组装效果图;
2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部与保护盖的一种可拆卸形式;
2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部与保护盖的另一种可拆卸形式。
30.附图标记:
31.10

保护盖101

输入口102

沉台结构
32.11

本体111

顶盖112

侧部
33.1121

第一侧部1122

第二侧部
34.113

防护翻边
35.12

卡接部121

第一卡接部122

第二卡接部
36.13

突出结构
37.20

底座21

限位部
38.211

第一限位部212

第二限位部
39.22

绝缘防护台阶23

插芯
40.30

防护部40a
‑‑
连接部40b

连接体
41.50a

第一卡扣50b

第一卡槽
42.60a

第二卡扣60b

第二卡槽
43.70

高度限位块80

输出极90

盖板
44.100

嵌装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46.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47.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48.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用以解决单个出线口不能满足多侧出线的问题。
50.如图1、图2所示,该端子保护组件包括保护盖10与底座20,保护盖10 与底座20可拆卸连接,且保护盖10与底座20之间形成容纳腔;
51.保护盖10上设有输入口101与多个连通口(未示出),其中:
52.输入口101用于穿设电池模组的输出极80;
53.连通口用于穿设外部连接件,且多个连通口至少分布于保护盖10不同的两个侧面;
54.保护盖10在连通口处设置有防护部30,防护部30至少部分的遮挡连通口,且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可拆卸连接。
55.该端子保护组件中,保护盖10为一体结构,具体可以为经一体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体结构,也可以为不同的结构件之间经固定连接形成的一体结构。保护盖10与底座20可拆卸连接,如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等形式,保护盖 10与底座20连接后,保护盖10与底座20之间形成容纳腔,为电池模组的输出极80以及外部连接件提供了容纳结构。如此,当保护盖10损坏时,可将保护盖10从底座20上拆除,并进行替换即可,延长了底座20的使用寿命,减小底座20与端板之间的插拔次数,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同时,也可避免底座20与输出极80之间的拆卸与安装。
56.保护盖10上设有输入口101,其中,电池模组的输出极80通过输入口101 伸入容纳腔内部,使输出极80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隔离,防止输出极80外露带来的安全隐患。优选的,输入口101位于保护盖10朝向输出极80的一侧,使得输出极80延伸较小的距离即可伸入
容纳腔内。
57.保护盖10上还设有连通口(未示出),用于实现该电池模组与其他电池模组或其他设备连接的外部连接件通过连通口伸入容纳腔内,并与输出极80电连接。连通口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保护盖10的至少两侧,如此,可满足多侧出线的需要,简化了整体零部件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效果,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外部连接件的走向选择对应一侧的连通口穿入,从而使外部连接件的延伸路径最短,以节省外部连接件的用料。
58.连通口可以为矩形、圆形,或其他形状,连通口的具体数量不限,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具体可以在保护盖10的每一侧设置一个或多个连通口,也可以在其中的任意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连通口。
59.保护盖10在连通口处设置有防护部30,防护部30与连通口的形状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在连通口未被使用时,防护部30可完全遮挡连通口,防止漏电,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也防止外部的灰尘等进入容纳腔内;或者,防护部30也可以部分地遮挡连通口,通过减小连通口的面积来降低输出极80 漏电的几率。防护部30可拆卸地设置于保护盖10上的连通口处,在使用时,可将防护部30从保护盖10上拆除,以使得外部连接件可以从连通口中穿过。
60.其中,“防护部30可拆卸地设置于保护盖10上的连通口处”是指在防护部30的拆卸过程中,防护部30可直接与保护盖10分离,不用破坏保护盖10 的整体结构的连接方式,例如,防护部30卡设于连通口处,或者,防护部30 与保护盖10之间设有易于折断的连接结构。
61.具体设置时,保护盖10包括本体11以及从本体11延伸至底座20表面的多个卡接部12;
62.卡接部12与底座20的一者设有卡扣,另一者设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
