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温度调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35522发布日期:2023-03-04 01:15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温度调控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到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温度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2.电池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均存在产热,而电池模组一般由多个单体电池组装形成,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同一电池模组内的多个单体电池因电路连接位置、单体电池自身性质差异等各种因素,不同的单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热量存在差异,使得模组内多个单体电池的温度不同;而现有的电池模组通过散热器进行散热的情况下,对模组不同部位进行降温,仍会存在不同位置的单体电池温度存在差异。若单体电池长期在高温下使用,会造成降低使用寿命、自放电异常、内阻增加等问题。决定一个电池模组工作效能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在于其中每个单体电池的一致性。通俗地说,如果一致性不好的单体电池集合成一个电池模组,有可能在正常放电过程中,在大部分单体电池尚能有效工作的时候,其中的个别单体电池因为电量不够而形成过放,从而拖累了整个电池模组不能工作。
3.在不同温度的作用下,尤其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同的温度作用于多个单体电池,使得多个单体电池的自身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使得后续在使用过程中电池模组内的多个单体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模组内经过容量筛选一致的电池单体反而产生较大容量偏差值,模组内电池单体容量不一致会导致: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偏低电池会出现过充/过放问题,影响了模组的循环寿命,甚至大大降低模组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温度调控方法,用以减少电池模组中多个单体电池在不同温度作用下出现性质差异化,保证多个单体电池状态变化的同步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升安全性。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6.多个单体电池,多个所述单体电池阵列排列;
7.若干个导热板,各所述导热板分别插接在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单体电池之间,且所述导热板与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接触,以在所述导热板与相邻所述单体电池之间进行热传导;
8.至少一个均热板,与各所述导热板连接,并用于对各所述导热板进行均热,使各所述单体电池以及各所述导热板的温度趋于相同。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导热板与均热板对多个单体电池进行均热,单体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板传导至均热板,均热板上温度高的部位的热量传导至温度低的部位,并传导至温度低的单体电池,使得多个单体电池的温度趋于相同,即多个单体电池的变化同步,后续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部分单体电池过充、过放的问题,减缓单体电池老化问题,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能够提升使用的安全性。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各所述单体电池相对的两个最大侧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导热板。导热板与单体电池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较高,减少部分单体电池的大面无法直接传导热量至导热板的现象,导热效果更好。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热板还包括柔性导热层,所述导热板与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通过所述柔性导热层连接。柔性导热层与单体电池的大面完全接触,同时与导热板完全接触,使得单体电池与导热板之间的热传导面积最大化,导热效果更好;柔性导热层具备缓冲作用,能够吸收单体电池膨胀产生的形变,减少单体电池受压过大出现损坏等问题。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导热层为导热硅脂、导热衬垫、导热橡胶中的至少一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柔性导热层的具体材质,选在较为方便。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均热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均热板分别位于多个单体电池的两侧,各所述导热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均热板连接。导热板的热量同时向两侧的均热板传递,使得导热板上的热量更快的传导至均热板,相较于只在其中一侧设置均热板的情况,对多个导热板的均热效果更好。
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热板上设有折弯部;
15.所述均热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折弯部配合的通孔;
16.所述折弯部穿设于所述通孔,且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部分与所述均热板背离所述导热板的一面贴合。导热板与均热板连接较为方便,同时能够保证二者连接的稳定稳定性,设置导热板与均热板之间为面接触,相较于线接触的形式提升热传递效率。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部分至少覆盖部分第一区域;
