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余电的快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04970发布日期:2021-09-18 03:30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余电的快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放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余电的快放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类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已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而孕育而生的提供能源——锂离子电池,产量大增;并且目前全球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已经到达高峰,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会有大批量的电池退役(如锌锰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然而这么多的报废电池如果不处理妥当,必然会对环境和土壤造成重大污染,按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2020年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达到125gw
·
h,报废量将达42.2gw
·
h、约50万t;到2024年,报废量将达到31gw
·
h、累积报废量接近120万t。规模庞大的动力锂电市场伴生的将是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机遇,锂离子电池回收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3.据预测,从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中回收钴、镍、锂等资源,2020年产生146亿元的经济效益,2024年将超过400亿元。在对废旧动力三元锂离子电池综合回收过程中,由于电池材料和残余电量的原因,后续拆解、破碎过程中容易出现电池短路而大量放热,甚至可能出现爆炸等危险状况,引发事故,为实现安全拆解,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拆解前应进行放电处理。
4.目前我国即将退役的电池规格、容量差异性较大,尤其在动力电池方面,导致前期废旧电池检测、分拣代价高,且很难评估,所以为了实现资源再生利用效益更高,首先要解决废旧电池的预处理和放电技术难题,现设计的一种用于电池放电的装置不可持续操作,一次处理的电池量有限,不利于大批量的电池放电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余电的快放装置,解决锂离子放电装置中存在的不能持续进行、效率低的问题。
6.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余电的快放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内设置隔板将内部空腔分为放电仓和喷淋分离仓,所述放电仓侧面设置进液器,所述喷淋分离仓内设置多个喷淋头且底部设置出液器,所述装置本体顶部为开放式结构,所述放电仓内设置电池传送装置,所述喷淋分离仓内设置网状的电池装载台,所述电池传送装置自进液器下方向装置本体顶部倾斜延伸,所述电池传送装置表面设置多条阻隔带,所述出液器上方设置电池出料口,所述电池装载台高于出液器顶部且低于电池出料口底部,放电仓内注入放电辅助添加物,待放电的锂电池可通过开放式的装置本体结构,持续不断的放在电池传送装置靠近进液器的端部,随电池传送装置移动,各不同型号大小的锂电池由阻隔带分开,充分与放电辅助添加物充分接触,通过调节电池传动装置转速,使得报废锂电池得到快速放电,提高生产效率,经一轮作业的锂电池自电池传送装置掉落在喷淋分离仓内
的电池装载台上,经喷淋冲洗后,从电池出料口出去,放电辅助添加物与水的混合体从出液器出去,循环利用,减少了原料的耗费,不会产生二次化学污染,该装置可持续不断的进行锂电池放电,效率高。
7.更进一步,所述电池装载台自隔板处向出液器方向呈下坡状倾斜设置,且靠近出液器的低端端部高于出液器顶部且低于电池出料口底部,经一轮放电的锂电池在重力的影响下下落至靠近电池出料口的位置,便于操作。
8.更进一步,各所述喷淋头在喷淋分离仓两侧面相互交错、分别设置,便于高效清洁冲洗。
9.更进一步,各所述阻隔带沿电池传送装置移动方向阵列排布,向锂电池相互隔开,避免扎堆、放电不充分。
10.更进一步,所述电池装载台包括靠近隔板的承接台和靠近电池出料口的缓冲台,所述缓冲台倾斜量大于承接台倾斜量,尽量缩小承接台与电池传送装置的高度差。
