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81676发布日期:2021-09-08 03:30阅读:71来源:国知局
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互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进行电网维护检修过程中,一般要对区域电网断电后再开始进行维护检修。但在断电情况下,一些企业、用户等会自行发电,这时,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对维护检修的线缆进行防倒供电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一般做法是对绝缘线缆去皮裸露线芯,在进行线路检修维护时,再将放电装置连接于裸露线芯段上。另一方面,检修人员也会提前在线缆上安装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采集线缆电信号,将采集到的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再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能够准确定位故障地点,提高检修效率。
3.电流互感器一般采用刺针穿破线缆外皮来取电,当电流互感器安装在户外时,刺针容易氧化腐蚀生锈从而影响取电效果;并且如果在刺针强度不够而线缆外皮较硬的情况下,刺针容易弯曲,此时也会存在取不到电或取电不稳定的情况,影响实测结果。
4.一般而言,防倒供电保护装置和电流互感器是分次进行安装的。
5.申请号为202010776014.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倒供电型电流互感器,其将防倒供电保护装置与电流互感器结合,通过设置于中间线盒内壁的支撑座抵压裸露线芯,使其接触导电金属块,导电金属块与电流互感器连通,从而在实现电流互感器取电的同时进行防倒供电。
6.但当裸露线芯的线径存在差异时,支撑座无法确保裸露线芯与导电金属块贴合状态,裸露线芯与导电金属块贴合过紧,存在将裸露线芯压断的风险;裸露线芯与导电金属块存在间隙,又可能使两者接触不良。两种情况最终均会导致取电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其能调节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确保不同线径的线缆的裸露区均可以固定在绝缘部和取电端之间,使该裸露区与取电端处于接触状态,使电流互感器对不同线径的线缆均可以顺利取电。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手段: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包括壳体、电流互感器和压紧机构。壳体具有放置线缆的空腔。电流互感器设置于壳体,电流互感器上电性连接有取电件,取电件的远离电流互感器的取电端设置于壳体的内壁。压紧机构包括绝缘部和调节部,绝缘部位于空腔内,绝缘部用于抵靠空腔内的线缆的裸露区,使裸露区与取电端接触并被固定。调节部设置于绝缘部,且用于调节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去除一段线缆的外部绝缘层露出内部导线形成线缆的裸露区,将包含裸露区的线缆放置于壳体的空腔和电流互感器中,调节部调节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使绝缘部和取电端之间固定有裸露区,通过取电端,使取电件与裸露区连通,取电件与电流互感器电性连接,则可以实现线缆裸露区与电流互感器的连通,电流互感器得以取电的同时进行
防倒供电。
9.由于调节部可以调节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可以满足不同线径的线缆的裸露区被固定在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使裸露区与取电端处于接触状态,电流互感器对不同线径的线缆均可以顺利取电。
10.进一步的,壳体上设置有通孔,调节部包括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固定绝缘部,另一端穿设于通孔,调节杆与通孔的孔壁螺纹连接。
11.在将线缆放置于空腔之前,首先旋转调节杆,使固定于调节杆的绝缘部朝向远离取电端的方向移动,以增大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对于线径较小的线缆裸露区,将线缆放置在空腔内以后,反转调节杆较多,使绝缘部朝向取电端方向移动,以减小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使裸露区固定在绝缘部和取电端之间、裸露区与取电端接触(此时,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然后停止调节杆的旋转,使绝缘部的位置被固定。对于线径较大的线缆裸露区,将线缆放置在空腔内以后,反转调节杆较少,使绝缘部朝向取电端方向移动,以减小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使裸露区固定在绝缘部和取电端之间、裸露区与取电端接触(此时,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然后停止调节杆的旋转,使绝缘部的位置被固定。从而满足电流互感器对不同线径线缆的取电。