18.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均热板上每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区域。使得导热板与均热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尽量最大化,提升热传导效率。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均热板背离所述单体电池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部分的避让槽,使得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部分背离所述单体电池的一面与所述均热板背离所述单体电池的一面平齐。均热板外部更加平整,一体性更好,在后续安装其他部件时,能够提供一平整的安装基础,后续安装较为方便以及稳定。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均热板背离所述单体电池的一侧,并与所述均热板连接。对均热板进行散热,及时将单体电池产生的热量散出,减少单体电池长时间处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对单体电池性质造成损坏的问题,提升电池模组质量,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
22.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均热板的温度;
23.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散热组件对所述均热板散热。在均热板稳定超过第一设定温度时,在控制散热组件进行散热,即在单体电池产热量较小,不足以影响单体电池性能的情况下不进行主动散热,减少能耗,节约能源。
2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为一体式散热器,所述一体式散热器包括液冷器与风冷器,其中,所述风冷器位于所述液冷器背离所述均热板的一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散热方式,对均热板进行散热的效果更好。
2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液冷器包括液冷块,所述液冷块上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
26.所述风冷器包括设置在所述液冷块上的鳍片和/或热管,所述风冷器采用风扇冷却和/或自然冷却。二者同时使用能够提升对均热板的散热效率。
2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液冷器或所述风冷器单独对所述均热板散热;
28.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液冷器与所述风冷器共同对所述均热板散热;
29.所述第二设定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根据检测的均热板的温度值,控制液冷器、风冷器是单独工作或共同工作,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3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
31.计时器,用于及检测所述液冷器或所述风冷器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
32.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计时器检测的所述液冷器或所述风冷器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大于设定时长,且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液冷器与所述风冷器共同对所述均热板散热。减少出现液冷器或风冷器单独散热情况下,长时间难以实现降温的需求的情况,自主判断是否需要液冷器和风冷器同时工作进行散热,散热调控更加方便,减少出现长时间散热却难以实现降温、使得能耗增加而又无法对单体电池起到降温作用的情况,对单体电池降温的效果更好,同时又能够节约能源。
3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沿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排列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到靠近的所述均热板的端部的距离为所述均热板长度1/4~1/3。在使用个数尽量少的情况下实现对均热板温度的检测,减少浪费。
3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部分与所述均热板之间设有导热材料,和/或,
35.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均热板之间设有导热材料;
36.所述导热材料为相变导热材料、导热衬垫、导热胶带、导热橡胶、导热灌封胶、导热硅脂中的至少一种。提升对应结构连接的牢固性,并能够增加连接部件之间的导热面积,导热效果更好。
37.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温度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8.检测均热板的温度;
39.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散热组件对所述均热板散热。在均热板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对其进行散热,减少出现单体电池长时间处于较高温度环境下的情况,缓解单体电池老化的问题,对单体电池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提升电池模组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4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液冷器与风冷器;
41.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液冷器或所述风冷器单独对所述均热板散热;
42.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液冷器与所述风冷器共同对所述均热板散热;
43.所述第二设定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根据检测的均热板的实际温度控制液冷器与风冷器是单独工作或共同工作,在满足散热、降温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4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
45.检测所述液冷器或所述风冷器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
46.在检测的所述液冷器或所述风冷器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大于设定时长,且检测的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液冷器与所述风冷器共同对所述均热板散热。减少出现液冷器或风冷器长时间单独工作却难以实现降温的问题,在单独散热时间大于设定市场仍无法实现降温至第一设定温度以下时,及时通过液冷器与风冷器共同散热实现降温,减少无谓的能源浪费,也能够减少单体电池处于高温环境的时间,对单体电池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4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检测均热板的温度,具体为:
