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55001发布日期:2021-10-30 08:52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交换机或服务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连接器中,在锁定部件的弹片的两个弹臂的一端处通常设置有彼此平行地向上伸出的两个钩部,而在对接连接器的顶部上需要设置用于容纳钩部的对应的弹臂槽。当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并锁定在一起时,通过按压弹片来使钩部向下移出该弹臂槽,从而实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解锁和脱离。上述连接器的布置方式导致需要较多地占据对接连接器的上部空间,不利于对接连接器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用于插入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和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横向方向,并且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以及锁定部件,所述锁定部件连接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以与所述连接器壳体一起插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中;其中,所述锁定部件包括:弹片;锁扣部分,所述锁扣部分位于所述弹片的下方且与所述弹片间隔开,其中,所述锁扣部分包括在所述插接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横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弹臂,在两个所述弹臂的第一端分别设置有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从两个所述弹臂向外伸出的钩部以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上的相应插口配合,并且两个所述弹臂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弹片的第一侧,而所述弹片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为自由端;以及力传递部分,所述力传递部分设置在所述弹片和所述锁扣部分中的一个上并且用于抵接在所述弹片和所述锁扣部分中的另一个上,使得当所述力传递部分抵接在所述弹片和所述锁扣部分中的另一个上时,作用在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二侧上的朝向所述锁扣部分的力能经由所述力传递部分传递到两个所述弹臂,以使两个所述弹臂的所述钩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向彼此靠近。
4.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部分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弹臂上的第一凸片,并且所述弹片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第一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凸片从相应的弹臂朝向所述弹片伸出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以用于抵接在所述弹片上,其中,所述第一凸片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于相应的弹臂成一角度。
5.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弹片上并从所述弹片朝向所述锁扣部分伸出的两个第二凸片,两个所述第二凸片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横向方向倾斜的斜边以用于抵接相应的所述弹臂,其中,两个所述弹臂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凸片的所述斜边的下端在所述锁扣部分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并且每个所述第二凸片的所述斜边的与所述下端相对的上端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应的所述弹臂上或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弹臂之间。
6.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部分包括两个凸片,两个所述凸片设置在所述弹片和所述锁扣部分中的一个上,当所述力作用在所述弹片上时,所述弹片朝所述锁扣部分移动以使
两个所述凸片抵接在所述弹片和所述锁扣部分中的另一个上,并使所述两个弹臂的所述钩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向彼此靠近。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拉带,所述拉带连接在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二侧上并且在所述弹片与所述锁扣部分之间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
8.进一步地,所述弹片具有位于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第一开口,其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拉带,所述拉带连接在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二侧上并且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弹片与所述锁扣部分之间沿与所述插接方向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
