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7146发布日期:2022-11-26 08:25阅读:6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在显示面板的局部设置有透光孔时,该透光孔例如可以用于配合实现感光元件的感光功能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发现,透光孔的设置也不乏会导致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例如存在透光孔位置显示亮度偏高,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因此,如何改善包括透光孔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且保障显示面板的感光功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于在bm层设置有透光孔的情况下,避免显示面板显示效果变差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设置于衬底一侧的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一侧的遮光层;
5.孔组合,包括对应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
6.所述第一开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所述遮光层;
7.所述第二开孔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
8.其中,所述孔组合非对称设计;和/或,
9.与所述第二开孔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非平面结构。
1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有孔组合,孔组合中的第一开孔贯穿遮光层设置,孔组合中的第二开孔设置于第一绝缘层,本技术通过设置孔组合为非对称设计,和/或,设置于第二开孔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为非平面结构,以使得从第一开孔入射的光线照射到第一电极层的表面时,入射光线不会被第一电极层全部反射至第一开孔处出射;也即,通过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非对称设置,以使得至少部分从第一开孔入射的光线会被第二开孔内的第一电极层反射至遮光层靠近第一电极层一侧的表面,并被遮光层吸收,和/或,通过非平面的第一电极层将从第一开孔进入的环境光向不同方向反射,以使得部分光线会被反射至遮光层靠近第一电极层一侧的表面,并被遮光层吸收;从而减少了被第一电极层反射后从第一开孔出射的光线,避免了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3.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1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
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5.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16.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17.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xx’的一种截面图;
18.图3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一种透视图;
19.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一种截面图;
20.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21.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22.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23.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24.图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25.图1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26.图11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
27.图1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bb’的一种截面图;
28.图1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bb’的另一种截面图;
29.图1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bb’的另一种截面图;
30.图15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
31.图1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5中dd’的一种截面图;
32.图17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
33.图1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7中cc’的一种截面图;
34.图1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35.图2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36.图2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37.图2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7中cc’的另一种截面图;
38.图2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7中cc’的另一种截面图;
39.图24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
40.图2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41.图26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
42.图27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
43.图2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组合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44.图2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45.图3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
发明的范围。
47.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48.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49.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5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1.经发明人研究发现,cfot(color filter on tfe,无偏光片技术)类型的显示面板中,常需要在显示面板的局部设置透光孔,以配合光学fod(fingerprint on display,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或环境光传感器等;其中,透光孔包括在bm(black matrix,遮光)层设置的贯穿其膜层厚度的开孔,该开孔的存在会导致其下方膜层中设置的高反射阴极被暴露,因此会导致从开孔入射的光线会被高反射阴极反射后再次从开孔出射,导致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上升,进而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变差。
52.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于在bm层设置有透光孔的情况下,避免显示面板显示效果变差的问题。
53.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xx’的一种截面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一种透视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一种截面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41、设置于衬底41一侧的第一绝缘层42、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远离衬底41一侧的第一电极层43、设置于第一电极层43远离第一绝缘层42一侧的遮光层44;
54.孔组合20,包括对应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
55.第一开孔21沿垂直于衬底41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遮光层44;
56.第二开孔22至少位于第一绝缘层42;
57.其中,孔组合20非对称设计;和/或,
58.与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为非平面结构。
59.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的衬底41、第一绝缘层42、第一电极层43、遮光层44层叠设置,其中遮光层44和第一电极层43之间包括一定厚度的透光区45,该透光区45用于允许光线透过,且不会对光线的出射方向造成影响。
60.此外,如图2示出的,第一绝缘层42具体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子绝缘层424、第二子绝缘层423、平坦化层422和像素界定层421。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驱动电路,其中驱动电路中所包括的驱动晶体管90可被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中,具体地,驱动晶体管90的半导体层可设置于第一子绝缘层424中,驱动晶体管90的栅极可被设置于第二子绝缘层423中,驱动晶体管99的源漏极可被设置于平坦化层422中;发光元件70设置于像素界定层421中,驱动晶体管90与发光元件70电连接,用于控制电信号是否能够向发光元件70传送,以控制发光元件70处于发光状态或是熄灭状态。此外,遮光层44设置有与发光元件70对应的开口,以
用于发光元件70所发出光线的出射,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功能;其中,可将色阻74设置在发光元件70上侧的开口内,以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多样化色彩显示;其中发光元件70包括第一电极71、发光层72和第二电极73,发光层72位于第一电极71和第二电极73之间,第一电极层43包括第一电极71。还需要补充的是,图2中示出的45相当于显示面板100中的封装层,此处示出的可为刚性封装;若此处示出的45由层叠设置的无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无机绝缘层形成时,可为tfe(thin film encapsulastion,薄膜封装)。
