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437923发布日期:2022-03-30 09:2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与流程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1.本技术为申请日为2018年06月28日,申请号为201810690805.1,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3.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些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实现与其它智能设备间的实时交互,满足人生工作生活中的多种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带有显示屏的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也提出了更要求,在显示领域中“无边框”、“全面屏”等显示屏成为了研究热点。更大的占屏比给用户带来更优异的视觉体验,也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因此,追求更大的屏占比已成为显示产品的主流发展趋势。
4.然而,由于显示设备通常需要设置摄像头、指示灯等光学元件均需要设置在显示屏表面,从而可以更好的感光,发挥其功能,这样显示屏将不得不牺牲将一定的屏占比来放置这些元件,对进一步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造成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全屏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用以进一步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
7.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均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各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在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以增大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域的面积。
8.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位于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背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发光面的一侧。
9.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任一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包括:
10.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同时显示时,增加所述第一显示区内各像素单元的驱动电流,以使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整体显示亮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整体显示亮度一致。
11.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2.本发明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各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在单位面积内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通过减小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的占有面积,以增大第一显示区的透光
区域的面积,使得位于第一显示区背光侧的感光元件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充分接收环境光,发挥感光作用,由此实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区域分布示意图;
1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一;
1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二;
1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三;
1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四;
1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五;
20.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六;
2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单元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七;
2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之三;
25.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6.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用以进一步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
28.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其中,附图中各部件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显示装置的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31.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感光元
件200和指示灯300;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感光元件200和指示灯300位于背离第一显示区11发光面的一侧。
32.其中,第一显示区11以及第二显示区12均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各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为区分说明,将第一显示区11包括的多个像素单元表示为像素单元p11,将第二显示区包括的多个像素单元表示为像素单元p12;第一显示区中各像素单元p11包括的子像素表示为子像素111,第二显示区中各像素单元p12包括子像素表示为子像素121。
33.如图1所示,在单位面积内第一显示区11的子像素111的占有面积小于第二显示区12的子像素121的占有面积,以增大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区域的面积。
34.需要说明的是,子像素的占有面积是指在单位面积(1cm2或1mm2等)内,所有的子像素占有该单位面积的面积值。举例来说,如果单位面积(1mm2)内包含三个尺寸相同的子像素,且每个子像素的面积为10μm2,则在该单位面积内三个子像素的占有面积为30μm2。
35.可理解的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作为发光子像素,由不同颜色的子像素构成像素单元用于图像显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制作过程中大多采用透光材料形成各功能性膜层,一般只有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反射电极以及信号走线等位置采用不透光材料来制作,而这些不透光部件均集中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及其附近区域,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间隔区域,即非像素设置区域大多具有透光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相同的单位面积内设置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11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小于第二显示区12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由此可以使第一显示区11内非像素设置区域的占有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11相对于第二显示区12来说,具有更大面积的透光区域,从而获得较高的透光度,外界环境光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11的非像素设置区域到达显示面板内部。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将感光元件以及指示灯等元件设置在背离第一显示区11发光面的一侧,如图1所示,可将感光元件200和指示灯300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1相对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的背部,而第一显示区11透光区域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可以使得感光元件200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11充分接收环境光,发挥感光作用;指示灯300所发出的光线也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11向外有效出射,由此不再需要在制作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时为感光元件200、指示灯300等元件预留位置,而是合理调整感光元件200及指示灯300所对应的显示区的像素排列方式,使该显示区具有更高的透光度,从而可以设置感光元件和指示灯位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背部,实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的屏占比。
