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78901发布日期:2023-02-04 04:24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及电动工具上的成熟应用,使当前动力电池的发展追求高续航与高安全性,目前,高镍低钴化以及中镍高压化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两大应用研究方向。相较于多晶材料,单晶材料在抗压性及结构稳定性方面占据着优势,但存在着比表面积大、吸水性强,导致活性锂的溶出及残余碱的增加,从而增加正极浆料制备时的失效风险(团聚作废)等问题,而材料含水率升高还会影响极片的涂覆效果和电池的循环性能,极大限制了中/高镍单晶材料的发展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以有效抑制空气中水分在三元正极材料表面的附着,提升其对存储环境的适应性,延长存储时间,进而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包括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和包覆层,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表面包覆有所述包覆层;
6.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包括化学式为lini
x
co
ym1-x-y
o2的材料,其中,m包括mn、al、mg、ti、zr、y、nb、w、ce、sb、sr和ta中的一种或多种,0.50<x≤0.98,0≤y<0.25,x+y≤1;所述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包括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烷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氨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羟基和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覆层与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质量比为(0.0001~0.05):1;
9.可选地,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比表面积为0.4m2/g~2.5m2/g。
1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上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制备三元正极材料基体;
12.将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与所述包覆层的材料混合,进行第一焙烧处理。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焙烧处理的工艺条件包括:第一焙烧温度260℃~700℃,第一焙烧时间4h~12h。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s1.将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金属化合物和第一锂源混合,得到中间体a;
16.s2.对所述中间体a进行焙烧预处理,得到中间体b;
17.s3.将所述中间体b与第二锂源混合后进行第二焙烧处理,得到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包括化学式为ni
x
co
ym1-x-y
(oh)2的材料,其中,0.50<x≤0.98,0≤y<0.25,x+y≤1。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金属化合物包括al、mg、ti、zr、y、nb、w、ce、sb、sr和ta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化合物。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摩尔比计,步骤s1中第一锂源中的li
+
:所述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元素:所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0.50~1.06):(0~0.02):1。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第一锂源和步骤s3中所述第二锂源各自独立地包括氢氧化锂和碳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焙烧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包括:焙烧预处理温度400℃~650℃,焙烧预处理时间3h~10h。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摩尔比计,步骤s3中所述第二锂源中的li
+
:所述中间体b=(0~0.55):1。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第二焙烧温度为600℃~1100℃,第二焙烧时间为6h~20h。
25.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正极极片,包括上述三元正极材料或者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三元正极材料。
26.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正极极片。
27.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锂离子电池。
28.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29.(1)上述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该包覆层包覆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表面使其产生超疏水效应,包覆层中的无机层在内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紧密结合,包覆层中的有机层在外与空气接触,可有效降低三元正极材料的吸湿性,提升三元正极材料对存储环境的适应性,延长三元正极材料的存储时间。
30.(2)超疏水包覆层可以约束微裂纹的扩大和延伸,吸收能量,减少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应力集中,其有机活性位点可以增加体系的交联度和相容性,提高三元正极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强度,维持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升锂离子电池循环保持率。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的sem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4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的sem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的xrd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在本技术的说明中,除非另有定义,未明确说明的专业术语、专业用词均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未明确说明的方法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常规方法。本技术中术语“多种”的含义是至少两种,例如两种,三种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本技术中,以开放式描述的技术特征中,包括所列举特征组成的封闭式技术方案,也包括包含所列举特征的开放式技术方案。
37.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包括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和包覆层,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表面包覆有包覆层;
38.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包括化学式为lini
x
co
ym1-x-y
