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5674发布日期:2021-11-10 09:5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常规的同轴连接器,主要包含一外壳、一绝缘固定件及一芯体,外壳具有一贯穿孔,贯穿孔贯穿外壳,绝缘固定件设置于贯穿孔内,绝缘固定件具有一中心穿孔,中心穿孔贯穿绝缘固定件,芯体穿设于中心穿孔。芯体具有一环状倒刺结构。环状倒刺结构的外径是大于中心穿孔的内径,而芯体则是利用环状倒刺结构,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绝缘固定件中。芯体的一端是外露于外壳,而露出外壳的芯体的部分则是用来与电路板的导电垫(pad)相互抵接。
3.一般来说,芯体通过环状倒刺结构与绝缘固定件相互固定时,常会发生芯体于外壳的露出量过小,而使得芯体的一端无法稳定地与电路板的导电垫(pad)。
4.一般来说,绝缘固定件是弹性材料构成,当使用者将同轴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上时,露出于外壳的芯体将被向外壳内的方向推抵,此时,芯体将可能相对于绝缘固定件移动,从而使得倒刺环状结构与绝缘固定件之间发生明显的磨耗,为此,可能影响芯体于绝缘固定件彼此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使得芯体的一端无法稳固定与电路板的导电垫相接触,而发生同轴连接器无法有效地传递信号的问题。
5.另外,芯体在组装过程中,相关人员若是发现芯体的一端露出于外壳的长度不足时,会先尝试推抵芯体,在此过程中,将使得环状倒刺结构与绝缘固定件之间发生磨耗,从而可能影响芯体于绝缘固定件彼此间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同轴连接器,主要用以改善常规的同轴连接器,容易发生同轴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芯体的一端与电路板的导电垫发生接触不良,从而使得信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含:一外壳,其具有一固定穿孔,固定穿孔沿一轴向方向贯穿外壳;一第一固定件,其具有一第一穿孔,第一穿孔沿轴向方向贯穿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包含:一第一内环部,其为环状结构;一第一内卡合部,其为环状结构,第一内卡合部与第一内环部相连接,第一内卡合部的内径由第一固定件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递增,且第一内卡合部内形成有一内环状抵靠斜面;一第二固定件,其具有一第二穿孔,第二穿孔沿轴向方向贯穿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包含:一第二内环部,其为环状结构,第二内环部的一端具有一内环状端面;一第二内卡合部,其为环状结构,第二内卡合部与第二内环部相连接,第二内卡合部的内径大于第二内环部的内径,第二内卡合部的内径由第二固定件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其中,第一固定件及第二固定件卡合设置于外壳的固定穿孔内,且第一固定件的一端面与第二固定件的一端面相互抵靠;一芯体,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一卡合部,其位于第一部及第二部之间,卡合部的外径由
芯体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递增,卡合部具有一外环状抵靠斜面,卡合部的最小外径不小于第一部的外径,卡合部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二部的外径;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内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一辅助卡合部,其与卡合部具有最大外径的一端相连接,辅助卡合部的外径等于卡合部的最大外径,且辅助卡合部的外径未有变化,辅助卡合部在相反于与卡合部相连接的一端处具有一外环状端面;其中,芯体的一部分穿设于第一穿孔,芯体的一部分穿设于第二穿孔,第一内卡合部及第二内卡合部共同固持卡合部及辅助卡合部,而内环状抵靠斜面与外环状抵靠斜面的一部分相互抵靠,且外环状端面与内环状端面相互抵靠。
8.优选地,外壳彼此相反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外壳包含:一第一外环部,其为环状结构,第一外环部邻近第一端;一第二外环部,其为环状结构,第二外环部邻近第二端;一外卡合部,其为环状结构,外卡合部位于第一外环部及第二外环部之间,外卡合部的内径大于第一外环部的内径,外卡合部的内径大于第二外环部的内径;其中,第一内卡合部、第一内环部的一部分、第二内卡合部及第二内环部的一部分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内;其中,外卡合部的内径由第一端至第二端未有变化,第一外环部的内径由第一端至第二端未有变化,第二外环部的内径由第一端至第二端未有变化;第一内环部的内径由第一固定件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第二内环部的内径由第一固定件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第一部的外径由芯体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第二部的外径由芯体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
9.优选地,辅助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10.优选地,第二内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辅助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11.优选地,外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外壳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12.优选地,外壳还包含一连接部及一外端部,连接部为环状结构,外端部为环状结构,连接部与第一外环部相连接,连接部与外端部相连接,而连接部位于第一外环部与外端部之间,连接部的内径小于第一外环部的内径,外端部的内径小于连接部的内径。
13.优选地,第一固定件还包含一第一内端部,第一内端部为环状结构,第一内端部与第一内环部相连接,而第一内环部位于第一内卡合部与第一内端部之间,第一内端部的内径小于第一内环部的内径,第一内环部的一部分与第一内端部的一部分卡合设置于第一外环部内,第一内端部的另一部分卡合设置于连接部内。
14.优选地,第一内环部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内的区段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内环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第一内端部卡合设置于第一外环部内的区段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内端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15.优选地,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第一固定件还包含一辅助部,辅助部为环状结构,辅助部的内径大于第一内端部的内径,辅助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固定件沿轴向方向的长度,辅助部的内径由第三端至第四端未有变化。
