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充电座的口盒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50676发布日期:2021-11-03 20:3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充电座的口盒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充电座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充电座的口盒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因其节能环保且技术相对成熟,是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动汽车在动力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程度时,需给电池充电。汽车上设有充电口,需要外部充电连接设备将汽车充电口与外部电源连接,而外部充电连接设备主要有充电枪,及其附带线束。将充电枪与汽车充电口连接,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后就可实现充电。
3.目前,电动汽车中电动充电口盒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流。电动汽车充电座作为电动车充电的主要零件,防水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目前由于电动充电口盒的兴起,对充电过程中的便利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座的防水保护,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案:
4.方案一、只在充电座上单独增加防水塞,口盒外圈无更多的密封结构,在电动充电口盒打开后,还需要手动拔出防水塞,充电完毕后,还需要再插入防水塞。
5.其中方案一中存在的缺陷有:
6.(1)增加了充电过程的操作步骤,操作便利性差;
7.(2)防水塞只能保护充电金属接插件部分,残留在防水塞上的水和灰尘在插拔防水塞的过程中,有被带入到充电座的风险。
8.方案二,在充电口盒铰链上增加软胶结构,充电口盒关闭后,软胶与口盒本体或者口盒与充电座产生压缩变形,阻止水进入到充电座,从而起到密封作用。
9.其中方案二中存在的缺陷有:
10.(1)因为单层密封的软胶所形成的一次密封,伴随高频率的变形使用,老化变形周期短,容易导致密封性能失效;
11.(2)因开合的不同状态都伴随有软胶结构的变形,该软胶变形密封时,易形成存集水和灰尘的不规则空间,不可避免的导致残留的水会再次进入充电座。


技术实现要素:

12.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充电座的口盒密封结构,以解决汽车充电口盒处的密封结构容易积存水和灰尘的问题。
13.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14.一种用于汽车充电座的口盒密封结构,其包括:
15.口盒结构,其包括:
16.‑
主体部,其上开设有第一窗口,所述主体部用于安装在充电座上,以使第一窗口正对充电座;
17.‑
第一密封圈,其套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第一密封圈上设有导水槽;
18.‑
排水孔,其用于排出导水槽内的水,以及第一密封圈与第一窗口之间的水;
19.挡板,其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挡板用于启闭所述第一窗口。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用于与口盒外板相抵持的第一密封内圈,以及用于与侧围钣金相抵持的第一密封外圈,所述导水槽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内圈与第一密封外圈之间。
21.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主体部上。
2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孔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圈。
23.进一步地,所述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
24.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上设有转动轴,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转动轴驱动所述挡板旋转。
25.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挡板之间设有铰链骨架,所述铰链骨架中部设有弯折段。
26.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和所述铰链骨架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键,所述转动轴和所述铰链骨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键相适配的定位槽。
