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660145发布日期:2022-12-23 23:13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2.显示设备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有些信息不能完全展示给全部人员进行观看,此时需要对显示设备所显示出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而如何实现显示设备的加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能够实现信息加密传递。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以及发光器件层,发光器件层设置于衬底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一视场角下,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效果相同。
5.第一发光单元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单元被配置为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发光,在显示第二图像信息时关闭。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中至少部分膜层背离衬底的表面相对衬底所在平面倾斜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层以及位于第一发光层朝向衬底一侧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具有背离衬底的第一表面;
8.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发光层以及位于第二发光层朝向衬底一侧的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具有背离衬底的第二表面;
9.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交。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与衬底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α≤60
°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层,第一发光层包括第一发光材料,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发光层,第二发光层包括第二发光材料;
13.第一发光材料的发光峰与第二发光材料的发光峰不同,和/或,第一发光材料的半峰宽与第二发光材料的半峰宽不同。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视场角与衬底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
°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视场角下,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效果不同,第二视场角与衬底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小于或等于60
°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共同构成第一预设图案;和/或,
17.多个第二发光单元阵列分布,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单元被配置为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关闭。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
1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显示方法包括:
20.获取图像信息;
21.当图像信息为第一图像信息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第一发光单元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以使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二视场角下突出于第一发光单元显示。
2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图像信息之后,包括:
23.当图像信息为第二图像信息时,控制第二发光单元关闭。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共同形成第一预设图案,第一预设图案与第一图像信息相同;
25.在当图像信息为第一图像信息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的步骤中,控制全部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使全部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二视场角下显示第一图像信息。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发光单元阵列排布;
27.在当图像信息为第一图像信息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的步骤中,控制部分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部分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通过将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设置成具有不同发光特性变化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视场角下和第二视场角下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画面信息,并且能够在第二视场角下能够显示出第一图像信息。在不需要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加密显示,有利于加密信息的传递。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中区域q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图1中区域p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图2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图3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
3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
39.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4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42.标记说明:
43.1、衬底;
44.2、发光器件层;21、第一发光单元;211、第一发光层;212、第一电极;2121、第一表面;22、第二发光单元;221、第二发光层;222、第二电极;2221、第二表面;23、第三发光单元;24、第三电极;
45.3、阵列层;
46.fov1、第一视场角;fov2、第二视场角;
47.a1、第一像素单元;a2、第二像素单元;
48.p1、第一预设图案;
49.z、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技术,而不是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更好的理解。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2.显示面板时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如何利用显示面板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目前的研究中。研发人员开发出了多种手段,比如通过设计不同的材料能够在不同温度(高低温)、溶剂(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光照(日光/uv-光)等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显示信息。
53.但是这些方案都存在着需要外界环境变化才能传递信息的弊端,因此如何在不依赖外界条件的前提下便可以实现加密信息的读取,成为了现在的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以及技术方向。
5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以及发光器件层2,发光器件层2设置于衬底1的一侧,发光器件层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相同。
55.第一发光单元21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被配置为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发光,在显示第二图像信息时关闭。
56.衬底1可为刚性衬底,例如可以采用玻璃等材料制成。或者,衬底1可为柔性衬底,
例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透光材料制成。发光器件层2位于衬底1的一侧,发光器件层2包括多种类型的发光单元,其中多个发光单元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并且多个发光单元相互配合发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显示出特定图像画面。
57.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对于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颜色,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相同。视场角又称为视场,即表示观看的视野。第一视场角fov1与衬底1所在平面的夹角通常决定了视野的具体位置,而第一视场角fov1的大小通常决定了视野范围。