48.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均热板的温度;其中,
49.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沿多个单体电池的排列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到靠近的所述均热板的端部的距离为所述均热板长度1/4~1/3。通过尽量少的温度传感器实现对均热板温度的检测,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减少浪费。
附图说明
5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板与柔性导热层的示意图;
5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5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板与均热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5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远离示意图;
5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温度调控方法示意图。
58.1、单体电池;2、封装壳;3、导热板;31、柔性导热层;32、折弯部;4、均热板;41、通孔;42、避让槽;5、散热组件;51、液冷器;511、液冷块;512、进液口;513、出液口;52、风冷器;6、温度传感器;7、控制器;8、计时器。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60.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6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首先说明一下电池模组的应用场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单体电池连接并通过外壳封装形成一个整体,作为能量供给单元;此外,还设置有散热模块用以散发单体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但是电池模组内的多个单体电池的发热量和散热量均存在差异,会使得电池模组不同部位的温度不同。
63.例如,在进行充放电时,电池管理系统会根据当前各电池单体(电芯)的荷电状态(剩余电量)先后或同时地进行充放电,导致不同荷电状态的电池单体的发热量往往不同。
64.又例如,现有技术中的多数电池包或电池模组会配置有散热模块,离散热模块近的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会好于离散热模块远的电池单体。靠近散热模块附近的部分单体问题温度偏低,模组中心位置的电池单体温度高,甚至温差可达到15℃以上,如此高的温差下,电池单体充放电容量会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模组内经过容量筛选一致的电池单体反而产生较大容量偏差值,模组内电池单体容量不一致导致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偏低电池会出现过充/过放问题,影响了模组的循环寿命,甚至大大降低模组的安全性。
65.多个单体电池较长时间处于不同的温度下,会使得不同单体电池的老化程度不同,难以实现多个单体电池的同步变化,后续在使用过程中电池模组内的多个单体电池的充放电的过程存在差异,使得部分电池出现过充、过放的问题,造成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减低,增大了安全隐患。
66.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以提升多个单体电池的一致性,提升电池模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并能够提升安全性。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以及实施例对该电池模组进行详细的说明。
67.参考图1,图1示出了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以及封装壳2,其中,多个单体电池1沿设定方向间隔排列,并通过线路连接;封装壳2由多块侧板组成,多块侧板围设在多个单体电池1之间,侧板之间固定连接实现对多个单体电池1的封装。
68.其中,封装壳2的具体结构以及封装方式可根据单体电池1的排布形式进行选择以及适应性调整,本技术实施例不再对封装壳2进行赘述。
69.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导热板3以及两块均热板4;其中,多个导热板3分别夹设在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之间,且位于两端的两个单体电池1朝向外部的一侧也分别对应设有导热板3,每个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的最大侧面接触,使得每个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能够产生热传导,即每个单体电池1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到至导热板3。
70.两块均热板4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单体电池1相对的两侧,且每个导热板3相对的两侧一一对应连接于两块均热板4,实现每块导热板3与两块均热板4之间的热传导。
71.导热板3上的热量传导至均热板4,均热板4上的热量由温度较高的位置传导至温度较低的位置,并在温度较低处传导至对应位置出的导热板3以及单体电池1上。如此,通过均热板4形成多块导热板3之间热量传递的通道,温度较高的导热板3上的热量通过均热板4传导至温度较低的导热板3,使得多个温度不同的导热板3的温度趋于相同,即多个单体电池1的温度趋于相同。
72.在单体电池1工作的过程中,单体电池1产生热量使之温度升高,单体电池1的热量传导至相邻的导热板3;由于不同位置的单体电池1的产热量不同,使得不同的导热板3的温度存在差异,导热板3的热量分别传递至均热板4,使得均热板4上与导热板3连接的各个部
位逐步趋于与对应导热板3相同的温度,均热板4上热量由温度高的区域传导至温度低的区域,并传递至温度较低的导热板3上;同时,单体电池1与相邻的导热板3通过热传导使之温度趋于相同。
73.最终,通过导热板3的导热以及均热板4的均热,使得不同部位的单体电池1,虽然自身产生的热量不同,但通过导热板3以及均热板4实现温度的传导,使得多个单体电池1的温度趋于相同;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多个单体电池1的性质变化趋于同步,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保持同步,减少出现部分单体电池1出现过充、过放的问题,提升电池模组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使用的安全性也更高。