63.具体的,输入口101与连通口均位于本体11上;多个卡接部12沿周向分布,卡接部12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以便于将卡扣卡设于卡槽内,或使卡扣从卡槽内脱离。
64.如图3所示,保护盖10的本体11包括顶盖111、与顶盖111连接的多个侧部112,具体包括与输入口10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1121,以及分别与顶盖 111、第一侧部1121连接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部1122,在每一侧部112,部分材料向下延伸形成一个或多个卡接部12,以一个侧部112为例,卡接部 12沿z轴负方向延伸,当卡接部1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卡接部12间隔设置,并沿该侧部112的长度方向设置,具体的,如图4所示,卡接部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这两个卡接部12沿长度方向设置在两端位置;当卡接部12 的数量为一个时,如图5所示,该卡接部12可沿侧部112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一端位置,或者,如图6所示,该卡接部12位于侧部112的中间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以上均以水平方向为该侧部112的长度方向。
65.值得说明的是,图4、图5、图6仅为侧部112的结构简图,目的在于示出卡接部12的设置位置,不代表该侧部112的具体结构。例如,该侧部112 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连通口,并在每个连通口处设置防护部30,也可以不设置连通口与防护部30。
66.具体的,结合图1、图2、图7所示出的保护盖10的具体结构,该保护盖 10中,第一侧部1121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第二侧部1122采用图5所示的结构,且位于第二侧部1122上的卡接部12设置在靠近输入口101的一端,如此,从整体上看,这四个卡接部12分布于本体11的四个端角位置。
67.卡接部12与底座20之间通过卡扣与卡槽实现固定连接,具体的,卡接部 12朝向底座20的一面设有卡槽,相应的,底座20朝向卡接部12的一面设有卡扣,反之亦可。
68.卡扣与卡槽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只要能实现卡合连接即可。为了便于描述,将位于第一侧部1121的卡接部12记为第一卡接部121,将位于第二侧部 1122的卡接部12记为第二卡接部122,一并参考图7、图8,第一卡接部121 上设置有第一卡槽50b,底座20与第一侧部1121对应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扣50a,且第一卡扣50a上设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减小在安装过程中卡接部受到的阻力,具体的,导向结构为一斜面。当沿z轴负方向向下按压保护盖10时,第一卡接部121受第一卡扣50a的阻挡,将向远离底座20表面的一侧发生弯曲,并相对第一卡扣50a向下滑动,直到第一卡扣50a进入设置在卡接部上的第一卡槽50b内,第一卡接部121恢复竖直状态,并紧贴在底座20 表面。
69.同理,一并参考图7、图9、图10,位于第二侧部1122的第二卡接部122 上设置有第二卡扣60a,第二卡扣60a上设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减小在安装过程中卡接部受到的阻力,具体的,导向结构为一斜面;底座20与第二侧部1122对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60b,如图9、图10所示,底座20上表面的边沿向外突出,在该突出结构的下方形成了与第二卡扣60a配合的第二卡槽60b,当沿z轴负方向向下按压保护盖10时,第二卡接部122受底座20向外突出的边沿的阻挡,将向远离底座20的一侧发生弯曲,并向下滑动,直到第二卡扣60a卡入位于底座20上表面的边沿下方的第二卡槽60b内。进一步的,第二卡扣60a上方还设置有高度限位块70,当第二卡扣60a滑入第二卡槽 60b内时,高度限位块70抵压在底座20上表面的边沿,起到限位的作用。
70.进一步的,底座20表面设置有与卡接部12配合的限位部21,限位部21 用于限制卡接部12沿底座20表面移动。
71.具体的,当沿z轴负方向从上向下按压保护盖10时,在卡接部12与底座 20之间的卡扣与卡槽实现卡合连接后,设置在底座20表面的限位部21可在不同的方向上对卡接部12形成限位,如相对卡接部12,限位部21可在其左侧、右侧或下方等方向上阻止卡接部12移动,进一步对保护盖10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保护盖10脱离底座20,使得保护盖10与底座2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72.限位部21的数量不限,并且,根据每个限位部21的结构不同,每个限位部21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方向上对卡接部12形成限位,以图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参考,如图11所示,该限位部21可以在卡接部12的下方以及右侧对其形成限位,如图12所示,该限位部21可以以半包围式的形式设置在卡接部12 的周围,以在多个方向上对卡接部12形成限位,或者,如图13所示,该限位部21可以仅在左侧对卡接部12形成限位。
