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边框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9747发布日期:2022-05-26 12:5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边框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按键,具体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其边框及其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按键结构通常包括按键本体,按键本体连接有按键触脚,另外还需在按键本体上设置固定结构和弹簧,固定结构用于按键本体在电子设备中的固定,弹簧用于按键本体被按压后复位。弹簧本身的长度使得电子设备的边框上需要设置较大的安置空间。
3.特别是,随着电子设备往轻薄款发展,边框也变得狭窄,较大的容置空间会影响边框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按键结构,包括按键本体和按键触脚,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两个弹性限位结构,两个所述弹性限位结构分别置于所述按键触脚的相对两侧;
6.每一所述弹性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
7.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形变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按键触脚和/或所述按键本体连接,所述形变端可相较于所述连接端弹性伸缩;
8.所述第二弹性部包括连接片和卡持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按键本体抵接,所述连接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形变端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卡持片的一端连接且伸出所述按键本体,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卡持片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在所述按键本体按压所述连接片时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弹性回复力。
9.可选地,所述按键本体包括相连接的按压端和容置端,所述容置端设置有凹槽,所述按键触脚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部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凹槽内。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至60度。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40-50度。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弹片和所述第三弹片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弹片为所述连接端。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为40-70度。
14.可选地,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相同。
15.可选地,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端连接,使得所述连接板和所述两个所述连接端形成安装槽,所述按键触脚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板的外侧与所述按键本体连接。
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边框,包括框体和触发开关,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边框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触发开关和所述按键结构均设于所述容纳槽中且对应设置,所述容纳槽包括两个卡接槽,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部弹性分别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接槽中。
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边框。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按键触脚的相对两侧设置弹性限位结构,且弹性限位结构的连接片和卡接片之间呈锐角,因此形成了钩状结构,该钩状结构可在按键本体按压连接片时发生弹性形变。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弹簧顶端按键本体按压并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本技术有利于减小弹性限位结构在弹性形变方向上所占据的容纳空间的尺寸,利于电子设备朝向轻薄化方向发展。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述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22.图3为图1所述的按键结构的截面图;
23.图4为图2所述的按键结构的连接板和两个弹性限位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5所述的边框的爆炸图;
26.图7为图5所述的边框的截面图。
2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8.按键结构100
29.按键本体10
30.按压端11
31.容置端13
32.凹槽131
33.按键触脚30
34.顶面31
35.侧表面33
36.弹性限位结构50
37.第一弹性部51
38.第一弹片511
39.第二弹片513
40.第三弹片515
41.第二弹性部53
42.连接片531
43.第一端5311
44.第二端5313
45.卡持片533
46.连接端501
47.形变端503
48.第一夹角α1
49.第二夹角β1
50.第三夹角γ1
51.弹性限位结构70
52.第一弹性部71
53.第一弹片711
54.第二弹片713
55.第三弹片715
56.第二弹性部73
57.连接片731
58.第一端7311
59.第二端7313
60.卡持片733
61.连接端701
62.形变端703
63.第一夹角α2
64.第二夹角β2
65.第三夹角γ2
66.安装槽90
67.连接板91
68.边框200
69.框体20
70.容纳槽40
71.第一容纳槽42
72.卡接槽422
73.第一卡接壁4222
74.底壁4224
75.第二卡接壁4226
76.第二容纳槽44
77.第三容纳槽46
78.触发开关60
具体实施方式