36.在具体实施时,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的分布方式可参见图2。其中,第一显示区11可位于显示面板的顶部,用于显示时间、天气、运营商、用电量等简单信息,感光元件以及指示灯等元件均可设置于该第一显示区11相对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的背部。第二显示区12可为用于图像显示的高分辨率显示区,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排列方式可为现有技术任一种像素排列方式,其分辨率也可达到现有技术中任一种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在此不做限定。上述的感光元件200可为摄像头、面部识别器及光强感应器中的一种或多种。除此之外,还可包括其它具有感光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做限定。
37.为了提高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几种像素排列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均为举例说明,并非本发明的全部实施方式,以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为基础的其它变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8.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区11内的每个像素单元p11中各子像素111之间的间距d1与第二显示区12内的每个像素单元p12中各子像素121之间的间距d2相等;而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显示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
39.其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既可以是沿行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沿列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以图3所示的像素结构为例,沿行方向第一显示区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w1与第二显示区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w2相等,而沿列方向第一显示区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h1大于第二显示区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h2。
40.一个像素单元可看作为显示屏的一个发光单元,上述的像素排列结构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每个像素单元内部的子像素的间距相等,因此每个像素单元作为发光单元的发光效果基本一致,那么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整体显示效果接近。与此同时,第一显示区11内的相邻的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增大,可以增大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区域的面积,从而更有利于位于第一显示区11后方的感光元件200的感光,并且可以实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的全面屏显示,进一步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
41.除图3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之外,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第一显示区11的每个像素单元p11中的各子像素111之间的间距d1与第二显示区12的每个像素单元p12中的各子像素121之间的间距d2相等;沿行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w1大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w2,同时沿列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h1大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h2。
42.在行方向以及列方向均增大第一显示区11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显示区11透光区域的面积,有利于感光元件200的感光。
43.此外,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如图5所示,单位面积内第一显示区11包含的子像素111数量与第二显示区12包含的子像素数量121相等;第一显示区11内的子像素111的尺寸小于第二显示区12的子像素121的尺寸。
44.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区11的每个像素单元p11中各子像素111之间的间距d1与第二显示区12的每个像素单元p12中各子像素121之间的间距相等,而通过减小第一显示区11各子像素的尺寸使得第一显示11内相邻的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h1增大。由图5可以看出,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在单位面积内包含的像素单元(以及子像素)的数量相等,因此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具有相同的ppi(pixel per inch),采用这种像素排列结构可以在不降低显示面板ppi的前提下,增大第一显示区11透光区域的面积,既可以使位于第一显示区11后方的感光元件200具有较好的感光效果,同时又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11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45.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结构如图6所示,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显示区11的每像素单元p11中各子像素111之间的间距d1大于第二显示区12的每个像素单元p12中各像素121之间的间距d2。
46.其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既可以是沿行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沿列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以图6所示的像素结构为例,沿行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w1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w2相等,沿列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h1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h2也相等。
47.在保证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的前提下,增大第一显示区11像素单元内部子像素111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其一,在不增大像素单元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各子像素的尺寸,以获取子像素之间更大的间距,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其二,在不减小子像素尺寸的前提下,增大像素单元的尺寸,以使子像素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11透光区域的面积。