61.显示面板100中包括至少一个孔组合20,每一孔组合20均会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这里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具体为,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具有部分交叠面积;也即,一个孔组合20中所包括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两者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上的正投影是需要具有交叠面积的,以便于实现第一开孔21和/或第二开孔22处所设置元器件的功能能够被正常使用,孔组合20中所包括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不能是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上的正投影具有相隔间距的两个开孔。本技术设置第一开孔21在遮光层44中,通过贯穿整个遮光层44的厚度来形成第一开孔21,以使得光线可通过第一开孔21入射/出射;本技术设置第二开孔22位于第一绝缘层42,可选择通过贯穿整个第一绝缘层42来形成第二开孔22,也可选择沿第一绝缘层42远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一绝缘层42来形成第二开孔22。
62.基于上述显示面板100的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每一孔组合20中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为非对称设置;从显示面板100的俯视方向来看,例如当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均为圆形的时候,可设置第一开孔21的圆心210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二开孔22的圆心220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例如当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均为正方形的时候,可设置第一开孔21的中心点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二开孔22的中心点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未图示)。此时,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和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是否相同,只要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两者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现为非完全重叠状态即可。具体地,换一个观测角度来说,以正视本技术说明书附图这一纸面图像的方向来讲,如图4-图6示出的包括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截面图中,第一开孔21在孔组合20这个整体所占用的宽度上,偏向于孔组合20的左侧设置,第二开孔22在孔组合20这个整体所占用的宽度上,偏向于孔组合20的右侧设置;或是说一个孔组合20中的第二开孔22相对于第一开孔21的设置位置向右侧偏移一些;以此设置方式,实现了包括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孔组合20的截面图是一个非对称结构,从而实现了孔组合20非对称设计。
63.如图4-图6示出的实施例,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两者的截面图呈现为非对称设计,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可存在至少部分光线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旁边的遮光层44,并被遮光层44所吸收。具体地,如图5示出的,小箭头示出的反射光线99,是在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对称设计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入射光线在第一电极层表面形成的反射光线99,但是图5中示出的,以正视本技术说明书附图这一纸面图像的方向来讲,本技术将第二开孔22相对设置在了第一开孔21向右偏移部分的位置处,因此,如图5示出,反射光线99对应的入射光线会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44的表面,使得该入射光线形成的反射光线会被遮光层44吸收,从而减少了一条
会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反射光线。同理,本技术将孔组合20非对称设计,能够使得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存在部分会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44、而非反射至第一开孔21处出射,因此减少了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了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4.需要补充的是,由于用于设置孔组合22的位置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孔组合22的设置对显示面板100空间的过度占用,且同时达到降低显示面板反射率的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错位,也即如图5示出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设置方式,以达到上述的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的技术效果,从而避免出现反射光导致的显示面板100反射率恶化的问题,也能够避免对于孔组合22所需占用空间的过度增加。
65.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圆形,且第一开孔21的直径和第二开孔22的直径相同,此时设置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为非对称设计时,即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存在部分和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的区域(以正视本技术说明书附图这一纸面图像的方向来讲,如图5示出的第二开孔22左侧边缘至第一开孔21边缘线的区域、以及第二开孔22右侧边缘至第一开孔21边缘线的区域),第二开孔22与第一开孔21交叠区域的面积减小,因此经第一开孔21向第一电极层43出射的光线不会全部落在第二开孔22内。
66.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以正视本技术说明书附图这一纸面图像的方向来讲,如图4示出的第二开孔22右侧边缘至第一开孔21边缘线的部分,其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会将部分入射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一侧并被其吸收;即,入射至非第二开孔22内的部分光线可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吸收,且入射至与遮光层44对应交叠位置的第二开孔22内的部分光线也可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吸收,从而减少了经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
67.基于上述显示面板100的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6示出的,设置与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为非平面结构,使用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将从第一开孔21进入的环境光的至少部分向其它方向反射(非朝向第一开孔21的方向),相较于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而言,改变了部分第一电极层43对光线的出射方向,从而使得原本被平面第一电极层反射后需要经第一开孔出射的部分光线,会被改变光线的出射方向,使部分光线会被反射至遮光层44靠近的一侧表面,从而被遮光层44吸收,从而减少了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有利于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8.又如图4示出的,若是没有设置第二开孔22,使第一电极层43仍呈现为平面结构的时候,入射光线98会被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但是本技术通过第二开孔22的设置,使得该处对应的第一电极层43呈现为非平面结构,此时,入射光线98会被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靠近的一侧表面,从而被遮光层44吸收;同理,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为非平面结构,可调整部分入射光线的反射方向,从而减少了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有
利于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9.此外,本技术还可同时设置孔组合20中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为非对称设计、与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为非平面结构设置,如此也能够达到上述的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这一技术效果,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70.需要补充的是,本技术之所以能够使用非平面的第一电极层43将从第一开孔21进入的环境光至少部分向非朝向第一开孔21的方向反射,是因为本技术调节了第一电极层43朝向第一开孔21一侧的非平面结构的具体形态;再者,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对入射光线进行反射时,该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等大的,也即,使得入射光被特地设置的这一非平面结构第一电极层43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了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因此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本技术与采用散射粒子来调节光的反射方向的方式的区别在于,本技术是将光向特定方向进行反射的,即第一电极层43对于入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时,是按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样的反射定律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的,也就是光线的反射角会等于其入射角,该处的“特定方向”即指的是光的反射方向对应的反射角等于其入射角;而对于散射粒子来说,仅仅是将光散乱地向不同方向反射,光线的反射方向不具有特定性,散射粒子不一定能够减少入射光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处的光线数量,达不到减弱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整体显示效果的技术效果。
