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42439发布日期:2022-10-18 22:5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具有中心轴线的卷芯部、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以及线材。卷芯部呈四棱柱状。第一凸缘部与卷芯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凸缘部从卷芯部的周面向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第二凸缘部与卷芯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凸缘部从卷芯部的周面向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而且,线材以卷芯部的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另外,线材在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中,在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相邻地延伸。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10999号公报
4.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在一个线材中,匝彼此在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相邻。因此,在线材的各匝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在匝之间的寄生电容过大的情况下,存在线圈部件的特性变差的顾虑。更具体而言,高频带中的阻抗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具备:芯体;线材,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子电极,与上述线材的第一端连接,设置于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二端子电极,与上述线材的第二端连接,设置于第二凸缘部的表面;以及顶板,在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得比上述卷芯部长,并且与上述第一凸缘部及上述第二凸缘部连接,上述芯体具有:上述卷芯部,具有上述中心轴线;上述第一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并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向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同上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并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向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在将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轴设为正交轴,将沿着上述正交轴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设为正方向,将上述正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负方向时,上述顶板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上述正方向的端部、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的上述正方向的端部连接,上述第一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表面中的上述负方向的端部,在将上述线材之中从与上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部位直到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卷绕一周的部位为止的范围设为第一线材范围时,上述线材在上述第一线材范围内具有与上述顶板连接的连接部位,在上述连接部位,上述线材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分离。
6.根据上述结构,线材的与顶板连接的连接部位附近相对于该线材的在卷芯部的周面上延伸的部分分离。因此,能够减小在线材的与顶板连接的连接部位附近产生的寄生电容。其结果,能够抑制由寄生电容引起的线圈部件的特性变差。
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具备:芯体;线材,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上述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子电极,与上
述线材的第一端连接,设置于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二端子电极,与上述线材的第二端连接,设置于第二凸缘部的表面;以及顶板,在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得比上述卷芯部长,并且与上述第一凸缘部及上述第二凸缘部连接,上述芯体具有:上述卷芯部,具有上述中心轴线;上述第一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并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向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同上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并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向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在将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轴设为正交轴,将沿着上述正交轴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设为正方向,将上述正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负方向时,上述顶板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上述正方向的端部、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的上述正方向的端部连接,上述第一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表面中的上述负方向的端部,在将上述线材之中从与上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部位直到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卷绕一周的部位为止的范围设为第一线材范围时,上述线材在上述第一线材范围内具有与上述顶板接触的接触部位,在上述接触部位,上述线材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分离。
8.根据上述结构,线材的与顶板接触的接触部位附近相对于该线材的在卷芯部的周面上延伸的部分分离。因此,能够减小在线材的与顶板接触的接触部位附近产生的寄生电容。其结果,能够抑制由寄生电容引起的线圈部件的特性变差。
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具备:芯体;线材,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上述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子电极,与上述线材的第一端连接,设置于第一凸缘部的表面;以及第二端子电极,与上述线材的第二端连接,设置于第二凸缘部的表面,上述芯体具有:上述卷芯部,具有上述中心轴线;上述第一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并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向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同上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并从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周面向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在将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轴设为正交轴,将沿着上述正交轴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设为正方向,将上述正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负方向时,上述第一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表面中的上述负方向的端部,在将上述线材之中从与上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部位直到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卷绕一周的部位为止的范围设为第一线材范围时,当从上述中心轴线观察时上述第一线材范围中的上述正方向侧的全部范围与上述卷芯部分离。
10.根据上述结构,当从中心轴线观察时线材的第一线材范围中的正方向侧的全部范围与卷芯部分离。因此,能够在相应宽的范围减小所产生的寄生电容。其结果,能够抑制由寄生电容引起的线圈部件的特性变差。
11.能够抑制由寄生电容引起的线圈部件的高频带中的阻抗的降低。
附图说明
12.图1是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13.图2是图1中的线圈部件的仰视图。
14.图3是沿着图2中的3-3线的剖视图。
15.图4是沿着图3中的4-4线的剖视图。
16.图5是顶板的仰视图。
17.图6是说明膜厚部的说明图。
18.图7是说明膜薄部的说明图。
19.图8是用于说明线材的第一线材范围的说明图。
20.图9是用于说明线材的第二线材范围的说明图。
21.图10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22.图11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0