48.在实际应用中,高ppi显示面板在制作过程中尽量缩小像素单元之间以及像素单元内部的各子像素之间的间距,以获得单位面积内更多的像素单元数量,这样也会造成这样的显示区的透光度较低。采用上述第一种像素排列结构时,不会降低第一显示区11的ppi,同时又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1透光区域的面积;然而由于要进一步缩小子像素的尺寸,因此对于原本具有较高ppi的显示屏来说制作工艺难度增加。而采用上述第二种像素排列结构时,由于第一显示区11对应着设置感光元件200以及指示灯300的显示区域,且这部分显示区域通常用于显示较为简单的图像,因此对ppi的要求并不高。通过降低第一显示区11的ppi以获得第一显示区11的更高的透光度,以满足感光元件的感光需求,同时实现显示屏更高的屏占比。并且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中子像素的尺寸相同,不会造成子像素制作工艺难度增加的问题。
49.举例来说,图6和图7所示,为第一显示区11两种ppi的像素排列结构,其中,第一显示区11内的子像素111的尺寸与第二显示区12内的子像素121的尺寸相等;且单位面积内第一显示区11包含的子像素111的数量小于第二显示区12包含的子像素121的数量。图7所示的第一显示区11的ppi高于图6所示的第一显示区11的ppi,而图6所示的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大于图7所示的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如图6所示,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在列方向上仍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第一显示区11像素单元的尺寸为第二显示区12像素单元的尺寸的2倍。如图7所示,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在列方向上的子像素列的颜色不完全相同,但第一显示区11像素单元的尺寸为第二显示区12像素单元的尺寸的1.8倍。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像素排列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50.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结构如图8所示,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显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第一显示区11的每个像素单元p11中各子像素111之间的间距d1大于第二显示区12的每个像素单元p12中各像素121之间的间距d2。
51.同样地,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既可以是沿行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沿列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以图8所示的像素结构为例,沿行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w1大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w2,同时沿列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h1大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h2。以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为例,沿行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w1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w2相等,而沿
列方向第一显示区11内相邻像素单元p11之间的间距h1大于第二显示区12内相邻像素单元p12之间的间距h2。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采用增大沿行方向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的方式来增大第一显示区透光区域的面积,在此不做限定。
52.采用上述像素排列方式,同时增大第一显示区11内像素单元之间以及像素单元中各子像素之间的间距,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大第一显示区11透光区域的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越高,则位于第一显示区11后方的感光元件200的感光条件越好,有利于提高感光元件200的感光质量。
53.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第一显示区11包含的子像素111的数量小于第二显示区12包含的子像素121的数量;第一显示区内的子像素111的尺寸小于第二显示区内的子像素121的尺寸。通过缩小第一显示区11内子像素的尺寸,可以沿列方向获得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更大的间距,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而采用图8所示的像素结构相比于采用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可以获得第一显示区11更高的透光度,但是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相比于图9所示的像素结构具有较高的ppi,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考虑透光度以及像素的分辨率选择合适的像素排列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54.以图5、图6以及图8所示的三种像素排列结构对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进行具体说明。当采用图5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时,第一显示区11的子像素111的尺寸为第二显示区12的子像素121的尺寸的1/4,那么在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为75%;当采用图6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时,第一显示区11的ppi为第二显示区12的ppi的1/3,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为76%;当采用图8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时,第一显示区11的ppi为第二显示区12的ppi的1/3,同时第一显示区11的子像素111的尺寸为第二显示区12的子像素121的尺寸的1/4,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度为92%。在实际应用中,子像素尺寸以及显示ppi与显示效果呈相互制约的关系,子像素的尺寸越小、显示ppi越低,则该区域的显示分辨率越低,显示效果越差;而减小子像素尺寸以及降低显示ppi又有利于提高该区域的透光度,透光度越高,则位于该区域后方的感光元件的感光条件越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显示效果以及透光度两方面因素来设置合适的像素尺寸以及显示ppi。本发明经过图3-图9多种像素排列结构的实验验证,将一显示区11内的子像素111的尺寸设置为第二显示区12内的子像素121的尺寸的1/4-1/2的范围内可获得第一显示区11较好的透光度,同时显示效果水平符合实际使用需求。然而随着工艺的进步,制造出更高发光亮度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或者实现更精细的加工工艺以使得子像素尺寸超出上述范围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5.由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像素排列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两个显示区的驱动方式也相应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如图3、图5、图6以及图8所示的像素排列结构,第一显示区11以及第二显示区12内相同颜色的子像素排列为多列,第一显示区11内的各列子像素分别与第二显示区12内对应的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列相互对齐。
56.针对上述像素排列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沿子像素列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13;数据信号线13的数量与第二显示区内每个子像素行所包含的子像素121的数量相等;位于相同列的第一显示区11内的子像素与第二显示区12内的子像素共用同一条数据信号线;并且各数据信号线13的长度相等。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同列的子像素共用数据信号线13,而不需要为第一显示区11以及第二显示区12分别设置数据信号线,由此可以减小数据信号线占用显示区域的面积。而第一显示区11为了提高透光度,可能存在第一显示区11包含子像素列少于第二显示区包含的子像素列的情况(如图5、图6或图8所示的情况),而此时仍保持各数据信号线13具有相同的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由于数据信号线连接子像素数量不等而造成的数据信号线之间的负载差异,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57.对于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情况,位于同列的子像素在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颜色不同,或者第一显示区11以及第二显示区12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列并没有相互对齐,此时仍可以采用相对应的子像素列共用同一条数据信号线的方式。例如,如图4所示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交界位置对数据信号线变形,使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列可以共用同一条数据信号线;而对于图7和图9所示的情况,则可以使位于同一列的子像素共用同一条数据信号线,而在驱动时在驱动芯片端相应地变换输出的数据信号即可。