71.还需要补充的是,显示面板100中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第一开孔21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一开孔21可设置在子像素30的旁边,但不与子像素30具有交叠面积。此外,根据需求也可设置第一开孔21与子像素30具有交叠面积,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7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非平面”可以理解为该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存在与衬底41所在平面不平行的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该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不平行,或者,将显示面板100水平放置时,该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与水平面不平行。比如,该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为曲面,或者,该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为斜面,该斜面与衬底4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零。也即,使得第一电极层43包括与衬底41所在平面不平行的部分。
73.还需要补充的是,上述的第一绝缘层42可为显示面板100中的像素界定层,像素界定层可以采用有机材料制成,具体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苯并环丁烯(bcb)、压克力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的有机材料形成。
74.第一电极层43形成于第一绝缘层42远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第一电极层43可采用蒸镀淀积工艺制作,或者,第一电极层43可以采用溅射淀积工艺制作。第一电极层43的制作工序位于第一绝缘层42之后,第一绝缘层42包括界定发光元件的开口,第一电极层43可以覆盖第一绝缘层42的设置开口的位置以及未设置开口的位置,即第一电极层43整面覆盖于第一绝缘层42上。在采用蒸镀淀积工艺时,可以整面蒸镀,而不必采用具有阵列开孔的掩膜版。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包括发光元件时,其相关的制作顺序可为:先制作阳极、然后制作像素界定层、进而制作发光层、再制作第一电极层43等膜层结构。
75.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本技术提出的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呈非平面的形成,是通过对显示面板100中的位于其靠近衬底41一侧的至少部分膜层(如第一绝缘层42)进行具有特定形状结构的设置来实现的,并不需要对第一电极层43的制作工艺进行调整。其中,呈非平面的第一电极层43的部分为相对于第一电极层43中的水平部向朝向衬底41一侧凹陷形成(即呈现为凹陷部);或者,呈非平面的第一电极层43的部分为相对于第一电极层43中的水平部向背离衬底41一侧凹陷形成(即呈现为凸起部)。
76.请继续参照图1-图6,可选地,同一孔组合20中,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77.具体地,如前所述的,本技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中的任一孔组合20,可设置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使得通过第一开孔21入射的环境光能够有至少部分被照射至第二开孔22的表面上;例如第二开孔22处设置有感光元件时,可确保一定会有部分光线被照射至第二开孔22的表面,以实现感光功能。如若第二开孔22处设置有发光元件时,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交叠面积从第一开孔21相对应的位置向显示面板100的外侧进行出射。
78.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7、图8,可选地,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第一侧壁51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二侧壁52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第二夹角α2,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均为锐角,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二夹角α2。
7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由于第二开孔22是挖除第一绝缘层42的至少部分来形成的,因此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均通过第一绝缘层42来形成。
80.如图7示出的,当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形成时,第一侧壁51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之间能够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二侧壁52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之间能够形成第二夹角α2;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均为锐角,且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的夹角度数不同,以使得第一侧壁51的倾斜程度和第二侧壁52的倾斜程度不同。
81.或如图8示出的,当第二开孔22并未贯穿第一绝缘层42,而是挖除第一绝缘层42的部分厚度来形成时,第一侧壁5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所在平面之间能够形成第一夹角α1,该处所述的第一夹角α1指第一侧壁51朝向第一绝缘层42内部的一侧的夹角;第二侧壁52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所在平面之间能够形成第二夹角α2,该处所述的第二夹角α2指第二侧壁52朝向第一绝缘层42内部的一侧的夹角;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均为锐角,且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的夹角度数不同,以使得第一侧壁51的倾斜程度和第二侧壁52的倾斜程度不同。
8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以正视本技术说明书附图这一纸面图像的方向来讲,第二开孔22相对于第一开孔21的设置位置向第一开孔21的右侧偏移后设置,图中示出的入射光线97在出射至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后,被倾斜角度为α1的第一侧壁51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44一侧,以使得反射光线会被遮光层44吸收;但是如果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α5和α2相同的话,如图7示出的,入射光线97将会出射至呈水平面的第一电
极层的表面,并被第一电极层反射至第一开孔21出射。因此,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侧壁51的倾斜程度和第二侧壁52的倾斜程度不同,以使得部分通过第一开孔21照射至第一侧壁51和/或第二侧壁52的光线能够更多地被反射至遮光层44一侧,而非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进行出射,从而可以通过特定倾斜角度的倾斜面使得入射光被第一电极层43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了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83.此外,若是光线的入射角和图示中的α5的余角相近时,如果设置第一夹角α5和第二夹角α2的夹角度数相同的话,也即若是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倾斜程度相同的话,入射光在照射向第一侧壁时,会被第一侧壁表面的第一电极层反射至第二侧壁表面的第一电极层,由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倾斜程度相同,照射向第一侧壁的入射光及经第二侧壁表面的电极层反射后的出射光会具有对称的光路,因此从第一开孔入射的入射光会被第二侧壁表面的电极层再次反射至第一开孔的相同位置出射。基于上述原因,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的倾斜度不同,当入射角和第一夹角的余角相近时,光线照射至第一侧壁51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经第一侧壁51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到达第二侧壁52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经第二侧壁52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再次反射后,反射光线能够被遮光层44遮挡并吸收,使得这一反射光线不会从第一开孔21射出;具体地,由于本技术设置了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的倾斜程度不同,经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一侧壁51表面第一电极层43的光路方向、与被第一侧壁51表面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第二侧壁52表面第一电极层43后再次反射的出射光线的光路方向不对称,因此,该出射光线可不从第一开孔21出射,而是被出射至遮光层44的表面并被吸收,如此能够减少二次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射出的光量,有利于降低面板的反射率。
84.图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1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图9、图10,可选地,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至少第一电极层43背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包括曲面。
85.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背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包括曲面,通过曲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从而可以通过特定曲面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8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第一电极层43所包括的曲面数量,例如一个第二开孔22处可对应设置有1个曲面、2个曲面、甚至更多个曲面,本技术对于第二开孔22处对应设置的曲面的个数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且本技术对于曲面的弯曲程度、曲面的凸起方向均不做限制,任一曲面可为朝向衬底41一侧的方向凸起来形成(如图10示出),也可为朝向遮光层44一侧的方向凸起来形成(如图9示出);也即,本技术提出的在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设置的曲面,可以为凸曲面、也可以为凹曲面、也可为即包括凸曲面又包括凹曲面(凹凸曲面),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87.图11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图1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bb’的一种截面图,图1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bb’的另一种截面图,图1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bb’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图11-图14,可选地,还包括第二绝缘层46,第二绝缘层46位于第一绝缘层42靠近衬底41一侧;
