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电缆及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64400发布日期:2023-03-15 06:0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综合电缆及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综合电缆及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轨道交通列车btm(应答器信息传输)线路系统的敷设施工中,由于需要同时满足发送、接收和功率感应等信号传输线路敷设的要求,就需要同时将发送电缆、接送电缆、功率感应电缆等多根电缆并行敷设在一起,这样敷设不方便,成本高,同时还容易受外来信号的干扰。在敷设过程中多条缆同时敷设,结构松散,所需敷设空间需求更大,不同功用的电缆线径不同,在敷设过程中难免受到外力的拉扯,不同的电缆所承受的拉扯力不同,这种不均匀的作用力可能导致电缆信号传输的恶化。现有的技术中电缆虽然能满足基本的应用需求,但其抗干扰能力、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面对现在的技术发展需求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合电缆及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线路系统敷设施工过程中,多束电缆同时敷设操作不便,且结构松散,不同的电缆所承受的拉扯力不同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综合电缆,包括:电缆,所述电缆的数量为多束,多束所述电缆具有不同的功能;
5.包覆构件,所述包覆构件具有至少两层包覆结构,至少两层所述包覆结构逐层包裹多束所述电缆,多束所述电缆在所述包覆构件内彼5此相对固定。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束所述电缆至少包括发送机电缆、接收机电缆和感应电缆。
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机电缆包括:
8.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的数量为多根;
9.0第一绝缘体,第一导电体穿设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内部;
10.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包裹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部;
11.第一内护套,所述第一内护套包裹在所述第一屏蔽层的外部。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接收机电缆包括:
13.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二导电体的数量为多根;
14.5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导电体穿设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内部;
15.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包裹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外部;
16.第二内护套,所述第二内护套包括在所述第二屏蔽层的外部;
17.所述接收机电缆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接收机电缆的所述第二内护套的颜色均不相同。
18.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感应电缆包括:
19.第三导电体,所述第三导电体的数量为多根;
20.第三绝缘体,所述第三导电体穿设在所述第三绝缘体的内部;
21.第三屏蔽层,所述第三屏蔽层包裹在所述第三绝缘体的外部;
22.第三内护套,所述第三内护套包括在所述第三屏蔽层的外部;5所述第三内护套的颜色、所述第一内护套的颜色和所述第二内护套的颜色均不相同。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包覆构件包括:
24.护套层,所述护套层包裹多束所述电缆;
25.屏蔽套,所述屏蔽套套设在所述护套层的外部;
26.外护套,所述外护套套设在所述屏蔽套的外部。
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综合电缆还包括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设置在所述护套层内,所述填充物填补所述电缆与所述护套层之间的空隙。
2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机电缆的线径大于所述接收机电缆的线径,所述发送机电缆的线径大于所述感应电缆的线径。
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物、所述护套层和所述外护套均由低烟无卤阻燃材料制成;
30.所述屏蔽套由金属丝编织而成。
3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综合电缆,因而,具有该综合电缆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3.本技术提供的综合电缆包括:电缆,电缆的数量为多束,多束电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包覆构件,包覆构件具有至少两层结构;包覆构件包裹电缆,多束电缆在包覆构件内彼此相对固定。
