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5335发布日期:2022-09-14 14:0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动力单体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新能源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具有污染小、可再生等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通常,新能源的储备及利用是通过动力单体电池包来实现的。每一个单体电池包是由多个电池模组组成,每个电池模组由多个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近年来,为了提高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动力单体电池包的单体电池一般采用方形铝壳大电芯,此类单体电池的特点是厚度较厚、高度较高,整体尺寸较大。而市场上对高倍率运行电化学储能系统保持需求,高倍率运行对单体电池单体的要求较高,运行过程中发热严重,特别是采用方形铝壳大电芯的情况下,控制单体电池在运行中的温升及发热均衡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3.传统储能电池包通常采用在电池模组底部增加散热板换热的散热方式,该方式一般用于低倍率运行、发热较少的电化学储能产品上。方形铝壳大电芯在高倍率运行工况下上下部温差较大,单体电池的温度一致性无法保证,电池模组和单体电池包的温度一致性也更难控制,极大影响储能产品整体的运行寿命。
4.中国专利cn114583326a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其是通过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置底液冷板,底部作为电池模组的主要散热面,底液冷板与每个单体电池的底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通过在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侧液冷板,侧液冷板与每个单体电池的一个大面密切接触,可带走电池模组运行过程的部分热量;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均为一体板,各自的冷却通道为一体型流道,且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
5.上述专利方案中的液冷板结构虽然可以自我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但液冷板中的流道为一体型流道,即在液冷板中仅设置了一条循环盘绕式流道,这样的流道设置受制于流道宽度限制,整个流道的流量较小,导致液冷板换热效率较低,而单体电池在充放电时,单体电池大面上的温度较高,而上述专利中单体电池大面与大面之间的侧液冷板,由于采用一条循环流动的流道结构,导致其对单体电池的大面换热效率低,而电池模组由是由多个单体电池排布,这就造成上述结构的液冷板对应的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得不到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可以在提高液冷板对电池模组换热效率的同时保证电池模组换热一致性。
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单体电池,还包括底液冷板和侧液冷板组件;所述底液冷板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单体电池的底面相接触;所述侧液冷板组件包括侧液冷板,其竖直设置
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单体电池的一个大面相接触;所述侧液冷板内部具有流道腔室,流道腔室内沿其宽度方向上等间距设置有多条第一直形流道,流道腔室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直形流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液腔室和第一出液腔室,所述侧液冷板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及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与第一进液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腔室相连通;所述侧液冷板组件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设置有若干个,沿侧液冷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在流道腔室内,各所述调节阀与第一直形流道之间形成一定开合角度,各所述调节阀沿侧液冷板水流方向其开合角度依次递增。
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调节阀包括阀杆及阀片,所述阀杆竖直设置在流道腔室内并穿过第一直形流道,阀片在阀杆竖直方向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各所述阀片相互对齐,各所述阀片分别位于相邻两条第一直形流道之间,阀片与流道腔室内壁形成一定开合角度。
