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叠瓦组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942320发布日期:2022-10-26 03:2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叠瓦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叠瓦组件通常是将传统电池片切成小片,再将各小片电池利用导电胶前后搭接串联起来,进行层压封装的组件。这种连接方式取代了传统组件金属栅线连接的方式,省去了网印电池主栅的步骤,并降低了线损及栅线对光线造成的遮挡。而且由于叠瓦组件没有片间隙,因此在相同面积下相较于传统组件,叠瓦组件的功率更高。
3.但是,叠瓦组件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一、ctm低;这主要是由于叠瓦组件通过细栅传输电流,电流传输路径相较于目前16bb电池增加400%以上;这导致叠瓦电池线损很高,组件功率损耗也就更高;另外,传统组件电片间通常设置有漫反射结构(例如背板)可以增加电池片对光的二次吸收,而叠瓦组件通过前后两片电池上下搭接进行电流传输,没有片间增益。二、成本高;

由于叠瓦组件使用导电胶完成电池片间的连接,而导电胶主要成分是银颗粒,银的成本较高,且由于导电胶通过导电粒子间的相互接触进行电流传输,因此固含量下降意味着导电性能变差,因此银耗很高;而且导电胶需要在-20℃以下储存,存储成本较高;另外,导电胶对设备精度要求高,施加方式也比较复杂,因此叠瓦组件单是耗费在导电胶材料及施加上的成本就已经很高了;

叠瓦组件电池细栅传输路径长,为降低线损带来的功率损耗,细栅宽度必须加大,银耗量也随之增加;

叠瓦组件电池片重叠部分面积通常在0.5-1mm之间,重叠部分会造成硅料的浪费。
4.针对叠瓦组件成本高、ctm低的问题,部分厂家在电池表面焊接金属焊带,可以像主栅一样起到汇集传输电流的作用,缩短细栅电流传输路径,降低线损,提升叠瓦组件功率;但基于导电胶造成的材料、设备等方面的下降成本却极小。
5.另外,光伏电池片细栅线金属一般为银。常规叠瓦组件中,电流从电池片表面汇集到银细栅线上,并直接通过银细栅线传输至相邻电池片,银细栅线截面积小,致使常规叠瓦电池片只能通过多次切割成窄条小片,来降低银细栅线中电流传输距离,进而降低电阻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叠瓦组件,包括由电池片叠瓦连接组成的电池串;电池片正背面设有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可以是银细栅线)上的金属线;电池串中相邻两个电池片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为导电胶带(导电双面胶带)、超薄合金材料或表面覆有焊料的超薄金属片。
7.优选的,种子层细栅线及金属线在电池片表面平行排列,相邻细栅种子层及金属线间距为1~3mm。
8.优选的,所述电池片的正面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相互平行的正面金属线,各正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伸至正面金属
线所在电池片尾端的外侧,且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位于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各正面金属线尾端伸出所在电池片尾端外侧的长度不大于5mm,优选的,不大于2mm。
9.优选的,所述超薄合金材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所述超薄金属片表面的焊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
10.本发明还提供多种光伏叠瓦组件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参见实施例。
11.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光伏叠瓦组件中,电流传输路径为,电流由电池片基体至电池片表面,再通过电池片表面的种子层细栅线垂直传输至金属线,再通过金属线传输至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并由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传输至相邻电池片;其中,种子层细栅线仅起到垂直导出电流并将电流传输给金属线的作用,不承担横向传输电流的作用。
12.如前所述,光伏电池片细栅线金属一般为银。本发明优化了组件中电流传输路径,消除了细栅线上电流横向传输,使得细栅线仅起到连接电池和金属线的作用,细栅线基本无线径要求,所以细栅线金属耗量最大可降低80%以上,大大节约材料成本。
13.如前所述,常规叠瓦组件中,电流从电池片表面汇集到银细栅线上,并直接通过银细栅线传输至相邻电池片,银细栅线截面积小,致使常规叠瓦电池片只能通过多次切割成窄条小片,来降低银细栅线中电流传输距离,进而降低电阻损耗。本发明直接通过金属线传输电流,金属线截面积大、电阻小、损耗低,所以可以使用更宽电池片来制备叠瓦组件,可减少电池片切割次数及电池片切割效率损失,提升组件制作速度。另外,金属线可以通过塑形降低其在电池片表面的遮光,进一步提升组件效率,金属线形状优选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
14.本发明采用导电胶带(导电双面胶带)、超薄合金材料或表面覆有焊料的超薄金属片等片状导电连接材料替换导电胶,可按照不同排版方式灵活布置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位置,使其与前后片电池形成稳定的电连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15.本发明可提高叠瓦组件片间连接的强度和可靠性,降低材料成本,提升叠瓦组件功率。
16.本发明正面金属线尾端伸出电池片尾端外侧,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位于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与前一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后一电池片首端对前一电池片尾端的遮挡,以及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对电池片正面的遮挡;可以减少叠片导致的硅料浪费,节约成本;可增加片间增益,提高叠瓦组件的ctm值;可减少对光线的遮挡,提升组件效率。
17.本发明可以根据电池片厚度、组件排版方式等设计正面金属线的引出长度(即正面金属线尾端伸出电池片尾端外侧的长度),正面金属线的屈服强度不超过120mpa,使正面金属线在较小引出长度(正面金属线尾端伸出电池片尾端外侧的长度不大于5mm,优选不大于2mm)时不会压裂电池片,且能减小焊接后电池片内的应力和长期裂片风险。
18.本发明的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的基底采用质地相对柔软的金属或者合金材料,本发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屈服强度不超过120mpa,可保证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置于电池片背面时,不会对电池片产生层压裂片及长期可靠性变差的风险。
