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板装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0762发布日期:2022-01-26 17:5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板装配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太阳能板装配机构。


背景技术:

2.太阳能板(也叫太阳能电池组件)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装的组装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单体太阳能电池不能直接做电源使用。作电源必须将若干单体太阳能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成组件,其中就需要使用到太阳能板装配机构。
3.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太阳能板装配机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太阳能板进行固定,由于太阳能板需要组装,现有的装配机构无法对太阳能板进行固定的同时对太阳能能板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装配人员在装配过程中,由于太阳能板较大,导致装配人员需要不停走动,从而会浪费装配时间,同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板装配机构,解决了在太阳能板装配过程中,无法调节角度,导致装配人员需要不停走动,从而会浪费装配时间,同时效率较低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板装配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底面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顶部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一端固定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部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的两侧外表面均固定有连接板;
8.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有两个第一支撑腿,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腿的顶部之间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四周边缘之间通过螺丝钉固定有保护壳,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中心处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一端滑动贯穿至保护壳外部,所述底板的顶部远离两个第一支撑腿的一侧外表面均固定有第二支撑腿,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腿的顶部之间固定有金属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顶面固定有两个电动伸缩杆,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端之间固定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内部粘附有缓冲垫,所述u型板的两侧外表面均固定有滑块。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的两侧内表壁均开设有滑槽,且两个滑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滑杆,两个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均缠绕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框架的后表面靠近两个拐角处均固定有第一支撑块。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前表面均粘附有第一橡胶垫,所述框架的前表面靠近两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支撑块,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
电动伸缩杆;403-u型板;404-缓冲垫;405
‑ꢀ
滑块;406-滑杆;407-缓冲弹簧;408-第一支撑块;409-第一橡胶垫;410
‑ꢀ
第二支撑块;411-第二橡胶垫;412-螺纹杆;413-旋转把手;5-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
26.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板装配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底面固定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顶部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一端固定有调节机构3,调节机构3的顶部设置有夹持机构4,夹持机构4的两侧外表面均固定有连接板5;
27.调节机构3包括底板301,底板301的顶部固定有两个第一支撑腿302,两个第一支撑腿302的顶部之间固定有支撑板305,支撑板305的顶部四周边缘之间通过螺丝钉固定有保护壳307,支撑板305的顶部中心处固定有第二电机306,第二电机306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一端滑动贯穿至保护壳307外部,底板301的顶部远离两个第一支撑腿302的一侧外表面均固定有第二支撑腿303,两个第二支撑腿303的顶部之间固定有金属杆 304。
28.本实施方案中,夹持机构4包括框架401,框架401的内部顶面固定有两个电动伸缩杆402,两个电动伸缩杆402的底端之间固定有u型板403,u 型板403的内部粘附有缓冲垫404,u型板403的两侧外表面均固定有滑块 405。
29.具体的,通过使用缓冲垫404,从而使得在对太阳能板进行夹持工作时,防止了对太阳能板造成损伤。
30.本实施例中,框架401的两侧内表壁均开设有滑槽,且两个滑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滑杆406,两个滑杆406的外表面均缠绕设置有缓冲弹簧407,框架 401的后表面靠近两个拐角处均固定有第一支撑块408。
31.具体的,通过使用缓冲弹簧407,从而使得对太阳能板进行夹持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动伸缩杆402动力过大,对太阳能板造成损伤。
32.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支撑块408的前表面均粘附有第一橡胶垫409,框架401的前表面靠近两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支撑块410,两个第二支撑块410的后表面均粘附有第二橡胶垫411,两个第二支撑块410的前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杆412,两个螺纹杆412的一端分别贯穿至两个第一支撑块408 内部,两个螺纹杆412的另一端均套设有旋转把手413。
33.具体的,通过使用第一橡胶垫409配合第二橡胶垫411,从而使得在对太阳能板进行夹持工作时,对太阳能板进行二次保护作用。
34.本实施例中,底板301的底部中心处与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306的输出轴与连接板5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金属杆304的一端滑动贯穿至另一个连接板5的内部。
35.具体的,通过使用第一电机2配合第二电机306,在使用上,为调节机构3起到了主要动力来源。
36.本实施例中,两个滑杆406的两端均贯穿至框架401的内部,两个滑块 405的底部分别开设有与两个滑杆406相匹配的滑动通孔,两个滑杆406的外表面分别滑动在两个滑块405的滑动通孔内。
37.具体的,通过使用滑杆406配合滑块405,在使用上,从而使得在u型板403移动时不会偏移,防止了无法对太阳能板进行夹持工作。
38.本实施例中,框架401的前表面两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与两个螺纹杆412 相匹配的螺纹孔,且两个螺纹孔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支撑块408内部,两个螺纹杆412的外表面螺纹分别与框架401的两个螺纹孔内表壁螺纹啮合连接。
39.具体的,通过使用螺纹杆412,从而使得第二支撑块410进行夹持工作。
40.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撑块410的前表面均开设有通孔,且两个通孔的一端分别贯穿至两个第二橡胶垫411外部,两个螺纹杆412的外表面分别滑动在两个第二支撑块410的通孔内部,框架401的两侧外表面分别与两个连接板5的另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
41.具体的,通过使用连接板5,在使用上,连接板5可以将夹持机构4与调节机构3固定连接。
42.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06和电动伸缩杆402为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其中第一电机2采用5ik120rgu-cf型号,第二电机306采用37gb-555型号,电动伸缩杆402采用mntg型号。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首先将太阳能板放置在框架401内部,由于框架401底部固定有两个第一支撑块408,从而使得在太阳能板防止在框架401内部时不会掉落,同时启动两个电动伸缩杆402,从而会使得两个电动伸缩杆402进行工作,在两个电动伸缩杆402进行工作时,从而会使得u型板403进行移动,在使用上,u型板403移动到合适位置后会对太阳能板起到夹持工作,同时u型板403内部粘附的缓冲垫404,在使用上,防止了太阳能板与u型板403进行接触造成损伤,u型板403位置调整完成后,停止电动伸缩杆402即可,而固定在u型板403两侧的滑块 405配合两个滑杆406,在使用上,防止了u型板403在移动时偏移预期路线,当太阳能板的位置进行一次限定后,转动框架401底部设置的旋转把手413,当旋转把手413进行转动时,从而会使得螺纹杆412进行转动,同时将第二支撑块410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其对太阳能板起到位置限定作用,将旋转把手413转动至无法转动后,完成了对太阳能板的第二次位置限定,在整体使用上,防止了太阳能板后续转动时不会脱离夹持机构4,通过启动第一电机2,从而会使得第一电机2顶部设置的转轴进行转动,在转轴转动的时候,从而会使得底板301进行转动,由于底板301的转动,从而会使得整个调节机构 3进行转动,在调节机构3进行转动时,从而可以对太阳能板进行一次角度调整,调整完成后停止第一电机2即可,在使用上,可以对太阳能板进行转动,将太阳能板背部转动到前方,方便进行针对背部的装配,通过启动第二电机306,从而使得第二电机306一侧外表面设置的转轴进行转动,在转轴转动的使用,从而会使得固定在转轴一端的一个连接板5进行转动,由于连接板5与框架40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整个夹持机构4进行转动,由于夹持机构4的转动,从而会使得太阳能板再次转动,将太阳能板顶部转动到底部,方便进行针对顶部的装配,同时,金属杆304的外表面开设有防滑槽,在使用上,由于金属杆304的一端
贯穿至另一个连接板5内部,从而使得在连接板5进行转动时,可以产生极大的摩擦力,即使第二电机306停止转动,夹持机构4也不会因为太阳能板和自身的重量而产生转动。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