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线插脚结构及传感线延长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9197发布日期:2021-08-13 16:2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传感线插脚结构及传感线延长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传感器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感线插脚结构及传感线延长线。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中,无论是高级豪华型还是经济实用型的汽车,都需要使用汽车线缆进行连接各个部件,实现汽车电子化控制的功能。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汽车传感器对温度、压力、位置、转速、加速度和振动等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测量和控制。

汽车传感器的检测组件需要通过传感器线缆与汽车的中控系统进行连接,传感器线缆通过端部设置的插头插入中控系统的插座上,以实现检测组件与中控系统的信号连接。其中,传感器线缆的线束通过插入插脚的接线槽中,实现插脚与线束的电性连接,然而,由于线束是由多条细线组成,在将线束插置进接线槽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发生部分细线被阻挡而翻折的情况,外翻的细线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破坏,或者与其他线缆的线束发生接触,最终导致插脚与线束的接触不良,或者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严重影响了传感器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线束与插脚的连接效果稳定、能够较好地保护线束、以及有助于提升检测效果的可靠性的传感线插脚结构及传感线延长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传感线插脚结构,包括:

连接插脚,所述连接插脚包括接线件及插接件,所述接线件与所述插接件电性连接,所述接线件开设有接线盲孔;

线缆,所述线缆包括线束及线管,所述线束包括接触部及线体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线体部连接,所述线管包覆所述线体部,所述接线盲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所述接触部的长度,所述线管邻近所述接触部的端部及所述接触部均设置于所述接线盲孔内,并且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接线盲孔的孔壁抵接,以使所述线束与所述接线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件还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接线盲孔连通,所述连接插脚还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且所述固定柱与所述接线件连接,所述固定柱邻近所述接线盲孔的端部与所述接触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轴向与所述接线盲孔的轴向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具体为螺纹孔,所述固定柱设置有螺纹,所述固定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以使所述固定柱与所述接线件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件还开设有辅助孔,所述辅助孔与所述接线盲孔连通,所述辅助孔开设于所述接线盲孔的入口端,所述辅助孔与所述接线盲孔为同轴心设置,并且所述辅助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接线盲孔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孔邻近所述接线盲孔的端部的直径沿靠近所述接线盲孔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孔邻近所述接线盲孔的端部的最小直径等于所述接线盲孔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管邻近所述接触部的端部与所述接线盲孔的孔壁抵接,并且所述线管邻近所述接触部的端部与所述接线盲孔之间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插脚还包括卡位环,所述卡位环套设于所述接线件上,并且所述卡位环与所述接线件连接。