12.进一步的,调节部还包括位于壳体外的手柄,手柄固定于调节杆远离绝缘部的一端。在对绝缘部和取电端的距离进行调节时,通过转动位于壳体外的手柄,即可带动调节杆转动,并在通孔的轴线方向移动,使距离调节操作简单省力。
13.进一步的,调节部还包括套设于调节杆的限位件。限位件位于手柄与壳体外壁之间,用于限制调节杆与壳体发生相对运动。绝缘部和取电端的距离调节完成后,通过套设于调节杆上的限位件与壳体外壁产生挤压并将此状态进行固定,限制调节杆与壳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进一步保证绝缘部与取电端距离的固定。
14.进一步的,壳体上设置有通孔,调节部包括调节杆和紧固件,调节杆的一端与绝缘部固定,另一端穿设于通孔并沿通孔的轴线方向在通孔内移动。紧固件固定于壳体外壁并设置于调节杆,用于限制调节杆在通孔内移动。
15.在将线缆放置于空腔之前,首先移动穿设于通孔的调节杆,使固定于调节杆的绝缘部朝向远离取电端的方向运动,以增大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对于线径较小的线缆裸露区,将线缆放置于空腔之后,反向移动调节杆的距离较长,使绝缘部朝向取电端方向运动,以减小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使裸露区位于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裸露区与取电端接触(此时,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然后停止移动调节杆,再使用设于壳体外的紧固件限制调节杆在通孔内的继续移动,使绝缘部的位置被固定。对于线径较大的线缆裸露区,将线缆放置于空腔以后,反向移动调节杆的距离较短,使绝缘部朝向取电端方向移动,以减小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使裸露区位于绝缘部和取电端之间、裸露区与取电端接触(此时,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大于第三距离),然后停止移动调节杆,再使用设于壳体外的紧固件限制调节杆在通孔内的继续移动,使绝缘部的位置被固定。从而满足电流互感器对不同线径线缆的取电。
16.进一步的,紧固件包括开口环和固定件,开口环的两端分别凸设有两个连接片,开口环固定于壳体且套设于调节杆,固定件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片,并用于使开口环
与调节杆固定。
17.在停止移动调节杆后,调节设置于两连接片的固定件,使开口环两端逐渐靠近,进而使开口环与套设其中的调节杆之间产生挤压,且开口环固定于壳体,开口环挤压调节杆后使调节杆不能够再在通孔内移动,调节杆的位置得以固定,进而实现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距离的固定与保持。在需要改变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距离的情况下,调节固定件使开口环两端逐渐远离,即可恢复调节杆在通孔的轴线方向的移动,实现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距离的改变。
18.进一步的,一个连接片上设置有穿透孔,固定件包括连接杆和调节环,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一个连接片,另一端穿设于穿透孔,连接杆上螺接调节环,以调节两个连接片之间的距离。
19.转动调节环,调节环在连接杆上沿连接杆轴线方向移动,使具有穿透孔的连接片靠近或远离另一连接片,开口环两端靠近或远离,进而使开口环与套设其中的调节杆之间产生挤压或松动,限制或实现调节杆在壳体的通孔内的移动,进而对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的距离进行固定或调节。
20.进一步的,调节杆的长度不小于壳体的外径。当线缆线径较小时,调节杆也能使绝缘部抵靠线缆裸露区,使线缆裸露区被固定于绝缘部和取电端之间,保证电流互感器顺利取电。
21.进一步的,绝缘部与取电端相对设置。在需要使裸露区与取电端保持接触状态时,裸露区被固定在相对设置的绝缘部与取电端之间,裸露区的固定效果更好,进一步保证顺利取电。
22.进一步的,壳体包括能够开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取电端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壁,调节部设置于第二壳体。电流互感器包括能够开合的第一互感体和第二互感体,电流互感器的开合方向与壳体的开合方向一致且用于从开合处放置线缆,第一互感体上电性连接有取电件。
23.壳体和电流互感器能够开合且开合方向一致,便于线缆放置于空腔和电流互感器中,同时,也便于绝缘部与取电端的相对设置。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压紧机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压紧机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中

