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盖板及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79067发布日期:2021-11-15 19:1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柔性盖板及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盖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显示技术。作为柔性oled的最外层防护层的盖板需要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盖板的材料是有机基材复合硬化层,其中,有机基材多使用透明聚酰亚胺(也叫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简称cpi)。所述盖板如果要具有较为良好的弯折性能,则需要减薄有机基材层和硬化层的厚度,然而,厚度减薄之后的盖板的硬度及抗冲击的能力较弱。另外,当硬化层的厚度较厚时,硬化层在反复弯折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甚至断裂。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盖板无法兼具高强度和高弯折特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兼具高强度和高弯折特性的柔性盖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盖板,包括弯折区、非弯折区及过渡区,所述过渡区连接所述非弯折区和所述弯折区;所述柔性盖板还包括:
6.至少一基材层;及
7.至少一硬化层,形成在所述基材层上;
8.其中,位于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硬化层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内的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位于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基材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内的所述基材层的厚度。
9.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硬化层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基材层的厚度。
10.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包括第一非弯折部、第一过渡部及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及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硬化层包括第二非弯折部、第二过渡部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二非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其中,
11.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及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位于所述非弯折区内,所述第一过渡部及所述第二过渡部位于所述过渡区内,所述第一弯折部及所述第二过渡部位于所述弯折区内;及
12.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对应形成在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上,所述第一过渡部对应形成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上,所述第一弯折部对应形成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上。
13.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的厚度。
14.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厚度。
15.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厚度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的厚度均匀增长至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厚度。
16.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过渡部的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的差值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宽度的比值为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厚度变化率,则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厚度变化率小于或等于1/3。
17.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厚度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的厚度均匀降低至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厚度。
18.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过渡部的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的差值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宽度的比值为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厚度变化率,则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厚度变化率小于或等于1/3。
19.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厚度为50

100um,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的厚度为30

70um。
20.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厚度为3

30um,所述第二非弯折部的厚度为30

60um。
21.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22.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有机硅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23.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弯折区、所述过渡区及所述非弯折区内的所述盖板的厚度相同。
24.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包括一第一表面,所述硬化层包括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为粗糙表面。
25.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微结构。
2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柔性盖板,所述柔性盖板的所述基材层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上。
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盖板将至少一硬化层及至少一基材层的厚度在弯折区、非弯折区和过渡区不均匀设置,以兼具高强度与高弯折特性。具体地,将所述硬化层的位于弯折区的厚度相对于所述硬化层的位于非弯折区内的厚度减薄,能够降低硬化层发生断裂或产生裂纹的风险,所述硬化层的非弯折区保持一定的厚度,有利于提升盖板的强度与表面特性;所述柔性盖板的基材层的厚度在弯折区、非弯折区和过渡区不均匀设置,且将所述基材层的位于弯折区的厚度相对于其位于弯折区的厚度增大,有利于所述柔性盖板整体的平整性。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33.本技术可以在不同实施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4.本技术针对现有的盖板无法兼具高强度和高弯折特性的技术问题,将硬化层及基材层的厚度在弯折区、非弯折区和过渡区不均匀设置,以使得柔性盖板兼具高强度与高弯折特性。具体地,将所述硬化层的非弯折区保持一定的厚度,并所述硬化层的位于弯折区的厚度相对于所述硬化层的位于非弯折区内的厚度减薄,将所述基材层的位于弯折区的厚度相对于其位于弯折区的厚度增大,不仅能够降低硬化层发生断裂或产生裂纹的风险,有利于提升盖板的强度与表面特性,还有利于所述柔性盖板整体的平整性。
35.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柔性盖板及柔性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36.请参阅图1,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100。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脑、手机等。
37.其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00包括柔性盖板110及显示面板120。所述柔性盖板110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120上。
38.所述柔性盖板110包括弯折区101、非弯折区102及过渡区103,所述过渡区103连接所述非弯折区102和所述弯折区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盖板110包括一个所述弯折区101、两个所述非弯折区102及两个所述过渡区103。
39.所述柔性盖板110包括至少一基材层10及至少一硬化层20。所述硬化层20形成在所述基材层10上。
40.其中,所述基材层10在所述弯折区101、所述非弯折区102及所述过渡区103内的厚度不等。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的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内的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位于所述过渡区103内的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内的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且小于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的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
41.其中,所述硬化层20在所述弯折区101、所述非弯折区102及所述过渡区103内的厚度不等。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的所述硬化层20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
内的所述硬化层20的厚度。位于所述过渡区103内的所述硬化层20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内的所述硬化层20的厚度且大于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的所述硬化层20的厚度。
42.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0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硅氧烷等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0的材质为透明聚酰亚胺。
43.其中,所述基材层10包括第一弯折部11、第一非弯折部12及第一过渡部13,所述第一过渡部13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及所述第一弯折部11。所述第一弯折部11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内,所述第一过渡部13位于所述过渡区103内。
44.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增长至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轮廓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自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均匀增长至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厚度,以使得所述第一过渡部13在弯折过程中的受力平滑连续变化,从而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应力应变的突然变化。而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非均匀变化会使得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应力应变突然变化,容易出现裂纹;另外,非均匀变化的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制作工艺的较难控制,不利于制作。
45.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厚度为50

