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49801发布日期:2022-06-18 01:3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生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


背景技术:

2.为避免线缆剥皮不良情况的出现,线缆表面需要有效涂覆硅油,目前,均采用套设海绵套的方式来吸附和阻隔线缆表面过量的硅油,而设备长久运行后,海绵套将会沾附较多的硅油,使得海绵套内的硅油含量极大,也就使得海绵套起不到沾附硅油的作用,需要更换海绵套,设备才能有效运行,操作麻烦,且存在大量硅油无法回收的问题。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包括封盖和油筒,油筒的上侧螺丝固定有封盖,油筒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穿槽,油筒的另外两侧对称开设有直槽,油筒内设有四个转轴,转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油筒内壁转动连接,转轴的中部外侧均固定套设有传输轮,油筒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分隔板,油筒的外侧螺丝固定有风机,风机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风管,风管远离风机的一端与油雾分离器的出风端固定连接,油雾分离器的出油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在使用时,仅通过一组海绵套对线缆上的硅油进行吸附,但是由于线缆从硅油中离开后表面含有较多的硅油,导致吸附时难以将线缆表面硅油完吸附,进而导致线缆后续难以处理,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左侧面上部固定安装有导向轮安装板,导向轮安装板上表面转动安装有导向轮,所述壳体内部转动安装多组对称分布的导向轮,壳体内右侧面中部固定安装两组横置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左端共同固定安装有竖直的风筒,风筒内侧表面连通有多组沿风筒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锥形出气管,出气管远离风筒的一端向下侧倾斜,所述壳体右侧面上部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安装有横置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壳体右侧上部固定安装有两组上下分布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右端共同固定安装有两组开口相对的u型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上表面中部固定安装有风机,风机向右侧连通有吸气管,吸气管右端固定安装有过滤器,风机向下连通有伸入壳体内的进气管,进气管下端连通到风筒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安装板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左右分布竖直向下的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下端固定安装有弧形板,弧形板上固定安装有多组沿弧形板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且垂直于上安装板长度方向的弹力线。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安装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左右分布竖
直向上的第一伸缩杆,下安装板上和上安装板上的第一伸缩杆错落分布且第一伸缩杆结构相同,第一伸缩杆上均设置有固定螺钉。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u型板竖直段内侧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对称分布的弹簧,弹簧远离u型板竖直段的一端共同转动安装有挤压滚筒,挤压滚筒设置为向外突出的弧形结构,u型板水平段内侧转动安装有位于挤压滚筒内侧的吸油滚筒,吸油滚筒外侧表面设置有海绵,且吸油滚筒表面带有弧形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右侧面下部固定安装有进料斗,壳体右侧壁下部位于进料斗左下角的位置上开设有回油孔。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风筒和风机,线缆经过硅油后从风筒中穿过,通过风机向风筒中吹风,风经过锥形的出风孔加速吹向线缆,从而将线缆上附着的大量硅油吹下,避免了大量硅油离开壳体降低后续硅油处理难度;通过设置弧形板、弹力线、吸油滚筒和挤压滚筒,推动弧形板使弹力线围绕线缆弯曲,进而移动时将线缆表面多余的硅油刮下,之后通过吸油滚筒再次吸附残留的硅油,通过挤压滚筒将吸油滚筒上的硅油挤出,实现了硅油的多重吸附,有效解决了硅油过多的问题且硅油能够回收再次利用。
附图说明
13.图1为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的主视图。
14.图2为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中下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中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中吸油滚筒的主视图。
17.其中:1.壳体、2.导向轮安装板、3.回油斗、4.会油口、5.导向轮、6. 风机、7.吸气管、8.过滤器、9.进气管、10.风筒、11.出气管、12.第一支架、 13.上安装板、14.下安装板、15.第一伸缩杆、16.弧形板、17.弹力线、18. 固定螺钉、19.第二支架、20.第二电动伸缩杆、21.弹簧、22.挤压滚筒、23. 吸油滚筒、24.u型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2.实施例一
23.请参阅图1-4,一种特种电缆生产时内部线束过硅油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左侧面上部固定安装有导向轮安装板2,导向轮安装板2上表面转动安装有导向轮5,壳体1内部转动安装多组对称分布的导向轮5,壳体1内右侧面中部固定安装两组横置的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左端共同固定安装有竖直的风筒10,风筒10内侧表面连通有多组沿风筒10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锥形出气管11,壳体1上表面中部固定安装有风机6,风机6向右侧连通有吸气管7,吸气管7右端固定安装有过滤器8,风机6向下连通有伸入壳体1内的进气管9,进气管9下端连通到风筒10上,出气管11远离风筒10的一端向下侧倾斜,壳体1右侧面上部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安装有横置的上安装板13 和下安装板14,上安装板13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左右分布竖直向下的第一伸缩杆15,第一伸缩杆15下端固定安装有弧形板16,弧形板16上固定安装有多组沿弧形板16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且垂直于上安装板13长度方向的弹力线17,下安装板14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左右分布竖直向上的第一伸缩杆 15,下安装板14上和上安装板13上的第一伸缩杆15错落分布且第一伸缩杆 15结构相同,第一伸缩杆15上均设置有固定螺钉18,壳体1右侧上部固定安装有两组上下分布的第二支架19,第二支架19右端共同固定安装有两组开口相对的u型板24,u型板24竖直段内侧面固定安装有两组对称分布的弹簧 21,弹簧21远离u型板24竖直段的一端共同转动安装有挤压滚筒22,挤压滚筒22设置为向外突出的弧形结构。
24.实施例二
2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u型板24水平段内侧转动安装有位于挤压滚筒22 内侧的吸油滚筒23,吸油滚筒23外侧表面设置有海绵,且吸油滚筒23表面带有弧形槽;壳体1右侧面下部固定安装有进料斗3,壳体1右侧壁下部位于进料斗3左下角的位置上开设有回油孔4。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线缆从壳体1内穿过,并通过导向轮5使线缆呈几字形穿过硅油内并使线缆离开硅油的一端穿过风筒10,通过风机6 向风筒10内吹风,风通过锥形排气孔11加速吹向线缆,从而将线缆上附着的大量硅油吹下,之后线缆从上安装板13和下安装板14之间穿过,调整第一伸缩杆15的长度使弹力线17围绕线缆分布,线缆移动时通过弹力线17将线缆表面的硅油刮下,之后线缆从两组吸油滚筒23中穿过,通过吸油滚筒23 吸附残留硅油,通过挤压滚通22将油滚筒23上的硅油挤出,弹力线17刮下的硅油和油滚筒23吸附的硅油通过回油孔4进入壳体1内。
27.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