16.优选地,第一内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第二内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17.优选地,第二内卡合部的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固定件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卡合部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芯体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外壳、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芯体
等设计,可以有效地使同轴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上时,芯体的一端能够有效地与电路板的导电垫相接触,而使同轴连接器能够稳定地传输信号。
19.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外壳的剖面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第一固定件的剖面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第二固定件的剖面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芯体的剖面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在以下说明中,如有指出请参阅特定图式或是如特定图式所示,其仅是用以强调于后续说明中,所述及的相关内容大部份出现于该特定图式中,但不限制该后续说明中仅可参考所述特定图式。
3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100包含:一外壳1、一第一固定件2、一第二固定件3及一芯体4。第一固定件2及第二固定件3分别是由绝缘材料构成,而第一固定件2及第二固定件3主要是用来使芯体4固定设置于外壳1中,芯体4则是用来传递信号,而芯体4是由导电材料所构成。其中,构成第一固定件2的材料可以是选用具有弹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第二固定件3的材料同样可以是选用具有弹性的绝缘材料。
31.外壳1彼此相反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一端1a及一第二端1b,外壳1具有一固定穿孔1c,固定穿孔1c沿一轴向方向d贯穿外壳1。外壳1包含:一第一外环部11、一第二外环部12、一外卡合部13、一连接部14及一外端部15。外壳1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依序包含外端部15、连接部14、第一外环部11、外卡合部13及第二外环部12。固定穿孔1c贯穿第一外环部11、第二外环部12、外卡合部13、连接部14及外端部15。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外壳1也可以是不包含连接部14及外端部15。
32.第一外环部11为环状结构,第一外环部11邻近第一端1a。第二外环部12为环状结构,第二外环部12邻近第二端1b。外卡合部13为环状结构,外卡合部13位于第一外环部11及第二外环部12之间,外卡合部13的内径13d大于第一外环部11的内径11d,外卡合部13的内径13d大于第二外环部12的内径12d。其中,外卡合部13的内径13d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未有变化,第一外环部11的内径11d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未有变化,第二外环部12的内径12d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未有变化。
33.连接部14为环状结构,外端部15为环状结构,连接部14与第一外环部11相连接,连
接部14与外端部15相连接,而连接部14位于第一外环部11与外端部15之间,连接部14的内径14d小于第一外环部11的内径11d,外端部15的内径15d小于连接部14的内径14d。
34.关于外端部15、连接部14、第一外环部11、外卡合部13及第二外环部12分别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占外壳1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的比例,可以是依据实际所欲传输的信号的频率进行调整,在此不加以限制。
35.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6,第一固定件2具有一第一穿孔2c,第一穿孔2c沿轴向方向d贯穿第一固定件2。第一固定件2包含:一第一内环部21、一第一内卡合部22、一第一内端部23及一辅助部24。第一固定件2固定于外壳1中时,第一固定件2由邻近第一端1a的一端至邻近第二端1b的另一端依序包含辅助部24、第一内端部23、第一内环部21及第一内卡合部22。
36.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也可以是不包含第一内端部23。第一穿孔2c贯穿第一内环部21、第一内卡合部22及第一内端部23。第一固定件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l小于外壳1的固定穿孔1c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1l,且第一固定件2卡合设置于外壳1中,而第一内端部23邻近外端部15,而第一内卡合部22邻近外卡合部13。
37.第一内环部21为环状结构。第一内环部21的内径21d由第一固定件2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第一内卡合部22为环状结构,第一内卡合部22与第一内环部21相连接,第一内卡合部22的内径由第一固定件2的一端(第一内卡合部22靠近第一内环部21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递增,且第一内卡合部22内形成有一内环状抵靠斜面221。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内环部21的内径21d与第一内卡合部22的最小内径22d2可以是大致相同。其中,第一内卡合部2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2l是小于第一固定件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l。第一内端部23为环状结构。第一内端部23的内径23d由第一固定件2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