79.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8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81.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变化时,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82.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83.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84.参照图1和图3,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100,所述按键结构100包括按键本体10,按键本体10用于供用户按压。所述按键本体10连接有按键触脚30,所述按键触脚30与所述按键本体10的连接方式包括固定连接或是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按键触脚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表面33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侧表面33之间的两个顶面31。
85.为了实现所述按键本体10被按压之后进行复位,所述按键结构100还包括弹性限位结构50和弹性限位结构70,所述弹性限位结构50和所述弹性限位结构70分别设置在所述按键触脚30的相对两侧。
86.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4,所述弹性限位结构50包括第一弹性部51和第二弹性部53。所述第一弹性部51可发生弹性形变,在所述第一弹性部51的弹性形变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部51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501和形变端503。所述连接端501与所述按键触脚30和/或所述按键本体10连接,所述形变端503可相较于所述连接端501弹性伸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501与所述按键触脚30的所述侧表面33连接。
87.作为具体的示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5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片511,第二弹片513和第三弹片515。所述第一弹片511形成所述连接端501,所述第三弹片515形成所述形变端503。所述第一弹片511,所述第二弹片513和所述第三弹片515的个数为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511,所述第二弹片513和所述第三弹片515的个数为一个。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511,所述第二弹片513和所述第三弹片515的个数依弹力需求而进行改变,例如两个或或是多个。并且,所述第一弹片511,所述第二弹片513和所述第三弹片515的数量既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所述第一弹片511与所述第二弹片513形成第二夹角β1,所述第二弹片513和所述第三弹片515形成第三夹角γ1,所述第二夹角β1和所述第三夹角γ1为锐角,所述第二夹角β1和所述第三夹角γ1的开口方向相反,使所述第一弹性部51形成类似z字型结构。这种类似z字形的弹性结构符合强度要求的同时,结构简单。
88.作为具体的实施例,参照图4,所述第二弹性部53包括连接片531和卡持片533。所述连接片5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5311和第二端5313,所述第一端5311与所述形变端503连接。所述第二端5313与所述卡持片533的一端连接且伸出所述按键本体10,所述卡持片533置于所述连接片531远离所述按键本体10的一侧。所述连接片531和所述卡持片533形成第一夹角α1,所述第一夹角α1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α1在所述按键本体10按压所述连接片
531时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弹性回复力。所述第二端5313凸设于所述按键本体10的外侧,这样所述连接片531能够作为卡接件,实现所述按键结构100在边框中的固定。
8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限位结构70包括第一弹性部71和第二弹性部73。所述第一弹性部71可发生弹性形变,在所述第一弹性部71的弹性形变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部71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701和形变端703。所述连接端701与所述按键触脚30和/或所述按键本体10连接,所述形变端703可相较于所述连接端701弹性伸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701与所述按键触脚30的另一所述侧表面33连接。
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7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片711,第二弹片713和第三弹片715。所述第一弹片711形成所述连接端701,所述第三弹片715形成所述形变端703。所述第一弹片711,所述第二弹片713和所述第三弹片715的个数为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711,所述第二弹片713和所述第三弹片715的个数为一个。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711,所述第二弹片713和所述第三弹片715的个数依弹力需求而进行改变,例如两个或或是多个。并且,所述第一弹片711,所述第二弹片713和所述第三弹片715的数量既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所述第一弹片711与所述第二弹片713形成第二夹角β2,所述第二弹片713和所述第三弹片715形成第三夹角γ2,所述第二夹角β2和所述第三夹角γ2为锐角,所述第二夹角β2和所述第三夹角γ2的开口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第一弹性部71形成类似z字型结构。
91.作为具体的实施例,参照图4,所述第二弹性部73包括连接片731和卡持片733。所述连接片7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7311和第二端7313,所述第一端7311与所述形变端703连接。所述第二端7313与所述卡持片733的一端连接且伸出所述按键本体10,所述卡持片733置于所述连接片731远离所述按键本体10的一侧。所述连接片731和所述卡持片733形成第一夹角α2,所述第一夹角α2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α2在所述按键本体10按压所述连接片731时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弹性回复力。所述第二端7313凸设于所述按键本体10的外侧,这样所述连接片731能够作为卡接件,实现所述按键结构100在边框中的固定。
