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28859发布日期:2022-04-13 15:1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专利属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部件,具体说是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扩大,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电池模组的热失控蔓延阻隔成为行业的技术难题。cn107968168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框体、隔板,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中至少有两个相邻单体电池之间夹设有隔板,隔板在受热温度大于200℃时能够受热自发泡使体积膨胀,当某一单体电池出现热失控时,隔板的通孔结构能够形成空气热阻,阻止热失控单体电池的热量大量快速向相邻正常单体电池的大面传递,起到隔热的目的。该技术方案仅靠隔板通孔结构及隔板内部的空气形成空气热阻,因单体电池与框体粘结成一体(阻止框体热传导),受框体的限制,热失控单体电池与相邻正常单体电池之间的间隙并未产生变化,其隔热效果并不是太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以提高热失控电芯与相邻正常电芯之间的隔热效果,阻止热失控电芯的热量大量快速向相邻正常电芯的大面传递。
4.本发明所述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包括模组端板、模组侧板、电芯、汇流排、采样片及模组上盖,模组端板和模组侧板与电芯粘结成一体,在每相邻的两块电芯之间设置有热膨胀片,在模组侧板上与热膨胀片位置对应处开设有薄弱孔,该薄弱孔组成与热膨胀片平行对应的薄弱孔线。
5.在模组侧板中部开设有通孔。
6.所述薄弱孔包括圆孔和条形孔。
7.当出现热失控电芯时,与热失控电芯贴合的热膨胀片受热膨胀,一方面吸收热失控电芯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产生较大的膨胀力。热膨胀片产生的膨胀力加上电芯热失控膨胀力,将使模组侧板在该热膨胀片对应的薄弱孔线处(即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之间所对应的模组侧板处)产生断裂,使热失控电芯脱离固定结构的束缚,实现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的分离,从而阻隔电芯间热失控的蔓延。
8.本发明由于在模组侧板上与热膨胀片位置对应处开设有薄弱孔,在出现热失控电芯时,能够使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之间所对应的模组侧板处产生断裂,使热失控电芯脱离固定结构的束缚,实现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的分离,从而提高了热失控电芯与相邻正常电芯之间的隔热效果,有效阻止了热失控电芯的热量大量快速向相邻正常电芯的大面传递。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发明所述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的爆炸图。
10.图2为本发明中模组侧板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2.如图1和图2所示,该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包括模组端板3、模组侧板4、电芯6、汇流排7、采样片2及模组上盖1,电芯6有多块叠加排列,在每相邻的两块电芯6之间设置有热膨胀片5,模组端板3和模组侧板4与电芯6之间用粘结剂粘结成一体,使叠加的电芯6被固定在由模组端板3和模组侧板4组成的框体之间。在模组侧板4中部开设有通孔43,在模组侧板4上与热膨胀片5位置对应处开设有薄弱孔,该薄弱孔组成与热膨胀片5平行对应的薄弱孔线,薄弱孔线由圆孔41和条形孔42组成。
13.当出现热失控电芯时,与热失控电芯贴合的热膨胀片5受热膨胀,一方面吸收热失控电芯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产生较大的膨胀力。热膨胀片5产生的膨胀力加上电芯6热失控膨胀力,将使模组侧板4在该热膨胀片5对应的薄弱孔线处(即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之间所对应的模组侧板处)产生断裂,使热失控电芯脱离固定结构的束缚,实现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的分离,从而阻隔电芯间热失控的蔓延。


技术特征:
1.一种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包括模组端板(3)、模组侧板(4)、电芯(6)、汇流排(7)、采样片(2)及模组上盖(1),模组端板和模组侧板与电芯粘结成一体,在每相邻的两块电芯之间设置有热膨胀片(5),其特征在于:在模组侧板上与热膨胀片位置对应处开设有薄弱孔,该薄弱孔组成与热膨胀片平行对应的薄弱孔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模组侧板(4)中部开设有通孔(4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弱孔包括圆孔(41)和条形孔(42)。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包括模组端板、模组侧板、电芯、汇流排、采样片及模组上盖,模组端板和模组侧板与电芯粘结成一体,在每相邻的两块电芯之间设置有热膨胀片,在模组侧板上与热膨胀片位置对应处开设有薄弱孔,该薄弱孔组成与热膨胀片平行对应的薄弱孔线。本发明能够提高热失控电芯与相邻正常电芯之间的隔热效果,阻止热失控电芯的热量大量快速向相邻正常电芯的大面传递。量快速向相邻正常电芯的大面传递。量快速向相邻正常电芯的大面传递。


技术研发人员:魏亚平 杨辉前 张友群 牟丽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4/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