58.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相同”指的是,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特性相同。具体地说,发光特性包括但不限于颜色或亮度。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当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均发光时,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所发出光的颜色相同,即两者所发出光的波长对应相同;或者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且在外接电流电压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发出相同亮度的光线。示例性地,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均能够发出绿色光。
59.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可以仅颜色和亮度中的一者保持一致,也可以颜色和亮度两者均保持一致,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60.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相同,因此使用者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会得到与传统显示面板相同的显示画面,即使用者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观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会与使用其他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相同或相近。
61.第一发光单元21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其中发光特性变化率包括但不限于发光颜色或发光亮度的变化率。通常情况下,发光单元所发出光线的特性会随着视场角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62.示例性地,当第一发光单元21在垂直视角下能够发出绿色光时,在使用者垂直观测显示面板时,第一发光单元21会给使用者提供较大亮度的绿色光;当使用者相对倾斜观测显示面板时,由于第一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大多数是垂直出射离开显示面板,因此倾斜观测时,第一发光单元21提供给使用者的光线亮度会下降,同时在倾斜视角下,第一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的波长也会发生改变,此时使用者接收到的第一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会呈黄绿色。
63.由于第一发光单元21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并且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的发光效果相同。因此在与第一视场角fov1不同的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不同,即当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同时发光时,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相对于第一发光单元21突出显示。
64.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实现加密显示。具体地说,第一图像信息即为加密图像信息,当显示面板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显示面板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均发光。然后使用者会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和第二视场角fov2下会观测到不同的画面信息,并且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使用者可以明显观测出第二发光单元22的
位置,此时发光的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2所组成的图案即为显示面板所呈现的第一图像信息。
65.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面板需要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显示面板可以控制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也可以控制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具体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密的图像信息决定。
66.此外,对于人眼来说,由于发光单元的尺寸较小,因此通常仅能观测到由多个发光单元组成的像素单元的结构,或者是比像素单元更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通常位于不同像素单元中,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位于第一像素单元a1内,第二发光单元22位于第二像素单元a2内。在图1中,第一像素单元a1以实线方框进行示意,第二像素单元a2以虚线方框进行示意。其中,实线方框与虚线方框均不构成对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形状的限制,对于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的具体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
67.可选地,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内除了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不同外,其他发光单元的数量以及种类均相同,从而能够确保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能够具有相同的发光效果。并且仅需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即可实现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具有不同的发光效果。
68.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通常为像素单元内全部发光单元所发出光线的混合。因此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效果相同会导致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的发光效果相同;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效果不同会导致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的发光效果不同。
69.进一步地,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使用者所观测到的第一图像信息的位置,即为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在内的第二像素单元a2的位置。因此通过调整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的具体分布,可以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显示出不同的第一图像信息。
7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图像信息可以为纯色画面信息,也可以为非纯色画面信息,只要满足当显示面板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使用者可以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观测到与第一视场角fov1下不同的图像信息即可,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制。
71.当显示面板需要显示非加密信息时,即显示面板显示第二图像信息时,此时需要控制显示面板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和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能够显示出相同的画面信息。因此需要控制第二发光单元22关闭,进一步地,也可以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关闭,此时显示面板依靠其他发光单元实现显示效果。
72.示例性地,第一像素单元a1内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三发光单元23,第二像素单元a2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和第三发光单元23。其中第三发光单元23与第一发光单元21完全一致,即在任意视场角条件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三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果相同。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内的第三发光单元23不发光,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分别依靠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在显示第二图像信息时,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内的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均不发光,而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均依靠第三发光单元23实现发光。
7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内的发光单元数量及种类,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
7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设置成具有不同发光特性变化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和第二视场角fov2下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画面信息,并且能够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能够显示出第一图像信息。在不需要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加密显示,有利于加密信息的传递。