88.孔组合20还包括第三开孔23,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第三开孔23贯穿至少部分第二绝缘层46;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89.第二开孔22的孔径和第三开孔23的孔径不同,第二开孔22的至少一侧侧壁和第三开孔23的至少一侧侧壁连续。
90.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两层绝缘层,如在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绝缘层42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二绝缘层46,此处的第二绝缘层46可为位于第一绝缘层42靠近衬底41的一侧设置;在此结构基础上,本技术可进一步设置孔组合20除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外,还包括第三开孔23,此时设置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三开孔23贯穿整个第二绝缘层46形成(如图11示出),或是第三开孔23从第二绝缘层46背离衬底41一侧的表面朝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二绝缘层46形成(如图12示出),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91.此时,可通过在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第一电极层43,也即,图12-图14所示出的实施例是针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相邻设置的两层绝缘层(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提出的,相比于前述实施例中仅包括一层绝缘层(第一绝缘层42)的设置,实现了在整个绝缘层中(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非平面的第一电极层43的设置,且能够实现第一开孔21和绝缘层中开孔(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的非对称设计。具体地,这里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多个倾斜面,通过具有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如同之前图4所示的原理图原理相同,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相比于纯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来说,能够将更多的入射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靠近衬底41的一侧表面,并被遮光层44吸收,从而减少了入射至第一电极层43的光线又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反射光数量,也即通过设置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能够实现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此外,图12-图14中示出的孔组合20也可以是非对称设计的,如同之前图5所示的原理图原理相同,能够将原本会被第一电极层(多次)反射后又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部分光线,调整为通过第一电极层43反射至遮光层44靠近衬底41的一侧表面,并被遮光层44吸收,相当于可以通过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和/或非对称设计的孔组合20使得入射光能够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92.再者,本技术还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二开孔22的孔径和第三开孔23的孔径不同,例如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及第三开孔2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时,第二开孔22的直径和第三开孔23的直径不同,同时可设置第二开孔22的至少部分侧壁与第三开孔23的部分侧壁是平滑连接的(如图12、图13示出),且可存在第二开孔22的部分侧壁与相应位置第三开孔23的部分侧壁之间不连接(如图14示出);如此设置可以增加侧壁的面积,使得经第一开孔21入射的光线能够更多地照射到侧面上,因此能
够有更多的光线被侧面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进行特定反射,通过特定斜面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将更多的入射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减少了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反射光数量;也即,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93.需要补充的是,请参照图2,本技术图12-图14所示出的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相当于图2中的第一子绝缘层424、第二子绝缘层423。
94.还需要补充的是,如图14所示出的,本技术制作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的孔径不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若是保证该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的一侧侧壁(如图示的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为连续的平滑表面,则必定会导致该平滑表面相对侧的表面呈现为台阶式表面,且会使得该台阶式表面对应形成的第二开孔22的侧壁、第三开孔23的侧壁朝向绝缘层内部一侧的夹角大小,与平滑表面对应的这一侧壁朝向绝缘层内部一侧的夹角大小不同;也即,实现了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所形成的两侧侧壁(一侧侧壁为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一侧侧壁为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具有不同的倾斜程度。如前所述的,本技术设置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这一侧壁的倾斜程度、与对开孔内对侧的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这一侧壁的倾斜程度不同,经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一侧壁51和/或第三侧壁53表面第一电极层43的光路方向、与被其反射至第二侧壁52和/或第四侧壁54表面第一电极层43后再次反射的出射光线的光路方向不对称,因此,该出射光线可不从第一开孔21出射,而是被出射至遮光层44的表面并被吸收,如此能够减少二次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射出的光量,有利于降低面板的反射率。
95.请参照图1、图3、图14,可选地,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第三开孔23包括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第四侧壁54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和第二侧壁5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三侧壁53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96.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在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绝缘层42、第二绝缘层46,显示面板100包括对应设置的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三开孔23贯穿整个第二绝缘层46形成,或是第三开孔23从第二绝缘层46背离衬底41一侧的表面朝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二绝缘层46形成,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若是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时,第三开孔23可包括相对应的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此时可设置第四侧壁54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和第二侧壁5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而第三侧壁53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相当于设置第二侧壁52、第四侧壁54这一侧,第二开孔22比第三开孔23朝向远离开孔内部一侧的孔内空间更大一些。
97.上述结构设置的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倾斜面,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
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98.此外,本技术设置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能够实现第一电极层43在此位置处的非平面结构,如图4所示出的原理相同,相比于纯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来说,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能够将更多的入射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靠近衬底41的一侧表面,并被遮光层44吸收,从而减少了入射至第一电极层43的光线又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反射光数量。再者,设置第三侧壁43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相当于设置第一侧壁51、第三侧壁53非平滑连接,也即如图14示出的,第三侧壁53并不在第一侧壁51的延伸方向上;图14中示出的入射光线96在出射至第二侧壁52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后会被反射至第三侧壁53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而后被二次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若是第三侧壁沿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来设置的话,如图14所示出的,入射光线96在出射至第二侧壁表面的第一电极层后会被反射至第一侧壁延伸表面的第一电极层,而后被第一电极层反射至第一开孔21出射。显然,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侧壁53不在第一侧壁51的延伸方向上,能够使得部分入射光线被反射至遮光层44表面并被吸收、而非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处出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