34.本技术提供的综合电缆,通过合理布置各个不同功能的电缆,增加电缆的综合性能,使电缆结构紧凑,减小电缆敷设所需空间,敷设方便快捷,多芯线电缆整合为一个综合整体,使电缆敷设过程中受力均匀,有效防止线径差距较大的线出现受力不均导致损伤,提高电缆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35.本技术提供的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综合电缆,因而,通过本综合电缆进行电缆敷设,既能够降低电缆敷设工作的难度,还能够确保电缆敷设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确保本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综合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
39.1-发送机电缆,11-第一导电体,12-第一绝缘体,13-第一屏蔽层,14-第一内护套,2-接收机电缆,21-第二导电体,22-第二绝缘体,23-第二屏蔽层,24-第二内护套,3-填充
物,4-护套层,5-屏蔽套,6-外护套,7-感应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1.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42.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综合电缆及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
46.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综合电缆,本综合电缆包括包覆构件和电缆,其中,电缆的数量为多束,多束电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包覆构件包裹住多束电缆,将多束电缆束缚成一体,并且多束在包覆构件的包裹下结构紧凑,彼此相对固定,在进行电缆敷设的过程中多束电缆受力均匀,不会出现由于其中一束或几束电缆单独受力,或者由于各束电缆的线径不同而出现其中一束或几束电缆单独受力导致单束电缆受力不均而受损。
4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电缆的数量为至少三组,其中三束电缆分别为发送机电缆1、接收机电缆2和感应电缆7,从而使得本综合电缆可用于轨道交通列车的btm(应答器信息传输)线路系统。
48.每一束电缆均为具有一定直径的柱状结构,而包覆构件具有筒结构,每一束电缆的轴线均与包覆构件的轴线平行设置。
4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发送机电缆1包括:
50.第一导电体11;
5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导电体11穿设在第一绝缘体12的内部;
52.第一屏蔽层13,第一屏蔽层13包裹在第一绝缘体12的外部;
53.第一内护套14,第一内护套14包裹在第一屏蔽层13的外部。
54.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体11为由导电金属制成的丝状或柱状结构,且在本综合
电缆进行敷设过程中能够发生弯折以改变本综合电缆的延伸方向,优选地,第一导电体11由金属铜制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以确保信号传输的顺畅性。
55.第一绝缘体12具有圆柱结构,第一导电体11穿设于第一绝缘体12,并且第一导电体11的轴线与第一绝缘体12的轴线平行设置,优选地,第一导电体11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第一导电体11穿设在第一绝缘体1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体11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19根,多根第一导电体11以铜绞合线的形式被包覆在第一绝缘体12中。第一绝缘体12由非极性树脂绝缘材料制成,不仅满足绝缘的需求,还具有较好的防水性和耐腐蚀性,从而对第一导电体11进行有效保护,进而能够确保信号顺利传输。
56.第一屏蔽层13包裹住第一绝缘体12,避免其他电缆与发送机电缆1之间产生信号干扰。优选地,第一屏蔽层13具有编织结构,更优选地,第一屏蔽层13由铝箔和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57.第一内护套14包裹住第一屏蔽套5,从而使得由内至外,第一内护套14、第一屏蔽层13、第一绝缘体12和第一导电体11逐层被包紧,进而使发送机电缆1形成一个整体。优选地,第一内护套14由低烟无卤阻燃材料制成。
5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接收机电缆2包括:
59.第二导电体21;
60.第二绝缘体22,第二导电体21穿设在第二绝缘体22的内部;
61.第二屏蔽层23,第二屏蔽层23包裹在第二绝缘体22的外部;
62.第二内护套24,第二内护套24包括在第二屏蔽层23的外部;
63.接收机电缆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接收机电缆2的第二内护套24的颜色均不相同。
