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6478发布日期:2022-03-23 09:4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继电器(英文名称: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3.目前,常用的继电器中的动、静触点采用平面触点的接触方式,这种结构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动、静触点的接触面大且接触时间长,动、静触点之间导电时产生的电弧容易使动、静触点的表面过热,从而导致材料熔化,最终出现动、静触点发生粘连的现象,这将极大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优化触点粘连现象的继电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优化现有的继电器存在触点粘连的缺陷。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触点组件,其包括与壳体固定的静触点以及相对于静触点活动设置的动触点;电磁组件,其包括线圈、衔铁、轭铁、固定铁芯,固定铁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且能靠近或远离固定铁芯,线圈绕设在固定铁芯外周,轭铁与固定铁芯连接,线圈在通电时磁化固定铁芯以吸引衔铁向靠近固定铁芯的方向移动,并使衔铁、轭铁以及固定铁芯形成闭合的磁性回路;推杆组件,其用于连接动触点与衔铁,动触点至少能够相对于推杆组件在水平面上移动;以及复位组件,其与衔铁、固定铁芯相连,用于向衔铁提供背离固定铁芯方向的复位力以复位衔铁;其中,动触点与静触点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弧形的第一接触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弧形的第二接触凸起或弧形的接触凹槽,第一接触凸起的最高点与第二接触凸起的最高点或者与接触凹槽的最低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错开设置。
8.进一步地,第一接触凸起设置在动触点上,第二接触凸起设置在静触点上,一第一接触凸起与一第二接触凸起对应成组设置,形成一接触组件,接触组件设置至少两组。
9.进一步地,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一接触凸起朝静触点一侧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10.进一步地,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一接触凸起朝静触点一侧的最高点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11.进一步地,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二接触凸起朝静触点一侧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
上。
12.进一步地,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一接触凸起朝静触点一侧的最高点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13.进一步地,动触点设置于一动触板上,动触板上设置有通孔,推杆组件包括推杆本体以及抵压弹簧,推杆本体的一端与衔铁固定,另一端滑动穿过通孔设置,推杆本体远离衔铁一端的端部设置有能够与动触板表面抵接的限位件,抵压弹簧一端与推杆本体固定,另一端与动触板的表面固定并对动触板施加弹力以使动触板与限位件相抵。
14.进一步地,通孔内壁朝背离限位件的方向设置有倾斜抵接面。
15.进一步地,限位件为卡接于推杆本体端部的轴用卡簧。
16.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动触板在推板本体上的装配,且拆卸方便,便于调试。
17.进一步地,动触点一体成型于动触板或者与动触板组装固定,静触点设置于一静连接端子上,静触点一体成型于静连接端子上或者静触点与静连接端子组装固定。
18.进一步地,固定铁芯与衔铁容置于一由非铁磁材料制成的滑套内,其中,固定铁芯相对于滑套固定,衔铁与滑套的内腔滑动连接以靠近或远离固定铁芯,轭铁包括导磁套、中间导磁件,导磁套设于滑套外且至少部分地与衔铁间隔对置,中间导磁件分别连接固定铁芯与导磁套。
1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20.1)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可产生相互滑移的搓动效果,由此能够减小出现触点因过热而产生的粘连现象,提高继电器触点的使用寿命;
21.2)通过设置抵压弹簧,实现动触板的沿推杆组件的升降滑移和自动复位;
22.3)通过在动触板的通孔内设置倾斜底界面,在动触点受静触点抵压后,动触板能够做一定角度的翻转,使得倾斜抵接面与推杆本体抵接,从而进一步便于实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滑移搓动过程;
23.4)通过设置滑套,避免衔铁与导磁套的摩擦磨损,避免在触点多次断开和闭合后衔铁和导磁套两者的使用性能下降,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种继电器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的继电器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结构的示意简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在脱离状态下的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动触点和静触点在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触板和推杆本体连接关系结构以及运动关系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结构的示意简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结构的示意简图。
32.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3.1、壳体;101、上盖;102、底座;2、触点组件;201、静触点;2011、静连接端子;202、动触点;2021、动触板;20211、通孔;20212、倾斜抵接面;3、电磁组件;301、线圈;302、衔铁;