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液冷板组件还包括用于对调节阀开合角度大小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传动带、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所述调节阀还包括传动轮,所述阀杆转动设置在流道腔室内,阀杆顶端延伸出侧液冷板顶面并与传动轮固定连接,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分别位于侧液冷板长度方向两端,传动带分别与各所述传动轮传动连接,传动带为柔性材质,传动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及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缠绕连接;相邻两个侧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及第一出液口方向相反。
10.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液冷板组件还包括用于对调节阀开合角度大小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传动带、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张紧轮及第二张紧轮,所述调节阀还包括传动轮,所述阀杆转动设置在流道腔室内,阀杆顶端延伸出侧液冷板顶面并与传动轮固定连接,各所述侧液冷板上对应的传动带之间顺次连接,传动带分别与各所述传动轮传动连接,传动带为柔性材质,相邻两条传动带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张紧轮及第二张紧轮进行张紧连接,第一电机输出轴与传动带串联形成的整体首端进行缠绕连接,第二电机输出轴与传动带串联形成的整体末端进行缠绕连接;相邻两个侧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及第一出液口方向相反。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侧液冷板顶面固定设置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与侧液冷板之间设置有供传动带穿过的导向件。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侧液冷板组件设置有两组,其中,两块侧液冷板上下对称设置在单体电池大面之间。
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水路组件,所述水路组件包括第一进液主管、第一出液主管、第二进液主管及第二出液主管,第一进液主管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一进液支管,第一出液主管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一出液支管,第二进液主管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二进液支管,第二出液主管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二出液支管;所述第一进液主管及第一出液主管水平位于侧液板长度方向一端,第二进液主管及第二出液主管水平位于侧液板长度方向另一端,单体电池两侧大面上部的两块侧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分别与第一进液支管及第一出液支管相连接,单体电池两侧大面上部的两块侧液冷板上的第一出液口分别与第二出液支管及第二进液支管相连接,单体电池两侧大
面下部的两块侧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分别与第一出液支管及第一进液支管相连接,单体电池两侧大面下部的两块侧液冷板上的第一出液口分别与第二进液支管及第二出液支管相连接。
14.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进液总管及出液总管,所述进液总管分别与第一进液主管及第二进液主管并联,所述出液总管分别与第一出液主管及第二出液主管并联,底液冷板在电池模组底面等面积设置有若干块,各所述底液冷板上均设置有第二进液口及第二出液口,所述进液总管与各个第二进液口并联,所述出液总管与各个第二出液口并联。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底液冷板内中部设置有两个彼此隔开且又相互连通的第二出液腔室,第二出液口与两个第二出液腔室并联,两个第二出液腔室相向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二出液腔室相连通的第二进液腔室,第二进液口与两个第二进液腔室并联,第二出液腔室及第二进液腔室内沿其流动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第二直形流道。
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张紧轮及第二张紧轮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用于和安装电池模组的箱体进行固定。
17.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公开的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通过在单体电池大面与大面之间设置侧液冷板,侧液冷板内的流道腔室内等间距设置多条第一直形流道,同时设置与流道腔室相连通的第一进液腔室,一方面,可以使进入到多条第一直形流道内的冷却液流量一致,可以实现对单体电池大面竖直方向均温换热,另一方面,多条流道内同步通入冷却液,可以使单体电池大面各个区域同步进行散热,提高单体电池大面上单位面积的换热效率;通过在流道腔室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若干个调节阀,各调节阀与直形流道之间形成一定开合角度,同时使各调节阀沿侧液冷板水流方向其开合角度依次递增,可以使流道腔室被分割为若干腔室段,使远离进液口的调节阀开合角度逐渐增大,由此可以使各个腔室段内的流量沿冷却液流动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