99.请继续参照图1、图3、图14,可选地,第一侧壁51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三侧壁53与第二绝缘层46的底面形成第三夹角α3,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均为锐角,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的大小不同。
100.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在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绝缘层42、第二绝缘层46,显示面板100包括对应设置的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三开孔23贯穿整个第二绝缘层46形成,或是第三开孔23从第二绝缘层46背离衬底41一侧的表面朝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二绝缘层46形成,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若是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时,第三开孔23可包括相对应的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第一侧壁51所在平面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夹角α1,第三侧壁53所在平面与第二绝缘层46的底面所在平面形成有第三夹角α3,本技术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均为锐角,此时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的大小相同,也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的大小不同,本技术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101.上述结构设置的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倾斜面,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02.再者,若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的大小相同的话,如图14所示出的,入射光线96在出射至第二侧壁表面的第一电极层后会被反射至第三侧壁延伸表面的第一电极层,而后被第一电极层反射至第一开孔出射;但是本技术中设置第一夹角α1小于第三夹角α3时,如图14示出的,入射光线96在出射至第二侧壁52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后会被反射至第
三侧壁53表面的第一电极层43,而后被二次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显然,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侧壁53和第一侧壁51的延伸方向不同,即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的大小不同,能够使得部分入射光线被反射至遮光层44表面并被吸收、而非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处出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
103.此外,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呈现为图14所示出的台阶式设置时,相对应的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也可设置为与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相同的台阶式设置;台阶式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的制作在工艺上更容易实现,有利于降低形成非平面第一电极层43的工艺难度。
104.图15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图1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5中dd’的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15和图16,除了上述图12-图14所提供的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的设置方式外,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也可如图16所示出的实施例进行设置;其中,图16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33的孔径是相同的,例如当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3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圆形的时候,则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3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直径均相同,此时设置孔组合20为非对称设计时,可具体为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33均错位设置,如图16所示出的,以正视本技术说明书附图这一纸面图像的方向来讲,第二开孔22的中心点位于第一开孔21中心点的右侧,第三开孔33的中心点位于第二开孔22中心点的右侧。如此设置,可以通过第一侧壁51的表面、第二侧壁52表面、第三侧壁53的表面、第四侧壁54的表面、以及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之间底面上的表面所形成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对某些入射光线进行多次的反射,经过多次反射后的光线其光线强度会变弱,即便是反射光线最后仍从第一开孔21出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再者,经过多次反射后的光线也可能会被反射至遮光层44的表面并被吸收,从而降低了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有利于降低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也即,相比于入射光线被第一电极层反射后直接从第一开孔再次出射,本技术附图16所示出的实施例,有利于降低从第一开孔21再次出射的反射光数量、且能够降低部分从第一开孔21再次出射的反射光的光线强度,以达到降低显示面板100反射率的技术效果。
105.此外,如图16所示出的实施例,第三开孔23是通过第二绝缘层46形成的,但是在进一步制作第一绝缘层42时,第一绝缘层42会填充部分第三开孔23,也即最终形成的第二开孔22及第三开孔33这一连续的开孔的侧壁,一侧(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是由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形成的,另一侧(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是由第一绝缘层42形成的;这会使得最终形成的第三开孔和第二开孔22是不等大的,因此也能够达到和上述图14所示出实施例同样的技术效果,即,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所形成的两侧侧壁(一侧侧壁为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一侧侧壁为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具有不同的倾斜程度。如前所述的,本技术设置第二侧壁52和第四侧壁54这一侧壁的倾斜程度、与对开孔内对侧的第一侧壁51和第三侧壁53这一侧壁的倾斜程度不同,经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一侧壁51和/或第三侧壁53表面第一电极层43的光路方向、与被其反射至第二侧壁52和/或第四侧壁54表面第一电极层43后再次反射的出射光线的光路方向不对称,因此,该出射光线可不从
第一开孔21出射,而是被出射至遮光层44的表面并被吸收,如此能够减少二次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射出的光量,有利于降低面板的反射率。
106.需要补充的是,在第二绝缘层46中形成第三开孔23时、以及在第一绝缘层42中形成第二开孔22时,可制备这里的第三开孔23的孔径和第二开孔22的孔径相同;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某一侧侧壁出现平滑过渡的情况。
107.再者,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错位设置来达到想要的技术效果,避免了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在工艺制程中需要对位设置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的制程难度,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108.图17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图1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7中cc’的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图14-图18,可选地,还包括第二绝缘层46,第二绝缘层46位于第一绝缘层42靠近衬底41一侧;
109.孔组合20还包括第三开孔23,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第三开孔23贯穿至少部分第二绝缘层46;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110.第二开孔22的孔径和第三开孔23的孔径不同;
111.第二开孔22的至少部分侧壁和第三开孔23的至少部分侧壁相对于衬底41的倾斜程度不同。
112.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两层绝缘层,如在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绝缘层42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二绝缘层46,此处的第二绝缘层46可为位于第一绝缘层42靠近衬底41的一侧设置;在此结构基础上,本技术可进一步设置孔组合20除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外,还包括第三开孔23,此时设置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三开孔23贯穿整个第二绝缘层46形成,或是第三开孔23从第二绝缘层46背离衬底41一侧的表面朝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二绝缘层46形成,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113.此时可设置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具有不同的孔径,例如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圆形时,设置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的半径不同,此时并不限制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之间是否有相交接的侧壁;此时可设置第二开孔22的侧壁具有和第三开孔23的侧壁不同的倾斜程度,也即第二开孔22某一部分侧壁所在平面与衬底4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与第三开孔23相对应部分侧壁所在平面与衬底4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不同(如图18示出的α1和α3大小不同、α2和α4大小不同);当然,也可选择设置夹角大小相同。此种结构下,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倾斜面,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14.此外,本技术设置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具有多种不同倾斜度、不同倾斜方向的表面,以使得用第一开孔21入射的光线能够更多数量地被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进行一次反射、或是多次反射,如前所述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可使得部分入射光