19.本发明的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完成焊接(超薄合金材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超薄金属片表面的焊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
化),故本发明不需要像常规叠瓦组件一样进行导电胶的端焊,本发明可在组件层叠后,直接在层压机内完成电连接,简化了工艺步骤。这种方式同样符合叠瓦组件以面焊接替代传统组件点线焊接的原理,且金属合金焊接相较于导电胶又提升了焊接的可靠性,降低了材料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1.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如下: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叠瓦组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1)铺设光伏面板(如光伏玻璃)和正面胶膜;2)在正面胶膜上铺设矩形电池片,并使电池片首尾堆叠形成电池串;电池片的首尾方向为电池片的长度方向;堆叠时,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堆叠在前一电池片的尾端正面;且各电池片的尾端正面和/或首端背面预设有叠瓦连接用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为长度方向与电池片首尾方向垂直的长条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采用导电胶带(导电双面胶带)、超薄合金材料或表面覆有焊料的超薄金属片;对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进行焊接,使单个电池串中相邻两个电池片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与前一电池片的尾端正面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3)焊接汇流条和电极引出线;4)铺设背面胶膜和光伏背板(可以是背板玻璃);此时,形成待层压的层叠件;5)将层叠件置入层压机进行层压,使层叠件粘合为一个整体;6)安装接线盒和组件边框。
22.实施例1的步骤2)所用的电池片,其正面和/或背面还可设有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的金属线,更具体的:步骤2)所用电池片的正面还可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正面金属线(每个正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正面种子层细栅线),各正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且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相邻两个正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正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步骤2)所用电池片的背面还可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背面金属线(每个背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背面种子层细栅线),各背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且各背面金属线的首端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相邻两个背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背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
23.实施例2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光伏叠瓦组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1)铺设光伏面板(如光伏玻璃)和正面胶膜;2)在正面胶膜上铺设矩形电池片,并使电池片首尾堆叠形成电池串;电池片的首尾方向为电池片的长度方向;堆叠时,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堆叠在前一电池片的尾端正面;且各电池片的尾端正面和/或首端背面预设有叠瓦连接用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
连接材料为长度方向与电池片首尾方向垂直的长条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采用超薄合金材料或表面覆有焊料的超薄金属片;超薄合金材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超薄金属片表面的焊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3)焊接汇流条和电极引出线;4)铺设背面胶膜和光伏背板(可以是背板玻璃);此时,形成待层压的层叠件;5)将层叠件置入层压机进行层压,使层叠件粘合为一个整体;层压温度为130~160℃,且层压过程中,超薄合金材料或超薄金属片表面的焊料熔化,并将相邻的两个电池片固接在一起(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与前一电池片的尾端正面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6)安装接线盒和组件边框。
24.实施例2的步骤2)所用的电池片,其正面和/或背面还可设有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的金属线,更具体的:步骤2)所用电池片的正面还可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正面金属线(每个正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正面种子层细栅线),各正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且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相邻两个正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正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步骤2)所用电池片的背面还可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背面金属线(每个背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背面种子层细栅线),各背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且各背面金属线的首端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相邻两个背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背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