9.进一步地,在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一侧处设置有朝向所述锁扣部分伸出的伸出部,并且所述拉带具有供所述伸出部插入的第二开口,其中,在所述伸出部上设置有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向外伸出的止挡部,以用于将所述拉带止挡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锁扣部分之间。
10.进一步地,在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二侧处设置有远离所述锁扣部分伸出的按压部。
11.进一步地,所述锁扣部分还包括主体,两个所述弹臂在所述插接方向上从所述主体伸出并且经由所述主体连接至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一侧,其中,所述主体固定至所述连接器壳体。
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限位部,所述主体固定在所述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以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对所述主体限位。
13.进一步地,所述弹片还包括从所述弹片的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侧朝向所述锁扣部分延伸的两个第三凸片,两个所述弹臂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凸片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每个所述第二凸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第三凸片上并从所述第三凸片朝向相应的所述弹臂延伸。
14.进一步地,所述弹片、所述锁扣部分和所述力传递部分成一体。
15.通过这样的布置方式,本技术的连接器能够以更简便的方式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及脱离,并且能够节省对接连接器的上部空间。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是示出了与对接连接器装配在一起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
18.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
19.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锁定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20.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其中,示出了连接在锁定部件上的拉带;
21.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
22.图6是从另一视角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以及
23.图7是示出了图6所示的连接器的锁定部件的示意立体图,其中,示出了连接在锁定部件上的拉带。
24.附图标记列表
25.100
ꢀꢀꢀꢀ
连接器
26.100
’ꢀꢀ
对接连接器
[0027]1ꢀꢀꢀꢀꢀꢀ
连接器壳体
[0028]
11
ꢀꢀꢀꢀꢀ
限位部
[0029]
12
ꢀꢀꢀꢀꢀ
顶部
[0030]
121
ꢀꢀꢀꢀ
凸起
[0031]
122
ꢀꢀꢀꢀ
凹槽
[0032]2ꢀꢀꢀꢀꢀꢀ
锁定部件
[0033]
21
ꢀꢀꢀꢀꢀ
弹片
[0034]
21a
ꢀꢀꢀꢀ
第一侧
[0035]
21b
ꢀꢀꢀꢀ
第二侧
[0036]
211
ꢀꢀꢀꢀ
伸出部
[0037]
212
ꢀꢀꢀꢀ
止挡部
[0038]
213
ꢀꢀꢀꢀ
按压部
[0039]
22
ꢀꢀꢀꢀꢀ
锁扣部分
[0040]
22a
ꢀꢀꢀꢀ
第一端
[0041]
22b
ꢀꢀꢀꢀ
第二端
[0042]
221
ꢀꢀꢀꢀ
弹臂
[0043]
222
ꢀꢀꢀꢀ
钩部
[0044]
223
ꢀꢀꢀꢀ
主体
[0045]
2231
ꢀꢀꢀ
凹槽
[0046]
2232
ꢀꢀꢀ
凸起
[0047]
23a
ꢀꢀꢀꢀ
第一凸片
[0048]
23b
ꢀꢀꢀꢀ
第二凸片
[0049]
23c
ꢀꢀꢀꢀ
第三凸片
[0050]3ꢀꢀꢀꢀꢀꢀ
拉带
[0051]
h
ꢀꢀꢀꢀꢀꢀ
插口
[0052]
h1
ꢀꢀꢀꢀꢀ
第一开口
[0053]
h2
ꢀꢀꢀꢀꢀ
第二开口
[0054]
s
ꢀꢀꢀꢀꢀꢀ
斜边
[0055]
x
ꢀꢀꢀꢀꢀꢀ
插接方向
[0056]
y
ꢀꢀꢀꢀꢀꢀ
横向方向
[0057]
f
ꢀꢀꢀꢀꢀꢀ

[0058]
f1
ꢀꢀꢀꢀꢀ
拉力
[0059]
α
ꢀꢀꢀꢀꢀꢀ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
合。
[0061]
如图1所示,总体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00。连接器100具有用于插入对接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x和垂直于插接方向x的横向方向y(如图3和图5所示)。
[0062]
如图2所示,连接器100可以包括连接器壳体1以及锁定部件2。锁定部件2连接在连接器壳体1上以与连接器壳体1一起插入到对接连接器100’中。进一步来说,锁定部件2连接在连接器壳体1的顶部12的外表面上。此外,进一步来说,本技术的横向方向y(参考图3和图5所示)可以是与连接器壳体1的顶部12或顶部12的外表面平行的方向。
[0063]
锁定部件2可以包括弹片21、锁扣部分22以及力传递部分。具体地,在图1至图4示出的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力传递部分包括第一凸片23a;而在图5至图7示出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力传递部分包括第二凸片23b。
[0064]
锁扣部分22位于弹片21的下方且与弹片21间隔开。特别地,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均可以为大致片状的结构,因此,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位于不同的平面,诸如彼此平行且间隔开的平面,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诸如,弹片21所在的平面相对于锁扣部分22所在的平面也可以成一不为零的角度。