线圈部件;10c

芯体;11

卷芯部;11f

周面;12

第一凸缘部;13

第二凸缘部;21

第一端子电极;22

第二端子电极;30

线材;30a

第一部分;30b

第二部分;30c

中央部分;40

顶板;50

粘接剂;ca

中心轴线;cd

芯体尺寸;cp1

第一连接部位;cp11

第一接触部位;cp12

第二接触部位;cp2

第二连接部位;wa1

第一线材范围;wa2

第二线材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25.<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26.以下,对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有时为了容易理解而将构成要素放大示出。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其他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另外,在剖视图中,标注了阴影线,但为了容易理解,有时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阴影线。
27.(整体结构)
28.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芯体10c。芯体10c具备卷芯部11。卷芯部11为四棱柱状。因此,卷芯部11具有中心轴线ca,并且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延伸。另外,卷芯部11具有包围中心轴线ca的周面11f。
29.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延伸的轴设为第一轴x。另外,如图2所示,在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卷芯部11的截面中,将与构成四边形的四个边中的任一个特定的边平行地延伸的轴设为第二轴y。而且,如图1所示,将与第一轴x及第二轴y正交的轴设为第三轴z。即,第三轴z是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正交轴。另外,将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一正方向x1,将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一负方向x2。而且,如图2所示,将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二正方向y1,将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二负方向y2。另外,如图1所示,将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三正方向z1,将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三负方向z2。即,第三正方向z1的相反方向是第三负方向z2。
30.如图1所示,芯体10c还具备第一凸缘部12和第二凸缘部13。第一凸缘部12与卷芯部11的第一正方向x1的端部亦即第一端连接。第一凸缘部12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向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从卷芯部11的周面11f突出的突出量在第二正方向y1以及第二负方向y2上相同。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第三负方向z2上的从卷芯部11的周面11f突出的突出量比第三正方向z1上的从卷芯部11的周面11f突出的突出量大。换言之,第一凸缘部12的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中心比卷芯部11的中心轴线ca向第三负方向
z2偏移。
31.第二凸缘部13与卷芯部11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亦即第二端连接。第二凸缘部13成为隔着卷芯部11与第一凸缘部12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对称的形状。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中的与卷芯部11的中心轴线ca正交的截面为四边形。
32.芯体10c的材质是非导电性材料。芯体10c的材质例如是氧化铝、镍锌系铁氧体、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
33.另外,如图3所示,将从卷芯部11中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部到第一凸缘部12中的第三负方向z2的端部的尺寸设为芯体尺寸cd。此时,芯体尺寸cd例如为1mm以下。
34.线圈部件10具备第一端子电极21和第二端子电极22。
35.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电极21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表面。具体而言,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负方向z2的端部的表面。
36.第二端子电极22位于第二凸缘部13的表面。具体而言,位于第二凸缘部13的第三负方向z2的端部的表面。
37.第一端子电极21以及第二端子电极22由银的金属层以及在金属层的表面实施的铜、镍、锡的镀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部件10中,存在第一端子电极21及第二端子电极22的面,即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是在将线圈部件10安装于基板时与基板对置的面。
38.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线材30。线材30的第一端与第一端子电极21连接。线材30的第二端与第二端子电极22连接。线材30具有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