100um。处于50

100um厚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一弯折部11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从而满足所述柔性盖板110从小弯折半径至大弯折半径的弯折需求,使得所述第一弯折部11在弯折过程中不发生断裂,另外,处于50

100um厚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一弯折部11具有一定的厚度,能够保证所述柔性盖板110具有一定的强度。
46.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为30

70um。所述柔性盖板110的非弯折区102不需要弯折,因此,非弯折区102内的所述硬化层20的第二非弯折部22不需要减薄,为了保证不同区域内的所述柔性盖板110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厚度,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设置在30

70um的范围内,可以满足所述柔性盖板110的总体厚度及其强度需求。
47.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的差值与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宽度的比值为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变化率。则,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变化率小于或等于1/3,从而保证所述第一过渡部13具有较为平缓的变化,以优化柔性盖板110的光学性能。另外,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变化率小于或等于1/3,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光学上的异常,比如可以观察到的断差等。
48.当然,在本技术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柔性盖板110是由所述基材层及所述硬化层两种材质组成,当二者的折射率相等时,在所述基材层及所述硬化层的接触界面上的出射光线不会发生折射,从而可以减少出射光线的方向发生改变,因此,当所述基材层10和所述硬化层20的材料的折射率相等时,所述柔性盖板110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此时,本技术对所述基材层10的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变化率并不局限于小于或等于1/3。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厚度为100um,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为60um,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厚度由60um均匀变化为100um。当所述第一弯折部11及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的厚度采用如上数值时,所述柔性盖板110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
50.其中,所述基材层10还包括第一本体15及自所述第一本体15延伸而出的凸部14。所述第一本体15位于所述弯折区101、所述非弯折区102及所述过渡区103内,所述凸部14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及所述过渡区103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14与所述第一本体15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14呈梯形。具体地,所述第一本体15的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内的部分即为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所述第一本体15的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的部分以及所述凸部14的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的部分即为所述第一弯折部11,所述第一本体15的位于所述过渡区103内的部分以及所述凸部14的位于所述过渡区103内的部分即为所述第一过渡部13。
51.其中,所述基材层10还包括一面向所述硬化层20的第一表面16。所述第一表面16位于所述弯折区101、所述非弯折区102及所述过渡区103内。所述第一表面16由所述第一弯折部11、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及所述第一过渡部13的面向所述硬化层20的表面组成。
52.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16为粗糙表面。具体地,所述第一表面16上还形成有第一微结构(图未示),所述第一微结构可以增大所述基材层10与所述硬化层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增加所述基材层10与所述硬化层20之间的结合力。
53.其中,所述基材层10可以采用喷涂等方法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120上,并采用热固化、uv固化、热固化+uv固化等方法成型。
54.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20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有机硅化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
55.其中,所述硬化层20包括第二弯折部21、第二非弯折部22及第二过渡部23,所述第二过渡部23连接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1。所述第二弯折部21位于所述弯折区101内,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位于所述非弯折区102内,所述第二过渡部23位于所述过渡区103内。
56.其中,所述第二弯折部21对应形成在所述第一弯折部11上,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对应形成在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上,所述第二过渡部23对应形成在所述第一过渡部13上。
57.其中,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厚度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降低至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轮廓面为平面,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厚度自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均匀降低至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厚度。
58.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厚度为3

