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0423发布日期:2023-02-04 08:11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光伏组件为了提升光的利用率,一般在串间隙或片间隙中均匀设置反光膜。但是,由于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电池片会产生滑移,导致片间隙或串间隙与反光膜出现位置偏差,进而造成了漏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因电池片滑移而与反光膜出现位置偏差,造成漏光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其中,包括:
5.多个电池串,多个所述电池串沿所述光伏组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列,且相邻两个电池串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每个电池串包括多个电池片,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之间沿所述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间隙;
6.背面板,所述背面板边缘与靠近于所述背面板边缘的电池串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所述背面板上设置有反光结构,所述反光结构设置于所述背面板上与所述第三间隙对应的位置处;和/或所述反光结构设置于所述背面板上与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对应的位置处;
7.其中,沿所述电池片在层压工艺中的滑移方向,所述反光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三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偏移量。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光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反光膜,多个所述第一反光膜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隙中,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反光膜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隙具有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电池串在层压工艺中的滑移方向。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光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反光膜,多个所述第二反光膜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间隙中,沿第二方向,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反光膜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间隙具有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方向为在垂直于所述电池串的长度方向上电池片在层压工艺中的滑移方向。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反光膜具有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间隙具有第二中心线,所述光伏组件具有第三中心线;
11.所述第一反光膜的第一中心线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二中心线向远离所述光伏组件的第三中心线的方向偏移,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反光膜的第一中心线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二中心线的所述第一偏移量由所述光伏组件的第三中心线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逐渐增大。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反光膜和所述第一间隙的数量均为n,n为大于或等于3的奇数,位于所述光伏组件中间的第一反光膜的中心线与对应的第一间隙的中心线
重合;
13.除所述位于光伏组件中心的第一反光膜以外的第一反光膜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所述第一偏移量。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偏移量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15.u(n)=(0.2~0.4)mm+(n-1)*0.2mm;
16.其中,u为所述第一偏移量;n为除位于光伏组件中心的第一反光膜以外,由光伏组件中心向所述宽度方向任意一侧排列的第n个第一反光膜,n=1,2,3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偏移量的范围值为0.2~1mm。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反光膜具有第四中心线,所述第二间隙具有第五中心线,所述光伏组件具有第六中心线;