74.应说明的是,对于设置的导热板3的数量,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单体电池1的种类、单体电池1的发热量、导热板3的导热系数等因素,综合考虑设置的导热板3数量。每间隔两个或三个单体电池1设置一个导热板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邻两个导热板3之间间隔的单体电池1的数量,只需要能够实现通过导热板3将单体电池1的热量传递至均热板4即可。
75.同样的,均热板4也可以设置为一块,均热板4位于多块单体电池1的其中一侧,并与多个导热板3连接,通过一块均热板4实现对不同位置的导热板3、单体电池1之间的热量传导。本技术实施例仅以设置两块均热板4,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导热板3间隔一个单体电池1为例进行说明。
76.参照图2,图2示出了导热板以及柔性导热层的示意图。为了保证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之间有较好的传热效果,导热板3上设置有柔性导热层31,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通过柔性导热层31连接。通过设置的柔性导热层31实现导热板3与单体电池1的柔性连接,柔性导热层31与单体电池1的大面抵接,且在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配合夹紧柔性导热层31的情况下,柔性导热层31能够自动适配单体电池1的大面,保证柔性导热层31与单体电池1大面完全接触;同时,柔性导热层31与导热板3之间也能够实现完全接触。
77.通过设置的柔性导热层31使得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之间能够实现最大面积的导热连通,相较于导热板3直接与单体电池1大面抵接的情况,不容易出现导热板3与单体电池1大面无法完全贴合的情况,导热效率更高,单体电池1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的传递至相邻的导热板3,对不同位置的单体电池1进行均热的效果过更好。
78.同时,多个单体电池1封装在封装壳2内时,多个单体电池1处于抵紧状态,通过设置的柔性导热层31,还能够减少单体电池1受压过大的问题;在单体电池1出现鼓包问题时,通过设置的柔性导热层31能够吸收鼓包造成的空间压缩,减少出现单体电池1因鼓包产生过大压力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79.对于设置的柔性导热层31,其材质为导热硅脂、导热衬垫、导热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示例性的,选择使用导热硅脂,直接将导热硅脂涂抹于导热板3或是单体电池1上,并将导热板3以及单体电池1按照预定顺序排布即可,通过设置的导热硅脂实现导热板3与相邻的单体电池1的导热连接。在选择使用导热橡胶时,可直接将导热橡胶固定连接于导热板3,并将导热板3夹设于相邻的单体电池1之间。
80.在使用两种不同材质时,示例性的,选择同时使用导热硅脂与导热橡胶,将导热橡胶固定连接与导热板3,具体的可通过热熔的方式对导热橡胶与导热板3进行固定工,之后将导热硅脂涂抹于导热橡胶,实现导热板3、导热橡胶与单体电池1的连接,并实现导热。
81.参照图3与图4,其中,图3示出了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导热板与均热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导热板3朝向两侧的均热板4的边沿分别设有折弯部32,折弯部32与导热板3一体成型;均热板4开设有多个通孔41,多个通孔41与多个导热板3上的折弯部32一一对应适配。折弯部32穿设于对应的通孔41,折弯部32穿过通孔41的部分弯折形成折弯部分,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与均热板4背离导热板3的一面贴合。
82.设置折弯部32与均热板4连接,二者连接较为方便,同时,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与均热板4相贴,二者连接较为稳定,相较于通过折弯部32的边沿与均热板4连接的方式,二者之间的热量传导效率更高。
83.为了能够尽量增大导热板3与均热板4之间的导热面积,设置每个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覆盖均热板4上的第一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为均热板4上相邻两个通孔41之间的区域,位于端部的通孔41外侧的第一区域的范围可参照其他相邻两个通孔41之前的第一区域的范围。设置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覆盖第一区域,在两个相邻的折弯部32不产生干扰的同时,增大导热板3与均热板4之间的导热面积,导热效率更高。
8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未完全覆盖第一区域,也可设置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覆盖第一区域外的部分区域。进行以上设置均为增大导热板3与均热板4之间的导热面积,并不对导热板3与均热板4具体连接的位置进行限定。
85.此外,均热板4背离导热板3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的避让槽42,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与均热板4相贴的状态下位于避让槽42内,使得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背离所述单体电池1的一面与所述均热板4背离所述单体电池1的一面平齐。其一,使得均热板4背离单体电池1的一侧保持平齐,视觉上更加美观;其二,进行封装或是安装散热模块等部件时,安装较为方便,且较为方便保证部件安装基础的平整性。
86.通过以上设置,能够实现对多个单体电池1之前的均热,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调整多个单体电池1的温度趋于相同,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提升电池模组质量,并使得电池模组更加安全。
87.参照图5,并结合图1,其中,图5示出了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降低多个单体电池1的整体温度,该电池模组可设置有两个散热组件5,两个散热组件5分别安装在两个均热板4上,分别对两个均热板4进行散热,实现对单体电池1的散热,降低单体电池1的问题,减少高温环境造成单体电池1性能降低的情况。
88.散热组件5与均热板4之间设置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填充或夹设在散热组件5与均热板4之间,导热材料也为柔性材质,保证散热组件5与均热板4接触的完整性,增大二者之间的导热面积,散热组件5的散热效果更好。