一种传感线延长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传感线插脚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接线盲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接触部的长度,翻折的线体将始终位于接线盲孔内,而无法伸出接线盲孔,如此,能够防止翻折的接触部线体与外界电子元器件及其他线缆发生误触,防止翻折的接触部线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和破坏,同时,接线盲孔能够完全地将接触部的所有线体完全包裹,对线束的接触部的保护效果更加,进而使得线束与接线件的电性连接更加稳定,传感器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传感线插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传感线插脚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传感线插脚结构10包括连接插脚100及线缆200。所述连接插脚100包括接线件110及插接件120,所述接线件110与所述插接件120电性连接,所述接线件110开设有接线盲孔111。所述线缆200包括线束220及线管210,所述线束220包括接触部221及线体部,所述接触部221与所述线体部连接,所述线管210包覆所述线体部,所述接线盲孔1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所述接触部221的长度,所述线管210邻近所述接触部221的端部及所述接触部221均设置于所述接线盲孔111内,并且所述接触部221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孔壁抵接,以使所述线束220与所述接线件11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传感线插脚结构10包括连接插脚100及线缆200,线缆200用于与连接插脚100连接,线缆200与传感器的检测部件连接,连接插脚100用于与中控系统的接口连接,进而实现检测部件与中控系统的信号互联。连接插脚100包括接线件110及插接件120,插接件120和接线件110电性连接,插接件120用于与中控系统的接口连接,接线件110用于与线缆200连接。线缆200包括线束220和线管210,线管210包裹在线束220外部,用于对线束220进行保护,提高线束220的使用寿命以及防止线束220发生误触的情况,线束220包括接触部221与线体部,被线管210所包裹的部分为线束220的线体部,未被线管210包裹而露出线管210外的部分线束220为接触部221,接触部221用于与连接插脚100的接线件110连接。接线件110开设有接线盲孔111,线管210邻近接触部221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触部221均设置在接线盲孔111内,并且线束220的接触部221与接线件110的接线盲孔111的孔壁抵接,使得线束220与接线件110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线缆200与连接插脚100连接时,线管210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触部221将插置进接线盲孔111内,当线束220的接触部221与接线盲孔111的末端的孔壁抵接时,即完成了线缆200与连接插脚100的连接,在接触部221插入过程中,接触部221的最外侧线体将存在部分翻折的情况,而由于接线盲孔1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接触部221的长度,翻折的线体将始终位于接线盲孔111内,而无法伸出接线盲孔111,如此,能够防止翻折的接触部221线体与外界电子元器件及其他线缆200发生误触,防止翻折的接触部221线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和破坏,同时,接线盲孔111能够完全地将接触部221的所有线体完全包裹,对线束220的接触部221的保护效果更加,进而使得线束220与接线件110的电性连接更加稳定,传感器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件110还开设有通孔112,所述通孔112与所述接线盲孔111连通,所述连接插脚100还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设所述通孔112,并且所述固定柱与所述接线件110连接,所述固定柱邻近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端部与所述接触部221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接线件110还开设有通孔112,通孔112与接线盲孔111连通,固定柱穿设盲孔使得部分固定柱位于接线盲孔111内,固定柱邻近接线盲孔111的端部与线束220的接触部221抵接,使得线束220的接触部221被接线盲孔111的孔壁及固定柱的端部所夹紧,进而使得线束220的接触被固定在接线盲孔111内。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2的轴向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轴向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12的轴向与接线盲孔111的轴向相互垂直,如此,固定柱穿设通孔112后,固定柱的端部将垂直地与线束220的接触部221抵接,有助于增加固定柱对接触部221的正压力,提高固定柱与接触部221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高对线束220的接触部221的夹紧效果。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2具体为螺纹孔,所述固定柱设置有螺纹,所述固定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以使所述固定柱与所述接线件110螺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柱的侧壁设置有螺纹,通孔112具体为螺纹孔,固定柱通过与螺纹孔螺纹配合,使得固定柱与接线柱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具有较好的自锁性,能够使得固定柱稳定的抵接在线束220的接触部221上,保持对线束220的接触部221的夹紧效果。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件110还开设有辅助孔113,所述辅助孔113与所述接线盲孔111连通,所述辅助孔113开设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入口端,所述辅助孔113与所述接线盲孔111为同轴心设置,并且所述辅助孔113的直径大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接线件110与接线盲孔111的入口端处还开设有辅助孔113,辅助孔113与接线盲孔111为同轴心设置并且辅助孔113的直径大于接线盲孔111的直径,通过辅助孔113,线管210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线端能够更方便的进入接线盲孔111中,进而提高连接效率。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孔113邻近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端部的直径沿靠近所述接线盲孔111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孔113邻近接线盲孔111的端部的直径沿靠近接线盲孔111的方向逐渐减小,有助于消除辅助孔113与接线盲孔111之间因直径不同而产生的阶梯状过渡结构,使得辅助孔113的孔壁与接线盲孔111的孔壁的过渡更加平顺,进而便于线管210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线端能够更顺畅的进入接线盲孔111中,有助于提高连接效率。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孔113邻近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端部的最小直径等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孔113邻近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端部的最小直径等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直径,即能够完全消除辅助孔113与接线盲孔111之间的阶梯过度结构,使得辅助孔113的孔壁与接线盲孔111的孔壁能够平顺过渡,有助于提高线管210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线端与接线件110的连接效率。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管210邻近所述接触部221的端部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孔壁抵接,并且所述线管210邻近所述接触部221的端部与所述接线盲孔111之间过盈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线管210的端部与接线盲孔111的孔壁抵接,并且线管210与极限盲孔之间过盈配合,如此,线管210的端部与接线盲孔111的孔壁的摩擦力能够将线管210与接线件110相互固定,提高线缆200与连接插脚10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插脚100还包括卡位环130,所述卡位环130套设于所述接线件110上,并且所述卡位环130与所述接线件1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接线件110套接有卡位环130,卡位环130用于与插脚外壳的卡位槽连接,使得连接插脚100的安装稳定性得到提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感线延长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传感线插脚结构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传感线插脚结构10包括连接插脚100及线缆200。所述连接插脚100包括接线件110及插接件120,所述接线件110与所述插接件120电性连接,所述接线件110开设有接线盲孔111。所述线缆200包括线束220及线管210,所述线束220包括接触部221及线体部,所述接触部221与所述线体部连接,所述线管210包覆所述线体部,所述接线盲孔1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所述接触部221的长度,所述线管210邻近所述接触部221的端部及所述接触部221均设置于所述接线盲孔111内,并且所述接触部221与所述接线盲孔111的孔壁抵接,以使所述线束220与所述接线件11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传感线插脚结构10包括连接插脚100及线缆200,线缆200用于与连接插脚100连接,线缆200与传感器的检测部件连接,连接插脚100用于与中控系统的接口连接,进而实现检测部件与中控系统的信号互联。连接插脚100包括接线件110及插接件120,插接件120和接线件110电性连接,插接件120用于与中控系统的接口连接,接线件110用于与线缆200连接。线缆200包括线束220和线管210,线管210包裹在线束220外部,用于对线束220进行保护,提高线束220的使用寿命以及防止线束220发生误触的情况,线束220包括接触部221与线体部,被线管210所包裹的部分为线束220的线体部,未被线管210包裹而露出线管210外的部分线束220为接触部221,接触部221用于与连接插脚100的接线件110连接。接线件110开设有接线盲孔111,线管210邻近接触部221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触部221均设置在接线盲孔111内,并且线束220的接触部221与接线件110的接线盲孔111的孔壁抵接,使得线束220与接线件110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线缆200与连接插脚100连接时,线管210的端部以及线束220的接触部221将插置进接线盲孔111内,当线束220的接触部221与接线盲孔111的末端的孔壁抵接时,即完成了线缆200与连接插脚100的连接,在接触部221插入过程中,接触部221的最外侧线体将存在部分翻折的情况,而由于接线盲孔1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接触部221的长度,翻折的线体将始终位于接线盲孔111内,而无法伸出接线盲孔111,如此,能够防止翻折的接触部221线体与外界电子元器件及其他线缆200发生误触,防止翻折的接触部221线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和破坏,同时,接线盲孔111能够完全地将接触部221的所有线体完全包裹,对线束220的接触部221的保护效果更加,进而使得线束220与接线件110的电性连接更加稳定,传感器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接线盲孔1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两倍的接触部221的长度,翻折的线体将始终位于接线盲孔111内,而无法伸出接线盲孔111,如此,能够防止翻折的接触部221线体与外界电子元器件及其他线缆200发生误触,防止翻折的接触部221线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和破坏,同时,接线盲孔111能够完全地将接触部221的所有线体完全包裹,对线束220的接触部221的保护效果更加,进而使得线束220与接线件110的电性连接更加稳定,传感器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