o2的材料,其中,m包括mn、al、mg、ti、zr、y、nb、w、ce、sb、sr和ta中的一种或多种,0.50<x≤0.98,0≤y<0.25,x+y≤1;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39.上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表面的包覆层具有超疏水性,并具有有机-无机复合结构,疏水包覆层的无机层在内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紧密结合,疏水包覆层的有机层在外与空气接触,可有效降低三元正极材料的吸湿性,因此,该疏水包覆层能够提升三元正极材料对存储环境的适应性,延长三元正极材料的存储时间;该超疏水包覆层可以约束微裂纹的扩大和延伸,吸收能量,减少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应力集中,其有机活性位点可以增加体系的交联度和相容性,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强度,进而维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保持率;包覆层特定的笼状结构和分子内多孔孔道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提升主体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可理解,x例如可以是0.51、0.52、0.53、0.54、0.55、0.57、0.59、0.60、0.62、0.65、0.70、0.80、0.90、0.95或0.98,y例如可以是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10、0.15、0.20、0.22或0.24。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包括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烷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氨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羟基和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覆层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质量比为(0.0001~0.05):1。可理解,包覆层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质量比可以是(0.0001~0.05):1之间的任意值,例如:0.0001:1、0.0002:1、0.0003:1、0.0005:1、0.0008:1、0.001:1、0.005:1、0.008:1、0.01:1、0.02:1、0.03:1、0.04:1或0.05:1。需要说明的是,包覆层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质量比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当质量比过高时,包覆层较厚,则会影响锂离子的传输速度,当质量比过低时,包覆层较薄,可能无法有效降低三元正极材料的吸湿性。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覆层为连续层状包覆。也就是说,包覆层能够将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全面包覆。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比表面积为0.4m2/g~2.5m2/g。可理解,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比表面积例如可以是0.4m2/g、0.5m2/g、0.6m2/g、0.7m2/g、0.8m2/g、0.9m2/g、1m2/g、1.2m2/g、1.5m2/g、1.7m2/g、2m2/g、2.2m2/g、2.5m2/g。控制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比表面积为0.4m2/g~2.5m2/g,是为了三元正极材料达到最佳的疏水效果,且不影响其动力学性能。
44.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上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5.制备三元正极材料基体;
46.将三元正极材料基体与包覆层的材料混合,进行第一焙烧处理。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焙烧处理的工艺条件包括:第一焙烧温度260℃~700℃,第一焙烧时间4h~12h。可理解,第一焙烧温度例如可以是260℃、280℃、3000℃、320℃、350℃、370℃、400℃、410℃、430℃、470℃、490℃、500℃、550℃、600℃、650℃或700℃等,第一焙烧温度还可以是260℃~700℃之间的其他值;第一焙烧时间可以是4h~12h之间的任意值,例如:4h、4.2h、4.5h、4.7h、5h、5.5h、6h、6.5h、7h、8h、9h、10h、11h或12h等。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9.s1.将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金属化合物和第一锂源混合,得到中间体a;
50.s2.对中间体a进行焙烧预处理,得到中间体b;
51.s3.将中间体b与第二锂源混合后进行第二焙烧处理,得到三元正极材料基体。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包括化学式为ni
x
co
ym1-x-y
(oh)2的材料,其中,0.50<x≤0.98,0≤y<0.25,x+y≤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可从市场上购买或者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制备得到。可理解,x例如可以是0.51、0.52、0.53、0.54、0.55、0.57、0.59、0.60、0.62、0.65、0.70、0.80、0.90、0.95或0.98,y例如可以是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10、0.15、0.20、0.22或0.24。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金属化合物包括al、mg、ti、zr、y、nb、w、ce、sb、sr和ta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化合物。需要说明的是,金属化合物可以是上述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或者碳酸盐,例如:al2o3、mgo、tio2、zro2、y2o3、nb2o5、wo3、ceo2、sb2o3、sb2o5、sro、ta2o5、al(oh)3、mg(oh)2、zr(oh)4、ti(oh)4、sr(oh)2、al2(co3)3、mgco3、srco3或zr3(co3)o5等。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摩尔比计,步骤s1中第一锂源中的li
+
: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元素: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0.50~1.06):(0~0.02):1。可理解,步骤s1中金属化合物的摩尔量可以为0,当步骤s1中金属化合物的质量不为0时,步骤s1中第一锂源中的li
+
: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元素: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的摩尔比例如可以是0.50:0.001:1、0.51:0.002:1、0.57:0.005:1、0.60:0.007:1、0.72:0.009:1、0.80:0.01:1、0.90:0.015:1、0.95:0.017:1、1.00:0.019:1或1.06:0.02:1等;本技术添加金属化合物的目的是使金属元素在过渡金属层间起到支撑作用以及增加三元正极材料的动力学性能,从而保证三元正极材料层状结构的稳定性,提升锂离子的传输性。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第一锂源和步骤s3中第二锂源各自独立地包括氢氧化锂和碳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焙烧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包括:焙烧预处理温度400℃~650℃,焙烧预处理时间3h~10h。可理解,焙烧预处理温度例如可以是400℃、420℃、435℃、450℃、465℃、480℃、500℃、550℃、600℃或650℃,焙烧预处理温度还可以是400℃~650℃之间的其他值;焙烧预处理时间可以是3h、3.5h、4h、4.5h、5h、6h、7h、8.5h或10h,还可以是3h~10h之间的其他值。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摩尔比计,步骤s3中第二锂源中的li