39.如图3所示,将线材30的直径设为线材直径wd。线材直径wd相对于芯体尺寸cd为5%以上且20%以下。此外,线材3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40.线圈部件10具备顶板40。顶板40是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比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长的长方形的板状。顶板40与芯体10c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部连接。即,顶板40与芯体10c中的同配置有第一端子电极21及第二端子电极22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连接。顶板40以架设在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与第二凸缘部13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的方式连接于芯体10c。因此,顶板40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尺寸比卷芯部11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尺寸大。换言之,顶板40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延伸得比卷芯部11长。另外,如图2所示,顶板40的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尺寸与第一凸缘部12的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尺寸以及第二凸缘部13的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41.这里,对芯体10c的表面粗糙度以及顶板40的表面粗糙度进行说明。以下的各数值是分别测定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第一凸缘部12的朝向第三正方向z1的表面而得到的值。
42.关于芯体10c的表面粗糙度,芯体10c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为0.08。芯体10c的表面的峰顶点tp的算术平均值spc为2160。芯体10c的表面的算术平均高度sa为0.40。这些值按照在iso25178中规定的标准,以非接触式来测定。
43.另一方面,关于顶板40的表面粗糙度,顶板40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为0.19。顶板40的表面的峰顶点tp的算术平均值spc为2860。顶板40的表面的算术平均高度sa为0.28。因此,顶板40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为0.15以上且0.50以下。另外,顶板40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比芯体10c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大。
44.这样,芯体10c以及顶板40的表面都具有一定的粗糙度。而且,顶板40的表面的粗糙度比芯体10c的表面的粗糙度大。
45.如图1所示,顶板40经由粘接剂50而与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连接。另一方面,粘接剂50与卷芯部11不接触。粘接剂50分为将顶板40与第一凸缘部12连接的第一粘接部51、和将顶板40与第二凸缘部13连接的第二粘接部52。粘接剂50是热固化性的粘接剂,例如由环氧树脂构成。
46.(第一粘接部以及第二粘接部)
47.如图4所示,第一粘接部51将第一凸缘部12与顶板40连接。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粘接部51位于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中的比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靠第一正方向x1侧的位置。
48.而且,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粘接部51在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中的第一范围a11润湿扩展。如图5所示,在第一范围a11,第一粘接部51具有第一膜厚部51a和第一膜薄部51b。
49.如图6所示,第一膜厚部51a是在具有粗糙度的顶板40的表面,具有从峰顶点tp直到与表面分离的位置的厚度的部分。第一膜厚部51a位于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中的、比顶板40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靠第一正方向x1侧的位置。
50.另一方面,第一膜薄部51b是在具有粗糙度的顶板40的表面,不具有直到峰顶点tp为止的厚度的部分。即,如图7所示,虽然第一膜薄部51b在具有粗糙度的顶板40的表面在峰顶点tp与峰顶点tp之间的谷间的部分润湿扩展,但顶板40的峰顶点tp未被覆盖。另外,如图5所示,在从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观察时,第一膜薄部51b包围第一膜厚部51a的周围。而且,第一膜薄部51b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没有到达顶板40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
51.如图4所示,第一凸缘部12的朝向第三正方向z1的面与第一粘接部51的第一膜薄部51b的一部分相对。而且,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凸缘部12经由第一粘接部51中的第一膜厚部51a的一部分而与顶板40连接。因此,如图5所示,在第一凸缘部12的表面上存在粘接剂50的范围亦即第二范围a21比第一粘接部51中的存在第一膜厚部51a的范围小。因此,第一范围a11比第二范围a21大。
52.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粘接部52在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中的第三范围a12润湿扩展。如图5所示,在第三范围a12,第二粘接部52具有第二膜厚部52a和第二膜薄部52b。
53.在从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观察时,第二粘接部52以经过顶板40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的与第二轴y平行的轴为对称轴,与第一粘接部51线对称。因此,第二膜厚部52a与第一膜厚部51a同样,是在具有粗糙度的顶板40的表面具有从峰顶点tp直到与表面分离的位置为止的厚度的部分。第二膜厚部52a位于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中的、比顶板40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靠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的位置。