19.所述第二反光膜的第四中心线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间隙的第五中心线向靠近所述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的方向偏移,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反光膜的第四中心线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间隙的第五中心线的所述第二偏移量由所述光伏组件的所述第六中心线向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侧逐渐增大。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偏移量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21.w1(m)=(m-1)*(0.02~0.05);
22.其中,w1为所述第二偏移量;m为由光伏组件中心向所述长度方向任意一侧排列的第m个第二反光膜,m=1,2,3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偏移量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0024][0025]
其中,w2为所述第二偏移量;k为由光伏组件中心向所述长度方向任意一侧排列的第k个第二反光膜,k=1,2,3

;q为由光伏组件中心向所述长度方向任意一侧连续排列的第二偏移量为定值的第二反光膜的总数量。
[0026]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偏移量的范围值为0.04~0.44mm。
[0027]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光结构包括第三反光膜,所述第三反光膜设置于所述背面板上与所述第三间隙对应的位置处,所述第三反光膜相对于所述第三间隙的偏移量为0.5~2mm。
[0028]
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29]
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反光结构在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偏移,来弥补电池片的滑移量,从而可以使反光结构覆盖的部位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提升了光能的利用率,提升了光电转换率。
[0030]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版型示意图;
[0032]
图2为背面板的示意图(示意出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位置)。
[0033]
附图标记:
[0034]
1-背面板;
[0035]
2-第一间隙;
[0036]
3-第二间隙;
[0037]
4-第一反光膜;
[0038]
5-第二反光膜;
[0039]
a-第一中心线;
[0040]
b-第二中心线;
[0041]
c-第三中心线;
[0042]
d-第四中心线;
[0043]
e-第五中心线;
[0044]
f-第六中心线;
[0045]
x-长度方向;
[0046]
y-宽度方向。
[0047]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9]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0]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1]
传统的光伏组件为了提升光的利用率,一般在串间隙或片间隙中均匀设置反光膜。其中,位于串间隙中的反光膜的中心线与串间隙的中心线对齐,位于片间隙中的反光膜的中心线与片间隙的中心线对齐。
[0052]
但由于光伏组件为多层结构,例如胶层、电池片层、背面板层等,需要通过层压工艺形成稳定结构,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胶层会发生延展变形,导致电池片会产生滑移,进而导致片间隙或串间隙的中心线与反光膜的中心线出现位置偏差,部分光线会穿透背面板而不能被反光膜反射,造成了漏光问题。
[0053]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由上至下可以依次包括盖板、上层胶膜、多个电池串、下层胶膜和背面板1。其中,多个电池串沿光伏组件的宽度方向y平行排列,且相邻两个电池串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2;每个电池串包括多个电池片,相邻两个电池片之间沿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x设置有第二间隙3。
[0054]
背面板1上设置有反光结构,该反光结构可以将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以增加光能利用率。
[0055]
在一种实施例中,背面板1边缘与靠近于背面板1边缘的电池串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反光结构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三间隙对应的位置处。该第三间隙可以沿背面板1的边缘环绕一周,位于第三间隙处的反光结构可以将光线反射至相邻的电池片上,以提升照射至光伏组件边缘处的光的利用率。
[0056]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反光结构可以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一间隙2对应的位置处,或者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二间隙3对应的位置处,或者既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一间隙2对应的位置处,又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二间隙3对应的位置处,从而可以将从电池片之间或电池串之间照射到背面板1处的光再次反射回电池片,以提升光的利用率。