+
:中间体b=(0~0.55):1。需要说明的是,当中间体b的成分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成分相同时无需补锂,此时步骤s3中第二锂源的质量为0,当中间体b的成分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成分不同时,需要加入第二锂源进行补锂,此时第二锂源中的li
+
与中间体b的摩尔比例如可以是0.01:1、
0.015:1、0.018:1、0.02:1、0.025:1、0.027:1、0.03:1、0.035:1、0.04:1、0.045:1、0.05:1或0.055:1。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第二焙烧温度为600℃~1100℃,第二焙烧时间为6h~20h。可理解,步骤s3中第二焙烧温度例如可以是600℃、620℃、650℃、670℃、700℃、800℃、900℃、1000℃或1100℃等,第二焙烧时间例如可以是6h、6.5h、7h、7.5h、8h、9h、10h、11h、12h、13h、14h、15h、16h、17h、18h、19h或20h等。
59.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正极极片,包括上述三元正极材料或者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三元正极材料。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正极极片可以以上述三元正极材料或者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三元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原料,加入溶剂搅拌均匀后形成正极浆料涂覆在铝箔上,经干燥后得到,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即可。
60.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正极极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锂离子电池可以由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经叠片或者卷绕后与壳体组装得到,壳体中还注入有电解液,负极极片上附着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是石墨、硬炭、硅材料、钛酸锂和金属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隔膜和电解液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即可。
61.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锂离子电池。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锂离子电池电池可以作为电源或者能量储存单元用于用电装置中,上述用电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电动车辆、智能家电产品、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
6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用的实验原料均可从市场上购买或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制备得到。
63.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poss-nh2选用西安齐岳生物poss-氨丙基异辛基笼形倍半硅氧烷,poss-丙烯酸酯选用西安齐岳生物poss-甲基丙烯酸乙酯化笼形倍半硅氧烷。
64.实施例1
65.本实施例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选用ni
0.55
co
0.05
mn
0.40
(oh)2,第一锂源和第二锂源均选用li2co3。
66.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7.s1.按照li2co3:ni
0.55
co
0.05
mn
0.40
(oh)2=0.95:1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得到中间体a;
68.s2.将中间体a在650℃下预焙烧6h,得到中间体b;
69.s3.按照中间体b:li2co3=1:0.08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890℃下焙烧14h,得到比表面积为(1.25
±
0.2)m2/g的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其化学式为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
70.按照如下方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
71.将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与poss-nh2按照1:0.003的质量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300℃下焙烧8h,以在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的表面包覆poss-nh2,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poss-nh2。
72.实施例2
73.本实施例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选用ni
0.62
co
0.25
mn
0.13
(oh)2,第一锂源选用li2co3,第二锂源选用lioh。
74.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5.s1.按照li2co3:ni
0.62
co
0.25
mn
0.13
(oh)2=0.75:1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得到中间体a;
76.s2.将中间体a在600℃下预焙烧6h,得到中间体b;
77.s3.按照中间体b:lioh=1:0.27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860℃下焙烧11h,得到比表面积为(0.85
±
0.2)m2/g的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其化学式为lini
0.62
co
0.25
mn
0.13
o2。
78.按照如下方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
79.将lini
0.62
co
0.25
mn
0.13
o2与poss-丙烯酸酯按照1:0.002的质量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300℃下焙烧8h,以在lini
0.62
co
0.25
mn
0.13
o2的表面包覆poss-丙烯酸酯,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poss-丙烯酸酯。
80.实施例3
81.本实施例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选用ni
0.78
co
0.12
al
0.10
(oh)2,第一锂源和第二锂源均选用li2co3。
82.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3.s1.按照li2co3:ni
0.78
co
0.12
al
0.10
(oh)2=0.90:1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得到中间体a;
84.s2.将中间体a在600℃下预焙烧4h,得到中间体b;
85.s3.按照中间体b:li2co3=1:0.15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800℃下焙烧15h,得到比表面积为(2.0
±
0.2)m2/g的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其化学式为lini
0.78
co
0.12
al
0.10
o2。
86.按照如下方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
87.将lini
0.78
co
0.12
al
0.10