58.除此之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侧面的栅极驱动电路14以及位于显示面板底部的驱动芯片15(驱动ic),由栅极驱动电路14配合驱动芯片15分时地向各行子像素输出数据信号,从而可以实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显示。图10和图11示出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采用同一栅极驱动电路的驱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也可采用相互独立的两套栅极驱动电路进行驱动,参见图12,第一显示区11各行子像素通过一条栅线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141,而第二显示区12各行子像素通过一条栅极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142。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分别设置与之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则可以在同一显示装置上显示不同的图像,或者显示不同分辨率的图像。针对显示面板中的各显示区的驱动频率也可以不同,例如,对于第一显示区11,用于显示时间、天气、电量等简单图像,且显示图像的变化较小,因此可以采用低频驱动的方式;而对于第二显示区12,用于显示高分辨率的画质,因此可以采用高频驱动的方式显示画面质量要求较高的图像。
59.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背离感光元件200和指示灯300一侧的保护盖板400,位于第二显示区12背离保护盖板100一侧的主板500和电池600,以及位于主板500背离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一侧的保护后壳700。其中,感光元件200和指示灯300可连接主板500,由主板进行驱动。保护后壳700上可以设置用于放置主板500以及电池600等元件的支架。保护盖板400可采用玻璃盖板等。
60.另外,由于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排列结构有所不同,为达到较佳的显示效果,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任一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61.一方面,由于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排列结构不同,第一显示区11的子像素尺寸可能小于第二显示区12的子像素尺寸;第一显示区11的显示ppi可能小于第二显示区12的显示ppi,那么在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3同时显示时,为了保证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显示亮度的均一性,需要对第一显示区11的驱动信号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采用如图10或图11所示的电路结构时,可增加第
一显示区11内各像素单元的驱动电流,以使第一显示区11的整体显示亮度与第二显示区12的整体显示亮度一致;而如果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采用如图12所示的电路结构时,由于两个显示区分别驱动,因此对于第一显示区11可能采用提高发光控制信号占空比的方式延长相同周期内第一显示区11的发光时间,从而使第一显示区11与第二显示区12的整体显示亮度一致。
62.另一方面,由于感光元件需要接收环境光或被测物体的发光进行图像处理,因此为了避免显示面板的发光对感光元件的干扰,在感光元件200处于工作状态时,需要控制第一显示区11内的各像素单元处于暗态。而指示灯300的发光以及发光颜色受第一显示区11图像显示的影响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合适的颜色并使指示灯300具有较强的发光亮度即可削弱第一显示区11对其发光的影响。
63.对于上述第一显示区11的各子像素的发光调整均涉及到子像素所连接的像素电路,以图14所示的像素电路结构为例,像素电路至少可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m1、初始化薄膜晶体管m2、第二薄膜晶体管m3、驱动薄膜晶体管m4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其中,上述初始化薄膜晶体管m2的源极一般与参考信号线vref相连,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线s1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时,利用参考信号线vref的参考电位对驱动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初始化;上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1的源极一般与数据信号线vdata相连,用于在第二扫描信号线s2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数据信号线vdata的数据信号写入驱动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上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一般与电源电压信号线pvdd相连,用于在发光控制线emit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时,将电源电压信号线pvdd提供的电源信号写入驱动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
64.进一步地,像素电路还包括:发光控制薄膜晶体管m5;发光控制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与发光控制线emit相连,源极与驱动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相连,漏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相连。发光控制薄膜晶体管m5在发光控制线emit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时,将驱动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导通。即发光控制薄膜晶体管m5在发光控制线emit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时,电源电压信号线pvdd到另一电源电压信号线pvee之间形成通路,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决定了oled显示亮度的大小。由此,在第一显示区11可以通过控制各子像素的数据信号来调整该子像素的驱动电流从而达到调整该子像素发光亮度的目的。
65.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感光元件200和指示灯300;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感光元件200和指示灯300位于背离第一显示区11发光面的一侧;其中,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均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各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在单位面积内第一显示区11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小于第二显示区12的子像素的占有面积。通过减小第一显示区11内子像素的占有面积,以增大第一显示区11的透光区域的面积,使得位于第一显示区11背光侧的感光元件200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11充分接收环境光,发挥感光作用;指示灯300所发出的光线也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11向外有效出射,由此不再需要在制作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时为感光元件200、指示灯300等元件预留位置,实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的全面屏显示,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的屏占比。
66.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
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6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