9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α1和所述第一夹角α2为30度至60度,例如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所述第一夹角α1和所述第一夹角α2优选为40度至50度。上述角度的设置与弹力和尺寸有关。
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α1和所述第一夹角α2相等为45度,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α1和所述第一夹角α2可以不相等。
94.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β1,所述第二夹角β2,所述第三夹角γ1,和所述第三夹角γ2为40-70度,例如45度,50度,55度,60度,65度。这些角度的设置具有合适的弹力的同时能够减少尺寸。
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β1,所述第二夹角β2,所述第三夹角γ1,和所述第三夹角γ2为60度。
96.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β1和所述第三夹角γ1相等,所述第二夹角β2和所述第三夹角γ2相等,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β1和所述第三夹角γ1不等和/或所述第二夹角β2和所述第三夹角γ2不等。
97.为了进一步减少按键结构100的尺寸,参照图2,所述按键本体10包括相连接的按压端11和容置端13,所述容置端13设置有凹槽131,所述按压端11形成了所述凹槽131的底
部。所述按键触脚30部分或是全部置于所述凹槽131内,所述第一弹性部51和所述第一弹性部71部分或是全部置于所述凹槽131内。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第一弹性部51和所述第一弹性部71几乎全部置于所述凹槽131内,所述按键触脚30部分置于所述凹槽131内。
98.为了便于所述按键结构100的组装,所述按键结构100还包括连接板91,所述连接板91分别与所述连接端501和所述连接端701连接,使得所述连接板91、所述连接端501和所述连接端701共同形成安装槽90,所述按键触脚30设于所述安装槽9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9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片511和所述第一弹片711连接。所述连接板91的外侧与所述按键本体10连接。其中,所述连接板91和所述按键本体10可以通过胶水实现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常规的连接方式连接,例如螺钉。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实现所述弹性限位结构50和所述弹性限位结构70的一体化,便于组装。将所述按键触脚30卡接于所述安装槽90内,也可以通过胶水将所述按键触脚30粘接在所述安装槽90内,所述安装槽90的设置便于所述按键触脚30的定位安装。
99.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边框200,参照图5至图7,所述边框200包括框体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按键结构100,所述框体20上设置有容纳槽40,所述触发开关60和所述按键结构100均设于所述容纳槽40中且对应设置。
100.为了实现所述按键结构100的卡接,所述容纳槽40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卡接槽422,所述弹性限位结构50和弹性限位结构70分别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接槽422内。所述卡接槽4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接壁4222,底壁4224和第二卡接壁4226,所述第一卡接壁4222和所述第二卡接壁4226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端5313和所述第二端731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壁4222抵接,所述卡持片533和所述卡持片733的一端卡在所述第一卡接壁4222和所述底壁4224的角落,另一端卡在所述第二卡接壁4226。
101.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述容纳槽4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纳槽42,第二容纳槽44和第三容纳槽46,其中,所述第二容纳槽44的孔径小于所第一容纳槽42和所述第三容纳槽46的孔径,这样能够减少所述容纳槽40的尺寸,减少由于所述容纳槽40尺寸较大带来的强度问题。所述卡接槽422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42内,所述触发开关60设于所述第三容纳槽46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容纳槽46连通所述框体20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触发开关60可直接安装于所述第三容纳槽46内,而不需要经过所述第一容纳槽42装入。
102.上述按键结构100安装进所述边框200的方法是:挤压组装好的所述按键结构100的所述第二端5313和所述第二端7313,所述第一弹性部51和所述第一弹性部71被压缩,使得所述第二端5313和所述卡持片533与所述第二端7313和卡持片733进入所述容纳槽40。另外,压缩的所述第一弹性部51和所述第一弹性部71产生形变弹力,使得所述卡持片533和第二端5313与所述卡持片733和所述第二端7313分别卡进所述卡接槽422。此时,所述卡持片533和所述卡持片733分别与所述第二卡接壁4226抵接,所述第二端5313和所述第二端731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壁4222抵接,从而将所述按键结构100卡接在所述容纳槽40内(参照图6和图7)。
103.当所述按键本体10被按压时,所述按键触脚30推动所述触发开关60,从而触发相应的功能。例如,若按键结构100为电源键时,则按键本体10被按压后控制电子设备实现开机或关机。按压过程中触发开关,所述按键本体10挤压所述第二弹性部5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73,使得所述第一夹角α1和所述第一夹角α2的角度减少,产生形变弹力促使所述按键本
体10回弹。
104.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未示出),包括上述边框200。
10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