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9570发布日期:2021-10-09 09:1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型电缆。


背景技术:

2.在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时,可能用到各种通讯传输方式,例如网口通讯、串口通讯、can口通讯等。这些通讯信号传输机理不同,遵循的协议不同,传输速率各异。因此每种通讯信号一般都采用各自的通讯线缆进行信号传输。如网口信号采用网线、串口信号采用串口线等。
3.电缆是电力传输、信号传输的主要设施;但是在某些场合,对电缆使用数量非常苛刻,对电缆的数量限制要求高。这就需要将上述两种信号甚至多种信号共同通过1根电缆进行信号传输。如果在一般场合使用,可通过多芯线缆将上述通讯信号共同接在一根电缆中进行信号传输,但该种方式容易使不同的通讯信号之间产生电磁干扰,从而导致通讯误码率增高,通讯不稳定,甚至通讯失败的情况。
4.另外,现有的电缆多数只有一种规格的电源线,只能传输一种规格的电流,或者将规格大的电源线用于传输规格小的电流,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复合型电缆,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复合型电缆,包括设置在电缆中心处的中心层,中心层的外侧包裹有总绕包层,所述总绕包层的外侧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的外侧设置有外护套;所述的中心层包括与电缆同轴设置的中心轴线,中心轴线的外侧设置有两两相切的网线、信号线和多根电源线,所述的网线、信号线和多根电源线内切于总绕包层的内壁;所述的多跟电源线沿电缆的直径设置,将电缆的中心层分成左右两个腔室;所述的网线和信号线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个腔室内。
8.进一步的,所述的网线、电源线和信号线沿中心轴线绞合。
9.进一步的,所述的信号线采用可区分的多根单线导体一绞合而成;多根单线导体一的外侧设置有分屏蔽层一;所述的单线导体一采用多根镀锡铜线同轴绞合而成,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
10.进一步的,所述的网线采用多对双绞线绞合而成,多对双绞线的外侧包裹有绕包层,绕包层的外侧设置有分屏蔽层三。
11.进一步的,每对所述的双绞线采用可区分的两根单线导体二绞合而成;两根单线导体二的外侧设置有分屏蔽层二;所述的单线导体二采用多根镀锡铜线同轴绞合而成,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分屏蔽层一、分屏蔽层二或分屏蔽层三采用编织包裹在信号线
外侧、或编织包裹在绕包层外侧、或编织包裹在双绞线外侧的编织屏蔽层,所述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线编织而成,编织的密度大于等于85%。
13.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源线包括用于输送小电流的多根电源线一,以及用于输送大电流的多根电源线二,电源线二的横截面积大于电源线一的横截面积。
14.进一步的,所述的中心轴线采用电源线二,多根电源线二沿电缆的直径设置,将电缆的中心层分成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的网线、信号线、电源线一和多出的电源线二均匀的分布在左腔室和右腔室中。
15.进一步的,所述的总绕包层采用聚脂薄膜绕包而成,总绕包层的搭盖率大于等于10%;所述的屏蔽层采用编织包裹在总绕包层外侧的编织屏蔽层,所述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线编织而成,编织的密度大于等于85%。
16.进一步的,所述的外护套采用聚氨酯制作而成。
17.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复合型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技术方案采用电源线将电缆的中心层分隔成两个腔室,并将信号线和网线分别设置在两个腔室中;使得信号线和网线之间被电源线隔离开来;能有效的减少信号线和网线之间的相互干扰率。增加电缆的传输功能,同时对信号线和网线设置的分屏蔽层增加信号线和网线的屏蔽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抗干扰性。
20.(2)本技术方案中网线和信号线均设置有分屏蔽层,能增加网线和信号线自身的屏蔽性和抗干扰性,增加相邻线之间的屏蔽性和抗干扰性,使得相邻线对间串音衰减;同时能有效的避免电缆被输送的信号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干扰、影响的效果,同时也能有效的避免信号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丢失的情况发生。增加电缆中信号线传输的准确性。
21.(3)本技术方案中将电源线设置成电源线一和电源线二两种规格的电源线;可以输送不同电流的电源。当电缆需要输送不同的电流时,能有效的合理利用电源线,减少或避免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网线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信号线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25.附图中的标志:1