使越靠近出水端的冷却液流速越快,进而带走更多的热量,由此保证侧液冷板在长度方向对电池模组换热一致性;(2)通过设置调节组件,可以同步调节所有侧液冷板中的调节阀的开合角度,根据工况不同,自适应调节液冷流量,根据需要增大或降低液冷流量,形成液冷精细调节;(3)通过在单体电池大面之间上下设置侧液冷板,可以实现对单体电池大面上下区域分别进行液冷换热,提高液冷板对单体电池表面的换热效率,同时缩小单体电池表面的温度差;(4)通过设置水路组件,使单体电池两侧大面上的所有侧液冷板进出水方向均相反,可以对单体电池进行表面温差互补,使多个单体电池之间以及每个单体电池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5)底液冷板设置多块,可以分段对电池模组底部进行换热,提高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通过底液冷板内设置两组第二出液腔室及两组第二进液腔室,第二出液口与两个第二出液腔室并联,第二进液口与两个第二进液腔室并联,可以实现底液冷板内的冷却液双向流通,减小整个电池模组温度差。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底液冷板及侧液冷板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侧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侧液冷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调节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4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1中c处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2中d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发明公开的底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1、单体电池;2、底液冷板;3、侧液冷板;31、流道腔室;311、第一直形流道;32、第一进液腔室;33、第一出液腔室;34、第一进液口;35、第一出液口;4、调节阀;41、阀杆;42、阀片;43、传动轮;5、调节组件;51、传动带;52、第一电机;53、第二电机;54、第一张紧轮;55、第二张紧轮;36、安装盖;37、导向件;6、水路组件;61、第一进液主管;62、第一出液主管;63、第二进液主管;64、第二出液主管;611、第一进液支管;621、第一出液支管;631、第二进液支管;641、第二出液支管;65、进液总管;66、出液总管;21、第二进液口;22、第二出液口;23、第二出液腔室;24、第二进液腔室;20、第二直形流道;56、安装盒。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所示,结合图2-5,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集成液冷板组件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多个单体电池1沿厚度及宽度方向进行排布,即单体电池1厚度方向大面与大面相连接,宽度方向侧面与侧面相贴合,上述单体电池1排布形成一定尺寸的电池模组。
22.为了实现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本实施例在电池模组上设置了底液冷板2和侧液冷板组件。
23.底液冷板2水平设置在电池模组的底部,与每个单体电池1的底面相接触,来实现对单体电池1底面进行换热。
24.侧液冷板组件包括侧液冷板3,其竖直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中间,与每个单体电池1的一个大面相接触;具体而言,侧液冷板3是设置在相邻两个单体电池1大面与大面之间,来
实现对单体电池1大面进行换热。
25.由于电池模组由多个单体电池1排布组成,每个侧液冷板3两侧对应多个单体电池1,通常情况下,侧液冷板3具有一定长度,来与电池模组长度进行匹配。侧液冷板3通水后,沿长度方向流动,越往后温度越低,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液冷板内设置一体型内循环流道,相邻两根流道的流道方向设置为一进一出关系。这种液冷板设置因流道为单条结构,冷却液在流道内流动存在流量小,换热效率低的问题,虽然也可以实现均衡流道内冷却液温度,但液冷板整体换热效率较低,在单体电池1在充放电时,单体电池1大面上的温度较高。
26.为此,本实施例对现有的侧液冷板3进行了结构改进,来解决上述问题。
27.具体的,侧液冷板3内部具有流道腔室31,流道腔室31内沿其宽度方向上等间距设置有多条第一直形流道311,流道腔室31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直形流道311相连通的第一进液腔室32和第一出液腔室33,侧液冷板3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34及第一出液口35,第一进液口34与第一进液腔室32相连通,第一进液口34与第一出液腔室33相连通;由此设置,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口34进入到第一进液腔室32内,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腔室32流入到流道腔室31内,并在各个第一直形流道311中平均分配。这种结构设置,可以使进入到多条第一直形流道311内的冷却液流量一致,可以对实现单体电池1大面竖直方向均温换热,另一方面,多条流道内同步通入冷却液,冷却液通入量增大,可以使单体电池1大面各个区域同步进行散热,提高单体电池1大面上单位面积的换热效率。
28.由于流道腔室31内的冷却液在沿水流方向流动时,温度会逐渐升高,导致单体电池1的温度一致性差。为此,本实施例在侧液冷板组件上还设置了调节阀4,来解决温差一致性差的问题。