[0057]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反光结构既可以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三间隙对应的位置处,又可以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一间隙2或第二间隙3对应的位置处,反光结构还可以分别设置在背面板1上与第三间隙对应的位置处,以及背面板1上与第一间隙2和第二间隙3对应的位置处,从而可以同时对光伏组件的边缘处的光,以及电池片间和电池串间光充分利用,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0058]
其中,沿电池片在层压工艺中的滑移方向,反光结构相对于第三间隙、第一间隙2和第二间隙3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偏移量。
[0059]
可以理解的是,在层压过程中,电池片的滑移方向并非规则,但电池片的滑移方向均可以等效为光伏组件长度方向x或宽度方向y上的偏移,而反光结构具有一定的宽度,可以通过反光结构在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x或宽度方向y的偏移来弥补电池片的滑移量,由此,在经过层压后的光伏组件中,反光结构能够与第三间隙、第一间隙2或第二间隙3中的至少一者对齐,即反光结构能够完整覆盖第三间隙、第一间隙2或第二间隙3,在反光结构覆盖的部位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升光能的利用率,提升光电转换率。
[0060]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反光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反光膜4,多个第一反光膜4设置于对应的第一间隙2中,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的第一反光膜4相对于对应的第一间隙2具有第一偏移量,第一方向为电池串在层压工艺中的滑移方向。其中,图1中第一反光膜4及第一间隙2的宽度仅为示意宽度,以便于说明方案,并不代表实际的宽度及比例。
[0061]
本实施例中,在考虑电池片在光伏组件的宽度方向y上的滑移情况时,可以以电池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来考虑电池片在光伏组件的宽度方向y上的滑移情况。电池串的长度方向x与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x一致,电池串的滑移方向可以整体看作沿光伏组件的宽度方向y滑移,即上述第一方向可以等效为光伏组件的宽度方向y。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串不滑移的情况下,第一反光膜4在背面板1上的位置可以与第一间隙2对齐。但是,电池串在经过层压工艺后,电池串的滑移会导致电池串之间的第一间隙2的偏移,进而导致经过层压工艺后的第一间隙2不能与原始位置的第一反光膜4对齐。
[0062]
为了能够使第一反光膜4能够与经过层压后的第一间隙2对齐,第一反光膜4可以根据电池串的理论滑移量或经验滑移量,预先在背面板1上沿电池串的滑移方向使第一反光膜4相对于原始位置偏移第一偏移量,该第一偏移量可以与电池串的滑移量相同,从而可以使电池串在层压滑移后,电池串间的第一间隙2能够与第一反光膜4对齐,防止漏光。
[0063]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反光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反光膜5,多个第二反光膜5设置于对应的第二间隙3中,沿第二方向,至少部分的第二反光膜5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间隙3具有第二偏移量,第二方向为在垂直于电池串的长度方向x上电池片在层压工艺中的滑移方向。其中,图1中第二反光膜5及第二间隙3的宽度仅为示意宽度,以便于说明方案,并不代表实际的宽度及比例。
[0064]
其中,由于电池片在光伏组件宽度方向y上的滑移情况以电池串为主体进行了研究,本实施例中,在考虑电池片在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x的滑移情况时,可以仅以电池串中的电池片为主体进行研究。即电池片在第二方向上的滑移情况可以等效为电池片在光伏组件宽度方向y上的滑移情况。
[0065]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片不滑移的情况下,第二反光膜5在背面板1上的位置可以与第二间隙3对齐。但是,电池片在经过层压工艺后,电池片的滑移会导致电池片之间的第二间隙3的偏移,进而导致经过层压工艺后的第二间隙3不能与原始位置的第二反光膜5对齐。
[0066]
为了能够使第二反光膜5能够与经过层压后的第二间隙3对齐,第二反光膜5可以根据电池片的理论滑移量或经验滑移量,预先在背面板1上沿电池片的滑移方向使第二反光膜5相对于原始位置偏移第二偏移量,该第二偏移量可以与电池片的滑移量相同,从而可以使电池片在层压滑移后,电池片间的第二间隙3能够与第二反光膜5对齐,防止漏光。
[0067]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沿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x,第一反光膜4具有第一中心线a,第一间隙2具有第二中心线b,光伏组件具有第三中心线c。第一反光膜4的第一中心线a相对于对应的第一间隙2的第二中心线b向远离光伏组件的第三中心线c的方向偏移,且至少部分第一反光膜4的第一中心线a相对于对应的第一间隙2(该第一间隙2为电池串未经过层压工艺时形成的第一间隙2)的第二中心线b的第一偏移量由光伏组件的第三中心线c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逐渐增大。
[0068]
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时,由于胶层受压发生延展变形,使电池片越靠近光伏组件的边缘处所累积的滑移量越大,为此,通过使第一偏移量由光伏组件的第三中心线c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逐渐增大,可以使各个第一反光膜4与对应的各个第一间隙2对齐,有效防止漏光。
[0069]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反光膜4和第一间隙2的数量均为n,n为大于或等于3的奇数,位于光伏组件中间的第一反光膜4的中心线与对应的第一间隙2的中心线重合,在进行层压工艺中,与位于光伏组件中间的第一反光膜4相邻的两个电池串几乎不发生滑移,或者滑移量可以忽略不计,在层压前后,位于光伏组件中间的第一反光膜4均能够与位于光伏组件中间的第一间隙2对齐,由此可以不考虑位于光伏组件中间的第一反光膜4的偏移量。