11.更进一步,放电辅助添加物为质量比为10:13的pmma与石墨混合混合浆料。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1.放电仓中导电石墨浆料可以与电池充分接触,从而使得报废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充分接触短路、放电;2. 报废锂离子电池输送放电装置连接传动装置,使得浆料报废锂离子电池在传动带上处于运动状态,从而保证了放电时电池的导热散热;3.通过该装置可持续不断的进行工作;4.放电仓进行报废锂电池放电,不需要任何化工原材料,放电所需的导电石墨粉,可以循环利用且无化学污染;5.从放电仓出来的混合物料,通过网状的电池装载台在高压喷淋下筛分,将电池与石墨粉分开减少了原料的耗费,不会产生二次化学污染,不用分拣,减少了人工成本;6.本发明报废锂离子电池放电方法与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电池传送装置、2.放电仓、3.喷淋分离仓、4.电池装载台、5.出料器、6.进料器、7.电池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7.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
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8.实施例一:由图1给出,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余电的快放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内设置隔板将内部空腔分为放电仓2和喷淋分离仓3,所述放电仓2侧面设置进液器6,所述喷淋分离仓3内设置多个喷淋头且底部设置出液器5,所述装置本体顶部为开放式结构,所述放电仓2内设置电池传送装置1,所述喷淋分离仓3内设置网状的电池装载台4,所述电池传送装置1自进液器6下方向装置本体顶部倾斜延伸,所述电池传送装置1表面设置多条阻隔带,所述出液器5上方设置电池出料口7,所述电池装载台4高于出液器5顶部且低于电池出料口7底部,放电仓2内注入放电辅助添加物,待放电的锂电池可通过开放式的装置本体结构,持续不断的放在电池传送装置靠近进液器的端部,随电池传送装置1移动,各不同型号大小的锂电池由阻隔带分开,充分与放电辅助添加物充分接触,达到良好的放电效果,经一轮作业的锂电池自电池传送装置1掉落在喷淋分离仓3内的电池装载台4上,经喷淋冲洗后,从电池出料口7出去,放电辅助添加物与水的混合体从出液器5出去,循环利用,减少了原料的耗费,不会产生二次化学污染,该装置可持续不断的进行锂电池放电,效率高。
19.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装载台4自隔板处向出液器5方向呈下坡状倾斜设置,所述电池装载台4包括靠近隔板的承接台和靠近电池出料口7的缓冲台,所述缓冲台倾斜量大于承接台倾斜量,尽量缩小承接台与电池传送装置1的高度差,且靠近出液器的低端端部高于出液器5顶部且低于电池出料口7底部,经一轮放电的锂电池在重力的影响下下落至靠近电池出料口7的位置,便于操作,各所述喷淋头在喷淋分离仓两侧面相互交错、分别设置,便于高效清洁冲洗,各所述阻隔带沿电池传送装置1移动方向阵列排布,向锂电池相互隔开,避免扎堆、放电不充分。
20.在上述实施例中,放电辅助添加物为质量比为10:13的pmma与石墨混合混合浆料。
21.实施例二,装置具体操作步骤为:1.将浆料pmma与废石墨混合搅拌一定时间配取放电辅助添加物,并通过进料器6上的输送泵加入到放电仓1内;2.将待放电处理的报废锂离子电池放入充满放电辅助添加物的放电仓2内的电池传送带1上;3.通过电池传送装置1运转,报废锂离子电池在传送带运动下,将放电完成之后的报废锂离子电池运送到中低压喷淋分离仓3内的电池装载台3上;4.筛分回收的残余石墨浆料通过出料器5的输送泵到放电槽,放电完成的电池由电池出料口7取出;5.测试放电完全的电池是否到达安全报废拆解范围。
22.实施例三:装置对18650型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处理,电机带动电池传送装置1运动,转速控制在0.03m/min

0.04m/min。
23.实施例四:装置对6ah型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处理,电机带动电池传送装置1运动,转速控制在0.025m/min
ꢀ‑
0.03m/min。
2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1.放电仓中导电石墨浆料可以与电池充分接触,从而使得报废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充分接触短路、放电;2. 报废锂离子电池输送放电装置连接传动装置,使得浆料报废锂离子电池在传动带上处于运动状态,从而保证了放电时电池的导热散热;3.通过该装置可持续不断的进行工作;4.放电仓进行报废锂电池放电,不需要任
何化工原材料,放电所需的导电石墨粉,可以循环利用且无化学污染;5.从放电仓出来的混合物料,通过网状的电池装载台在高压喷淋下筛分,将电池与石墨粉分开减少了原料的耗费,不会产生二次化学污染,不用分拣,减少了人工成本;6.本发明报废锂离子电池放电方法与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25.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