38.辅助部24为环状结构。辅助部24的内径24d由第一固定件2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辅助部24的内径24d大于第一内端部23的内径23d。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辅助部2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4l小于第一固定件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l。
39.在实际生产设计中,可以是通过调整辅助部2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4l、辅助部24的内径24d、辅助部24的内径24d与抵接部45的外径45d之间的差值等,使同轴连接器100达到阻抗匹配的需求。另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卡合设置于外壳1内时,辅助部24相反于与第一内端部23相连接的一端面241(如图6所示)可以是与外端部15的一内端面151(如图5所示)之间形成有一间隙,而相关人员可以是通过改变间隙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使同轴连接器100达到阻抗匹配的需求。
40.第一固定件2固定于外壳1内时,第一内卡合部22及第一内环部21的一部分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第一内环部21的另一部分及第一内端部23的一部分卡合设置于第一外环部11内,而第一内端部23的另一部分则是卡合设置于连接部14内。
4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内环部21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的区段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1l1,是小于第一内环部21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1l。第一内端部23卡合设置于第一外环部11内的区段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3l1,是小于第一内端部2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3l。
42.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7,第二固定件3具有一第二穿孔3a,第二穿孔3a沿轴向方向d贯穿第二固定件3。第二固定件3包含:一第二内环部31及一第二内卡合部32,第二内环部31及第二内卡合部32位于第二固定件3的两端。第二内环部31为环状结构,第二内环部31
的内径31d由第二固定件3的一端至另一端皆未有变化。第二内环部31的内径31d小于第二内卡合部32的内径32d,而第二内环部31邻近第二内卡合部32的一端具有一内环状端面311。第二内卡合部32为环状结构,第二内卡合部32与第二内环部31相连接,第二内卡合部32的内径32d由第二固定件3的一端至另一端未有变化。
43.第二固定件3固定于外壳1中时,第二内卡合部32及第二内环部31的一部分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且第一固定件2的一端面2x与第二固定件3的一端面3x相互抵靠。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二内卡合部32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的区段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2l,是小于第二固定件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l。
44.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8,芯体4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三端4a及一第四端4b。芯体4包含:一第一部41、一第二部42、一卡合部43、一辅助卡合部44、一抵接部45、一导引部46及一插接部47。芯体4由第三端4a至第四端4b依序包含抵接部45、导引部46、第一部41、卡合部43、辅助卡合部44、第二部42及插接部47。
45.第一部41邻近第三端4a,第一部41的外径41d由第三端4a至第四端4b未有变化。第一部41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1l及导引部46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6l的总和,可以是与第一内环部21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1l大致相同。
46.卡合部43位于第一部41及第二部42之间,卡合部43的外径43d由第三端4a向第四端4b逐渐递增,而卡合部43具有一外环状抵靠斜面431,且卡合部43的最小外径43d1不小于第一部41的外径41d,卡合部43的最大外径43d2大于第二部42的外径42d。在实际应用中,卡合部43的最小外径43d1与第一部41的外径41d可以是大致相同。
47.优选的,卡合部4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3l小于芯体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l;卡合部43具有最小外径的位置沿轴向方向d至抵接部45的端面451的长度l1,小于抵接部45的端面451沿轴向方向d至插接部47与第二部42相连接的一端面471的长度l2。
48.辅助卡合部44与卡合部43相连接,且辅助卡合部44位于卡合部43具有最大外径的一端,辅助卡合部44的外径44d由第三端4a至第四端4b未有变化,且辅助卡合部44的外径44d与卡合部43的最大外径43d2大致相同。辅助卡合部4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4l不大于第二内卡合部3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2l(如图7所示),而卡合部43及辅助卡合部44卡合设置于第一内卡合部22及第二内卡合部32内时,辅助卡合部44是对应卡合设置于第二内卡合部32中。
49.辅助卡合部4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4l与卡合部4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3l的总和,等于第一内卡合部2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2l(如图6所示)及第二内卡合部3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2l(如图7所示)的总和,而芯体4通过第一固定件2及第二固定件3固定于外壳1中时,卡合部43的一部分卡合设置于第一内卡合部22内,卡合部43的另一部分及辅助卡合部44是一同卡合设置于第二内卡合部32内,且外环状抵靠斜面431的一部分与第一固定件2的内环状抵靠斜面221相互抵靠,芯体4的外环状端面441则是对应与第二固定件3的内环状端面311相互抵靠。