30um。处于3

30um厚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弯折部21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从而满足所述柔性盖板110从小弯折半径至大弯折半径的弯折需求,使得所述第二弯折部21在弯折过程中不发生断裂。另外,处于3

30um厚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弯折部21具有较好的强度,从而能够保证所述柔性盖板110具有一定的强度。另外,当所述第二弯折部21采用如上厚度范围时,能够满足现有的在所述基材层10上涂布形成所述硬化层20的工艺需求。
59.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为30

60um,以为所述柔性盖板110提供所需要的强度,并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结合,使得处于不同区内的所述柔性盖板110的厚度一致,有利于所述柔性盖板整体的平整性。
60.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差值与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宽度的比值为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厚度变化率。所述第二过渡部23
的厚度变化率小于或等于1/3,从而保证所述第二过渡部23具有较为平缓的变化,以优化柔性盖板110的光学性能。另外,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厚度变化率小于或等于1/3,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光学上的异常,比如可以观察到的断差等。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厚度为10um,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为50um,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厚度由10um均匀变化为50um。当所述第二弯折部21及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采用如上数值时,所述柔性盖板110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
62.其中,所述硬化层20还包括一第二表面24,所述第二表面24面向所述基材层10且与所述第一表面16相贴合。具体地,所述第二表面24位于所述弯折区101、所述非弯折区102及所述过渡区103内。所述第二表面24由所述第二弯折部21、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及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面向所述基材层10的表面组成。
63.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24为粗糙表面。具体地,所述第二表面24上形成有第二微结构(图未示),所述第二微结构与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合,以增大所述基材层10与所述硬化层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增加所述基材层10与所述硬化层20之间的结合力。
64.其中,所述硬化层20还包括收容槽25,所述收容槽25自所述第二表面24向所述硬化层20的内部凹陷形成。所述凸部14收容在所述收容槽25内。
65.在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弯折区101、所述过渡区103及所述非弯折区102内的所述柔性盖板110的厚度相同。具体地,所述第一弯折部11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12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22的厚度之和且等于所述第一过渡部13与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厚度之和。
66.其中,所述硬化层20可以采用喷涂等方法形成在所述基材层10上,并采用热固化、uv固化、热固化+uv固化等方法成型。
67.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20可以为oled、液晶显示面板、micro led等。
68.请参阅图2,本技术提供一柔性盖板200,所述柔性盖板200与所述柔性盖板11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柔性盖板200的所述第一过渡部13和所述第二过渡部23的轮廓面为曲面,以增强所述基材层10和所述硬化层20之间的结合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廓面呈圆弧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轮廓面还可以是由多个曲面组成的曲面,可以增强所述基材层10和所述硬化层20之间的结合力。
6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盖板将至少一硬化层及至少一基材层的厚度在弯折区、非弯折区和过渡区不均匀设置,以兼具高强度与高弯折特性。具体地,将所述硬化层的位于弯折区的厚度相对于所述硬化层的位于非弯折区内的厚度减薄,能够降低硬化层发生断裂或产生裂纹的风险,所述硬化层的非弯折区保持一定的厚度,有利于提升盖板的强度与表面特性;所述柔性盖板的基材层的厚度在弯折区、非弯折区和过渡区不均匀设置,且将所述基材层的位于弯折区的厚度相对于其位于弯折区的厚度增大,有利于所述柔性盖板整体的平整性。
70.综上所述,虽然本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