25.实施例3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光伏叠瓦组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1)铺设光伏面板(如光伏玻璃)和正面胶膜;2)在正面胶膜上铺设带正面金属线的矩形电池片,并使电池片首尾堆叠形成电池串;电池片的首尾方向为电池片的长度方向;堆叠时,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堆叠在前一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且各电池片的正面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正面金属线(每个正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正面种子层细栅线),各正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正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正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伸至正面金属线所在电池片尾端的外侧,且各正面金属线尾端伸出正面金属线所在电池片尾端外侧的长度不大于5mm(优选不大于2mm);各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和/或各电池片的首端背面预设有叠瓦连接用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为长度方向与电池片首尾方向垂直的长条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采用导电胶带(导电双面胶带)、超薄合金材料或表面覆有焊料的超薄金属片;对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进行焊接,使单个电池串中相邻两个电池片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与前一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3)焊接汇流条和电极引出线;4)铺设背面胶膜和光伏背板(可以是背板玻璃);此时,形成待层压的层叠件;5)将层叠件置入层压机进行层压,使层叠件粘合为一个整体;
6)安装接线盒和组件边框。
26.实施例3的步骤2)所用的电池片,其背面还可设有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金属线,更具体的:步骤2)所用电池片的背面还可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背面金属线(每个背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背面种子层细栅线),各背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且各背面金属线的首端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相邻两个背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背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
27.实施例4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光伏叠瓦组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1)铺设光伏面板(如光伏玻璃)和正面胶膜;2)在正面胶膜上铺设带正面金属线的矩形电池片,并使电池片首尾堆叠形成电池串;电池片的首尾方向为电池片的长度方向;堆叠时,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堆叠在前一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且各电池片的正面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正面金属线(每个正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正面种子层细栅线),各正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正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正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各正面金属线的尾端伸至正面金属线所在电池片尾端的外侧,且各正面金属线尾端伸出正面金属线所在电池片尾端外侧的长度不大于5mm(优选不大于2mm);各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和/或各电池片的首端背面预设有叠瓦连接用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为长度方向与电池片首尾方向垂直的长条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片状导电连接材料采用超薄合金材料或表面覆有焊料的超薄金属片;超薄合金材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超薄金属片表面的焊料可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再次熔化并固化;3)焊接汇流条和电极引出线;4)铺设背面胶膜和光伏背板(可以是背板玻璃);此时,形成待层压的层叠件;5)将层叠件置入层压机进行层压,使层叠件粘合为一个整体;层压温度为130~160℃,且层压过程中,超薄合金材料或超薄金属片表面的焊料熔化,并将相邻的两个电池片固接在一起(后一电池片的首端背面与前一电池片的正面金属线尾端通过片状导电连接材料固接在一起);6)安装接线盒和组件边框。
28.实施例4的步骤2)所用的电池片,其背面还可设有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金属线,更具体的:步骤2)所用电池片的背面还可设有多个覆盖在种子层细栅线上且平行排列的背面金属线(每个背面金属线对应配置一个背面种子层细栅线),各背面金属线沿其所在电池片的首尾方向延伸,且各背面金属线的首端与片状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相邻两个背面金属线的间距为1~3mm;背面金属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半圆形等。
29.更具体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各正面金属线的屈服强度不超过120mpa。
30.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的厚度不大于0.1mm。
31.片状导电连接材料的屈服强度不超过120mpa。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