7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22中至少部分膜层背离衬底1的表面相对于衬底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
76.第二发光单元22中的膜层结构能够对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角度以及第二发光单元22在不同视场角下的发光效果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发光单元22中至少部分膜层相对于衬底1倾斜设置,从而导致第一发光单元21的亮度衰减速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亮度衰减速率不同,因此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亮度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亮度不同。
77.对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具体膜层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第二发光层221以及位于第二发光层221朝向衬底1一侧的第二电极222。其中,既可以是第二发光层221背离衬底1的表面相对于衬底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也可以是第二电极222背离衬底1的表面相对于衬底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包括第一发光层211以及位于第一发光层211朝向衬底1一侧的第一电极212,第一电极212具有背离衬底1的第一表面2121。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第二发光层221以及位于第二发光层221朝向衬底1一侧的第二电极222,第二电极222具有背离衬底1的第二表面2221。其中,第一表面2121与第二表面2221相交。
79.第一发光层211和第二发光层221分别为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中用于实现发光效果的部分,第一电极212对应于第一发光层211设置,第一电极212用于控制第一发光层211发光;第二电极222对应于第二发光层221设置,第二电极222用于控制第二发光层221发光。示例性地,显示面板内部还包括有阵列层3,阵列层3位于发光器件层2与衬底1之间,阵列层3内设置有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部分薄膜晶体管电连接于第一电极212,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或关闭;部分薄膜晶体管电连接于第二电极222,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或关闭。
80.此外,显示面板内还可以包括有第三电极24,第三电极24位于第一发光层211背离衬底1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发光层221背离衬底1的一侧。第三电极24为公共电极,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可以共用同一第三电极24。
81.第一电极212在背离衬底1的一侧具有第一表面2121,第二电极222在背离衬底1的一侧具有第二表面2221,第一表面2121与第二表面2221相交,即表明第一电极212的平坦度与第二电极222的平坦度不同。
82.对于不同发光单元而言,电极平坦度不同,往往意味着对应发光层的发光亮度随视场角变化的衰减程度不同。具体地说,对于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来说,其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的发光效果相同;而随着视角的改变,由于第一电极212的平坦度与第二
电极222的平坦度不同,导致第一发光单元21的亮度衰减速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亮度衰减速率不同,因此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亮度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亮度不同,因此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突出于第一发光单元21显示,从而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显示出第一图像信息。
83.对于第一表面2121和第二表面2221关系,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即第一电极212的平坦度可以大于第二电极222,也可以小于第二电极222。进一步地,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亮度可以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2,也可以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2。只要满足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亮度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亮度不同,以使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突出第一发光单元21显示即可。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表面2121平行于衬底1所在平面,即第一电极212的平坦度较高。
85.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212的形状与除第二发光单元22外其他发光单元中的电极相同,因此在制备时可以将第一电极212与其他发光单元中的对应电极同步制备,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制备效率。同时第一电极212的平坦度较高,可以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亮度随视角改变的衰减速率,从而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1的发光效果。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表面2221与衬底1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0
°
<α≤60
°

87.第二表面2221相对于衬底1所在表面倾斜设置,从而使得第二电极222的平坦度能够与第一电极212的平坦度不同。同时本技术实施例还将夹角α设置为不大于60
°
,避免因夹角α过大,影响第二发光单元22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的发光效果。
8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1包括第一发光层211,第一发光层211包括第一发光材料,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第二发光层221,第二发光层221包括第二发光材料。第一发光材料的发光峰与第二发光材料的发光峰不同,和/或,第一发光材料的半峰宽与第二发光材料的半峰宽不同。
89.对于发光材料的具体材质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第一发光材料与第二发光材料均为有机发光材料,发光材料的材质决定了其所对应的发光峰以及半峰宽。
9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控制第一发光材料和第二发光材料的材质,使得第一发光材料和第二发光材料的发光峰以及半峰宽不同。进一步地通过控制第一发光材料对应的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材料对应的第二发光单元22中的微腔尺寸,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发出相同颜色的光线。同时由于第一发光材料和第二发光材料的发光峰和/或半峰宽不同,因此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随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发出不同颜色或亮度的光线,实现加密信息的传递。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视场角fov1与衬底1厚度方向z之间的夹角β小于或等于30
°

92.衬底1的厚度方向z,通常即为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相同,使用者不会观察到加密信息。为了确保使用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观察到第一图像信息,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一视场角fov1限制在与衬底1厚度方向z之间的夹角β小于或等于30
°
,即在图中所示的虚线范围内,使用者观察到的第
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相同,因此无法观察到第一图像信息。
9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视场角fov2与衬底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小于或等于60
°

94.第二视场角fov2位于第一视场角fov1外,两者不相交叠。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不同,使用者可以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观察到第一图像信息。为了避免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能够轻易观测到第一图像信息,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二视场角fov2与衬底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进行缩限至60
°
内,从而提高显示面板保密性。可选地,第二视场角fov2与衬底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小于或等于30
°

9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6,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共同构成第一预设图案p1。
