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1143发布日期:2021-08-10 16:4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显示器基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月30日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9-0011816号的优先权,且该韩国专利申请的文献中所公开的全部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包含在内。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将电连接于显示器片材的周边零件和显示器片材间的电连接部位的耐热性和耐久性得到提高的显示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设置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连接led与其他电路并对led供给电力的基板以往大部分是将fr4树脂或铝作为材料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由于常规的pcb是坚硬的板材,因此应用该pcb制造的led模块也只能被制成笨重的棒形态。

最近开发了将新材料用作led的基板的技术,并在led显示器市场形成了新的趋势。进行尝试用以将新材料用作基板,其原因在于可赋予使用常规pcb的产品不具有的新特性。这种特性可大致看做两种,即为“透明性”和“柔软性”。

作为具有透明性和柔软性的材料,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薄膜等,但由于耐热性差,因此在布线集中的部位,只能连接印刷有耐热性高的另外的布线的材料。由于印刷有另外的布线的材料利用粘结剂连接于显示器基板,因此连接部位较其他部位发热严重,且因粘结力变差而可能产生分离的问题。

韩国授权专利第10-1689131号公开一种关于“使用金属网的透明显示器”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用于提供一种将电连接于显示器片材的周边零件和显示器片材间的电连接部位的耐热性和耐久性得到提高的显示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要实现的技术问题并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根据以下的记载,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明确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包括:可挠性基板部,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布线部,形成于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面并对所述发光元件供给电源;所述布线部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位置朝向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端部延伸,在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布线部的延伸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布线部延伸至所述突出部的端部,所述可挠性基板部和所述突出部由同一材料一体形成。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装置与如线束(harness)等周边零件电连接时,通过设为排除导电性粘结剂等的化学结合并防止基板的热变形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断线、变形等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可从制造步骤中省略需要使另设的fpcb与电路布线形状陪陪并粘结在显示器片材的繁琐的工序。