73.如图7所示,该保护该10中,本体11包括与输入口10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1121、与第一侧部1121连接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部1122,其中:
74.卡接部12包括位于第一侧部1121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121,以及位于第二侧部1122的至少一个第二卡接部122;
75.限位部21包括位于底座20与第一侧部1121对应的表面、且与第一卡接部121配合的第一限位部211,以及位于底座20与第二侧部1122对应的表面、且与第二卡接部122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12。
76.其中,第一卡接部121、第二卡接部122、第一限位部211、第二限位部 212的数量可
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77.第一限位部211与第一卡接部121的限位方式、第二限位部212与第二卡接部122的限位方式可以选择如图11~图13所示出的任意一种。
7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211与第一卡接部121选择图11 所示出的限位方式,第二限位部212与第二卡接部122选择图13所示出的限位方式。
79.在使用过程中,当沿z轴负方向从上向下按压保护盖10时,第一卡接部 121、第二卡接部122将沿底座20的表面滑动,直到第一卡接部121、第二卡接部122分别与底座20实现卡合连接,此时,如图1所示,在xz平面上,第一卡接部121恰好位于第一限位部211形成的直角空间内,第一限位部211 限制第一卡接部121继续沿z轴负方向以及x轴正方向(或负方向)移动;同时,如图2所示,在yz平面内,第二限位部212位于第二卡接部122的左侧,第二卡接部122也与第二限位部212相抵接,第二限位部212限制第二卡接部122沿y轴负方向移动,避免保护盖10脱离底座20。
80.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本体的第一侧部1121上设有两个第一卡接部 121,底座20与第一侧部1121对应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部211;本体的第二侧部1122上设有一个第二卡接部122,底座20与第二侧部1122对应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限位部212,第二限位部212用于限制第二卡接部122朝y 轴负方向移动。
81.进一步的,卡接部12上设有向外突出的突出结构13,突出结构13用于作为向卡接部12施加外力的把持结构,使卡接部1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并使卡接部12与底座20之间的卡扣与卡槽分离。
82.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第一卡接部121上设置有上述突出结构13,如此,使得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把持该突出结构13,将第一卡接部 121向远离底座20表面的一侧弯曲,使得第一卡接部121与底座20之间的卡扣与卡槽分离,以便于将保护盖10从底座20上拆卸下来。
83.为了保证可拆卸次数,卡接部12的表面可设置加强筋,使得卡接部12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避免卡接部在使用过程中折断。
84.该端子保护组件中,保护盖10的顶盖111靠近输入口101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翻边113,防护翻边113包括与保护盖10的顶盖111连接的第一折弯部 1131以及与第一折弯部1131连接的第二折弯部1132,第一折弯部1131与第二折弯部1132形成用于容置电池模组的盖板90对应侧的边沿的空间。
85.具体的,如图14所示,相对保护盖10的顶盖111,防护翻边113呈倒置的l形结构,第一折弯部1131、第二折弯部1132形成角形空间,第二折弯部 1132覆盖盖板90对应侧的边沿。
86.防护翻边113还可以为其它结构,例如,相对保护盖10的顶盖111,防护翻边113呈l形结构,此时,组装后,盖板90将位于第二折弯部1132的上方。
87.防护翻边113一方面可以增强结构强度,防止保护盖10变形,另一方面,可以使电池模组的盖板70对应侧的边沿抵压在防护翻边113的内侧,避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80露出,起到绝缘防护的作用,同时也防止灰尘等落入电池模组内。
88.该端子保护组件中,保护盖10位于输入口101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沉台结构102。
89.如图1、图2所示,保护盖10与第二侧部1122对应的侧面分别设有沉台结构102,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用手或其他工具与沉台结构102处夹取保护盖10,并向下按压保护盖10,使保护盖10与底座20之间实现卡合,或在拆卸过程中,将保护盖10向上提起,使保护盖10脱离底座20。
