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33403发布日期:2022-05-17 10:0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共模电感,涉及电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


背景技术:

2.共模电感,也叫共模扼流圈,常用于电脑的开关电源中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在板卡设计中,共模电感也是起emi滤波的作用,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共模电感实质上是一个双向滤波器:一方面要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干扰,另一方面又要抑制本身不向外发出电磁干扰,避免影响同一电磁环境下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3.1、一般小型的贴片共模电感都是利用胶片,将该电感与设备进行连接,当长时间使用之后,该设备会产生相对较高的温度,导致胶片脱落,且工模电感会跟随进行掉落,导致设备不能够进行使用,存在问题;
4.2、当长时间使用电器设备后,该电器设备内部会产生高温,该高温会导致共模电感产生较高的温度,如不及时的对该高温进行处理,会直接造成该共模电感损毁,从而导致无法再进行使用该设备,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对共模电感安装牢固的功能特点,解决本身产生高温,会导致胶片与共模电感脱落,导致该设备无法在进行使用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设备产生高温时,会对共模电感造成损坏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包括共模电感本体、连接条、固定胶片和胶片膜,所述共模电感本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条,所述共模电感本体的上端粘接有固定胶片,所述固定胶片的上端粘接有胶片膜,所述连接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固定胶片的两侧。
8.所述共模电感本体包括冷却层,所述冷却层设置在共模电感本体的内部。
9.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卡杆,所述固定卡杆设置在固定机构的内部,所述固定卡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卡块。
1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冷却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所述冷却层的内壁设置有传热层,所述冷却层的上端设置有换水口,所述换水口的上端贯穿隔热层的下端设置在共模电感本体的上端。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冷却层的设置,可以对共模电感本体的内部进行降温。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机构的上端设置有按压块,所
述按压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压板。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按压块与压板的组合设置,可以帮助固定卡杆进行展开使用。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机构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与压板一侧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机构的内壁底端与固定卡杆的底端活动连接。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固定卡杆的设置,可以帮助共模电感本体进行固定,使得共模电感本体在使用时增加了其稳定性。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槽的内壁底端固定连接有一号收缩弹簧,所述一号收缩弹簧的上端与压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一号收缩弹簧的设置,保证按压块不会卡在固定机构的内部,使得按压块可以正常的进行使用。
1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卡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收缩弹簧,所述固定卡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卡块。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连接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固定卡杆进行展开使用。
2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号卡板,所述卡块的上端活动连接有二号卡板,所述二号卡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块,所述一号卡板设置在缓冲块的一侧。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二号卡板与缓冲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固定卡杆进行固定。
2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2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通过固定胶片的设置,可以将整个共模电感本体粘接在电器设备上,并通过按压按压块,使得二号卡板的角度逐渐变小,当固定卡杆利用二号收缩弹簧进行展开时即可,从而可以将共模电感本体进一步的固定到电器设备上,使得共模电感本体在使用时,更加的稳固,避免一段时间之后,容易造成固定胶片的脱落,造成共模电感本体无法在进行使用的问题。
24.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当电器内部产生高温时,利用隔热层的设置,可以将电器的热量隔绝在共模电感本体的外部,从而损坏不到共模电感本体的内部零部件,再通过传热层与冷却层的组合设置,将共模电感本体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保证共模电感本体的内部保持正常的温度,从而共模电感本体可以进行正常的使用,避免了在当共模电感本体受到高温损坏时,得不到保护的问题。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卡块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本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共模电感本体;11、隔热层;12、冷却层;13、传热层;2、连接条;3、固定机
构;31、按压块;32、连接杆;33、压板;34、一号收缩弹簧;35、固定卡杆;351、连接块;352、二号收缩弹簧;353、卡块;3531、一号卡板;3532、二号卡板;3533、缓冲块;4、固定胶片;5、胶片膜。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2.实施例1
33.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包括共模电感本体1、连接条2、固定胶片4和胶片膜5,共模电感本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条2,共模电感本体1的上端粘接有固定胶片4,固定胶片4的上端粘接有胶片膜5,连接条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机构3,固定机构3设置在固定胶片4的两侧。
3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共模电感本体1的设置,使得电器设备可以进行正常使用,通过连接条2与固定机构3的组合设置,可以将整个共模电感本体1固定到电器设备上,利用固定胶片4的设置,可以将共模电感本体1粘接在电器设备上,使得共模电感本体1固定的更加牢固,从而共模电感本体1可以更加稳定的进行运作,再利用胶片膜5的设置,可以保证固定胶片4的粘性。
35.实施例2
36.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共模电感本体1包括冷却层12,冷却层12设置在共模电感本体1的内部,冷却层12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11,冷却层12的内壁设置有传热层13,冷却层12的上端设置有换水口,换水口的上端贯穿隔热层11的下端设置在共模电感本体1的上端。
37.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器内部产生高温时,利用隔热层11的设置,可以将电器的热量隔绝在共模电感本体1的外部,从而损坏不到共模电感本体1的内部零部件,再通过传热层13与冷却层12的设置,将共模电感本体1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保证共模电感本体1的内部保持正常的温度,从而共模电感本体1可以进行正常的使用,避免了在当共模电感本体1受到高温损坏时,得不到保护的问题。
38.实施例3
39.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固定机构3包括固定卡杆35,固定卡杆35设置在固定机构3的内部,固定卡杆3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卡块353,固定机构3的上端设置有按压块31,按压块3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2,连接杆3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压板33,固定机构3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壁与压板33一侧的外表面活动连接,固定机构3的内壁底端与固定卡杆35的底端活动连接,滑槽的内壁底端固定连接有一号收缩弹簧34,一号收缩弹簧34的上端与压板33的下端固定连接,固定卡杆35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51,连接块3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收缩弹簧352,固定卡杆3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卡块353,卡块35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号卡板3531,卡块353的上端活动连接有二号卡板3532,二号卡板353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块3533,一号卡板3531设置在缓冲块3533的一侧。
4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胶片4的设置,可以将整个共模电感本体1粘接在电器设备上,并通过按压按压块31,使得二号卡板3532的角度逐渐变小,当固定卡杆35利用二号收
缩弹簧352进行展开时即可,从而可以将共模电感本体1进一步的固定到电器设备上,使得共模电感本体1在使用时,更加的稳固,避免只利用固定胶片4对共模电感本体1进行固定,一段时间时候后,容易造成固定胶片4的脱落,造成共模电感本体1无法在进行使用的问题。
41.下面具体说一下该一种超小型贴片共模电感的工作原理。
42.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共模电感本体1损坏后,在对共模电感本体1进行更换时,首先按压固定机构3下端的固定卡杆35,使得二号收缩弹簧352进行收缩,从而让固定卡杆35回收至固定机构3的内部,使得可以将固定机构3取出,并将共模电感本体1取出,再将新的共模电感本体1底面的胶片膜5揭掉,再利用之前的方式将固定卡杆35回收至固定机构3的内部,当固定机构3的下端卡接到电气设备的内部时,再通过按压按压块31,使得固定卡杆35展开,从而可以将共模电感本体1进行固定,当电器内部产生高温时,利用隔热层11的设置可以将电器的热量隔绝在共模电感本体1的外部,从而损坏不到共模电感本体1的内部零部件,再通过传热层13与冷却层12的设置,将共模电感本体1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保证共模电感本体1的内部保持正常的温度,从而共模电感本体1可以进行正常的使用。
43.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