54.另一方面,第二膜薄部52b与第一膜薄部51b同样,是在具有粗糙度的顶板40的表面不具有直到峰顶点tp为止的厚度的部分。即,虽然第二膜薄部52b在具有粗糙度的顶板40的表面在峰顶点tp与峰顶点tp之间的谷间的部分润湿扩展,但顶板40的峰顶点tp未被覆盖。另外,在从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观察时,第二膜薄部52b包围第二膜厚部52a的周围。而且,第二膜薄部52b的第一正方向x1的端部没有到达顶板40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
因此,第二膜薄部52b与第一膜薄部51b不接触。即,第一范围a11与第三范围a12分离。此外,在将在顶板40的表面存在粘接剂50的范围设为第一存在范围a1时,第一存在范围a1是将第一范围a11与第三范围a12合并一起的范围。
55.如图4所示,第二凸缘部13的朝向第三正方向z1的面与第二粘接部52的第二膜薄部52b的一部分相对。而且,如图3所示,第二凸缘部13经由第二粘接部52中的第二膜厚部52a的一部分而与顶板40连接。因此,如图5所示,在第二凸缘部13的表面上存在粘接剂50的范围亦即第四范围a22比第二粘接部52中的存在第二膜厚部52a的范围小。因此,第三范围a12比第四范围a22大。
56.将第二范围a21与第四范围a22合并一起的范围设为第二存在范围a2。第一存在范围a1比第二存在范围a2大。具体而言,第一存在范围a1为第二存在范围a2的大小的1.1倍以上。
57.(关于线材)
58.接下来,对线材30进行详细叙述。
59.如图2所示,线材30的第一端与第一端子电极21的朝向第一负方向x2的面连接。另外,线材30的第一端在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中央。
60.另外,线材30的第二端与第二端子电极22的朝向第一正方向x1的面连接。另外,线材30的第二端在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上,位于第二凸缘部13的中央。
61.线材30具有包含第一端的第一部分30a、包含第二端的第二部分30b、以及作为第一部分30a与第二部分30b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分30c。
62.线材30中的中央部分30c以卷芯部11的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另一方面,线材30中的包含第一端的第一部分30a与周面11f分离,并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呈螺旋状延伸。同样地,线材30中的包含第二端的第二部分30b与周面11f分离,并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呈螺旋状延伸。
63.这里,如图8所示,将在线材30之中从与第一端子电极21连接的第一部位p1直到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而卷绕一周的部位亦即第二部位p2为止的范围设为第一线材范围wa1。
64.线材30在第一线材范围wa1的大部分中,以卷芯部11的中心轴线ca为中心,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地呈圆弧状延伸。这里,在第一线材范围wa1内,将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连续地分离的范围设为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的一个端部是第一部位p1。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的另一个端部是在使线材30从第一端开始行进时,开始与周面11f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三部位p3。即,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在图8中,是从线材30的第一部位p1顺时针行进至第三部位p3的范围。线材30的第三部位p3是在使线材30从第一端开始行进时,卷芯部11的四个角部中的第四个角部。
65.这里,将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经过第一部位p1和中心轴线ca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直线vl1。另外,将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经过第三部位p3和中心轴线ca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直线vl2。此时,在第一假想直线vl1与第二假想直线vl2所成的角中的朝向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的第一角c1的大小为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因此,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在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卷绕,并且遍及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的范围连续地与周面11f分离。
66.另外,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存在于周面11f上
的比中心轴线ca靠近第三正方向z1,即靠近顶板40的一侧的全部范围。另外,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相对于周面11f中的朝向第二正方向y1的面、朝向第二负方向y2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分离。
67.线材30在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内,具有经由粘接剂50而与顶板4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位cp1。具体而言,线材30的第一连接部位cp1经由粘接剂50中的第一粘接部51的第一膜厚部51a而与顶板40连接。因此,在第一连接部位cp1,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
68.另外,线材30的第二部分30b成为与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对称的构造。如图9所示,将线材30之中从与第二端子电极22连接的第四部位p4直到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而卷绕一周的部位亦即第五部位p5为止的范围设为第二线材范围wa2。