50.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辅助卡合部4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4l是小于卡合部4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3l。辅助卡合部4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4l是小于第二内卡合部3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2l。
51.导引部46与第一部41相连接,导引部46与抵接部45相连接,而导引部46位于第一
部41与抵接部45之间,导引部46的外径由第三端4a向第四端4b逐渐递减。
52.插接部47用以提供一连接线的芯体插设,插接部47与第二部42相连接。关于插接部47的外型不以图中所示为限,其可依据实际需求变化。抵接部45用以抵接于一电路板的一导电垫(pad),抵接部45与第一部41相连接,抵接部45的外径45d小于第一部41的外径41d。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抵接部45的一部分凸出于外壳1的第一端1a。
53.关于第一部41、第二部42、抵接部45及插接部47分别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占芯体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l的比例,可依据需求变化,图中所示仅为其中一示范形式,于此不加以限制。
54.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100的安装方法是:先将第一固定件2由外壳1具有第二外环部12的一端塞入固定穿孔1c中,并使第一内卡合部22及部分的第一内环部21对应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中。需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外环部12的内径12d大于外卡合部13的内径13d,且第一内卡合部22的外径22d及部分的第一内环部21的外径21d是大于第二外环部12的内径12d,因此,在将第一固定件2塞入外壳1内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将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第一内卡合部22是否已经进入外卡合部13内。
55.相关人员将第一固定件2固定设置于外壳1中后,接着是将芯体4具有抵接部45的一端由外壳1的具有第二外环部12的一端插入,以使抵接部45、第一部41及部分的卡合部43对应卡合设置于第一固定件2的第一固定穿孔1c中。
56.在将芯体4固定设置于第一固定件2内的过程中,由于卡合部43的外环状抵靠斜面431的斜率是大致与内环状抵靠斜面221的斜率相同,因此,卡合部43将不会与第一固定件2发生明显的磨损的问题。
57.最后,再将第二固定件3具有第二内卡合部32的一端由外壳1具有第二外环部12的一端塞入外壳1内,以使第二内卡合部32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于此同时,部分的卡合部43及辅助卡合部44也将卡合设置于第二内卡合部32中。
58.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内环部21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的区段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1l1(如图4所示)、第一内卡合部22的长度22l(如图4所示)、第二内卡合部32的长度32l(如图4所示)及第二内环部31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的区段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1l(如图4所示)的总和,可以是略大于外卡合部1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14l(如图5所示),而第一内卡合部22、第一内环部21的一部分、第二内卡合部32及第二内环部31的一部分将是以紧配合的方式,一同卡合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如此,将可以使第一固定件2及第二固定件3更好地共同固持卡合部43及辅助卡合部44,而使得外露于外壳1的芯体4的一端,不易因为受外力作用而向外壳1内部移动。
59.由于辅助卡合部44的外径未有变化,且第二内卡合部3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32l(如图7所示)是大于辅助卡合部44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4l(如图8所示),因此,在第二内卡合部32与辅助卡合部44及部分的卡合部43相互卡合的过程中,辅助卡合部44及部分的卡合部43也将不易与第二内卡合部32发生磨损的问题。
60.另外,需强调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时,电路板将会施加一外力至外露于外壳1的芯体4的一端,以使芯体4向外壳1的内的方向移动,但由于外环状端面441是与内环状端面311相互抵靠,且第二固定件3的一部分是设置于外卡合部13内,因此,芯体4将不容易内外壳1内移动,即使芯体4有向外壳1内移动,其移动幅度也将相
对较小。为此,将可以确保露出于外壳1的芯体4的部分能够有效地抵靠于电路板的导电垫(pad)。
61.如图9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卡合部43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3l与第一部41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41l的总和,可以是大于第一内卡合部22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2l与第一内环部21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21l的总和,而当外环状抵靠斜面431与内环状抵靠斜面221相互抵靠时,导引部46与抵接部45相连接的端面461与第一内端部23邻近第一内环部21的端面231彼此间是存在有一间隙g。通过调整该间隙g沿轴向方向d的长度gd,将可以对应调整同轴连接器100的阻抗,而使同轴连接器100达到阻抗匹配的需求。
6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外壳、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芯体等设计,可以使同轴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后,芯体不易受外力作用而向外壳内的方向移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后,芯体仍可以稳定地与电路板的导电垫相接触,而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相较于已知的同轴连接器能够更稳定地传递信号。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