89.此外,在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与均热板4之间也设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在折弯部32的折弯部分与均热板4之前也可选择填充或夹设的方式,改善折弯部32与均热板4之间热量的传导效果,导热效果更好。
90.对于设置的导热材料,可选择使用相变导热材料、导热衬垫、导热胶带、导热橡胶、导热灌封胶或导热硅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使用具有粘性的材料是,还能够起到粘接的作用,使得折弯部32与均热板4之间,以及散热组件5与均热板4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
91.继续介绍设置的散热组件5,该散热组件5为一体式散热器,包括液冷器51和风冷器52,液冷器51安装在均热板4上,风冷器52设置在液冷器51上背离均热板4的一侧。当然,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散热组件5仅为液冷或仅为风冷,本技术实施例仅以散热组件5采用集成风冷和液冷两种散热方式的一体式散热器为例进行说明。
92.其中,液冷器51包括固定在均热板4上的液冷块511,液冷块511上开设有进液口512与出液口513,向液冷块511中通入冷却液,实现对均热板4的降温。风冷器52包括多个固定连接在液冷块511上的多个鳍片和/或热管,通过设置的鳍片和/或热管增大液冷块511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此外,风冷器52还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该固定在鳍片和/或热管上,通过风扇冷却的方式加快空气流通,提升散热效果;而在其中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散热风扇,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通过设置的鳍片和/或热管进行散热;当然,还可以仅设置散热风扇,而不设置鳍片以及热管,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散热方式。
93.通过设置的散热组件5实现对均热板4的散热,即降低多个单体电池1的温度,减缓单体电池1的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工作效率;而为了使得单体电池1的工作温度维持在合适的温度值,同时考虑散热效果与消耗功率之间的平衡,该电池模组还设有根据均热板4温度对散热组件5的工作进行调控的部件。
94.具体的,参照图6与图7,其中,图6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对温度进行调控的控制示意图。电池模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6和控制器7,其中,温度传感器6安装在均热板4上、用于检测均热板4的温度,控制器7与温度传感器6以及散热组件5均信号连接,具体的,控制器7接收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值并分别控制液冷器51和风冷器52工作;为了便于进行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以下以风冷器52采用风扇散热的方式为例进行介绍。
95.在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均热板4的温度为不同值时,控制器7对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值与第一设定温度以及第二设定温度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的不同控制散热组件5执行对应的散热动作。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值小于第二设定温度值,且第一设定温度值为单体电池1所规定的适宜工作温度范围的最大值。具体的,包括以下情况:
96.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散热组件5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
97.在散热组件5包括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时,控制散热组件5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包括以下示例。
98.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器7控制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对均热板4进行降温,直至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降低至小于第一设定温度,使得单体电池1处于固定的适宜工作温度范围内。
99.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器7控制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共同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示例性的,此处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为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过程中,单体电池1持续产热,且单体电池1产热量大于散热组件5的散热量,使得均热板4的温度持续上升至大于第二设定温度。
100.此外,该电池模组还包括计时器8,计时器8用于检测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的时间;在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持续设定时长,且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仍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器7控制液冷器
51与风冷器52共同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直至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
101.对于设定时长的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单体电池1的类型进行具体限定,相关领域的人员可根据现有标准以及本领域的常识确定设定时长的具体值。
102.当然,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以下情况,即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此时,控制液冷器51以及风冷器52处于待机或关机状态;即在均热板4的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不对均热板4进行主动散热。
