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02559发布日期:2021-11-25 13:5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断路器接通或断开时通过转轴按压微动开关,使微动开关开启或闭合,从而对外输出信号,传递断路器的工作状态,现有的断路器通常设置两组微动开关,一组是给断路器本体读取自身开关的分合状态,另一组是给外部的融合终端使用,用于读取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
3.中国专利文献cn106783417b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其中在断路器壳体内设置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的传动机构。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并排设置在壳体的一侧,传动机构中相应的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以分别驱动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由于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是呈立式结构设置壳体内,会使断路器的整体高度变高,且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又是设置在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的上方,进一步增大了断路器的高度,导致断路器整体体积偏大,不利于现有的产品小型化的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微动开关和传动杆呈立式结构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占用空间大,导致断路器体积偏大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微动开关安装紧凑,占用断路器内部空间小,有利于断路器小型化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安装在断路器壳体内,包括:
6.安装基板;
7.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呈平板状铺设在所述安装基板上,使二者侧面与所述安装基板面面贴合;
8.驱动拐臂,转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上,受断路器转轴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之间往复转动;
9.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分别具有设置在所述驱动拐臂的运动路径上的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所述驱动拐臂在往复转动过程中分别触压所述第一触发部或所述第二触发部。
10.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为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侧壁上的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驱动拐臂在正向转动时触压所述第一按钮,以及在反向转动时触压所述第二按钮。
11.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相对错开设置,所述第二触发部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且与第二按钮相连的弹性压板,所述弹性压板倾斜延伸抵接在所述第二按钮与所述驱动拐臂之间,所述驱动拐臂反向转动时通过所述弹性压板触压所述第二按钮。
12.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由若干弹性卡钩和限位柱组成,所述弹性卡钩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内时分别卡接在二者的侧壁上。
13.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设置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的若干定位柱,以及对应所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上的定位孔,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时,所述定位柱卡接固定在所述定位孔内。
14.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安装基板上设有可供所述驱动拐臂穿过的操作口,所述驱动拐臂通过转动结构转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的背面,其一端穿过所述操作口按压所述第一微动开关或第二微动开关。
15.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上的转动凸台,和设置在所述转动凸台和所述驱动拐臂上的安装孔,以及穿过所述安装孔固定在所述转动凸台上的固定转轴,所述驱动拐臂环绕所述固定转轴转动。
16.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固定转轴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在所述固定转轴插入所述安装孔时,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转动凸台相互抵接。
17.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固定转轴的另一端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凸台上的限位槽,和对应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固定转轴另一端的定位槽,以及内外两端分别卡接在所述定位槽和所述限位槽内的环形卡簧,所述环形卡簧卡接固定在所述限位槽内阻挡所述固定转轴脱离所述安装孔。
18.在上述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安装基板上还设有若干卡线结构,所述卡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上的通孔,和设置在所述通孔两侧侧壁的两卡线凸起,以及成型在两所述卡线凸起之间的卡线空隙。
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2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呈平板状水平铺设在所述安装基板上的,即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处于卧式状态,降低了微动开关与安装基板之间的安装高度,从而使两个微动开关对所述断路器内部空间的安装高度要求降到最低,同时驱动拐臂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之间,使其在转动时可单独触发第一微动开关或第二微动开关,在断路器分闸或合闸时,所述驱动拐臂在断路器转轴的驱动下触发两个微动开关发出两组不同的信号,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一个驱动拐臂分别按压两个微动开关,简化了传统的微动开关结构,并利用两微动开关在安装基板上的卧式安装姿势,大大降低了两个微动开关在断路器内的安装高度,安装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断路器小型化设置。
2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弹性压板倾斜延伸抵接在所述第二按钮与所述驱动拐臂之间,以致所述弹性压板位于所述驱动拐臂的转动路径上,在所述驱动拐臂反向转动时先按压所述弹性压板,所述弹性压板受力变形时会按压所述第二按钮,从而保证所述驱动拐臂可以通过所述弹性压板按压所述第二按钮。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的驱动拐臂转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所示的安装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4所示的转动结构的爆炸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
安装基板;11

