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网络接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1390发布日期:2022-06-04 08:45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网络接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网络接口。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网络接口很多都是具有卡刀结构,然后通过按压实现剥线连通效果。但是在有些环境下,网线需要通过理线器进行导线的整理固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理线器与卡刀座在配合过程中,由于导线本身具备一定的弹性效果,故而导致在理线器与卡刀座配合后,会有一定的反弹力,从而导致理线器与卡刀座固定不牢固,从而使得网线连接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网络接口。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网络接口,其中,包括本体、理线器以及卡刀座,卡刀座与本体连接固定,理线器与卡刀座的上端连接,本体上设有与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一翻盖以及与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二翻盖,理线器的上端位于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的运动轨迹上,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扣合连接。
5.采用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的设置,使得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扣合时,驱动理线器朝向卡刀座运动,使得网线连通效率更好,同时,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扣合,使得理线器牢牢固定,不易发生朝向上方运动的效果,提高整体固定的强度。
6.其中,第一翻盖上设有第一压接面、第一导向面以及第一平面,第一导向面连接第一压接面与第一平面,第一压接面距离理线器上端的距离小于第一平面距离理线器的距离;第二翻盖上设有第二压接面、第二导向面以及第二平面,第二导向面连接第二压接面与第二平面,第二压接面距离理线器上端的距离小于第二平面距离理线器的距离。
7.第一压接面与第二压接面的设置,当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扣合时,第一压接面与第二压接面均与理线器上端相抵,进一步提高两者之间的固定效果。
8.其中,第一翻盖上设有第一卡扣,第二翻盖上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配合。
9.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配合,使得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定。
10.其中,第一卡扣朝向第二翻盖上设有第一斜面。
11.采用第一斜面的设置,使得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固定过程中,形成导向的效果,使得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固定更为牢固。
12.其中,第一翻盖上设有中空导向柱,第二翻盖上设有缺口,缺口与导向柱配合。
13.导向柱与缺口的设置,使得外部网线更好的进行穿入,从而实现连接效果。
14.其中,本体上设有第一通孔,卡刀座部分伸入至第一通孔内配合形成转轴孔,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上均设有转轴部,转轴部伸入至转轴孔内转动。
15.转轴部的设置,使得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的转动效果更佳。
16.其中,第一翻盖与第二翻盖的侧面上均设有耐磨块。
17.采用耐磨块的设置,使得在转动过程中,更符合人机交互,操作更为方便。
18.其中,卡刀座上设有第二卡扣,本体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与第二卡扣配合。
19.第二卡槽与第二卡扣的配合,使得本体与卡刀座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更佳。
20.其中,卡刀座上设有防呆槽,理线器上设有与防呆槽适配的防呆凸筋。
21.防呆槽与防呆凸筋的设置,使得在装配过程中,形成了防呆的效果,防止发生误装配现象。
22.其中,理线器上设有安装标识。
23.安装标识在装配过程中,起到一个指示效果,方便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26.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爆炸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1:
32.参照附图1-7所示,一种新型网络接口,包括本体1、理线器2以及卡刀座3。
33.本体1上设有网络插座11,例如rj45等等。
