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1563发布日期:2022-08-20 01:4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灭弧室,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吸收过电压和带电检测功能的真空灭弧室。


背景技术:

2.在输配电网中,高压断路器、接触器、自动重合器等产品实际工作时,开关进行分合动作会产生操作尖峰过电压,过高的操作过电压会造成其他器件的击穿。为抑制过电压往往需要增加阻容吸收装置和避雷器,在户外柱上应用时,往往结构布局复杂,安装空间尺寸大,成本高。同时,为了检测主干网是否带电,需要使用电压互感器和高压带电显示器等作为电压检测器件,导致电路结构复杂,安装空间尺寸进一步加大,成本进一步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具有较小的外形尺寸,结构相对简洁,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可以组成具有吸收过电压和带电检测功能的高压断路器、接触器、自动重合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输配电网中。
4.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包括真空灭弧室,该真空灭弧室具有静端和动端;环绕真空灭弧室外的薄膜电容器,该薄膜电容器的其中一电极与真空灭弧室的静端和动端中的其中一端电连接,该薄膜电容器的其中另一电极引出。
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膜电容器与所述真空灭弧室同轴。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包覆薄膜电容器外侧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材料为软硅胶。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膜电容器还包括绝缘塑料薄膜材料,所述绝缘塑料薄膜材料填充于薄膜电容器。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真空灭弧室的静端配置有静导电杆,所述真空灭弧室的动端配置有动导电杆,所述电容器的一电极与静导电杆电连接。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膜电容器的一电极通过螺钉与静导电杆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膜电容器的其中另一电极与所述动导电杆平行引出。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膜电容器的另一电极通过引出片引出薄膜电容器。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包括真空灭弧室和环绕在真空灭弧室外的薄膜电容器,整体结构简洁紧凑,外形尺寸相对较小,将薄膜电容器的一端电极引出,用于外接电阻等元件,在实际应用中,不需对现有的高压断路器、接触器、自动重合器等开关的结构和电路做大的改变,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可以实现吸收由
开关分合产生的操作尖峰过电压,检测主回路是否带电等功能。应用了这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的开关,可以使开关套件结构布局更为简洁、体积小、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安装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电路原理图。
15.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6.10、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1、真空灭弧室;111、壳体;
17.112、静导电杆;113、动导电杆;12、薄膜电容器;121(122)、薄膜电容器的电极;18、静端;19、动端;123、绝缘塑料薄膜材料;124、引出片;114、波纹管;115、导向套;116、屏蔽罩;117、动端盖;118、静端盖;1131、动触头,1121、静触头;125、包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施例,即但凡以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19.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包括真空灭弧室11以及环绕真空灭弧室11的薄膜电容器12,真空灭弧室11具有静端18和动端19,薄膜电容器12的其中一电极与真空灭弧室11的静端18和动端19的其中一端电连接,薄膜电容器12的其中另一电极引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该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整体结构简洁,外形尺寸较小,将薄膜电容器11的一端电极引出,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可以实现吸收由开关分合产生的操作尖峰过电压,检测主回路是否带电等功能。应用了这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的开关,可以使开关套件结构布局更为简洁、体积小、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安装维护简单。
20.具体地,真空灭弧室11配置有壳体111,壳体111例如为陶瓷壳体,壳体111形成有内腔。真空灭弧室11的静端18大致位于壳体111内腔的一侧,静端18例如包括静导电杆112以及静端盖118。真空灭弧室11的动端19大致位于壳体111内腔的另一侧,动端19例如包括动导电杆113、动端盖117、导向套115以及波纹管114,静导电杆112与动导电杆113同轴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真空灭弧室11还包括动触头1131,位于动导电杆113靠近静导电杆112的端部;静触头1121,位于静导电杆112的靠近动导电杆113的端部,真空灭弧室11还包括屏蔽罩116,屏蔽罩116、动触头1131、静触头1121大致位于真空灭弧室11壳体内腔的中间部位。
21.详细地,再次参考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12的一个电极与真空灭弧室11的静端18电连接,具体地,例如是薄膜电容器12的一个电极通过螺钉等能够导电的紧固件与真空灭弧室11的静导电杆11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薄膜电容器12的一个电极与静端18的电连接,薄膜电容器12的另一个电极引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12的一个电极还可以是与真空灭弧室11的动端19电连接,具体地,例如是通过螺钉等导电紧固件与动端19的动导电杆113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电连接。
2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12例如为圆形薄膜电容器,薄膜电容器12环绕在真空灭弧室11的外侧并与真空灭弧室11同轴设置,从而实现该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整体结构的简洁与紧凑。
23.为了提高薄膜电容器12的电容特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12还包括绝缘塑料薄膜材料123,该绝缘塑料薄膜材料123填充于除薄膜电容器电极之外的整个薄膜电容器12,该绝缘塑料薄膜材料123例如可以为聚酯、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当然并不以此为限,还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介电材料。
24.薄膜电容器12的电极例如是由纯铜带卷绕成开口圆环的形式构成,为了提高薄膜电容器12的电容特性,薄膜电容器12的电极可以配置为多层,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再次参考图1所示,薄膜电容器12的其中一电极121包括两层,薄膜电容器12的其中另一电极122包括一层,具有一层的电极122位于具有两层的电极121之间,形成“三明治”结构,当然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电极个数,从而满足实际对电容值的需求。
2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还包括包覆薄膜电容器12外侧的包覆层125,包覆层125的材料例如为软硅胶,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26.薄膜电容器12的一电极与真空灭弧室11的静端18或者动端19电连接,薄膜电容器12的另一电极引出,以便与外接器件电连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12的另一电极通过引出片124引出,详细地,引出片124穿过包覆层125将薄膜电容器12的另一电极引出薄膜电容器12,引出片124例如为导电金属片。在一个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12的一电极与真空灭弧室11的静端18电连接,薄膜电容器12的另一电极与动端19的动导电杆113平行引出,其中,平行引出具体是指引出部分与动导电杆113平行,例如通过引出片124引出时,引出片124与动导电杆113平行。
27.该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将薄膜电容器12环绕设置在真空灭弧室11的外侧,薄膜电容器12与真空灭弧室11以同轴形式固定,薄膜电容器12外侧为软硅胶包覆层,可直接用于固封极柱的生产装配。
28.为实现对本发明的进一步了解,以下简要介绍该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如何做到吸收由开关分合产生的操作尖峰过电压,检测主回路是否带电的。图2是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对该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10连接电阻r,具体地,该电阻r的一端与薄膜电容器12的引出电极电连接,该电阻r的另一端与真空灭弧室11的未与薄膜电容器12电连接的一端(例如动端19)电连接,从而薄膜电容器12和电阻r串联形成阻容回路,而后与真空灭弧室11并联。一方面,通过并联在该真空灭弧室11两端的r-c阻容回路,吸收开关断开和合闭时在动静触点之间产生的过电压,从而实现对过电压的吸收。另一方面,通过测量该电阻r两端的电压,从而可以得知连接该电阻r的主电路的带电情况,从而避免误操作,提高安全系数。
29.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外形尺寸小,结构简洁,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例如串联一个外接电阻,即可以组成具有吸收过电压和带电检测功能的断路器、接触器等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输配电网中。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对现有的断路器、接触器等开关的机构和电路做大的改变,就可以实现吸收由开关分合产生的操作尖峰过电压,检测主回路是否带电等功能。应用了这种带电容的真空灭弧室的开关,可以使开关套件
结构布局更为简洁、体积小、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安装维护简单。
30.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