线最终被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或可使得部分光线被多次反射后光线强度变弱,均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0反射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115.请参照图11-图18,可选地,还包括第二绝缘层46,第二绝缘层46位于第一绝缘层42靠近衬底41一侧;
116.孔组合20还包括第三开孔23,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第三开孔23贯穿至少部分第二绝缘层46;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117.第三开孔2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
118.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两层绝缘层,如在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绝缘层42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二绝缘层46,此处的第二绝缘层46可为位于第一绝缘层42靠近衬底41的一侧设置;在此结构基础上,本技术可进一步设置孔组合20除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外,还包括第三开孔23,此时设置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三开孔23贯穿整个第二绝缘层46形成,或是第三开孔23从第二绝缘层46背离衬底41一侧的表面朝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二绝缘层46形成,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119.此时,可设置第三开孔23的孔径小于第二开孔22的孔径,且第三开孔2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相当于设置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形成一种台阶形式,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倾斜面,同样地,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此外,如图14示出的原理相同,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侧壁53不在第一侧壁51的延伸方向上,能够使得部分入射光线被反射至遮光层44表面并被吸收、而非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处出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也即,本技术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20.图1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图19,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平坦层47,平坦层47位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
121.第二开孔22暴露平坦层47。
122.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在,在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41、第一绝缘层42、第一电极层43、遮光层44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平坦层47,该平坦层47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开孔22贯穿整个第一绝缘层42,并正好暴露出平坦层47远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如此设置,仅通过对第一绝缘层42进行刻蚀或其它操作即可实现第二开孔22的形成,或是在制备第一绝缘层42时空出第二开孔22的位置即可,工艺制作上比较简单。
123.通过整个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二开孔22,本技术对于该处第二开孔22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开孔22可包括倾斜面、可包括曲面等,通过在第二开孔22所包括的倾斜面/曲面朝向孔内部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43,这里的第一电极层43会包括相应的倾斜面/
曲面,通过具有倾斜面/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24.图2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图20,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平坦层47,平坦层47位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
125.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且位于至少部分平坦层47。
126.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在,在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41、第一绝缘层42、第一电极层43、遮光层44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平坦层47,该平坦层47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开孔22贯穿整个第一绝缘层42,并进一步沿平坦层47远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平坦层47/全部平坦层47来形成第二开孔22的另一部分。
127.通过在第一绝缘层42、或第一绝缘层42加平坦层47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二开孔22,本技术对于该处第二开孔22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开孔22可包括倾斜面、可包括曲面等,通过在第二开孔22所包括的倾斜面/曲面朝向孔内部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43,这里的第一电极层43会包括相应的倾斜面/曲面,通过具有倾斜面/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28.此外,本技术在贯穿第一绝缘层42后,进一步贯穿至少部分平坦层47来形成第二开孔22,此种结构下,第二开孔22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相比于第二开孔22仅贯穿第一绝缘层22形成会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且其倾斜面的面积也相对较大,通过面积较大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可对更多数量的入射光线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或是对入射光线的多次反射,以达到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或是弱化被第一电极层43多次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的光照强度,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0反射率。
129.图2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图21,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平坦层47,平坦层47位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
130.平坦层47包括第一平坦层471和第二平坦层472,第一平坦层471位于第二平坦层472和衬底41之间;
131.第二开孔22贯穿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平坦层472。
132.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在,在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41、第一绝缘层42、第一电极层43、遮光层44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平坦层47,该平坦层47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平坦层47包括第一平坦层471和第二平坦层472,第一平坦层471位于第二平坦层472和衬底41之间;此时设置在第二开孔22贯穿整个第一绝缘层42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沿第二平坦层472远离衬底41
的一侧表面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第一平坦层471/全部第一平坦层471来形成第二开孔22的另一部分。
133.通过第一绝缘层42加第二平坦层472来形成第二开孔22,相比于仅在第一绝缘层42形成第二开孔22来讲,第二开孔22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积增大了,且其倾斜面的面积也相对增大,通过面积较大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可对更多数量的入射光线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或是对入射光线的多次反射,以达到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或是弱化被第一电极层43多次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的光照强度,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0反射率。此外,本技术对于该处第二开孔22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开孔22可包括倾斜面、可包括曲面等,通过在第二开孔22所包括的倾斜面/曲面朝向孔内部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43,这里的第一电极层43会包括相应的倾斜面/曲面,通过具有倾斜面/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34.图2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7中cc’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17、图22,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平坦层47,平坦层47位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