303、轭铁;3031、导磁套;3032、中间导磁件;30321、第一部分;30322、第二部分;304、固定铁芯;4、推杆组件;401、推杆本体;4011、限位件;402、抵压弹簧;5、复位组件;6、吹弧磁钢;7、第一接触凸起;8、第二接触凸起;9、接触凹槽;10、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7.实施例1
38.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1、触点组件2、电磁组件3、推杆组件4以及复位组件5,壳体1具体还包括上盖101以及底座102,触点组件2、电磁组件3、推杆组件4以及复位组件5安装在底座102以及上盖101的空间中。
39.继电器还包括设置在上盖101内侧的吹弧磁钢6,用于将触点接触时产生的电弧吹向上盖101内壁而实现灭弧。
40.其中,触点组件2包括与壳体1固定的静触点201以及相对于静触点201活动设置的动触点202,且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弧形的第一接触凸起7,另一个上设置有弧形的第二接触凸起8或弧形的接触凹槽9,第一接触凸起7的最高点与第二接触凸起8的最高点或者与接触凹槽9的最低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错开设置,也即投影不重合;
41.第一接触凸起7的最高点是指,当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在动触点202上,则第一接触凸起7的最高点为第一接触凸起7表面朝静触点201一侧最近的一点;类似地,若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在静触点201上,则第一接触凸起7的最高点为第一接触凸起7表面朝动触点202一侧最近的一点。
42.同理,第二接触凸起8的最高点是指,若第二接触凸起8设置在动触点202上,则第二接触凸起8的最高点为第二接触凸起8表面朝静触点201一侧最近的一点;若第二接触凸起8设置在静触点201上,则第二接触凸起8的最高点为第二接触凸起8表面朝动触点202一侧最近的一点。
43.接触凹槽9的最低点是指,若接触凹槽9设置在动触点202上,则接触凹槽9的最低点为接触凹槽9表面背离静触点201一侧最远的一点;类似地,若接触凹槽9设置在静触点201上,则接触凹槽9的最低点为接触凹槽9表面背离动触点202一侧最远的一点。
44.电磁组件3包括线圈301、衔铁302、轭铁303、固定铁芯304,固定铁芯304活动地设置于壳体1内,且能靠近或远离固定铁芯304,线圈301绕设在固定铁芯304外周,轭铁303与固定铁芯304连接,线圈301在通电时磁化固定铁芯304以吸引衔铁302向靠近固定铁芯304
的方向移动,并使衔铁302、轭铁303以及固定铁芯304形成闭合的磁性回路;
45.推杆组件4用于连接动触点202与衔铁302,且动触点202至少能够相对于推杆组件4在水平面上移动;
46.复位组件5与衔铁302、固定铁芯304相连,用于向衔铁302提供背离固定铁芯304方向的复位力以复位衔铁302。
47.复位组件5可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固定铁芯304抵接,另一端与衔铁302抵接。
48.弹簧可由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如橡胶、硅胶,或者具有直线驱动能力的装置代替,如电动推杆。
49.通过这样设置,由于第一接触凸起7的最高点与第二接触凸起8的最高点或者与接触凹槽9的最低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错开设置,且动触点202能够相对于杆体组件在水平面上移动,从而在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闭合时,线圈301通电而使得固定铁芯304磁化,从而吸引衔铁302向靠近固定铁芯304的方向移动,而衔铁302通过推杆组件4与动触点202连接,由此带动触点202向靠近静触点201的方向移动,在动触点202靠近所述静触点201而抵接时,动触点202、静触点201能够避开极点位置(即第一接触凸起7的最高点、第二接触凸起8或接触凹槽9的最低点)接触而发生相对滑移,即第一接触凸起7的表面与第二接触凸起8或接触凹槽9的表面相贴并沿弧形的表面产生滑移,由此,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之间可产生相互滑移的搓动效果,由此能够减小出现触点因过热而产生的粘连现象,提高继电器触点的使用寿命。
50.参阅图1~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在动触点202上,第二接触凸起8设置在静触点201上,一第一接触凸起7与一第二接触凸起8对应成组设置,形成一接触组件(图中未标注),接触组件设置至少两组。
51.通过这样设置,第一接触点可设置在动触点202上,在静触点201上对应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第二接触凸起8,设置至少两组由第一接触凸起7、第二接触凸起8组成的接触组件,能够运用于串联电路中,即,在动触点202、静触点201闭合后,电流可依次由一侧的触点组件2流进,从另一组触点组件2流出,作为开关运用,且导电稳定性高。
52.当然,接触组件也可仅设置一组,运用在单点断开或闭合需求的运用场合中。
53.需要说明的是,另一个方案中,第二接触凸起8设置在动触点202上,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在静触点201上,与上述的方案实现过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54.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一接触凸起7朝静触点201一侧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55.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一接触凸起7朝静触点201一侧的最高点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56.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二接触凸起8朝静触点201一侧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57.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接触组件中的第一接触凸起7朝静触点201一侧的最高点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58.参阅图1、图2、图4、图5、图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动触点202设置于一动触板2021上,动触板2021上设置有通孔20211,推杆组件4包括推杆本体401以及抵压弹簧402,推杆本体401的一端与衔铁302固定,另一端滑动穿过通孔20211设置,推杆本体401远离衔铁