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容易弯曲和扭曲变形,因此可容易地设置于各种设置环境,且不使面收缩或膨胀,从而能够防止断线或短路的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的显示器基板的俯视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俯视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纵剖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包括:可挠性基板部,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布线部,形成于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面,且向所述发光元件供给电源;所述布线部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位置朝向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端部延伸,在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布线部的延伸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布线部延伸至所述突出部的端部,所述可挠性基板部和所述突出部由同一材料一体形成。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材料可以为使400nm至700nm波长的光透射50%以上的透明聚酰亚胺(clearpolyimide,cpi)。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所述cpi可包含酸酐(anhydride)和二胺作为聚合成分,所述酸酐选自由如下所组成的组: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3,3',4,4'-biphenyl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bpda)、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bicycle[2.2.2]oct-7-ene-2,3,5,6-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btda)、3,3',4,4'-二苯砜四羧酸二酐(3,3',4,4'-diphenylsulfo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dsda)、4,4'-(六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酐(4,4'-(hexafluoroisopropylidene)diphthalicanhydride,6fda)、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4,4'-oxydiphthalicanhydride,odpa)、均苯四甲酸二酐(pyromelliticdianhydride,pmda)、4-(2,5-二氧代四氢呋喃-3-基)-1,2,3,4-四氢萘-1,2-二甲酸酐(4-(2,5-dioxotetrahydrofuran-3-yl)-1,2,3,4-tetrahydronaphthalene-1,2-dicarboxylicanhydride,dtda)、4,4'-(4,4'-异亚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4,4'-(4,4'-isopropylidenediphenoxy)-bis-(phthalicanhydride),bpada)、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3,3',4,4'-benzo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btda)、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cyclobuta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cbda)、1,2,3,4-环己烷四羧酸二酐(1,2,3,4-cyclohexa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chda)以及5-(2,5-二氧代四氢呋喃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酐(5-(2,5-dioxotetrahydrofuryl)-3-methyl-3-cyclohexene-1,2-dicarboxylicanhydride,domda),所述二胺选自由如下所组成的组: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3-amino-4-hydroxyphenyl)hexafluoropropane,bahfp)、1,3-双(3-氨基苯氧基)苯(1,3-bis(3-aminophenoxy)benzene,m-bapb)、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4,4'-bis(4-aminophenoxy)biphenyl,p-bapb)、2,2-双(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3-aminophenyl)hexafluoropropane,bapf)、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bis[4-(3-aminophenoxy)phenyl]sulfone,m-baps)、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sulfone,p-baps)、双(3-氨基苯基)砜(bis(3-aminophenyl)sulfone,aps)、间苯二甲胺(m-xylylenediamine,m-xda)、对苯二甲胺(p-xylylenediamine,p-xda)、3,4'-氧代二苯胺(3,4'-oxydianiline,3,4-oda)、2,2-双(3-氨基-4-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3-amino-4-methylphenyl)hexafluoropropane,bamf)、4,4'-二氨基八氟联苯(4,4'-diaminooctafluorobiphenyl)、3,3'-二羟基联苯胺(3,3'-dihydroxybenzidine)、2,2'-亚乙基二苯胺(2,2'-ethylenedianiline)、2,2'-双(三氟甲基)联苯胺(2,2'-bis(trifluoromethyl)benzidine,tfb)、2,2',5,5'-四氯联苯胺(2,2',5,5'-tetrachlorobenzidine)、双(3-氨基苯基)甲酮(bis(3-aminophenyl)methanone)、2,7-二氨基芴(2,7-diaminofluorene)、2-氯对苯二胺(2-chloro-p-phenylenediamine)、1,3-双(3-氨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1,3-bis(3-aminopropyl)-tetramethyldisiloxane)、1,1-双(4-氨基苯基)环己烷(1,1-bis(4-aminophenyl)cyclohexane)、9,9-双(4-氨基苯基)芴(9,9-bis(4-aminophenyl)fluorene)、5-(三氟甲基)-1,3-苯二胺(5-(trifluoromethyl)-1,3-phenylenediamine)、4,4'-亚甲基双(2-甲基环己胺)(4,4'-methylenebis(2-methylcyclohexylamine))、4-氟-1,2-苯二胺(4-fluoro-1,2-phenylenediamine)、4,4'-(1,3-亚苯基二异亚丙基)二苯胺(4,4'-(1,3-phenylenediisopropylidene)bisaniline)、4-硝基-1,3-苯二胺(4-nitro-1,3-phenylenediamine)、4-氯-1,3-苯二胺(4-chloro-1,3-phenylenediamine)、3,5-二氨基苯甲腈(3,5-diaminobenzonitrile)、1,3-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3-bis(aminomethyl)cyclohexane,m-chda)、1,4-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4-bis(aminomethyl)cyclohexane,p-chda)、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hexafluoropropane,6fbapp)、2,2'-双(三氟甲基)联苯胺(2,2'-bis(trifluoromethyl)benzidine,mdb)、4,4'-氧代二苯胺(4,4'-oxydianiline,4,4'-oda)、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propane,bapp)、1,3-环己烷二胺(1,3-cyclohexanediamine)、1,4-环己烷二胺(1,4-cyclohexanediamine)以及双(4-氨基苯基)硫醚(bis(4-aminophenyl)sulfide,4,4'-sda)。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材料可以为在120℃至150℃的温度下经热处理的pet。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可在所述突出部的一侧面上印刷所述布线部,在另一侧面上层积辅助片材。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所述辅助片材的软化点可高于所述突出部的软化点,所述辅助片材的热导率可高于所述突出部的热导率。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在作为形成于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一面的虚拟直线的第一直线上排列有多个所述发光元件,连接于排列在所述第一直线上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布线部可沿与所述第一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突出部。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印刷在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所述布线部的宽度可为0.3μm至1000μm。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将排列在所述第一直线上的所述发光元件中的一个称为第一发光元件,将另一个所述发光元件称为第二发光元件,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比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距离所述突出部更远配置,则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布线部的宽度可以比连接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布线部的宽度更宽。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中,在一个所述突出部印刷有多个所述布线部,印刷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布线部的宽度可为印刷在所述可挠性基板部的所述布线部的宽度的1.1倍以上。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过程中,为了清楚和方便说明,可对附图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大小或形状等进行放大示出。另外,考虑到本发明的结构和作用,特别定义的术语可根据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改变。应以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作为基础对这种术语进行定义。