[0070]
除位于光伏组件中心的第一反光膜4以外的第一反光膜4相对于对应的第一间隙2沿上述第一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
[0071]
具体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串具有六个,能够形成5个第一间隙2,位于中间的第一间隙2的中心线与光伏组件的中心线重合。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间隙2也可以具有7个、9个等。
[0072]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反光膜4和第一间隙2的数量均可以为偶数,例如第一反光膜4和第一间隙2均分别为2个、4个、6个、8个、10个等,第一间隙2可以对称分布于光伏组件的第三中心线c的两侧,与各个第一间隙2对应的各个第一反光膜4均可以具有第一偏移量。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靠近于光伏组件第三中心线c的电池串滑移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靠近于光伏组件第三中心线c的部分第一反光膜4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偏移量。
[0073]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偏移量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0074]
u(n)=(0.2~0.4)mm+(n-1)*0.2mm;
[0075]
其中,u为第一偏移量;n为除位于光伏组件中心的第一反光膜4以外,由光伏组件中心向宽度方向y任意一侧排列的第n个第一反光膜4,n=1,2,3


[0076]
例如,如图1所示,当第一反光膜4具有5个时,位于中间的第一反光膜4的两侧分别具有2个。当n=1时,根据上述公式可知u(1)=0.2mm~0.4mm,即由光伏组件中心向宽度方向y任意一侧排列的第1个第一反光膜4的第一偏移量为0.2mm~0.4mm,具体地,u(1)=0.2mm、0.25mm、0.3mm、0.35mm、0.4mm等。
[0077]
再例如,如图1所示,当第一反光膜4具有5个时,位于中间的第一反光膜4的两侧分别具有2个。当n=2时,根据上述公式可知u(2)=0.4mm~0.6mm,即由光伏组件中心向宽度方向y任意一侧排列的第二个第一反光膜4的第一偏移量为0.4mm~0.6mm,具体地,u(2)=0.4mm、0.45mm、0.5mm、0.55mm、0.6mm等。
[0078]
由此,当n的值越大时,也即当第一反光膜4的位置沿宽度方向y越远离光伏组件的中心时,第一反光膜4的第一偏移量越大,从而可以使第一反光膜4的在不同位置的偏移状态能够与电池串在层压后的滑移状态相匹配,有效避免了漏光。
[0079]
具体地,第一反光膜4的第一偏移量的范围值为0.2~1mm,从而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版型的光伏组件的漏光问题。
[0080]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沿宽度方向y,第二反光膜5具有第四中心线d,第二间隙3具有第五中心线e,光伏组件具有第六中心线f。第二反光膜5的第四中心线d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间隙3的第五中心线e向靠近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f的方向偏移,且至少部分第二反光膜5的第四中心线d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间隙3(该第二间隙3为电池片未经过层压工艺时形成的第二间隙3)的第五中心线e的第二偏移量由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f向长度方向x的两侧逐渐增大。
[0081]
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层压时,由于胶层受压发生延展变形,使电池片越靠近光伏组件的边缘处所累积的滑移量越大,为此,通过使第二偏移量由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f向长度方向x的两侧逐渐增大,可以使各个第二反光膜5与对应的各个第二间隙3对齐,有效防止漏光。
[0082]
具体地,第二偏移量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0083]
w1(m)=(m-1)*(0.02~0.05);
[0084]
其中,w1为第二偏移量;m为由光伏组件中心向长度方向x任意一侧排列的第m个第
二反光膜5,m=1,2,3


[0085]
例如,如图1所示,当第二反光膜5具有22个时,其中的11个第二反光膜5位于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f的一侧,其余的11个第二反光膜5位于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f的另一侧。当m=1时,根据上述公式可知w(1)=0,即与光伏组件的第六中心线f相邻的第二反光膜5不具有偏移量,也即邻近光伏组件第六中心线f的电池片几乎不产生滑移。
[0086]
再例如,当m=3时,根据上述公式可知w(3)=0.04mm~0.1mm,即由光伏组件中心向长度方向x任意一侧排列的第三个第二反光膜5的第二偏移量为0.04mm~0.1mm,具体地,w(3)=0.04mm、0.05mm、0.06mm、0.07mm、0.08mm、0.09mm、0.1mm等。
[0087]
再例如,当m=5时,根据上述公式可知w(5)=0.1mm~0.25mm,即由光伏组件中心向长度方向x任意一侧排列的第五个第二反光膜5的第二偏移量为0.08mm~0.2mm,具体地,w(3)=0.08mm、0.12mm、0.15mm、0.16mm、0.18mm、0.2mm等。
[0088]