69.线材30在第二线材范围wa2的大部分,以卷芯部11的中心轴线ca为中心,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地呈圆弧状延伸。这里,在第二线材范围wa2内,将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连续地分离的范围设为第二非接触范围sr2。第二非接触范围sr2的一个端部是第四部位p4。第二非接触范围sr2的另一个端部是在使线材30从第二端开始行进时,开始与周面11f接触的部位亦即第六部位p6。即,第二非接触范围sr2在图8中,是从线材30的第二端逆时针行进至第六部位p6的范围。线材30的第六部位p6是在使线材30从第二端开始行进时,卷芯部11的四个角部中的第四个角部。
70.这里,将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经过第四部位p4和中心轴线ca的直线设为第三假想直线vl3。另外,将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经过第六部位p6和中心轴线ca的直线设为第四假想直线vl4。此时,在第三假想直线vl3与第四假想直线vl4所成的角中的朝向第二非接触范围sr2的第二角c2的大小为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因此,第二非接触范围sr2在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卷绕,并且遍及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的范围连续地与周面11f分离。
71.另外,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第二非接触范围sr2存在于周面11f上的比中心轴线ca靠近第三正方向z1,即靠近顶板40的一侧的全部范围内。另外,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第二非接触范围sr2相对于周面11f中的朝向第二正方向y1的面、朝向第二负方向y2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分离。
72.线材30在第二非接触范围sr2内,具有经由粘接剂50而与顶板4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位cp2。具体而言,线材30的第二连接部位cp2经由粘接剂50中的第二粘接部52的第二膜厚部52a而与顶板40连接。因此,在第二连接部位cp2,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
73.(实施方式的作用)
74.在以下的作用及效果中,对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的说明在线材30的第二部分30b中也是同样的。因此,省略对线材30的第二部分30b的说明。
75.如上所述,在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第一连接部位cp1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因此,如图3所示,第一部分30a的匝和中央部分30c的匝相互不接触,在它们之间产生空间。
76.(实施方式的效果)
77.(1)假设若第一部分30a的匝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延伸,则与中央部分30c的匝接触。这样,在匝彼此接近而接触的情况下,由于匝彼此的距离小而导致相应地产生大的寄生电容。
78.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第一连接部位cp1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因此,如图3所示,在线圈部件10中,第一部分30a的匝与中央部分30c的匝不接触。这样,在第一部分30a的匝与中央部分30c的匝之间产生空间,由此与匝彼此接近而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所产生的寄生电容。而且,降低在线材30中产生的寄生电容有助于抑制线圈部件10的高频带中的阻抗的降低。
79.(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线材30通过粘接剂50固定于顶板40。因此,更容易维持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的状态。
80.(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线材30的第一连接部位cp1经由粘接剂50与顶板40连接。因此,也能够将用于将顶板40连接于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的粘接剂50作为用于将线材30连接于顶板40的结构而利用。因此,不需要为了将线材30连接于顶板40而追加特殊的构件,或者采用特殊的形状作为顶板40的形状。
81.(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线材直径wd相对于芯体尺寸cd为5%以上且20%以下。即,线材直径wd相对于芯体尺寸cd较大。因此,在对线材30施加张力而使其卷绕于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之后,在使线材30的第一端压接于第一端子电极21时,使张力比卷绕时小,由此容易在第一线材范围wa1设置第一非接触范围sr1。
82.(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一假想直线vl1与第二假想直线vl2所成的角中的朝向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的第一角c1的大小为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因此,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在180度以上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卷绕。因此,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相应地扩大为较宽的范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所产生的寄生电容。这一点对于第二角c2也是同样的。
83.另外,第一非接触范围sr1成为360度以上,假设线材30通过多匝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位cp1。在该情况下,假设若线材30的包覆膜因劣化等而损伤,则存在经由粘接剂50在第一连接部位cp1的多匝之间通电的顾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在小于360度的范围卷绕,因此能够避免发生这种不希望的通电。