图1为示出现有的显示器基板的俯视图,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俯视图,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纵剖面图,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现有的显示器基板1100中,多个发光元件排列在主基板1010,且向发光元件供给电源的电源线从发光元件的排列位置1020延伸至主基板1010的一侧端部边缘。为了主基板的一侧端部边缘的电源线与供给电源的周边零件1001间的电连接,可挠性基板(fpcb)1002可通过导电性粘结剂粘结至主基板1010的一侧端部。连接可挠性基板的周边零件1001有线束等。

由于电源线的宽度为微米级,因此存在需在准确的位置涂布粘结剂并以通过精密的位置控制将可挠性基板粘结于主基板的繁琐过程。

另外,由于通过导电性粘结剂连接的主基板和可挠性基板的粘结部位电阻高,因此更容易发热。若热量集中在粘结部位,则存在热量传递至主基板而导致主基板变形的问题。

另外,由于发光元件的接通/关闭(on/off)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因此在导电性粘结剂处频繁发生加热和冷却,加速导电性粘结剂的劣化,从而存在可挠性基板从主基板分离的问题。

即,由于现有的显示器基板是通过导电性粘结剂将可挠性基板(fpcb)1002粘结在配置有发光元件的主基板的结构,因此存在将可挠性基板粘结在主基板的繁琐,粘结部位的发热以及分离的问题。

本发明的显示器装置在与如线束等周边零件电连接时,通过设为排除导电性粘结剂等的化学结合并防止基板的热变形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断线、变形等问题。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包括:可挠性基板部100,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布线部300,形成于可挠性基板部100的一面,且向发光元件供给电源;布线部300从发光元件的排列位置110朝向可挠性基板部100的一端部延伸,在可挠性基板部100的一端部设置有向布线部300的延伸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00,布线部300延伸至突出部200的端部,可挠性基板部100与突出部200可由同一材料一体形成。

可挠性基板部100和突出部200可以为平面片材,且是由同一材料构成。具体而言,突出部200可在可挠性基板部100的一端部设置多个。各突出部200可相互隔开规定距离设置。突出部200在布线部300的长度方向上突出,且可在一个突出部200上设置有多个布线部300。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通过在将布线部300等电路印刷在四边形的可挠性片材后将可挠性片材的一端部的一部分切除,从而能够形成可挠性基板部100和突出部200。即,在可挠性片材的一端部的未被切除的部分可成为突出部200。突出部200的端部可连接于供给电源的周边零件。用于供给电源的周边零件可指线束等电连接元件。

即,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中,可挠性基板部100和突出部200为一种材料,可由同一材料一体形成。因此,与现有的显示器基板不同,可排除通过利用粘结剂等的化学结合进行连接的电连接。

可挠性基板部100和突出部200可以为容易弯曲变形但收缩或膨胀变形少的材料。即,可挠性基板部100和突出部200虽对于在垂直于面的方向上施加的弯曲应力自由地变形,但对于在平行于面的方向上施加的力,面不收缩或膨胀,能够保持规定的规格。由于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容易弯曲和扭曲变形,因此可容易地设置于各种设置环境中,且不使面收缩或膨胀,从而能够防止断线或短路的事故。满足这种条件的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的厚度可为10μm至700μm。若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的厚度小于10μm,则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可能会因小冲击或张力被撕裂或拉长。若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的厚度超过700μm,则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的弯曲应力变得过大,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可能会折断而不会弯曲变形,因此在设置复杂的结构物和应用辊工序等时不利。

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中,设置有发光元件的可挠性基板部100的面可自由地弯曲或扭曲,因此能够容易地设置在各种形状的结构物中。最近,显示器基板10在建筑物、汽车等各种领域中作为内装材料、外装材料备受关注。因此,要求并非单纯地在平面上设置而是在具有曲率的面上设置显示器基板10的情况增加。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中,设置发光元件的部分是柔软的可挠性材料,因此即便设置显示器基板10的结构物的形状复杂,也能够容易地设置。