135.孔组合20还包括第三开孔23,第三开孔23贯穿至少部分平坦层47;
136.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第三开孔23包括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第四侧壁54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和第二侧壁5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三侧壁53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137.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在,在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41、第一绝缘层42、第一电极层43、遮光层44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平坦层47,该平坦层47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此时本技术可设置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基础上,在平坦层47中进一步设置第三开孔23,这里的第三开孔23可为沿平坦层47远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平坦层47/全部平坦层47来形成;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138.此时,第二开孔22可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第三开孔23的对应位置可包括第三侧壁53和第四侧壁54,此时可设置第四侧壁54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和第二侧壁5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而第三侧壁53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相当于设置第二侧壁52、第四侧壁54这一侧,第二开孔22比第三开孔23朝向远离开孔内部一侧的孔内空间更大一些。
139.上述结构设置的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倾斜面,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此外,如图14示出的原理相同,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侧壁53不在第一侧壁51的延伸方向上,能够使得部分入射光线被反射至遮光层44表面并被吸收、而非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处出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也即,本技术通过特定结构的
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40.图2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7中cc’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17、图23,在此结构设置的基础上,可选地,第一侧壁51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三侧壁53与平坦层47的底面形成第三夹角α3,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均为锐角,第三夹角α3等于第一夹角α1。具体地,即可设置第一侧壁51所在平面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夹角α1,第三侧壁53所在平面与平坦层47的底面所在平面形成有第三夹角α3,其中,第一夹角α1和第三夹角α3均为锐角,并可选择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的大小相同;此外,也可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的大小不同,本技术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通过位于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进行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即可。
141.总的来讲,本技术设置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具有多种不同倾斜度、不同倾斜方向的表面,以使得用第一开孔21入射的光线能够更多数量地被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进行一次反射、或是多次反射,如前所述的,非平面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可使得部分入射光线最终被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或可使得部分光线被多次反射后光线强度变弱,均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0反射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142.请参照图1、图3、图17、图22、图23,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平坦层47,平坦层47位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
143.孔组合20还包括第三开孔23,第三开孔23贯穿至少部分平坦层47;
144.第三开孔23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145.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在,在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41、第一绝缘层42、第一电极层43、遮光层44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平坦层47,该平坦层47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42和衬底41之间,此时本技术可设置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基础上,在平坦层47中进一步设置第三开孔23,这里的第三开孔23可为沿平坦层47远离衬底41的一侧表面向衬底41一侧挖除部分平坦层47/全部平坦层47来形成;并使得第二开孔22和第三开孔23连通。
146.此时,可设置第三开孔23的孔径小于第二开孔22的孔径,且第三开孔23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相当于设置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朝向开孔的内部形成的第一电极层43形成一种台阶形式,第一电极层43相对于衬底41所在平面可存在倾斜面,同样地,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再者,设置第一侧壁51的延伸方向和第三侧壁53的延伸方向不同,能够如图14所示出的原理相同地,将更多的入射光线通过该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47.请参照图1、图3以及图4-图23,可选地,第一开孔21具有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称轴61,第二开孔22具有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对称轴62,第一对称轴61和第二对称轴62不交叠。
148.具体地,本技术提出的孔组合20非对称设计,其具体设置方式可为,当第一开孔21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中的对称轴(第一对称轴61)和第二开孔2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中的对称轴(第二对称轴62)平行时,第一对称轴61和第二对称轴62不交叠;这里,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孔径是否相同,只要设置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分别的对称轴之间包括一定的间距即可。如图5所示出的原理相同地,通过设置孔组合20非对称设计,使得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可存在至少部分光线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旁边的遮光层44,并被遮光层44所吸收,而非被通过两次反射后又从第一开孔21出射,因此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不会全部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出射,也即减少、甚至能够消除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弱化了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49.请参照图1、图3以及图4-图23,可选地,第一开孔21的孔径和第二开孔22的孔径相同。
150.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任一孔组合20,可设置其中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直径均相同,例如当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均为圆形的时候,可设置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相同,此时,可选择设置第一开孔21的圆心210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二开孔22的圆心220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以保证孔组合20中的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呈现为非对称设计;和/或,也可选择设置第二开孔22内对应的第一电极层43为非平面;使得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可存在至少部分光线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旁边的遮光层44,并被遮光层44所吸收,因此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不会全部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出射,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弱化了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51.请参照图1、图3以及图4-图23,可选地,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边缘、与靠近其一侧的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边缘之间包括第一间距d,第一开孔21的半径为r;d≤0.3154r。