处放大图。
30.图标:110

壳体;111

第一壳体;112

第二壳体;113

空腔;120

电流互感器;121

第一互感体;122

第二互感体;130

压紧机构;131

绝缘部;132

调节部;133

调节杆;134

手柄;135

限位件;136

紧固件;137

开口环;138

固定件;139

连接杆;1310

调节环;140

取电件;141

取电端;210

线缆;211

裸露区。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包括壳体110、电流互感器120以及压紧机构130。壳体110内具有放置线缆210的空腔113,电流互感器120和压紧机构130均设置于壳体110。
33.壳体110包括能够开合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为相同的半圆弧型壳体,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的开合处通过卡扣固定,两壳体通过卡扣固定后,内部形成放置线缆210的空腔113。
34.电流互感器120包括能够开合的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二互感体122,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二互感体122也设置为相同的半圆弧型互感体,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二互感体122一侧铰链连接,另一侧为开合处,开合处通过卡扣固定。
35.第一壳体111与第一互感体121之间,以及第二壳体112与第二互感体122之间均通过铰链进行连接。壳体110和电流互感器120的开合方向一致,线缆210从开合处进行放置。
36.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与第一互感体121之间,以及第二壳体112与第二互感体122之间还可以固定连接,壳体110和电流互感器120的开合方向仍保持一致。
37.第一互感体121内壁固定有与之匹配的半圆弧型第一防水件,第二互感体122内壁也同样固定有与之匹配的半圆弧型第二防水件,两个防水件均延伸至空腔113中。第一防水件和第二防水件随着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二互感体122的闭合一同闭合,第一防水件的内壁和第二防水件的内壁形成放置线缆210的腔体。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闭合后,第一防水件外壁与第一壳体111内壁接触,第二防水件外壁与第二壳体112内壁接触。
38.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远离电流互感器120的一端的内壁分别设置有与之匹配的半圆弧型第三防水件和第四防水件,第三防水件和第四防水件随着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闭合一同闭合。
39.所以,第一防水件和第二防水件设置于空腔113内的一端,第三防水件和第四防水件设置于空腔内的另一端,防水件闭合形成柱型孔以后,柱型孔的孔径与线缆210外径一致。将线缆210放置在空腔113内以后,线缆210的一端绝缘层与第一防水件的内壁和第二防水件的内壁接触,线缆210的另一端绝缘层与第三防水件的内壁和第四防水件的内壁接触,使裸露区211密封在空腔113内,避免空腔113内进水。
40.为了实现电流互感器120与裸露区211之间的电性连接,在电流互感器120的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一壳体111之间设置取电件140,取电件140与电流互感器120电性连接。取电件140包括导线和取电端141,取电件140的远离电流互感器120的取电端141设置于第一壳体111内壁,取电端141为导电金属端部,用于与裸露区211接触。导线连接导电金属端部和
第一互感体121,在导电金属端部接触裸露区211后,使裸露区211与第一互感体121连通,电流互感器120得以进行取电。
41.本技术通过压紧机构130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处于接触状态,并且能够使不同线径的线缆210均得以顺利取电。
4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压紧机构130的第一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3,本实施例中,压紧机构130包括绝缘部131和调节部132,绝缘部131位于空腔113内,且与取电端141相对设置。调节部132包括调节杆133、手柄134和限位件135,调节杆133设置于绝缘部131。
43.为了安装调节部132,在第二壳体112上设置通孔,调节杆133的一端固定绝缘部131,另一端穿设于通孔,并与通孔的孔壁螺纹连接。手柄134位于第二壳体112外部且固定于调节杆133远离绝缘部131的一端。限位件135套设于调节杆133且位于手柄134与第二壳体112外壁之间,限位件135可以是与调节杆133匹配的螺母。
44.在将线缆210进行放置之前,首先旋转手柄134带动调节杆133一同旋转,使固定于调节杆133的绝缘部131朝向远离取电端141的方向移动,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的距离增大,便于线缆210的放置。线缆210的一段去除外部绝缘层后形成裸露区211,将线缆210从壳体110和电流互感器120开合处放入空腔113中,并使裸露区211对着取电端141,之后扣紧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二互感体122上的卡扣,封闭开合处,将线缆210放置于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内部。
45.之后,反向旋转手柄134带动调节杆133一同反向旋转,使绝缘部131朝向取电端141方向移动,绝缘部131抵靠空腔113中的裸露区211,直至裸露区211固定在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并被固定,然后停止旋转手柄134。再旋转限位件135直至限位件135与第二壳体112外部产生挤压,限制调节杆133与第二壳体112发生相对运动,绝缘部131的位置进一步被固定,实现电流互感器120的成功取电与防倒供电。
46.若线缆210线径较大,反向旋转手柄134的次数会较少,绝缘部131朝向取电端141移动的距离较小就可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若线缆210线径较小,反向旋转手柄134的次数会较多,绝缘部131朝向取电端141移动的距离需较大才能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
47.为了保证绝缘部131在线缆210线径较小时也能在调节杆133的作用下抵靠裸露区211使裸露区211固定在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设置调节杆133的长度不小于壳体110的外径。
48.在另一实施例中,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压紧机构130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