302一端的端部设置有能够与动触板2021表面抵接的限位件4011,抵压弹簧402一端与推杆本体401固定,另一端与动触板2021的表面固定并对动触板2021施加弹力以使动触板2021与限位件4011相抵。
59.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动触板2021上的动触点202相对于推杆组件4的水平移动,以配合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滑移搓动过程,并且抵压弹簧402能够为动触板2021提供抵接弹力,使得动触板2021在滑移搓动过程中不仅能够相对于推杆本体401升降滑移,还能为动触板2021提供弹力使其能够沿杆身方向滑移以及水平方向的自动复位。
60.参阅图2,需要指出的是,当触点组件2设置至少两组时,触点组件2应设置在通孔20211的两侧,以使不同组触点组件2中第一接触凸起7最高点的连线与第二接触凸起8的连线异面,从而不同接触组件闭合时,使得动触板2021能够绕推杆本体401如图中所示q方向水平旋转,以配合实现触点间的滑移搓动过程。
61.参阅图3、图6,进一步地,通孔20211内壁朝背离限位件4011的方向设置有倾斜抵接面20212。
62.通过这样设置,动触点202受静触点201抵压后,如图中m所示方向,动触板2021能够做一定角度的翻转,使得倾斜抵接面20212与推杆本体401抵接,从而进一步便于实现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的滑移搓动过程。
63.参阅图1、图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限位件4011为卡接于推杆本体401端部的轴用卡簧。
64.通过这样设置,便于动触板2021在推板本体上的装配,且拆卸方便,便于调试。
6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动触点202一体成型于动触板2021,或者动触点202与动触板2021独立加工成型后再与动触板2021组装固定,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胶粘、螺纹连接、通过螺纹固定件连接,只需能够将动触点202稳定固定在动触板2021即可。
6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静触点201设置于一静连接端子2011上,静触点201一体成型于静连接端子2011上,或者静触点201与静连接端子2011分别独立加工后再组装成一体,其固定方式可参考动触点202与动触板2021的固定。
67.参阅图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铁芯304与衔铁302容置于一由非铁磁材料制成的滑套10内,滑套10可选铜套,其中,固定铁芯304相对于滑套10固定,衔铁302与滑套10的内腔滑动连接以靠近或远离固定铁芯304,轭铁303包括导磁套3031、中间导磁件3032,导磁套3031设于滑套10外且至少部分地与衔铁302间隔对置,中间导磁件3032分别连接固定铁芯304与导磁套3031。
68.更具体地,中间导磁件3032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30321以及第二部分30322。
69.通过这样设置,中间导磁件3032分别连接固定铁芯304与导磁套3031,导磁套3031设于滑套10外且至少部分地与衔铁302间隔对置,以在衔铁302与固定铁芯304闭合时,形成一封闭的磁回路,在衔铁302相对于固定铁芯304滑移的过程中,衔铁302在滑套10内滑动而不与轭铁303的导磁套3031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导磁套3031与衔铁302产生摩擦而造成双方磨损,由此,在多次的动触点202、静触点201闭合断开动作重复后,能避免衔铁302和导磁套3031两者的使用性能下降,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7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
71.参阅图1、图5,在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闭合时,线圈301通电而使得固定铁芯304
磁化,从而吸引衔铁302向靠近固定铁芯304的方向移动,而衔铁302通过推杆组件4与动触点202连接,由此带动触点202向靠近静触点201的方向移动,在动触点202靠近所述静触点201而抵接时,动触点202对静触点201施加一抵压力f0,动触点202、静触点201能够避开极点位置,从而该f0能够分解为与推杆本体401轴线方向也即动触板2021移动方向平行的分力f1以及水平方向的分力f2,由第一接触凸起7、第二接触凸起8相互沿对方的弧形表面滑移,由此,分力f2驱动动触点20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由此,在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之间产生相互滑移的搓动效果,由此能够减小出现触点因过热而产生的粘连现象,提高继电器触点的使用寿命。
72.实施例2
73.参阅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在静触点201上,接触凹槽9设置在动触点202上。
7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
75.与实施例1类似,在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闭合时,线圈301通电而使得固定铁芯304磁化,从而吸引衔铁302向靠近固定铁芯304的方向移动,而衔铁302通过推杆组件4与动触点202连接,由此带动触点202向靠近静触点201的方向移动,在动触点202靠近所述静触点201而抵接时,动触点202、静触点201能够避开极点位置,由第一接触凸起7、接触凹槽9相互沿对方的弧形表面滑移,由此,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之间可产生相互滑移的搓动效果,由此能够减小出现触点因过热而产生的粘连现象,提高继电器触点的使用寿命。
76.实施例3
77.参阅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凸起7设置在动触点202上,接触凹槽9设置在静触点201上。
78.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中,动触点202与静触点201之间可产生相互滑移的搓动效果,由此能够减小出现触点因过热而产生的粘连现象,继电器的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
80.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