152.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括不交叠的部分,此时,存在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边缘、与靠近其一侧的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边缘之间包括第一间距d。
153.例如在设置第一开孔21的直径和第二开孔22的直径相同时,以其半径为r,第一间距为d,取其中一个圆心与交点连线,并从交点作中垂线,如图所示;设张角为θ,则有cosθ=d/2r,张角2θ对应饼形面积为s=r^2θ;减去三角形面积可得两圆交错面积为s=2r^2θ-drsinθ,它决定透过率大小;错开距离增大,减反效果提升的同时透过率会出现下降,t%=s/πr2;以现行透光孔标准1.25%,最低可接受1%,即可接受范围为t%≥80%;代入可求解
得到:d≤0.3154r。
154.可选地,第一开孔21的孔径小于第二开孔22的孔径。
155.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任一孔组合20,可设置其中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直径不同,例如当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均为圆形的时候,可设置第一开孔21的直径小于第二开孔22的直径;此时,可选择设置第一开孔21的圆心210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二开孔22的圆心220在衬底4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以保证孔组合20呈现为非对称设计;和/或,也可选择设置第二开孔22内对应的第一电极层43为非平面;以此,使得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可存在至少部分光线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旁边的遮光层44,并被遮光层44所吸收,因此从第一开孔21入射至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的第一电极层43表面的光线不会全部被反射至第一开孔21出射,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弱化了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56.图24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请结合前述的截面图参照图24,可选地,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157.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任一孔组合20,可设置其中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的直径不同,例如当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均为圆形的时候,可设置第一开孔21的直径小于第二开孔22的直径;此时,还可进一步设置第一开孔21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从第一开孔21入射的环境光会打在第二开孔22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的表面,此时例如可设置第一电极层43接收入射环境光的表面包括非平面,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58.请参照图1、图3和图7,可选地,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第一侧壁51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一夹角α1的角度数为α1,20
°
≤α1≤40
°

15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第二开孔22的第一侧壁51所在平面与第一绝缘层42的底面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1,其角度数的取值范围在20
°‑
40
°
(包括原点值),以使得第一侧壁51具有一定的倾斜程度,又不会倾斜程度过大;且第一夹角α1的取值在该范围内还能够使得第一侧壁51的面积足够大,角度过大的话会使得第一侧壁51的面积相对减小,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60.图2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25,可选地,第二开孔22包括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相接;
161.第二侧壁5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的几何中心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第一侧。
162.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第二开孔22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呈现为非平面的设计方式为,第二开孔22包括的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直接相接,中间不通过其它的平面实现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的连接,此时第二开孔22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会包括至少两个相接的倾斜面,本技术设置第二开孔22的几何中心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孔21的几何中心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第一侧时,第二侧壁52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22的几何中心在衬底4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第一侧,以使得第一侧壁51表面所设置的第一电极层43能够将更多的入射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避免出现反射光导致的显示面板100反射率恶化的问题。
163.也即,通过上述设置,也能够实现通过特定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64.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25,可选地,在第二开孔22内,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之间形成第四夹角,第四夹角的角度数为α4,90
°
<α4<180
°

165.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第二开孔22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呈现为非平面的设计方式为,第二开孔22包括的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直接相接,中间不通过其它的平面实现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的连接,此时第二开孔22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43会包括至少两个相接的倾斜面;本技术通过限定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之间形成第四夹角,且第四夹角的取值范围在90
°‑
180
°
(不包括原点值)之间,能够使得第一电极层43在此处的倾斜面的面积相对比较大,角度过大的话会使得第一侧壁51的面积相对减小,通过具有更大面积倾斜面的第一电极层43实现对于经第一开孔21入射光线的特定反射,将部分光线反射至遮光层44并被其吸收,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结构的第一电极层43使得入射光被进行特定方向的反射,实现对于环境光线的定制化方向的反射,从而能够减少被第一电极层43反射后从第一开孔21出射的光线数量,弱化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66.图26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图27所示为本技术图1中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透视图,图2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组合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组合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6-图29;除了上文中示例出的孔组合20中的开孔为圆形的实施例之外,孔组合20中的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的俯视图也可为图26、图27示出的正方形,且可设置第二开孔22的孔径大于第一开孔21的孔径、且第三开孔23的孔径大于第二开孔23的孔径。也即,本技术对于孔组合20中所包括开孔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各个开孔之间的设置方式也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167.此外,图28、图29示出了孔组合20中包括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和第四开孔24的实施例,其中第四开孔24可通过第三绝缘层48所在膜层位置来形成,且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2、第三开孔23和第四开孔24之间的具体设置位置也可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168.图3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29参照图30,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
100,显示面板100为本技术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16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170.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7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有孔组合,孔组合中的第一开孔贯穿遮光层设置,孔组合中的第二开孔设置于第一绝缘层,本技术通过设置孔组合为非对称设计,和/或,设置于第二开孔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层为非平面结构,以使得从第一开孔入射的光线照射到第一电极层的表面时,入射光线不会被第一电极层全部反射至第一开孔处出射;也即,通过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非对称设置,以使得至少部分从第一开孔入射的光线会被第二开孔内的第一电极层反射至遮光层靠近第一电极层一侧的表面,并被遮光层吸收,和/或,通过非平面的第一电极层将从第一开孔进入的环境光向不同方向反射,以使得部分光线会被反射至遮光层靠近第一电极层一侧的表面,并被遮光层吸收;从而减少了被第一电极层反射后从第一开孔出射的光线,避免了反射光线对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72.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