[0065]
锁扣部分22包括在插接方向x上延伸且在横向方向y上间隔开的两个弹臂221。在两个弹臂221的第一端22a分别设置有在横向方向y上从两个弹臂221向外伸出(即,沿相反的方向相互远离地伸出)的钩部222,以用于与对接连接器100’上的相应插口h配合。而且,两个弹臂221的与第一端22a相对的第二端22b连接至弹片21的第一侧21a,而弹片21的与第一侧21a相对的第二侧21b为自由端。进一步来说,两个弹臂221的钩部222可位于锁扣部分22所在的平面且在锁扣部分22所在的平面朝向相反的方向彼此远离地延伸。对接连接器100’上的插口h开设在对接连接器100’的壳体在横向方向y上的相对两侧并对应于两个弹臂221的钩部222。
[0066]
力传递部分设置在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中的一个上并且用于抵接在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中的另一个上,使得当力传递部分抵接在弹片21和所述锁扣部分22中的该另一个上时,作用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上的朝向锁扣部分22的力f能经由力传递部分传递到两个弹臂221,以使两个弹臂221的钩部222在横向方向y上朝向彼此靠近(即,朝向锁定部件2的中心内缩),从而实现钩部222与插口h的脱离并由此实现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100’的解锁。这种力f可以是由使用者用手指按压产生的,或者是由后文描述的拉带3施加的拉力f1的分量。进一步来说,由于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为自由端,所以当力f作用于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上时弹片21的第二侧21b可弹性地朝向锁扣部分22移动。
[0067]
在图1至图4所示的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力传递部分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弹臂221上的第一凸片23a。弹片21可以具有位于第一侧21a和第二侧21b之间的第一开口h1。第一凸片23a可以从相应的弹臂221朝向弹片21伸出并穿过第一开口h1以用于抵接在弹片21上。如图1至图4所示,两个第一凸片23a穿过第一开口h1并直接抵接在弹片21上,通常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片23a与弹片21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或者仅存在相对较小的相互作用力,而不使得弹片21变形或偏离其所在的平面;可替代地,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凸片23a穿过第一开口h1并且不抵接在弹片21上而是与弹片21相距一距离,使得在弹片21经受力f而朝向锁扣部分22靠近时才与两个第一凸片23a抵接。为了实现将力f经由力传递部分传递到弹臂221使得钩部222在横向方向y上朝向彼此靠近,第一开口h1在横向方
向y上的长度小于两个弹臂221在横向方向y上间隔的距离,而每个第一凸片23a在横向方向y上倾斜地或垂直地设置在相应的弹臂221上,换句话说,每个第一凸片23a在横向方向y上相对于相应的弹臂221成一角度α。也就是说,在第一凸片23a与相应的弹臂221之间有角度α,特别地,角度α可以是钝角或直角,实际上约在9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当力f作用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上时,弹片21逐渐靠近锁扣部分22,并且弹片21的第一开口h1抵接锁扣部分22的两个第一凸片23a并将力f传递到两个弹臂221,由于两个第一凸片23a与相应的弹臂221之间有角度α和/或两个第一凸片23a的向上且远离相应的弹臂22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至两个第一凸片23a的与相应的弹臂221相连接且相对的另外两端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在第一开口h1朝向锁扣部分22靠近时两个第一凸片23a或两个弹臂221受限于第一开口h1在横向方向y的长度是固定的,以在横向方向y上推动两个弹臂221的钩部222朝向彼此靠近。
[0068]
在图5至图7所示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力传递部分包括设置在弹片21上并从弹片21朝向锁扣部分22伸出的两个第二凸片23b。两个第二凸片23b分别具有相对于横向方向y倾斜的斜边s以用于抵接相应的弹臂221。具体地,两个弹臂221在横向方向y上位于两个第二凸片23b的斜边s的下端在锁扣部分22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并且每个第二凸片23b的斜边s的与下端相对的上端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应的弹臂221上或在横向方向y上位于两个弹臂221之间。进一步来说,从弹片21朝向锁扣部分22伸出的两个第二凸片23b的设置位置不一定要与锁扣部分22相接触,也就是说,两个第二凸片23b的下端可以与锁扣部分22不相互抵接,而是可以彼此间隔或相距一距离,使得在弹片21经受力f而朝向锁扣部分22靠近时,两个第二凸片23b才与两个弹臂221相抵接,或者从弹片21朝向锁扣部分22伸出的两个第二凸片23b的下端与锁扣部分22相接触或相抵接;这样,当力f作用在弹片21上时,弹片21逐渐靠近锁扣部分22,并且每个第二凸片23b的下端与锁扣部分22的弹臂221相抵接并将力f传递到两个弹臂221,而每个第二凸片23b的斜边s更抵接在相应的弹臂221上,使弹臂221受限于斜边s和/或受限于两个第二凸片23b的斜边s的从其下端之间在横向方向y上的距离至其上端之间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的逐渐变小,以在横向方向y上推动两个弹臂221且使两个弹臂221的钩部222朝向彼此靠近。
[0069]