29.具体的,调节阀4设置有若干个,沿侧液冷板3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在流道腔室31内,各调节阀4与第一直形流道311之间形成一定开合角度,各调节阀4沿侧液冷板3水流方向其开合角度依次递增。在本实施例中,在流道腔室31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调节阀4,可以使流道腔室31被分割为若干腔室段,每个腔室段可以对应一个单体电池1,也可以对应多个单体电池1,使远离进液口的调节阀4开合角度逐渐增大,由此可以使各个腔室段内的流量沿冷却液流动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使越靠近出水端的冷却液流速越快,进而带走更多的热量,由此保证侧液冷板3在长度方向对电池模组换热一致性。
30.作为一些较佳实施例,参照附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阀4包括阀杆41及阀片42,阀杆41竖直设置在流道腔室31内并穿过直形流道,阀片42在阀杆41竖直方向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各阀片42相互对齐,各阀片42分别位于相邻两条第一直形流道之间,阀片42与流道腔室31内壁形成一定开合角度。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阀杆41是固定在流道腔室31内,阀片42不随阀杆41转动,从而使各个调节阀4与流道腔室31形成固定的开合角,进而使通入侧液冷板3内的冷却液始终安装一定的流量在各个腔室段内流动。
31.由于在不同环境下,电池模组所需要的换热工况不一样,例如高温天气,就需要侧液冷板3流量更高,低温天气就需要侧液冷板3流量稍微低一些,由于侧液冷板3内各个调节阀4初始时和流道腔室31保持固定的开合角度。无法整体上增大侧液冷板3流量,如果通过第一进液口34增大通水压力,会被调节阀4上的阀片42予以阻挡,降低了侧液冷板3通水的能力。
32.为此,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成了第一种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2、3及
7所示,侧液冷板组件还包括用于对调节阀4进行开合角度大小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5,调节组件5包括传动带51、第一电机52及第二电机53,调节阀4还包括传动轮43,阀杆41转动设置在流道腔室31内,阀杆41顶端延伸出侧液冷板3顶面并与传动轮43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阀杆41是转动设置在流道腔室31内,但各个阀杆41上的阀片42在初始状态下沿水流方向与流道腔室31所呈的开合角度依然是逐渐增大。
33.第一电机52及第二电机53分别位于侧液冷板3长度方向两端,传动带51分别与各所述传动轮43传动连接,传动带51为柔性材质,传动带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机52的输出轴及第二电机53的输出轴缠绕连接。当需要整体调大侧液冷板3内所有调节阀4的开合角度时,通过第一电机52转动一定角度,带动传动带51对各个调节阀4上的传动轮43转动,从而使侧液冷板3内的所有阀杆41均调节一定角度,使阀杆41上的阀片42与流道腔室31所呈的开合角度同步调大,增大侧液冷板3冷却液流量,从而提高侧液冷板3对电池模组的换热效率。在传动带51传动过程中,第二电机53上缠绕的传动带51会释放,同理,当需要整体调小侧液冷板3内所有调节阀4的开合角度时,通过第二电机53转动一定角度,在传动带51传动过程中,第一电机52上缠绕的传动带51会释放。由此一来,可以降低侧液冷板3冷却液流量,从而降低侧液冷板3对电池模组的换热效率。
34.由此设置,可以同步对调节阀4的开合角度进行调节,根据工况不同,自适应调节液冷流量,根据需要增大或降低液冷流量,形成液冷精细调节。
35.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侧液冷板3两端均设置第一电机52和第二电机53,可以独立对相应的侧液冷板3进行流道的调节,并根据电池模组使用过程中,按电池模组表面温度分部区域来调节,从而形成液冷精细化调节。相邻两个侧液冷板3上的第一进液口34及第一出液口35方向相反。由此设置,每个单体电池1两侧的侧液冷板3上冷却液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一来,可以对单体电池1进行表面温差互补,使多个单体电池1之间温度趋于一致,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
36.上述针对调节阀4开合角度的调节是通过在每个侧液冷板3上均设置调节组件5,由于调节组件5数量较多,调节起来较为麻烦,同时也会因电机转角不一致,导致侧液冷板3上的流量存在差异,从而增大单体电池1之间温度差。
37.为此,本发明提出了第二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和第一种实施方式区别在于调节组件5的结构,具体的,调节组件5包括传动带51、第一电机52、第二电机53、第一张紧轮54及第二张紧轮55,调节阀4还包括传动轮43,阀杆41转动设置在流道腔室31内,阀杆41顶端延伸出侧液冷板3顶面并与传动轮43固定连接,各侧液冷板3上对应的传动带51之间顺次连接,传动带51分别与各所述传动轮43传动连接,传动带51为柔性材质,相邻两条传动带5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张紧轮54及第二张紧轮55进行张紧连接,第一电机52输出轴与传动带51串联形成的整体首端进行缠绕连接,第二电机53输出轴与传动带51串联形成的整体末端进行缠绕连接。
38.由此设置,各个侧液冷板3对应的传动带51顺次串联,并通过第一张紧轮54及第二张紧轮55进行张紧,通过第一电机52及第二电机53对接续的传动带51首端和末端实施缠绕连接,可以通过电机的转动,来带动所有侧液冷板3内的所有调节阀4进行开合角度的调大或调小,可以实现所有侧液板流量调节一致,从而使各个侧液板换热效率一致,避免侧液冷板3上流量存在差异,进而降低电池模组温度差。