另外,由于即便用于供给电源的周边零件存在于各种位置突出部200也能够自由地弯曲或扭曲,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电连接。供给电源的周边零件的位置可根据设置显示器基板10的结构物的形状、显示器装置的设计、公差等而不同。在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中,突出部200是与可挠性基板一体形成的柔软的可挠性材料,因此即便用于向显示器基板10供给电源的周边零件的位置改变,突出部200也能够容易地连接于周边零件。

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的可挠性基板部100的材料可为使400nm至700nm波长的光透射50%以上的透明聚酰亚胺(clearpolyimide,cpi)。

芳香族聚酰亚胺(polyimide,pi)为结晶度较低或大部分具有非晶结构的高分子,作为透明且通过刚性链结构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优异的机械物性、电特性以及尺寸稳定性的高分子材料,现在广泛用作汽车、航空航天领域、柔软性电路基板、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用液晶配向膜、粘结和涂覆剂等的电气、电子材料。即便具有可应用于绝缘材料、柔软性基板、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优点,但因特有的深色而在透明挠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和显示器领域中应用极其受限。pi具有固有的颜色的原因可通过存在于酰亚胺主链内的苯的π电子因链间的键(分子间的键合(intermolecularbonding))产生的电荷转移复合化(chargetransfercomplex,ct-complex)理论来说明,其因在酰亚胺(imide)结构内存在σ电子、π电子、非键合(nonbonding)孤电子对,从而可激发电子。并且,若从π电子转移来看,随着共振结构的数增加使得π电子的转移更容易,从而能级降低并因此吸收高波长即可见光区域的光。在水的情况下,吸收190nm以下的高能波长而透明,在常规的pi的情况下,由于吸收从400nm以下的波长至500nm之间的可见光区域的光,从而成为作为其配色的黄色(yellow)至红色(red)的颜色。cpi可使用设计成保持pi的热性质、机械性质的同时减少ct-complex的单体结构。