o2、poss-nh2与poss-丙烯酸酯按照1:0.001:0.001的质量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270℃下焙烧6h,以在lini
0.78
co
0.12
al
0.10
o2的表面包覆poss-nh2和poss-丙烯酸酯,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
0.78
co
0.12
al
0.10
o2@poss-nh2/poss-丙烯酸酯。
88.实施例4
89.本实施例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选用ni
0.82
co
0.06
mn
0.12
(oh)2,第一锂源和第二锂源均选用lioh,金属化合物选用tio2。
90.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1.s1.按照lioh:tio2:ni
0.82
co
0.06
mn
0.12
(oh)2=0.95:0.005:1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得到中间体a;
92.s2.将中间体a在550℃下预焙烧5h,得到中间体b;
93.s3.按照中间体b:lioh=1:0.08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760℃下焙烧12h,得到比表面积为(0.45
±
0.1)m2/g的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其化学式为lini
0.815
co
0.060
mn
0.120
ti
0.005
o2。
94.按照如下方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
95.将lini
0.815
co
0.060
mn
0.120
ti
0.005
o2与poss-nh2按照1:0.003的质量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270℃下焙烧6h,以在lini
0.815
co
0.060
mn
0.120
ti
0.005
o2的表面包覆poss-nh2,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
0.815
co
0.060
mn
0.120
ti
0.005
o2@poss-nh2。
96.实施例5
97.本实施例中,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前驱体选用ni
0.90
co
0.06
mn
0.04
(oh)2,第一锂源和第二锂源均选用lioh,金属化合物选用al2o3和zro2。
98.三元正极材料基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9.s1.按照lioh:al2o3:zro2:ni
0.90
co
0.06
mn
0.04
(oh)2=1.02:0.003:0.004:1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得到中间体a;
100.s2.将中间体a在550℃下预焙烧5h,得到中间体b;
101.s3.按照中间体b:lioh=1:0.03的摩尔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770℃下焙烧10h,得到比表面积为(0.60
±
0.15)m2/g的三元正极材料基体,其化学式为lini
0.890
co
0.060
mn
0.040
al
0.006
zr
0.004
o2。
102.按照如下方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
103.将lini
0.890
co
0.060
mn
0.040
al
0.006
zr
0.004
o2与poss-nh2按照1:0.005的质量比进行配料,充分混合后在290℃下焙烧6h,以在lini
0.890
co
0.060
mn
0.040
al
0.006
zr
0.004
o2的表面包覆poss-nh2,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
0.890
co
0.060
mn
0.040
al
0.006
zr
0.004
o2@poss-nh2。
104.实施例6
105.基本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时,将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与poss-nh2按照1:0.001的质量比进行配料。
106.实施例7
107.基本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时,将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与poss-nh2按照1:0.05的质量比进行配料。
108.对比例1
109.基本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时,将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在300℃下焙烧8h,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
0.55
co
0.05
mn
0.40
o2。
110.sem测试和xrd测试
11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实施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进行形貌表征,结果如图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表面光滑均匀,无聚集物。
112.针对实施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进行xrd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三元正极材料有尖锐的衍射峰,表明晶体结构良好,结晶度高。
11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实施例4得到的三元正极材料进行形貌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三元正极材料表面光滑均匀,无聚集物。由于实施例4的三元正极材料中的包覆层材料poss-nh2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包覆层材料poss-nh2的结晶性远低于三元正极材料基体,不易被检测,因此,图2中未显示包覆层材料的峰形。
114.含水率测试
115.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40%,以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两种条件下,测试实施例1~7和对比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的含水率,测试的铺展存放天数为0天、1天、10天、30天与60天,结果如表1所示。
116.表1
[0117][0118][0119]
由表1数据可知,实施例1~7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在25℃、相对湿度40%和80%条件下存放,样品含水率仅有小幅度上升,这是由于三元正极材料表面形成有poss基疏水包覆层;对比例1由于未形成包覆层,样品吸水严重,导致含水率明显升高。
[0120]
电化学性能测试
[0121]
将实施例1~7和对比例1制备的三元正极材料组装成扣式电池,测试条件包括:lr 2032,0.1c,2.5~4.3v,vs.li
+
/li;扣式电池的正极极片按照正极材料:导电剂:pvdf=95:3:2的质量比配料,将组装成的扣式电池在45℃恒温环境下,2.5v~4.25v的电压范围内进行0.3c恒流充放电100周,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122]
表2
[0123]
[0124][0125]
由表2可以看出,与对比例1相比,实施例1为具有poss基疏水包覆层的三元正极材料组装的电池,其放电比容量、首次效率及100周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这得益于包覆层特殊的笼状结构可以维持结构稳定性,包覆层内多孔孔道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实施例1中的超疏水包覆层可使三元正极材料在高湿度环境下稳定存在不失效,存放60天仍具备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0126]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2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
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