处放大图。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5,调节部132包括调节杆133和紧固件136,为了方便安装调节杆133,在第二壳体112上设置通孔,调节杆133的一端与绝缘部131固定,另一端穿设于通孔,调节杆133可沿通孔的轴线方向在通孔内移动。
49.为了限制调节杆133在通孔内移动,紧固件136包括开口环137和固定件138,开口环137固定于第二壳体112外壁且套设于调节杆133。开口环137的两端分别凸设有两个连接片,一个连接片上设置有穿透孔。固定件138包括连接杆139和调节环1310,连接杆139的一端固定连接一个连接片,另一端穿设于穿透孔,并螺接调节环1310。
50.在将线缆210放置于空腔113之前,首先移动穿设与第二壳体112通孔的调节杆
133,使绝缘部131远离取电端141,增大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的距离,便于进行线缆210放置。线缆210的一段去除外部绝缘层后形成裸露区211,将线缆210从壳体110和电流互感器120开合处放入空腔113中,并使裸露区211对着取电端141,之后扣紧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第一互感体121和第二互感体122上的卡扣,封闭开合处,将线缆210放置于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内部。
51.反向移动调节杆133,使绝缘部131朝向取电端141方向运动,减小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的距离,直至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后,停止移动调节杆133。然后旋转螺接于连接杆139的调节环1310,使其在连接杆139上沿连接杆139轴线方向移动,调节两个连接片之间的距离,使具有穿透孔的连接片接近另一个连接片,开口环137的两端逐渐靠近,直至开口环137与套设于其中的调节杆133之间产生挤压,停止旋转调节环1310,进而使调节杆133与开口环137固定,调节杆133无法继续在通孔中移动,实现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距离的固定,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保持接触状态,实现电流互感器120的成功取电与防倒供电。
52.若线缆210线径较大,反向移动调节杆133的距离会较小,绝缘部131朝向取电端141移动的距离较小就可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再使用紧固件136限制调节杆133的继续移动。若线缆210线径较小,反向移动调节杆133的距离会较大,绝缘部131朝向取电端141移动的距离需较大才能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后,再使用紧固件136限制调节杆133的继续移动。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倒供电互感器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
54.(1)、调节部132能调节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的距离,确保不同线径的裸露区211均可以固定在绝缘部131和取电端141之间,使该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处于接触状态,使电流互感器120对不同线径的线缆210均可以顺利取电;
55.(2)、调节杆133的长度不小于壳体110的外径,在线缆210线径较小时,调节杆133也能使绝缘部131抵靠线缆210裸露区211,使线缆210裸露区211被固定于绝缘部131和取电端141之间、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接触,保证电流互感器120顺利取电;
56.(3)、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相对设置,在需要使裸露区211与取电端141保持接触状态时,裸露区211固定在相对设置的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裸露区211的固定效果更好,进一步保证电流互感器120顺利取电;
57.(4)、可以通过使与通孔螺纹连接的调节杆133在通孔内的转动和转动停止,调节和固定设于调节杆133的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沿通孔的轴线方向直接移动调节杆133,然后通过紧固件136限制调节杆133移动,以调节和固定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的距离。绝缘部131与取电端141之间距离的调节与固定操作简单方便。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