90.该端子保护组件中,防护部30在连通口处与保护盖10之间设有易于折断的连接结构,具体的,可通过减少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之间的连接材料,使得防护部30易于从保护该上分离。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之间沿防护部30的边缘设有连接部40a,且连接部40a 的厚度小于本体的厚度。
91.其中,防护部30的形状与连通口的形状一致,可以为矩形、圆形或其他形状,在连通口未被使用时,防护部30可完全遮挡连通口,防止漏电,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也防止外部的灰尘等进入容纳腔内,当该连通口需要使用时,由于连接部40a的厚度小于保护盖10的厚度,如此,在外力作用下,连接部40a容易被折断,从而使得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分离。
92.优选的,防护部30的一部分边缘通过连接部40a与保护盖10连接,一部分边缘露出,从而易于使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分离。
93.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防护部30设置在侧部112的主体部上,且防护部30为矩形,防护部30的下边缘与主体部的下边缘平齐,防护部30的上边缘、左右边缘分别与主体部之间设有连接部40a。
94.或者,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防护部30的边缘与保护盖10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内设有多个连接体40b,且连接体40b的两端分别连接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
95.具体的,可以为防护部30的部分边缘与保护盖10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内设置有连接体40b,也可以为防护部30的整个边缘与保护盖10之间设有间隙,且该间隙内设置有连接体40b。由于防护部30与保护盖10之间的连接材料减少,强度降低,当受到外力时,连接体40b容易被折断,从而使防护部30 从保护盖10上分离。
96.如图16所示,防护部30设置在侧部112的主体部上,且防护部30为矩形,防护部30的下边缘与主体部的下边缘平齐,防护部30的上边缘及左右边缘分别与侧部112的主体部之间通过连接体40b连接。
97.该端子保护组件中,如图8所示,底座20表面与每个连通口对应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绝缘防护台阶22,绝缘防护台阶22可以增大输出极80的爬电距离,保证输出极80的绝缘防护性能。底座20表面设置有嵌装螺母100,输出极80 通过螺栓等紧固件与嵌装螺母100固定连接,该嵌装螺母100具有大截面结构,同时在中部设计为加深凹槽,保证固定连接的可靠性。
9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
99.多个单体电池,沿预设方向堆叠设置;
100.输出极80,电连接于单体电池;
101.端板,沿预设方向设置于多个单体电池的一侧;
102.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端子保护组件,端子保护组件设置在端板上方,并与端板固定连接;
103.其中,至少部分输出极80由输入口101延伸至端子保护组件的容纳腔内。
104.该电池模组中,端子保护组件固定在端板上,端板与输出极8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端子保护组件卡设于凹槽内,实现限位。
105.具体的,底座20的底部设置有插芯23,端板上设置有与插芯23配合的插孔,通过将插芯23插设于插孔中,实现端子保护组件与底座20之间的固定。进一步的,插芯23表面设置有过盈筋,过盈筋可以增强插孔与插芯23之间的紧密性。
106.该电池模组中,端子保护组件的保护盖10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口,这些连通口至少分布于保护盖10不同的两侧,可满足多侧出线的需要;每个连通口处设置有防护部30,在未使用时,防护部30可对连通口形成遮挡,起到绝缘防护的作用;另外,保护盖10与底座20可拆卸连接,便于保护盖10的替换,延长底座20的使用寿命,减小底座20与端板之间的插拔次数,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107.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护盖的至少两侧设置多个连通口实现多侧出线,并在每个连通口处设置可拆卸的防护部,使得在连通口未使用时,防护部可以将连通口遮挡,防止漏电;另外,保护盖与底座可拆卸连接,便于保护盖的替换,延长底座的使用寿命,减小底座与端板之间的插拔次数,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108.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109.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