27.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键的长度和所述定位槽的长度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延伸。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口内壁上设有第三密封圈,当所述挡板闭合在所述第一窗口内时,所述第三密封圈紧密抵持在所述第二密封圈上。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30.该用于汽车充电座的口盒密封结构,通过口盒结构上的第一密封圈上的导水槽形成第一次疏水和排水,以使口盒外板与侧围钣金缝隙中进入的水被导水槽收集,并快速排出,以及第一密封圈一定程度的压缩,形成第一次挡水,当进水量较大的时,水穿过第一密封圈进入口盒结构的内部,通过排水孔再次排出,形成第二次疏水和排水,且配合挡板闭合在第一窗口内并挤压第二密封圈,形成第二次挡水,进而使充电座在开合过程中,不会存在进水的情况,也出现口盒结构上存集残留水的情况,两次疏水和排水以及两次挡水保持充电座口盒的密封状态。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配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挡板处部分部件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状态下剖视图;
3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附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7.图6为现有技术中防水胶塞的结构示意图。
38.图中:1、主体部;11、第一窗口;2、第一密封圈;21、导水槽;22、第一密封内圈;23、第一密封外圈;3、排水孔;4、挡板;41、第二密封圈;5、驱动器;51、转动轴;6、铰链骨架;71、定位键;72、定位槽;8、第三密封圈;9、充电座;91、防水塞;10、口盒外板;12、侧围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如图1

5所示,一种用于汽车充电座9的口盒密封结构,其包括:
41.口盒结构,其包括:主体部1、第一密封圈2和排水孔3。
42.主体部1,所述主体部1上开设有第一窗口11,所述主体部1用于安装在充电座9上,以使第一窗口11正对充电座9,以便于充电插头穿过第一窗口11并插到充电座9上。所述主体部1可拆卸的扣合在充电座9上,以满足可在现有的汽车充电座9的加装方案,在不破坏原有汽车主体或者原有充电座9的前提下,对充电座9处的密封效果进行提高;或者在所述充电座9的设计时,就将所述主体部1与充电座9设为不可拆卸的一体性充电座9。
43.第一密封圈2,所述第一密封圈2套设于所述主体部1上,所述第一密封圈2上设有导水槽21,所述第一窗口11在所述主体部1的两侧壁上形成了两个开口,而所述第一密封圈2设于所述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窗口11的开口外侧;
44.所述充电座9与所述主体部1相连接的设在汽车的侧围钣金12上的开口内,该汽车的侧围钣金12开口上设有可开合的口盒外板10,为了提高所述口盒外板10设在所述车身侧围钣金12上打开或者闭合过程中的顺畅程度,更详细的,所述口盒外板10具有一定的厚度是必要的,所述口盒外板10在闭合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的会与侧围钣金12发生摩擦,更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在口盒外板10与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需要设置一定的间隙,当所述口盒外板10闭合在车身侧围钣金12上时,所述第一密封圈2设于所述主体部1上,且所述第一密封圈2同时抵持在侧围钣金12与口盒外板10上,此时,所述第一密封圈2形成对口盒外板10与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的间隙的封堵。
45.且所述第一密封圈2上设置有导水槽21,所述导水槽21用于将进入所述口盒外板10与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间隙的水引导出该间隙之外,以避免所述口盒外板10与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有残留水。
46.排水孔3,所述排水孔3用于排出导水槽21内的水,以及第一密封圈2与第一窗口11之间的水;
47.当所述口盒外板10闭合在车身侧围钣金12上时,且车身侧围钣金12上与口盒外板10所处的环境内,有较大量的水冲击到口盒外板10、车身侧围钣金12以及口盒外板10和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间隙处,以及车辆处于大雨量环境或者大雨量伴随大风的环境时,此时,导水槽21内水量较大,在其导水槽21自身具备排水的作用前提下,在加设排水孔3之后,所述排水孔3用于排出导水槽21内的水,在水量大状态下,通过排水孔3提高整体排水效率;
48.就算在第一密封圈2的密封前提下,还是有一定的水量穿过第一密封圈2进入到主
体部1的第一窗口11区域,此时,所述排水孔3用于排出第一密封圈2与第一窗口11之间的水;
49.挡板4,其上设有第二密封圈41,所述挡板4用于启闭所述第一窗口11。
50.在需要进行充电时,在口盒外板10打开之后,所述挡板4冲所述第一窗口11处移开,以开启所述第一窗口11,此时,用于连接并完成充电的充电插头穿过所述第一窗口11插在充电座9上,充完电时,拔出充电插头,并将所述挡板4闭合在所述第一窗口11内,所述挡板4上的第二密封圈41用于提高所述挡板4与所述第一窗口11之间的密闭程度;