成为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的可挠性基板部或突出部200的材料的cpi可包含酸酐和二胺作为聚合成分,所述酸酐选自由如下所组成的组: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3,3',4,4'-biphenyl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bpda)、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bicycle[2.2.2]oct-7-ene-2,3,5,6-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btda)、3,3',4,4'-二苯砜四羧酸二酐(3,3',4,4'-diphenylsulfo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dsda)、4,4'-(六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酐(4,4'-(hexafluoroisopropylidene)diphthalicanhydride,6fda)、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4,4'-oxydiphthalicanhydride,odpa)、均苯四甲酸二酐(pyromelliticdianhydride,pmda)、4-(2,5-二氧代四氢呋喃-3-基)-1,2,3,4-四氢萘-1,2-二甲酸酐(4-(2,5-dioxotetrahydrofuran-3-yl)-1,2,3,4-tetrahydronaphthalene-1,2-dicarboxylicanhydride,dtda)、4,4'-(4,4'-异亚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4,4'-(4,4'-isopropylidenediphenoxy)-bis-(phthalicanhydride),bpada)、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3,3',4,4'-benzo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btda)、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cyclobuta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cbda)、1,2,3,4-环己烷四羧酸二酐(1,2,3,4-cyclohexa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chda)以及5-(2,5-二氧代四氢呋喃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酐(5-(2,5-dioxotetrahydrofuryl)-3-methyl-3-cyclohexene-1,2-dicarboxylicanhydride,domda),所述二胺选自由如下所组成的组: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3-amino-4-hydroxyphenyl)hexafluoropropane,bahfp)、1,3-双(3-氨基苯氧基)苯(1,3-bis(3-aminophenoxy)benzene,m-bapb)、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4,4'-bis(4-aminophenoxy)biphenyl,p-bapb)、2,2-双(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3-aminophenyl)hexafluoropropane,bapf)、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bis[4-(3-aminophenoxy)phenyl]sulfone,m-baps)、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sulfone,p-baps)、双(3-氨基苯基)砜(bis(3-aminophenyl)sulfone,aps)、间苯二甲胺(m-xylylenediamine,m-xda)、对苯二甲胺(p-xylylenediamine,p-xda)、3,4'-氧代二苯胺(3,4'-oxydianiline,3,4-oda)、2,2-双(3-氨基-4-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3-amino-4-methylphenyl)hexafluoropropane,bamf)、4,4'-二氨基八氟联苯(4,4'-diaminooctafluorobiphenyl)、3,3'-二羟基联苯胺(3,3'-dihydroxybenzidine)、2,2'-亚乙基二苯胺(2,2'-ethylenedianiline)、2,2'-双(三氟甲基)联苯胺(2,2'-bis(trifluoromethyl)benzidine,tfb)、2,2',5,5'-四氯联苯胺(2,2',5,5'-tetrachlorobenzidine)、双(3-氨基苯基)甲酮(bis(3-aminophenyl)methanone)、2,7-二氨基芴(2,7-diaminofluorene)、2-氯对苯二胺(2-chloro-p-phenylenediamine)、1,3-双(3-氨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1,3-bis(3-aminopropyl)-tetramethyldisiloxane)、1,1-双(4-氨基苯基)环己烷(1,1-bis(4-aminophenyl)cyclohexane)、9,9-双(4-氨基苯基)芴(9,9-bis(4-aminophenyl)fluorene)、5-(三氟甲基)-1,3-苯二胺(5-(trifluoromethyl)-1,3-phenylenediamine)、4,4'-亚甲基双(2-甲基环己胺)(4,4'-methylenebis(2-methylcyclohexylamine))、4-氟-1,2-苯二胺(4-fluoro-1,2-phenylenediamine)、4,4'-(1,3-亚苯基二异亚丙基)二苯胺(4,4'-(1,3-phenylenediisopropylidene)bisaniline)、4-硝基-1,3-苯二胺(4-nitro-1,3-phenylenediamine)、4-氯-1,3-苯二胺(4-chloro-1,3-phenylenediamine)、3,5-二氨基苯甲腈(3,5-diaminobenzonitrile)、1,3-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3-bis(aminomethyl)cyclohexane,m-chda)、1,4-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4-bis(aminomethyl)cyclohexane,p-chda)、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hexafluoropropane,6fbapp)、2,2'-双(三氟甲基)联苯胺(2,2'-bis(trifluoromethyl)benzidine,mdb)、4,4'-氧代二苯胺(4,4'-oxydianiline,4,4'-oda)、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propane,bapp)、1,3-环己烷二胺(1,3-cyclohexanediamine)、1,4-环己烷二胺(1,4-cyclohexanediamine)以及双(4-氨基苯基)硫醚(bis(4-aminophenyl)sulfide,4,4'-sda)。

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10的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的材料可为在120℃至150℃的温度下经热处理的pet。即,可挠性基板部100或突出部200的材料可为通过退火(annealing)消除残留应力并增强了耐热性的pet。

如图3所示,突出部200可在一侧面印刷布线部300,在另一侧面层积辅助片材210。即,可在突出部200的形成有布线部300的面的相反侧面上粘结用于防止突出部200的变形并释放突出部200的热量的辅助片材210。因此,辅助片材210的软化点会高于突出部200的软化点,辅助片材210的热导率会高于突出部200的热导率。即使过电流以异常状态在突出部200的布线中流动而使突出部200的温度升高至高于软化点,由于辅助片材210支撑突出部200,因此也能够防止突出部200的变形。突出部200的收缩或膨胀变形可能导致布线部300断线或短路,且可能产生工作错误和加速加热等二次问题。辅助片材210可通过防止突出部200的变形来增强显示器基板10的工作稳定性。另外,突出部200由导热率高的材料设置,从而可迅速地释放突出部200产生的热量。辅助片材210可为金属板、石墨片材等。