84.(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线材30在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相对于朝向第二正方向y1的面、朝向第二负方向y2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分离。因此,在将第一非接触范围sr1设置为连续180度以上的范围的基础上,容易将该范围设定为包含第一连接部位cp1的范围。
85.(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线材30的第二部分30b中,与在第一部分30a的第一线材范围wa1中存在第一连接部位cp1同样地存在第二连接部位cp2。因此,除了包含线材30的第一端的第一部分30a之外,在包含线材30的第二端的第二部分30b中也够降低所产生的寄生电容。
86.(8)存在粘接剂50的第一存在范围a1比将在第一凸缘部12的表面上存在粘接剂50的范围与在第二凸缘部13的表面上存在粘接剂50的范围合并一起的第二存在范围a2大。因此,粘接剂50在顶板40的表面上,超过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与顶板40的固定所需的范围地扩展。这样,在顶板40的表面上的较大范围存在粘接剂50,由此容易承受与所存在的粘接剂50的量相应的相对于顶板40的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载荷。其结果,即使对顶板40施加载荷,也能够抑制破损的产生。
87.此外,粘接剂50不与卷芯部11接触。假设若粘接剂50到达卷芯部11,则存在线材30的大部分与粘接剂50接触,线材30的覆膜劣化的顾虑。因此,能够避免由于该劣化而导致在
相邻的线材之间发生短路。另外,与将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和顶板40粘接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量相比,粘接剂50的量不需要过多。
88.(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从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观察时,卷芯部11的同顶板40相对的面与第一范围a11的一部分以及第三范围a12的一部分重叠。即,第一存在范围a1的一部分与卷芯部11相对。卷芯部11在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上,位于线圈部件10的中央。因此,利用粘接剂50加强顶板40,由此即使在将线圈部件10安装于基板上时对顶板40施加载荷的情况下,顶板40也能够承受该载荷。
89.(1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存在范围a1的大小为第二存在范围a2的大小的1.1倍以上。如果为1.1倍以上,则作为第一存在范围a1的面积,能够确保足以能够加强顶板40的面积。
90.(1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顶板40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为0.15以上且0.50以下。因此,在对顶板40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0时,粘接剂50容易在顶板40的微细的凸凹之间润湿扩展。因此,即使不采用特殊的方法作为粘接剂50的涂敷方法,也能够将粘接剂50涂敷在顶板40的表面上的较大范围。
91.(1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顶板40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比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的表面的展开面积比sdr大。因此,粘接剂50在顶板40的表面比在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的表面更容易润湿扩展。其结果,容易使粘接剂50在顶板40的表面上润湿扩展的范围比粘接剂50在第一凸缘部12及第二凸缘部13的表面上润湿扩展的范围大。
92.<其他实施方式>
93.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组合并实施。另外,关于线圈部件10的比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靠第一正方向x1侧的变更例对于线圈部件的比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中央靠第一负方向x2侧,也能够同样地应用。
9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芯部1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四棱柱状以外的多棱柱状。
9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多根线材30卷绕于卷芯部11。此外,端子电极的数量只要与线材30的根数相匹配地适当调整即可。此外,在存在多根线材30的情况下,只要至少一根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具有第一连接部位cp1即可。
9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材直径wd相对于芯体尺寸cd也可以小于5%,也可以大于20%。芯体尺寸cd及线材直径wd只要与必要的特性等一并地适当调整即可。
9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材30的中央部分30c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始终接触地呈螺旋状延伸,但也存在部分地与周面11f分离地呈螺旋状延伸的情况。例如,线材30也可以仅与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卷芯部11时的四个角部附近接触。这样,即使在线材30断续地与周面11f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说线材30在周面11f上延伸。