51.当所述口盒外板10闭合在车身侧围钣金12上时,且车身侧围钣金12上与口盒外板10所处的环境内,有较大量的水冲击到口盒外板10、车身侧围钣金12以及口盒外板10和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间隙处,以及车辆处于大雨量环境或者大雨量伴随大风的环境时,此时,在第一密封圈2的密封前提下,还是有一定的水量穿过第一密封圈2进入到主体部1的第一窗口11区域,此时,穿过第一密封圈2进入到主体部1的第一窗口11区域处的水,被所述第二密封圈41阻挡,避免其穿过第一窗口11进入到充电座9上,造成充电安全事故,所述排水孔3用于排出第一密封圈2与第一窗口11之间的水,保持所述第一窗口11处始终保持不积水状态。
52.通过口盒结构上的第一密封圈2上的导水槽21形成第一次疏水和排水,以使口盒外板10与侧围钣金12缝隙中进入的水被导水槽21收集,并快速排出,以及第一密封圈2一定程度的压缩,形成第一次挡水,当进水量较大的时,水穿过第一密封圈2进入口盒结构的内部,通过排水孔3再次排出,形成第二次疏水和排水,且配合挡板4闭合在第一窗口11内并挤压第二密封圈41,形成第二次挡水,进而使充电座9在开合过程中,不会存在进水的情况,也出现口盒结构上存集残留水的情况,两次疏水和排水以及两次挡水保持充电座9口盒的密封状态。
53.如图6所示,充电座9上仅仅匹配防水塞91进行密封,在充电前后通过装卸防水塞91,实现在充电座9的充电插口进行封堵,但口盒外板10和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存在的间隙依然使外部的水进入,而防水盖上也不可避免的容易残留多余的水,此时在操作者不知情的状态下,如果没有经过提前细致的检查或者清除,在直接打开该防水塞91的时候,残留在防水塞91上的水,容易流到充电插口上,对用电系统造成损坏。
54.另外,现有技术中,还通过在口盒外板10内设有一个单层密封圈(未示出),仅仅通过口盒外板10扣合在车身侧围钣金12开口处时,将该当成密封圈挤压在充电座9的充电插口上,并通过该当成密封圈的变形形成充电插口的密封效果,然而,单层密封圈在反复变形挤压之后,容易出现疲劳破损,而且,由于单层密封圈在提供密封作用的时候,都是出于变形状态的,然而口盒外板10和车身侧围钣金12之间存在的间隙依然使外部的水进入,而变形后的单层密封圈上也不可避免的容易残留多余的水,此时在操作者不知情的状态下,且由于该单层密封圈直接设置在口盒外板10上,也就更加没办法进行提前细致的检查或者清除,直接打开口盒外板10之后,残留在单层密封圈上的水,容易流到充电插口上,对用电系统造成损坏。
55.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密封圈2包括第一密封内圈22与第一密封外圈23,所述导水槽21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内圈22与第一密封外圈23之间。
56.即所述第一密封圈2由一个完整的密封圈部分,改设为由两个分开的密封圈单体
组合而成。
57.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2为一个单一结构,所述第一密封圈2设于所述主体部1上,且所述第一密封圈2同时抵持在侧围钣金12与口盒外板10上,虽然该第一密封圈2可以在同时抵持在侧围钣金12与口盒外板10上,并形成对侧围钣金12与口盒外板10之间的分析进行封堵,并且对进入到侧围钣金12与口盒外板10之间的水进行阻隔和疏导流出;
58.但是,进一步的,由于车身的侧围钣金12与第一密封圈2是始终保持相互抵持的状态,而口盒外板10需要在充电时进行反复的开合操作,那么口盒外板10与第一密封圈2之间就不是一直保持相互抵持的状态,而是口盒外板10在不规律的反复在挤压第一密封圈2与远离第一密封圈2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也就是第一密封圈2的内侧反复被挤压,而第一密封圈2的外侧始终保持被挤压状态,所述第一密封圈2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该密封状态的使用之后,容易出现第一密封圈2与口盒外板10接触的部分与第一密封圈2与侧围钣金12接触的部分具有不同的形变破坏,进而影响第一密封圈2的密封性能。
59.本实施例内,所述第一密封圈2包括第一密封内圈22与第一密封外圈23,所述第一密封外圈23用于与侧围钣金12相抵持,所述第一密封内圈22用于与口盒外板10相抵持。
60.将原本同时抵持在侧围钣金12与口盒外板10上的第一密封圈2,分为分别抵持在侧围钣金12上的第一密封外圈23,与抵持在口盒外板10上的第一密封内圈22,此时,所述第一密封外圈23与侧围钣金12始终保持相互抵持的状态,通过第一密封内圈22抵持在口盒外板10上,并在口盒外板10反复开关过程中反复与口盒外板10相分离与抵持,就算第一密封内圈22被反复被挤压,并发生不可恢复的形变破坏,只用直接更换第一密封内圈22即可,而第一密封外圈23不用更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且提高密封效果。
61.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排水孔3设于所述主体部1上,即所述排水孔3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圈2的内侧空间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部1外部相连通,也就是进入到所述第一密封圈2内侧的水可以通过所述排水孔3排出到所述主体部1外侧。
62.进一步地,与上述排水孔3设于所述主体部1上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排水孔3还可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圈2,当所述排水孔3贯穿于第一密封圈2的时候,在所述主体部1上无需进行其他开孔操作,利用所述第一密封圈2上开设排水孔3,将所述第一密封圈2内侧的水排出。