信号线、11

单线导体一、12

绝缘层、13

分屏蔽层一、2

电源线一、3

电源线二、4

网线、41

双绞线、411

单线导体、412

绝缘层、413

分屏蔽层二、42

绕包层、43

分屏蔽层三、5

总绕包层、6

屏蔽层、7

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实施例1:
28.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型电缆,包括设置在电缆中心处的中心层,所述的中心层包括与电缆同轴设置的中心轴线,中心轴线的外侧设置有两两相切的网线、信号线和多根电源线,所述的网线、信号线和多根电源线内切于总绕包层的内壁;多跟电源线沿电缆的直径设置,将电缆的中心层分成左右两个腔室;网线和信号线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个腔室内。
29.电源线包括用于输送小电流的2根电源线一,以及用于输送大电流的4根电源线二,电源线二的横截面积大于电源线一的横截面积。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轴线采用电源线二;其中,3根电源线二沿电缆的直径设置,将电缆的中心层分成左腔室和右腔室。
30.电源线一采用多根镀锡铜线同轴绞合而成,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绝缘层采用氟塑料制成;每根电源线一的横截面积为2.5mm
2 。
31.电源线二采用多根镀锡铜线同轴绞合而成;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绝缘层采用氟塑料制成;每根电源线二的横截面积为6mm
2 。
32.信号线采用可区分的2根单线导体绞合而成;2根单线导体的外侧设置有分屏蔽层;所述的单线导体采用多根镀锡铜线同轴绞合而成,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
33.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线中的单线导体采用多根镀锡铜线同轴绞合而成;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绝缘层采用氟塑料制成;每根单线导体的横截面积为0.2mm
2 。
34.分屏蔽层采用编织包裹在信号线最外侧的编织屏蔽层,所述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线编织而成,编织的密度大于等于85%。
35.网线采用4对双绞线绞合而成,4对双绞线的外侧包裹有绕包层,绕包层的外侧设置有分屏蔽层。绕包层采用聚脂薄膜绕包而成,绕包层的搭盖率大于等于10%。分屏蔽层采用编织包裹在绕包层外侧的编织屏蔽层,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线编织而成,编织的密度大于等于85%。
36.每对双绞线采用可区分的两根单线导体绞合而成;网线中双绞线的单线导体采用软铜线,每根软铜线的横截面积为0.57mm
2 。位于软铜线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绝缘层采用氟塑料制成。
37.两根单线导体的外侧设置有分屏蔽层;所述的分屏蔽层采用编织包裹在双绞线外侧的编织屏蔽层,所述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线编织而成,编织的密度大于等于85%。
38.在本实施例中,网线和多出的一根电源线二分布在右腔室中,信号线和两根电源线一分布在左腔室中。网线、电源线和信号线沿中心轴线绞合。
39.中心层的外侧包裹有总绕包层,总绕包层采用聚脂薄膜绕包而成,总绕包层的搭盖率大于等于10%。
40.总绕包层的外侧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采用编织包裹在总绕包层外侧的编织屏蔽层,所述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线编织而成,编织的密度大于等于85%。
41.屏蔽层的外侧设置有外护套;外护套采用聚氨酯制作而成。
42.电缆的技术参数:
43.1、导体最大直流电阻(+20℃):0.2mm2为90.4ω/km;2.5mm2为7.43ω/km;6mm2为3.30ω/km,网线为72.8ω/km;
44.2、绝缘电阻(+20℃):0.2mm2、2.5mm2、6mm2≥1000mω.km,网线≥500mω.km;
45.3、成品电压试验:0.2mm2、2.5mm2、6mm2单线:芯与芯、芯与屏蔽层之间的经受
a.c2500v的电压试验1分钟,网线芯与芯、芯与屏蔽层之间的经受a.c 1000v的电压试验1分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