39.在该实施例中,相邻两个侧液冷板3上的第一进液口34及第一出液口35方向相反。由此设置,可以所有的侧液冷板3通过传动带51相互串联,使所有的侧液冷板3水流方向与传动带51传动方向一致,且开合角度朝向一致。
40.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附图8所示,侧液冷板3顶面固定设置有安装盖36,安装盖36与侧液冷板3之间设置有供传动带51穿过的导向件37。由此设置,可以对柔性材质的传动带51进行定位,避免传动带51与传动轮43发生咬合松动现象,保证传动带51与所有调节阀4上的传动轮43稳定连接。
41.在上述两个实施例的基础上,侧液冷板组件设置有两组,其中,两块侧液冷板3上下对称设置在单体电池1大面之间。由此设置,可以实现对单体电池1大面上下区域分别进行液冷换热,提高液冷板对单体电池1表面的换热效率,同时缩小单体电池1表面的温度差。
42.另外,单体电池1在充放电时,电池上部温度要大于下部温度,通过在单体单体大面上下侧分别对称设置侧液冷板组件,可以将上下设置侧液冷板3流量进行差异化调节,保证上部侧液冷板3的流量大于下部侧液冷板3的流量,从而在节省能耗的同时,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可靠换热。
43.为了实现对所有的侧液冷板3进行通入冷却水,本实施例还设置了水路组件6,具体的,参照附图1、2、3、9及10所示,水路组件6包括第一进液主管61、第一出液主管62、第二进液主管63及第二出液主管64,第一进液主管61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一进液支管611,第一出液主管62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一出液支管621,第二进液主管63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二进液支管631,第二出液主管64表面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二出液支管641。
44.第一进液主管61及第一出液主管62水平位于侧液板长度方向一端,第二进液主管63及第二出液主管64水平位于侧液板长度方向另一端,单体电池1两侧大面上部的两块侧液冷板3上的第一进液口34分别与第一进液支管611及第一出液支管621相连接,单体电池1两侧大面上部的两块侧液冷板3上的第一出液口35分别与第二出液支管641及第二进液支管631相连接,单体电池1两侧大面下部的两块侧液冷板3上的第一进液口34分别与第一出液支管621及第一进液支管611相连接,单体电池1两侧大面下部的两块侧液冷板3上的第一出液口35分别与第二进液支管631及第二出液支管641相连接。
45.由此设置,可以实现单体电池1两侧大面上的所有侧液冷板3进出水方向均相反,具体的,单体电池1上下部的侧液冷板3水流方向相反,单体电池1两侧的侧液冷板3水流方向相反,一个单体电池1厚度方向两侧的四块侧液冷板3方向均相反。由此可以对单体电池1进行上下表面、左右表面温差互补,使多个单体电池1之间以及每个单体电池1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提高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
4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液总管65及出液总管66,进液总管65分别与第一进液主管61及第二进液主管63并联,出液总管66分别与第一出液主管62及第二出液主管64并联,通过进液总管65和第一进液主管61及第二进液主管63并联,可以实现第一进液主管61及第二进液主管63通入的冷却水流量一致,进而保证所有的侧液冷板3通入的冷却液流量一致,进而使得所有的侧液冷板3换热效率一致,同时在调节阀4的设置下,可以保证侧液冷板3对应的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另外,在侧液冷板3双向水流作用下,可以进一步对单体电池1表面进行温差互补,使多个单体电池1之间以及每个单体电池1的上下部温度趋于一致,提高
电池模组整体温度均衡。
47.底液冷板2在电池模组底面等面积设置有若干块,各底液冷板2上均设置有第二进液口21及第二出液口22,由此设置,底液冷板2设置多块,可以分段对电池模组底部进行换热,提高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液总管与各个第二进液口21并联,出液总管66与各个第二出液口22并联,可以实现侧液冷板3和底液冷板2水路并联,方便在整个电池模组上布置水路,简化水路复杂程度。
48.在本实施例中,参照附图11所示,底液冷板2内中部设置有两个彼此隔开且又相互连通的第二出液腔室23,第二出液口22与两个第二出液腔室23并联,两个第二出液腔室23相向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二出液腔室23相连通的第二进液腔室24,第二进液口21与两个第二进液腔室24并联,第二出液腔室23及第二进液腔室24内沿其流动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第二直形流道20。
49.由此设置,通过底液冷板2内设置两组第二出液腔室23及两组第二进液腔室24,第二出液口22与两个第二出液腔室23并联,第二进液口21与两个第二进液腔室24并联,可以实现底液冷板2内的冷却液双向流通,减小整个电池模组温度差。
50.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5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电机52、第二电机53、第一张紧轮54及第二张紧轮55的安装盒56,安装盒56用于和安装电池模组的箱体进行固定。由此设置,可以实现调节组件5结构稳定。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