63.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孔3可以与所述导水槽21完全分离,即所述排水孔3仅仅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圈2底部。
64.另外,所述排水孔3也可以在贯穿第一密封圈2的同时还贯穿所述导水槽21,即所述排水孔3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圈2的侧壁,在该前提下,只需要对所述密封圈进行截断,即该密封圈截断处就形成所述排水孔3,无需另外开设,降低加工难度。
65.值得说明的是,不论上述那种排水孔3的布置方式,所述排水孔3均处于所述口盒结构正确安装在充电座9之后的状态下的最低高度的位置,以便于需要排水孔3排出的水能不在外力作用下,自行顺畅快速的排出。
66.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挡板4转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1上,以便于所述挡板4在外力作用下,可以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旋转,以开合所述第一窗口11。
67.进一步地,所述挡板4与所述主体部1之间设有驱动器5,所述驱动器5主要作用是
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如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所述驱动器5上设有转动轴51,所述驱动器5通过所述转动轴51驱动所述挡板4旋转。
68.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挡板4之间设有铰链骨架6,所述铰链骨架6中部设有弯折段,所述驱动器5通过所述转动轴51驱动所述挡板4旋转的过程中,由于所述转板直接连接所述转动轴51,所以,当所述转板旋转一定角度后,该转板在旋转移动过程中扫过的路径也必须是没有其他阻挡的,不然所述转板在转动过程中就会与其阻挡物发生干涉,影响转板的旋转运动,所述挡板4与所述转动轴51之间设有铰链骨架6,并通过所述铰链骨架6上设置的折弯段,以满足所述转板在移动过程中,处于转板与转动轴51之间的阻挡物进入所述铰链骨架6的折弯部内,提高所述转板的转动张开幅度,也降低所述转板转动过程中对空间的要求。
69.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51和所述铰链骨架6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键71,所述转动轴51和所述铰链骨架6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键71相适配的定位槽72;
70.即为,所述转动轴51上设有定位键71,所述铰链骨架6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键71相适配的定位槽72;
71.或者所述铰链骨架6上设有定位键71,所述转动轴51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键71相适配的定位槽72;
72.不论采用上述哪种组合方式,通过所述定位键71与所述定位槽72的相互配合,满足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铰链骨架6的可拆卸连接的前提下,还提高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铰链骨架6旋转的同步性,避免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铰链骨架6之间出现摩擦打滑。
73.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键71的长度和所述定位槽72的长度沿所述转动轴51的轴向延伸,在上述实施例公开了下面效果的前提下,所述定位键71与所述定位槽72满足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铰链骨架6的可拆卸连接的前提下,还提高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铰链骨架6旋转的同步性,避免所述转动轴51与所述铰链骨架6之间出现摩擦打滑,所述定位键71的长度和所述定位槽72的长度沿所述转动轴51的轴向延伸,所述铰链骨架6可相对所述转动轴51沿其轴向拆卸分离,以便于汽车充电口处空间狭窄状态下的拆装操作。
7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口11内壁上设有第三密封圈8,当所述挡板4闭合在所述第一窗口11内时,所述第三密封圈8紧密抵持在所述第二密封圈41上,当有水穿过第一密封圈2进入到主体部1的第一窗口11区域处时,虽然此时进入的水被所述第二密封圈41阻挡,避免其穿过第一窗口11进入到充电座9上,造成充电安全事故,且所述排水孔3用于排出第一密封圈2与第一窗口11之间的水,保持所述第一窗口11处始终保持不积水状态,但在所述第一窗口11内壁上设有的第三密封圈8,可以与所述第二密封圈41形成相互抵持的关系,提高第一窗口11的密封性,避免只通过第二密封圈41对第一窗口11与挡板4之间形成密封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发生。
7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