总体来说,力传递部分包括两个凸片(例如,两个第一凸片23a或两个第二凸片23b),这两个凸片设置在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中的一个上。当力f作用在弹片21上时,弹片21朝锁扣部分22移动以使两个凸片抵接在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中的另一个上,并使两个弹臂221的钩部222在横向方向y上朝向彼此靠近。
[0070]
如图4和图7所示,连接器100还可以包括拉带3。拉带3连接在所述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上并且在弹片21与锁扣部分22之间沿与插接方向x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使用者拉动拉带3产生的拉力f1的一部分形成作用在弹片21上的力f。具体地,在弹片21具有位于弹片21的第一侧21a和第二侧21b之间的前述第一开口h1的情况下,拉带3穿过第一开口h1在弹片21与锁扣部分22之间沿与插接方向x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拉动拉带3产生的拉力f1的一部分形成作用在弹片21上的力f。
[0071]
如图1至图7所示,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可以通过连接部(例如,两个分开的连接部,但连接部的数量不限于此)连接在一起,其中,该连接部连接在弹片21的第一侧21a与锁扣部分22的第二端22b之间。
[0072]
此外,如图4和图7所示,在弹片21的第一侧21a处可以设置有朝向锁扣部分22伸出
的伸出部211。可替代地,该伸出部211可以在锁扣部分22的第二端22b朝向弹片21伸出。特别地,该伸出部211可以仅连接至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中的一个且不连接至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中的另一个,或者该伸出部211可以类似于上述连接部而连接至弹片21和锁扣部分22两者,或者该伸出部211可以从弹片21的第一侧21a沿垂直于插接方向x及横向方向y的方向(即,向下)朝向锁扣部分22延伸,并抵接在连接器壳体1上。
[0073]
此外,所述拉带3可以具有供伸出部211插入的第二开口h2。在伸出部211上可以设置有在横向方向y上向外伸出的止挡部212(优选地,在相反方向上彼此远离地伸出的两个止挡部212),以用于将拉带3止挡在止挡部212与锁扣部分22之间。这样,由于拉带3连接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上并且拉带3在弹片21的第一侧21a下方被止挡部212止挡在止挡部212与锁扣部分22之间,所以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与第一侧21a之间的这一段拉带相对于弹片21所在的平面成一角度延伸,由此使得拉动拉带3产生的拉力f1的一部分形成作用在弹片21上的力f。
[0074]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处可以设置有远离锁扣部分22伸出的按压部213,以用于由使用者向弹片21施加力f,例如,由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的按压力,但本技术不限于此。诸如在图5中所示,在没有上述按压部213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处施加力f。
[0075]
如图3和图6所示,锁扣部分22还可以包括主体223。两个弹臂221在插接方向x上从主体223伸出并且经由主体223连接至弹片21的第一侧21a,诸如借助于前述的连接部和/或伸出部211。进一步来说,两个弹臂221在插接方向x上从主体223的一侧伸出,而主体223的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连接至弹片21的第一侧21a。
[0076]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主体223固定至连接器壳体1,例如,主体223和连接器壳体1可以通过卡扣配合、焊接、粘合等方式连接在一起,诸如,如图2所示,在主体223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槽2231且在连接器壳体1上伸出有与相应的凹槽2231配合的一个或多个凸起121。如图6所示,在主体223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凸起2232且在连接器壳体1凹设有与相应的凸起2232配合的一个或多个凹槽122。
[0077]
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器壳体1可以包括设置在连接器壳体1上的在横向方向y上彼此面对的两个限位部11。如图2所示,主体223固定在两个限位部11之间以在横向方向y上对主体223限位。
[0078]
如图5所示,弹片21还可以包括从弹片21的在横向方向y上的相对侧朝向锁扣部分22延伸的两个第三凸片23c。两个弹臂221在横向方向y上位于两个第三凸片23c在锁扣部分22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每个第二凸片23b设置在相应的第三凸片23c上并从该第三凸片23c朝向相应的弹臂221延伸。
[0079]
此外,如图5所示,连接器壳体1可以包括设置在连接器壳体1上的在横向方向y上彼此面对的两个限位部11,其中,每个第三凸片23c抵接在相应的限位部11上以在横向方向y上对弹片21限位并由此对锁定部件2限位。
[0080]
作为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型,两个第二凸片23b可以替代地设置在弹片21的第二侧21b上并从弹片21的第二侧21b朝向相应的弹臂221延伸。这样,在不具有第三凸片23c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该第二凸片23b与相应的弹臂221的前述配合。
[0081]
优选地,弹片21、锁扣部分22和力传递部分成一体。
[0082]
通过这样的布置方式,本技术的连接器能够以更简便的方式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及脱离,即,使用者仅通过按压弹片21的第二侧21b或通过拉动拉带3即可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及脱离,同时能够节省对接连接器的上部空间。
[008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