第一卡槽;12

第二卡槽;13

弹性卡钩;14

限位柱;15

定位柱;16

操作口;
[0030]2‑
第一微动开关;21

第二微动开关;22

第一按钮;23

第二按钮;24

弹性压板;25

定位孔;
[0031]3‑
驱动拐臂;
[0032]4‑
转动结构;41

转动凸台;42

安装孔;43

固定转轴;44

限位凸台;45

限位槽;46

定位槽;47

环形卡簧;
[0033]5‑
卡线结构;51

通孔;52

卡线凸起;53

卡线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
实施例1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003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微动开关的安装结构,安装在断路器壳体内,包括:
[0039]
安装基板1;
[0040]
第一微动开关2和第二微动开关21,呈平板状铺设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使二者侧面与所述安装基板1面面贴合;
[0041]
驱动拐臂3,转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受断路器转轴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之间往复转动;
[0042]
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第二微动开关21分别具有设置在所述驱动拐臂3的运动路径上的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所述驱动拐臂3在往复转动过程中分别触压所述第一触
发部或所述第二触发部。
[0043]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通过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呈平板状水平铺设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的,即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处于卧式状态,降低了微动开关与安装基板1之间的安装高度,从而使两个微动开关对所述断路器内部空间的安装高度要求降到最低,同时驱动拐臂3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第二微动开关21之间,使其在转动时可单独触发第一微动开关2或第二微动开关21,在断路器分闸或合闸时,所述驱动拐臂3在断路器转轴的驱动下触发两个微动开关发出两组不同的信号,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一个驱动拐臂3分别按压两个微动开关,简化了传统的微动开关结构,并利用两微动开关在安装基板1上的卧式安装姿势,大大降低了两个微动开关在断路器内的安装高度,安装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断路器小型化设置。
[0044]
作为一种具体结构设置,所述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为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侧壁上的第一按钮22和第二按钮23,所述驱动拐臂3在断路器转轴的驱动下具有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两种转动状态,所述驱动拐臂3在正向转动时触压所述第一按钮22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闭合,此时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与驱动拐臂3分离并断开,从而使第一微动开关2和第一微动开关2分别输出一个信号;以及所述驱动拐臂3在在反向转动时触压所述第二按钮23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闭合,此时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与驱动拐臂3分离并断开,同样使第一微动开关2和第一微动开关2分别输出一个信号,从而对应在断路器合闸或分闸时分别输出一组合闸信号和一组分闸信号。
[0045]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

2所示,由于所述第一按钮22和所述第二按钮23相对错开设置,所述驱动拐臂3转动时无法直接按压所述第二按钮23,所述第二触发部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且与第二按钮23相连的弹性压板24,所述弹性压板24倾斜延伸抵接在所述第二按钮23与所述驱动拐臂3之间,从而使所述弹性压板24位于所述驱动拐臂3的转动路径上,在所述驱动拐臂3反向转动时先按压所述弹性压板24,所述弹性压板24受力变形时会按压所述第二按钮23,从而保证所述驱动拐臂3可以通过所述弹性压板24按压所述第二按钮23。
[0046]
为了防止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或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发生晃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的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12,所述第一卡槽11和所述第二卡槽12由若干弹性卡钩13和限位柱14组成,所述弹性卡钩13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11与所述第二卡槽12内时分别卡接在二者的侧壁上,利用所述弹性卡钩13的弹性形变能力方便微动开关装入卡槽内,以及在安装完成后所述弹性卡钩13弹性复位,防止所述微动开关脱离所述卡槽,并且在所述弹性卡钩13和所述限位柱14之间留有空隙,方便微动开关上的导线可以脱离卡槽与断路器相连,进一步设置的,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设置所述第一卡槽11和所述第二卡槽12内的若干定位柱15,以及对应所述定位柱15设置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上的定位孔25,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固定在所述第一卡槽11与所述第二卡槽12时,所述定位柱15卡接固定在所述定位孔25内,通过设置所述定位柱15和所述定位孔25,确保微动开关安装在卡槽内时安装方向唯一,不会出现装反问题。
[0047]
作为一种具体结构设置,所述安装基板1上设有可供所述驱动拐臂3穿过的操作口16,所述驱动拐臂3通过转动结构4转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的背面,其一端穿过所述操作口16按压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或第二微动开关21,既能保证驱动拐臂3的按压端不会高于微动开关的高度,又能使驱动拐臂3的另一端可以伸入到断路器内与断路器转轴进行传动配合,这样可以使驱动拐臂3设置在微动开关和断路器之间的空隙内,避免所述驱动拐臂3占用断路器内部空间过大,进一步减小断路器体积。
[0048]
如图4所示,所述转动结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的转动凸台41,和设置在所述转动凸台41和所述驱动拐臂3上的安装孔42,以及穿过所述安装孔42固定在所述转动凸台41上的固定转轴43,所述驱动拐臂3环绕所述固定转轴43转动,通过设置所述转动凸台41和所述安装孔42为所述固定转轴43提供安装位置,结构简单,所述固定转轴43安装方便。
[0049]
为了防止所述固定转轴43脱离所述安装孔42,所述固定转轴43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44,在所述固定转轴43插入所述安装孔42时,所述限位凸台44与所述转动凸台41相互抵接,提示所述固定转轴43插接到位,避免所述固定转轴43出现插接过头的问题,进一步设置的,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转轴43的另一端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凸台41上的限位槽45,和对应所述限位槽45设置在所述固定转轴43另一端的定位槽46,以及内外两端分别卡接在所述定位槽46和所述限位槽45内的环形卡簧47,所述环形卡簧47卡接固定在所述限位槽45内阻挡所述固定转轴43脱离所述安装孔42,通过所述环形卡簧47的弹性形变能力,使所述环形卡簧47可以快速安装拆卸,从而方便所述固定转轴43的安装拆卸。
[0050]
如图1

2所示,所述安装基板1上还设有若干卡线结构5,所述卡线结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上的通孔51,和设置在所述通孔51两侧侧壁的两卡线凸起52,以及成型在两所述卡线凸起52之间的卡线空隙53,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和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1的导线既能从所述通孔51处穿过与所述断路器相连,也能从所述卡线空隙53处穿过,从而引导导线的走线方向,使微动开关安装完成后导线整齐一致,不易受损,提高安全性。
[0051]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