34.本体1为中空结构,网络插座11位于本体1的下方上,卡刀座3位于本体1的上方上。本体1的其中两个对应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卡槽12以及第一通孔13,由于两个侧面的结构一致,故此处仅描述其中一个侧面。第二卡槽12位于侧面的中心位置上,第一通孔13的数量则是为两个,两个第一通孔13分设在第二卡槽12的两侧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的形状为半个跑道型设置,即为一个半圆与一个矩形连接配合,当卡刀座3与第一通孔13配合固定后,卡刀座3与第一通孔13形成了转轴孔14,转轴孔14用于与第一翻盖4、第二翻盖5配合,实现转动效果。本实施例中,转轴孔14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对应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
35.本体1上设有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分别位于本体1的两侧上,此处第一翻盖4、第二翻盖5位于无第二卡槽12的两个侧面上。
36.第一翻盖4下端上设有两个转轴部61,转轴部61伸入至转轴孔14内,从而实现第一翻盖4相对于本体1呈转动连接。第一翻盖4的上端上设有第一卡扣41以及中空导向柱42,第一卡扣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扣41分设在第一翻盖4的两侧上,第一卡扣41用于与第一卡槽511配合,实现连接固定效果。此处第一卡扣41朝向第二翻盖5一侧设有第一斜面411。采用第一斜面411的设置,使得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固定过程中,形成导向的效果,使得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固定更为牢固。
37.导向柱42为中空设置,导向柱42与缺口52配合,形成第二通孔62,第二通孔62与本体1内部连通,形成一个可以供网线穿出的第二通孔62,从而实现固定效果。
38.第一翻盖4的侧面上设有若干个耐磨块63,采用耐磨块63的设置,使得在转动过程中,更符合人机交互,操作更为方便。
39.第一翻盖4顶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压接面43、第一导向面44以及第一平面45,第一压接面43通过第一导向面44与第一平面45连接,第一压接面43位于远离第二翻盖5的一端,第一平面45为靠近第二翻盖5的一端。当第一翻盖4与理线器2配合固定后,第一压接面43距离理线器2上端的距离小于第一平面45距离理线器2的距离。进一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固定后,第一压接面43与理线器2上端直接相抵,其距离即为零,而第一平面45与理线器2上端存在一定的间隙。此处,第一导向面44可以为斜面或弧面。
40.第二翻盖5与第一翻盖4为对应设置,第二翻盖5位于本体1的另一侧上。
41.第二翻盖5下端上同样设有两个转轴部61,转轴部61伸入至转轴孔14内,从而实现第二翻盖5相对于本体1呈转动连接。第二翻盖5的上端上设有支脚51以及缺口52,支脚51的数量为两个,支脚51为朝向第一翻盖4延伸,支脚51上设有第一卡槽511。
42.缺口52为半圆形结构,导向柱42与缺口52配合,形成第二通孔62,第二通孔62与本体1内部连通,形成一个可以供网线穿出的第二通孔62,从而实现固定效果。
43.第二翻盖5的侧面上同样设有若干个耐磨块63,采用耐磨块63的设置,使得在转动过程中,更符合人机交互,操作更为方便。
44.第二翻盖5顶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压接面53、第二导向面54以及第二平面55,第二压接面53通过第二导向面54与第二平面55连接,第二压接面53位于远离第一翻盖4的一端,第二平面55为靠近第一翻盖4的一端。当第二翻盖5与理线器2配合固定后,第二压接面53距离理线器2上端的距离小于第二平面55距离理线器2的距离。进一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固定后,第二压接面53与理线器2上端直接相抵,其距离即为零,而第二平面55与理线器2上端存在一定的间隙。此处,第二导向面54可以为斜面或弧面。
45.卡刀座3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06098808u中详细描述了与网线之间的配合结构,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卡刀座3上设有第二卡扣31,第二卡槽12与第二卡扣31配合。第二卡槽12与第二卡扣31的配合,使得本体1与卡刀座3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更佳。同时,当卡刀座3与本体1连接配合后,卡刀座3上的凸起32伸入至第一通孔13内配合形成转轴孔14,从而实现第一翻盖4、第二翻盖5与本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效果。
46.进一步,为了提高卡刀座3与理线器2之间的配合固定效果,卡刀座3上还设有防呆槽33。
47.理线器2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06099199u中详细描述了与网线之间的配合结构,理线器2上设有防呆凸筋21,防呆凸筋21伸入至防呆槽33内,从而实现理线器2与卡刀座3之间的配合固定效果,使得在装配过程中,形成了防呆的效果,防止发生误装配现象。
48.进一步,在理线器2顶面上设有安装标识22。安装标识22在装配过程中,起到一个指示效果,方便安装固定。本实施例中,安装标识22可以为三角形箭头指示,也可以为圆点指示。
49.采用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的设置,使得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扣合时,驱动理线器2朝向卡刀座3运动,使得网线连通效率更好,同时,第一翻盖4与第二翻盖5扣合,使得
理线器2牢牢固定,不易发生朝向上方运动的效果,提高整体固定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