9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角c1的大小也可以小于180度。即,第一非接触范围sr1也可以小于180度。只要至少第一连接部位cp1包含于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即可。另外,只要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的一部分包含于第一线材范围wa1即可,第一非接触范围sr1的一部分也可以存在于第一线材范围wa1外。这一点对于第二角c2及第二非接触范围sr2也是同样的。
9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也可以仅相对于周面11f中的朝向第三正方向z1的面分离。即,第一部分30a也可以相对于周面11f中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接触。
1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至少第一连接部位cp1与顶板40连接,并且与周面11f分离即可,也可以省略第二连接部位cp2。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第一连接部位cp1降低寄生电容。
10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板40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只要至少架设在第一凸缘部12和第二凸缘部13即可,例如也可以在顶板40的第三负方向z2的面设置有突起部。
10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存在范围a1也可以不存在于与卷芯部11相对的部分。例如,第一范围a11也可以仅存在于与第一凸缘部12相对的部分,第二范围a21也可以仅存在于第一凸缘部12的朝向第三正方向z1的面中的一部分。
10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范围a11与第三范围a12分离,但两者也可以接触,成为一个第一存在范围a1。另外,第一存在范围a1也可以由分为三个以上而存在的范围构成。
10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粘接剂50也可以全部由膜厚部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在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整个面涂敷相应的量的粘接剂50,从而全部作为膜厚部。
10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板40的展开面积比sdr、芯体10c的展开面积比sdr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顶板40的展开面积比sdr也可以小于0.15,也可以大于0.50。另外,顶板40的展开面积比sdr也可以为芯体10c的展开面积比sdr以下。在该情况下,为了在顶板40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使粘接剂50广泛地润湿扩展,只要先在顶板40涂敷粘接剂50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将粘接剂50搁放于顶板40之后,使用夹具扩展涂敷粘接剂50,或者通过旋涂处理等扩展涂敷粘接剂50。
10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存在范围a1的大小也可以小于第二存在范围a2的大小的1.1倍。在涂敷工序中,只要在粘接剂50的涂敷范围不易产生偏差,则即使第一存在范围a1的大小小于第二存在范围a2的大小的1.1倍,第一存在范围a1的大小大于第二存在范围a2的大小的可能性也较高。
10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粘接剂50为热固化性的粘接剂50,但粘接剂50的种类可以适当变更。粘接剂50也可以仅由树脂构成,也可以在树脂中添加有硅填料那样的无机填料。此外,在粘接剂50中含有无机填料的情况下,无机填料容易仅存在于膜厚部。
10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存在范围a1的大小也可以为第二存在范围a2的大小以下。在该情况下,第一连接部位cp1也可以经由与将芯体10c和顶板40连接的粘接剂50不同的粘接剂连接于顶板40。
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粘接剂50,将芯体10c与顶板40一体化。在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的变更例的线圈部件110那样,第一接触部位cp11也可以不经由其他构件而直接与顶板40接触。例如,在将顶板40连接于芯体10c之前的状态下,将线材30卷绕为从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部观察时,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向第三正方向z1侧突出。在该状态下,以利用顶板40按压第一部分30a的方式将顶板40连接于芯体10c。于是,第一部分30a借助自己的弹力被按压于顶板40。其结果,第一部分30a具有与顶板40直接连接的第一接触部位cp11。因此,线圈部件110不具有第一连接部位cp1,而具有第一接触部位
cp11。而且,在第一接触部位cp11,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同样地,线圈部件10不具有第二连接部位cp2,而具有第二接触部位cp12。而且,在第二接触部位cp12,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
110.根据该结构,在第一接触部位cp11,线材30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分离。因此,在线圈部件10中,第一部分30a的匝与中央部分30c的匝不接触。这样,在第一部分30a的匝与中央部分30c的匝之间产生空间,由此与匝彼此接近而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所产生的寄生电容。而且,降低在线材30中产生的寄生电容有助于抑制线圈部件10的高频带中的阻抗的降低。
1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材30的第一部分30a也可以不具有第一连接部位cp1。另外,在第一部分30a不具有第一连接部位cp1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210那样,也能够省略顶板40。在这些变更例的情况下,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非接触范围sr1只要存在于比中心轴线ca靠第三正方向z1侧的全部范围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