103.本技术实施例中,仅以调整液冷器51以及风冷器52的开、闭状态,实现对均热板4处于不同温度值时的散热;在其他实施例中,需要散热组件5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时,还能够通过调整液冷器51以及风冷器52的工作功率,调整对均热板4的散热效果。
104.示例性的,温度传感器6检测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首先控制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以较小功率工作单独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在持续一定时间后,若均热板4温度仍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则逐步增大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的工作功率。该种方式下,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工作的初始功率、每次调整的功率值、每个功率工作的持续时间,均通过单体电池1种类、液冷器51种类及型号、风冷器52种类及型号等因素确定,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直接或通过推算后确定,本技术实施例对该部分内容不再进行赘述。
105.参照图1,温度传感器6设置有两个,两个温度传感器6沿多个单体电池1的排布方向设置,每个温度传感器6距离均热板4端部的距离为均热板4整体长度的1/3~1/4。示例性的,每个温度传感器6距离均热板4端部的距离为均热板4整体长度的1/4,即每个温度传感器6负责检测均热板4一半的温度,且每个温度传感器6分别位于均热板4一半的中间位置。每个温度传感器6分别负责一半均热板4的温度检测,减少两个温度传感器6之间出现交叉干扰。
106.设置传感器距离均热板4端部的距离为均热板4整体长度的1/3,位于中间部分的单体电池1的产热量大于位于边侧的单体电池1的产热量,即中间部分的单体电池1的温度变化幅度大于边侧的单体电池1的温度变化幅度,两个温度传感器6之间区域通过两个温度传感器6共同进行检测,有利于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10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温度调控方法,应用于对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实现对单体电池1的温度的调控,参照图8,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8.步骤01:检测均热板4温度。
109.具体为,通过温度传感器6检测均热板4的温度,温度传感器6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均采用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的温度传感器6即可。
110.步骤02:在检测的所述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散热组件5对均热板4散热。
111.具体为,通过温度传感器6检测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通过控制器7控制散热组件5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
112.在散热组件5包括液冷器51和风冷器52时,控制散热组件5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可包括以下的步骤:
113.步骤a:在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液
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
114.步骤b:在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共同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
115.其中,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示例性的为,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散发的热量小于单体电池1产生的热量,使得温度持续上升至大于第二设定温度。
116.步骤c:检测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在检测的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大于设定时长,且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液冷器51和风冷器52共同工作对均热板4进行散热,直至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
117.具体为,通过计时器8检测液冷器51或风冷器52单独散热的工作时间。
118.当然,上述方法中,还可包括步骤03,该步骤为:在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处于关机或待机状态。也即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不对均热板4散热。
119.应理解的是,上述方法中控制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的工作状态为开启或关闭两种状态,是对散热组件5的散热能力进行调整,以调整对均热板4的散热能力。在其他实施例中,除控制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工作状态为开启或关闭两种状态之外,还能够对液冷与风冷器52的工作功率进行调整,以实现对散热组件5的散热能力的调节,对工作功率进行调整的具体方法,可参照本技术公开的电池模组中对液冷器51与风冷器52的工作功率进行调整的原理,本处不再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赘述。
120.应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根据检测的均热板4的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以及第二设定温度的大小关系进行对应的控制,在检测的均热板4温度为第一设定温度时,执行均热板4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的散热动作;在检测的均热板4为第二设定温度时,执行均热板4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的散热动作。
1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本技术工作状态下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另外,本技术中的多个指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23.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