在作为形成于可挠性基板部100的一面的虚拟直线的第一直线上排列多个发光元件,连接于排列在第一直线上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可在与第一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至所述突出部200。

由于在第一直线上排列多个发光元件,因此需单独连接于各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也同样设置多个,多个布线部300可以平行地以规定间隔向突出部200侧延伸。可优选布线部300设置成离规定距离以上时不被观察显示器基板10的人们所看到。因此,布线部300可以以微米级的宽度形成,根据情况,可以以纳米级的宽度形成。

印刷在可挠性基板的布线部300的宽度可为300nm以上。若布线部300的宽度为300nm以下,则会吸收可见光而通过显示器基板,导致妨碍观测事物。另外,可优选通过在一个方向上将多个布线部300的长度方向统一并平行地形成,从而即便吸收光的一个偏光成分,也能够保存另一偏光成分而使人们可识别显示器基板的对面的事物。

因此,印刷在可挠性基板的布线部300的宽度可为0.3μm至1000μm。1000μm以上的宽度的布线部300在5m至10m以内的距离容易暴露于人们的视野中,可能需要防止该情况。

如图4所示,在将排列在第一直线上的所述发光元件中的一个称为第一发光元件,将另一发光元件称为第二发光元件时,若配置为第一发光元件比第二发光元件距离突出部200更远,则连接于第一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的宽度会比连接于第二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的宽度更宽。即,通过更长的布线部300与外部电源实现电连接的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的宽度会比通过短的布线部300与外部电源实现电连接的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的宽度更宽。

可优选,在透明显示器基板10中,印刷在基板的如布线部300等电路尽可能不显眼。因此,可优选布线部300以尽可能窄的宽度印刷。布线部300的宽度越窄,电阻根据布线部300的长度会越大。

对于一个发光元件,将发光元件的电阻称为r1,将布线的电阻称为r2时,在显示器基板10消耗的电力为i2r1+i2r2。i是在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其中,i2r1可与发光元件的光的强度成比例,i2r2可与在布线部300中产生的热量成比例。与布线部300的长度无关,为了产生同一强度的光,需要发光器件中的电流i的值恒定。因此,由于电流i恒定,所以在布线部300变长而r2变大时,在布线部300中产生的热量也可能增加。另外,由于为了在电阻变大的状态下保持电流i恒定,外部电源必须向连接于发光元件的布线部300的阳极施加更大的电压,因此外部电源的负担也会变大。因此,可优选随着布线部300的长度变长加宽布线部300的宽度。

在一个突出部200上印刷多个布线部300时,印刷在突出部200的布线部300的宽度d1可以比印刷在可挠性基板部100的布线部300的宽度d2更宽。优选地,印刷在突出部200的所述布线部300的宽度可以为印刷在可挠性基板部100的布线部300的宽度的1.1倍以上。

如图5所示,在多个布线部300并排地从可挠性基板部100延伸至一个突出部200的端部时,突出部200的宽度w(在与突出部200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比印刷在可挠性基板部100的多个布线部300的整体宽度窄。其中,在布线部300为n个,布线部300相互隔开间隔d3印刷时,多个布线部300的整体宽度是(n×d2)+((n-1)×d3)。

此时,由于印刷在突出部200的布线部300比印刷在可挠性基板部100的布线部300更密集,因此可在突出部200的单位面积产生更多的热量。因此,通过加宽突出部200侧的布线部300的宽度,能够降低布线部300的电阻,以抑制发热。另外,由于突出部200的布线部300的端部与外部零件接触而电连接,因此可通过加宽宽度来实现更稳定的电连接。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其仅为例示性实施例,只要是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可由此实施各种变形和等同范围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显示器装置在与如线束(harness)等周边零件电连接时,通过设为排除导电性粘结剂等的化学结合并防止基板的热变形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断线、变形等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可从制造步骤中省略需要使另设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fpcb)与电路布线形状匹配并粘结在显示器片材的繁琐工序。

本发明的显示器基板容易弯曲和扭曲变形,因此可容易地设置于各种设置环境中,且不使面收缩或膨胀,从而能够防止断线或短路的事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