64.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体21优选由金属铜制成,并且第二导电体21穿设于第二绝缘体22,第二导电体21的轴线与第二绝缘体22的轴线平行设置,优选地,第二绝缘体22由非极性树脂绝缘材料制成。
65.第二屏蔽套5包裹住第二绝缘体22,避免其他电缆与接收机电缆2之间产生信号干扰。优选地,第二屏蔽层23由铝箔和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66.第二内护套24包裹住第二屏蔽套5,使得第二内护套24、第二屏蔽套5、第二绝缘体22和第二导电体21形成一个整体,优选地,第二内护套24由低烟无卤阻燃材料制成。
67.第一导电体11的数量和第二导电体21的数量均优选为多根,多根第二导电体21以绞合线的形式被包裹在第二绝缘体22中。第二导电体21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7根,第二导电体21的数量少于第一导电体11的数量,接收机电缆2的整体线径小于发送机电缆1的整体线径。
6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接收机电缆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接收机电缆2的功能相同,但具体连接位置不同,为能够清晰且便捷地区分两个接收机电缆2,两个接收机电缆2的第二内护套24的颜色并不相同,并且两个接收机电缆2的颜色与第一内护套14和下述的第三内护套的颜色均不相同。
6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感应电缆7包括:
70.第三导电体,第三导电体的数量为多根;
71.第三绝缘体,第三导电体穿设在第三绝缘体的内部;
72.第三屏蔽层,第三屏蔽层包裹在第三绝缘体的外部;
73.第三内护套,第三内护套包括在第三屏蔽层的外部;
74.第三内护套的颜色、第一内护套14的颜色、第二内护套24的颜色均不相同。
75.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电缆7的结构与接收机电缆2的结构相同,第三导电体、第二绝缘体22、第三屏蔽层和第三内护套的设置方式、材料选用可参照上述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能够理解,在此不再赘述。优选地,感应电缆7的线径与接收机电缆2的线径相同。
76.区别在于,第一内护套14的颜色、第二内护套24的颜色和第三内护套的颜色两两不同,能够直观地区分三种电缆,便于接线,避免接线出错。
7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包覆构件包括:
78.护套层4,护套层4包裹多束电缆;
79.屏蔽套5,屏蔽套5套设在护套层4的外部;
80.外护套6,外护套6套设在屏蔽套5的外部。
81.优选地,综合电缆还包括填充物3,填充物3设置在护套层4内,填充物3填补电缆与护套层4之间的空隙。
82.优选地,填充物3、护套层4和外护套6均由阻燃材料支撑;
83.屏蔽套5由金属丝编织而成。
84.在该实施例中,包覆构件具有多层结构,多层结构逐一包裹在绝缘体的外部,而绝缘体包裹在多束电缆的外部,使得包覆构件和绝缘体将多束电缆裹紧,从而将多束单独的电缆包裹成一个整体,以便于进行电缆铺设。
85.具体地,包覆构件包括由内至外逐层设置的外护套6、屏蔽套5和护套层4,护套层4具有筒结构,发送机电缆1的线径大于接收机电缆2的线径、也大于感应电缆7的线径,线径较大的发送机电缆1设置在护套层4的内部,其他电缆环绕发送机电缆1设置,填充物3与多束电缆一同设置在护套层4内,并且在护套层4内,填充物3填补多束电缆与护套层4之间的空余间隙,从而使得多束电缆和填充物3共同充满护套层4的内部空间,并且护套层4能够裹紧多束电缆和填充物3,从而使内护套与填充物3、多束电缆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优选地,外护套6、护套层4和填充物3均选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这里的低烟通常指在起烟时烟雾透光率不小70%,外护套6、护套层4和填充物3的材料选择符合《en 45545-2铁路应用—铁路车辆的防火保护—第2部分:材料和元件的防火要求》的相关要求,以确保本技术提供的综合电缆能够应用至轨道交通领域并满足轨道车辆用电缆的相关要求。
86.屏蔽套5包裹住内护套,屏蔽套5作为总屏蔽层,对内护套的内外空间进行屏蔽分隔,避免外部电信号对多束电缆产生信号干扰。优选地,屏蔽套5由铝箔及镀锡铜丝编制而成。
87.外护套6包裹住屏蔽套5,能够将屏蔽套5、内护套、填充物3和多束电缆包裹成一个整体,优选地,外护套6由低烟无卤阻燃材料制成。
88.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综合电缆,通过合理布置屏蔽构件、发送机电缆1、接收机电缆2和功率感应电缆7,增加电缆的综合性能,使电缆结构紧凑,减小电缆敷设所需空间,敷设方便快捷,多芯线电缆整合为一个综合整体,使电缆敷设过程中受力均匀,有效防止线径差距较大的线出现受力不均导致损伤,提高电缆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89.此外,本综合电缆通过总屏蔽和单束电缆的独立屏蔽的双屏蔽设计,增强电缆整
体的屏蔽效能,有效减小外来信号的干扰,保证传输数据的稳定性。
90.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列车线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综合电缆,因而,具有该综合电缆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9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