96.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共同构成第一预设图案p1,第一预设图案p1的形状决定了所能传递的第一图像信息。示例性地,图中框选出的图案“e”即为第一预设图案p1,位于第一预设图案p1内的多个虚线方框表示包含有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像素单元a2,在图中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共同形成了图案“e”,从而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使用者可以通过显示面板观察得到信息“e”。
9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阵列分布,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被配置为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关闭。
98.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在显示面板的行方向上以及列方向上并排设置,显示面板发光时,通过控制不同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或不发光,从而能够显示出不同的加密信息。
99.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图7中的多个虚线方框表示包含有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像素单元a2,第二像素单元a2共有十二个,十二个第二像素单元a2呈四行三列分布。如图8所示,当加密信息为数字“6”时,此时需要控制位于第二行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第二像素单元a2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2不发光;如图9所示,当加密信息为数字“0”时,此时需要控制第二行第二个以及第三行第二个第二像素单元a2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2不发光。
10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像素单元a2中包括第三发光单元23,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三发光单元23完全一致。当部分第二像素单元a2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2不发光时,此时控制该部分第二像素单元a2中的第三发光单元23发光,以确保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能够和常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相同。
10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阵列分布,并使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被配置为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关闭,从而能够显示出不同的第一图像信息,从而进一步满足显示面板的加密需要。
102.第二方面,请参阅图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
10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高的显示装置,具有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请参照前述对于显示面板的描述,本技术实施例不再赘述。
104.第三方面,请参阅图4、图5以及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显示方法包括:
105.s100:获取图像信息。
106.在步骤s100中,图像信息包括第一图像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针对于不同的图
像信息,显示面板需要控制不同发光单元执行发光操作。其中第一图像信息为加密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为非加密图像信息。
107.s110:当图像信息为第一图像信息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第一发光单元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以使第二发光单元在第二视场角下突出于第一发光单元显示。
108.在步骤s110中,当显示面板需要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均发光。由于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的发光效果相同,因此使用者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不会观察到第一图像信息。
109.由于第一发光单元21相对于视场角改变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特性变化率不同,因此在与第一视场角fov1不同的第二视场角fov2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果不同,即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突出第一发光单元21显示,显示面板能够借助第二发光单元22能够实现第一图像信息的传递。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5以及图12,在步骤s100之后,还包括:
111.s120:当图像信息为第二图像信息时,控制第二发光单元关闭。
112.在步骤s120中,第二图像信息即为非加密图像信息,当显示面板需要显示第二图像信息时,此时需要控制显示面板在第一视场角fov1下和在第二视场角fov2下能够显示出相同的画面信息。因此需要控制第二发光单元22关闭,进一步地,也可以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关闭,此时显示面板依靠其他发光单元实现显示效果。
113.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像素单元a1内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三发光单元23,第二像素单元a2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和第三发光单元23。其中第三发光单元23与第一发光单元21完全一致,即在任意视场角条件下,第一发光单元21与第三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果相同。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内的第三发光单元23不发光,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分别依靠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在显示第二图像信息时,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内的第一发光单元21和第二发光单元22均不发光,而第一像素单元a1和第二像素单元a2均依靠第三发光单元23实现发光。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共同形成第一预设图案p1,第一预设图案p1与第一图像信息相同。在步骤s110中,控制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以使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2在第二视场,下显示第一图像信息。
115.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共同形成第一预设图案p1,第一预设图案p1的形状决定了所能传递的第一图像信息。显示面板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显示面板控制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此时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2所形成的第一预设图案p1即为显示面板需要传递的加密信息。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9,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阵列排布,在步骤s110中,控制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以及控制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不发光。
117.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在显示面板的行方向上以及列方向上并排设置,通过控制不同的第二发光单元22发光与否,能够使显示面板显示出不同第一图像信息。
118.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图中的多个虚线方框表示包含有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像素单元a2,第二像素单元a2共有十二个,十二个第二像素单元a2呈四行三列分布。如图8所
示,当加密信息为数字“6”时,此时需要控制位于第二行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第二像素单元a2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2不发光;如图9所示,当加密信息为数字“0”时,此时需要控制第二行第二个以及第三行第二个第二像素单元a2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2不发光。
11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阵列分布,并使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2被配置为在显示第一图像信息时关闭,从而能够显示出不同的第一图像信息,从而进一步满足显示面板的加密需要。
120.虽然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12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其他连接方式的替换等,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