由此,当m的值越大时,也即当第二反光膜5的位置沿长度方向x越远离光伏组件的中心时,第二反光膜5的第二偏移量越大,从而可以使第二反光膜5的在不同位置的偏移状态能够与电池串在层压后的滑移状态相匹配,有效避免了漏光。
[0089]
具体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当m分别为1-11时,对应的第二偏移量为0、0.04mm、0.08mm、0.12mm、0.16mm、0.20mm、0.24mm、0.28mm、0.32mm、0.36mm、0.40mm。或者,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当m分别为1-11时,对应的第二偏移量为0、0.03mm、0.06mm、0.09mm、0.12mm、0.15mm、0.18mm、0.21mm、0.24mm、0.27mm、0.30mm。
[0090]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偏移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0091][0092]
其中,w2为第二偏移量;k为由光伏组件中心向长度方向x任意一侧排列的第k个第二反光膜5,k=1,2,3

;q为由光伏组件中心向长度方向x任意一侧连续排列的第二偏移量为定值的第二反光膜5的总数量。
[0093]
其中,在靠近光伏组件中心的部分电池片沿长度方向x几乎不产生滑移,或者滑移微小,可以忽略不计,由此,相应的第二反光膜5也可以不具有偏移量,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q来表示靠近光伏组件中心的连续的若干个第二偏移量为定值的第二反光量的数量。
[0094]
例如,当q=7时,如果k的值小于或等于7,则w2(k≤7)=0.1~0.25mm,即沿长度方向x靠近光伏组件中心的任一侧的连续7个第二反光膜5的第二偏移量为相同的定值,具体可以为0.1mm、0.15mm、0.2mm或0.25mm等。而当k>7时,例如k=8,根据上述公式,w2(8)=(0.02~0.05)mm+(0.1~0.25)mm=(0.12~0.30)mm,具体可以为0.12mm、0.15mm、0.20mm、0.22mm、0.25mm、0.26mm、0.30mm。
[0095]
具体地,在一种实施例中,q=7,当k分别为1-11时,对应的第二偏移量依次为0.02mm、0.02mm、0.02mm、0.02mm、0.02mm、0.02mm、0.02mm、0.22mm、0.26mm、0.30mm、0.35mm。
[0096]
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沿长度方向x与光伏组件中心的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二反光膜5不具有偏移量,而其余第二反光膜5中部分连续排列的第二反光膜5可以具有相同的第二偏移量。例如,由光伏组件中心向长度方向x任意一侧排列11个第二反光膜5时,由光伏组件中心开始,第二反光膜5的第二偏移量依次可以为0、0.10mm、0.15mm、0.15mm、
0.15mm、0.20mm、0.25mm、0.25mm、0.25mm、0.30mm、0.30mm。
[0097]
具体地,第二反光膜5的第二偏移量的范围值为0.04~0.44mm,从而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版型的光伏组件的漏光问题。
[0098]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反光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三反光膜,第三反光膜设置于背面板1上与第三间隙对应的位置处,第三反光膜相对于第三间隙的偏移量为0.5~2mm。
[0099]
可以理解的是,位于光伏组件边缘的电池串层压滑移量相对较大,因此,需要使第三反光膜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偏移量才能防止漏光。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三反光膜的第二偏移量的范围值为0.5~2mm,从而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版型的光伏组件边缘漏光的问题。
[0100]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反光膜4的宽度可以为4.5~5.5mm。该第一反光膜4设置为相邻电池串之间,现有如果在串间隙设置反光膜,一般会考虑使反光膜与串间隙位置对齐,即反光膜的中心线与串间隙的中心线重合,而为了使反光膜能够吸收电池串的滑移量,会考虑把反光膜的宽度设计得更宽,一般会达到6mm以上,这会增加反光膜材料成本。而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反光膜4在设置到背面板1上时相对于层压前的第一间隙2具有第一偏移量,可以使第一反光膜4在电池串层压后能够与层压后的第一间隙2对正,从而无需将反光膜的宽度设计较大,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膜4的宽度可以为4.5~5.5mm,从而能够节省材料,节省成本。其中,层压前的第一间隙2为一种理论间隙,层压后的第一间隙2为实际间隙。
[0101]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反光膜5的宽度可以为3.5~4.5mm。该第二反光膜5设置于沿光伏组件长度方向x的相邻电池片之间,现有如果在片间隙设置反光膜,一般会考虑使反光膜与片间隙位置对齐,即反光膜的中心线与片间隙的中心线重合,而为了使反光膜能够吸收电池片的滑移量,会考虑把反光膜的宽度设计得更宽,一般会达到5mm以上,这会增加反光膜材料成本。而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反光膜5在设置到背面板1上时相对于层压前的第二间隙3具有第二偏移量,可以使第二反光膜5在电池串层压后能够与层压后的第二间隙3对正,从而无需将反光膜的宽度设计较大,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膜5的宽度可以为4.5~5.5mm,从而能够节省材料,节省成本。其中,层压前的第二间隙3为一种理论间隙,层压后的第二间隙3为实际间隙。
[0102]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