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分水功能的雷达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5484发布日期:2022-07-26 21:4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分水功能的雷达骨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雷达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分水功能的雷达骨架。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相控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雷达。由于雷达产品受安装空间、承载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其在结构设计时应考虑体积、重量、强度、刚度等多方面因素。现阶段雷达的液冷系统的分流和汇合均需依靠外部管路构成的官网进行连接,此管网占用空间大,安装和维修操作困难,调试起来的可操作性也不强;雷达框架和液冷系统的分离设计也从整体上增加了雷达骨架的重量。因此现阶段的雷达骨架无分水功能,需要借助外部管网实现各散热支路的分流和汇合,且管网的铺设占用空间较大,安装和维修常受空间限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分水功能的雷达骨架,以减小雷达产品中液冷系统结构体积,提高安装和维修的可操作性。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分水功能的雷达骨架,包括顶板、左桁架、右桁架、底板以及支撑梁,其中顶板、左桁架、底板、右桁架依次连接围合成矩形外框架,支撑梁固定连接在矩形外框架内;底板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冷源的冷源进液口和冷源出液口,右桁架上设有框架主进液口以及多个支路进液口,右桁架内设有连通框架主进液口与多个支路进液口的冷却流道,冷源进液口通过管路与框架主进液口连通以实现外部冷源对有桁架提供液体冷却介质;左桁架上设有框架主出液口以及多个支路出液口,左桁架内设有连通框架主出液口与多个支路出液口的冷却流道,框架主出液口通过管路与冷源出液口连通从而将左桁架流出的液体冷却介质回流至外部冷源;每个支路进液口通过管路与相对应的支路出液口相连通,从而在支撑梁所在阵面中形成了多条能够提供液体冷却介质的管路,使得相对应连通的支路进液口与支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在经过支撑梁时能够为支撑梁上安装的各发热器件提供液体冷却介质。
5.进一步的,支路进液口包括在右桁架高度方向上分布设置的第一至第五支路进液口,对应的,支路出液口包括在左桁架高度方向上分布设置的第一至第五支路出液口,从而在雷达骨架的阵面内形成五条用于为发热器件提供液体冷却介质的支路。
6.进一步的,支撑梁靠近右桁架的侧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管路引出口,管路引出口与相应的支路进液口相对设置或靠近设置,管路引出口用于供对应连通的支路进液口与支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穿过。
7.同理,支撑梁靠近左桁架的侧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管路引出口,管路引出口与相应的支路出液口相对设置或靠近设置,管路引出口用于供对应连通的支路出液口与支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穿过。
8.进一步的,冷源进液口和冷源出液口中均安装有一连接件;冷源进液口处的连接件一端通过进液管路与外部冷源连通,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框架主进液口连通;冷源出液口处的连接件一端通过出液管路与外部冷源连通,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框架主出液口连通。
9.本实用新型将结构和冷却流道一体化设计,即把雷达骨架中的左、右桁架设计成带有冷却流道的结构,使得雷达骨架带有分水功能,通过结构体内部的冷却流道进行冷却介质的分流和汇合,取代外部管路的敷设,以此实现整个液冷链路的连接,不仅减少雷达骨架管网的敷设数量、减小结构体积、节约空间,还能提高安装和维修的可操作性。
10.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水原理框图。
14.附图标记说明:
15.1-顶板;2-左桁架;3-右桁架;4-底板;5-支撑梁;6-冷源进液口;7-冷源出液口;8-外部冷源;9管路引出口;31-框架主进液口;32-第一支路进液口;33-第二支路进液口;34-第三支路进液口;35-第四支路进液口;36-第五支路进液口;51-下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7.一种具有分水功能的雷达骨架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雷达骨架作为雷达的主要承力部件,为阵面中的所有设备/模块提供安装固定的基础。雷达骨架包括顶板1、左桁架2、右桁架3、底板4以及支撑梁5,所述顶板1、左桁架2、底板4、右桁架3依次连接围合成矩形外框架,其中顶、底板相对设置,左、右桁架相对设置。支撑梁5固定连接在矩形外框架内,其分别与顶板1、左桁架2、底板4、右桁架3刚性固定连接从而保证雷达固接整体结构强度,支撑梁5作为有源线阵的安装界面和阵面承力结构基础,其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加工而成,有源线阵为阵列设置的多个天线单元,支撑梁是有源线阵同后端处理模块对接的结构界面。
18.左、右桁架均设计为内部带有冷却流道的结构,采用机加+焊接实现流道成型,用于对各有源线阵进行冷却介质的分配,从而构成具有分水功能的左/右分水器。底板上设有冷源进液口6和冷源出液口7,外部冷源8通过进液管路与冷源进液口6相连通,外部冷源8通过出液管路与冷源出液口7相连通;右桁架3下端内壁设有框架主进液口31,右桁架内部开设有冷却流道,本实施例中以分为5个支路为例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冷源进液口6在底板4厚度方向上贯穿开设,其中安装有连接件,连接件一端经过进液管路连接外部冷源8,另一端经过管路与框架主进液口31连通,使得外部冷源8的出液端依次经进液管路

冷源进液口6

管路

框架主进液口31为右桁架提供冷却介质。右桁架的内侧壁上在高度方向上分布开设有第一支路进液口32、第二支路进液口33、第三支路进液口34、第四支路进液口35和
第五支路进液口36,共计5个支路进液口,框架主进液口31通过右桁架内部的冷却流道分别与第一至第五支路进液口连通。左桁架和右桁架的结构是对称的,对应的,左桁架内壁上分布开设有第一至第五支路出液口,左桁架内壁下端设有框架主出液口,右桁架内部开设有冷却流道,框架主出液口通过右桁架内部开设的冷却流道分别与第一至第五支路出液口连通,冷源出液口中安装有通过管路连通框架主出液口与外部冷源的连接件。进一步的,第一支路进液口经过管路与第一支路出液口相连,第二支路进液口经过管路与第二支路出液口相连,以此类推,第五支路进液口经过管路与第五支路出液口相连,一一对应连通的支路进液口、支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经过支撑梁时能够为支撑梁上相应发热器件的散热结构提供液体冷却介质,从而为此支路上的所有发热器件/模块进行散热。左桁架将各支路进液口流入的冷却介质汇流至框架主出液口后,依次经过管路

冷源出液口7

出液管路后循环回流至外部冷源8。
19.本实施例中,支撑梁上安装的发热器件所配备的液冷散热结构均可以串/并联的方式接入在相对应连通的支路进液口、支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中,以获取循环冷却液。
20.此外,左桁架和右桁架上也可以固定安装一些需要散热的模块,并由任意一条支路上的管路提供冷却介质,并使冷却介质接入桁架模块上的相应液冷散热结构中实现散热。本实用新型通过右桁架的分水功能,将来自外部冷源的冷却介质分为多条支路并为雷达骨架阵面内的所有模块提供冷却液,多条支路再经过左桁架的汇流循环回外部冷源,以此替代现有复杂的管网式液冷系统,不仅节约空间,还能提高安装和维修的可操作性。
21.作为优选,结合图1,在支撑梁中靠近右桁架的侧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管路引出口9,管路引出口9与相应的支路进液口相对设置或靠近设置,管路引出口9用于供对应连通的支路进液口与支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穿过,从而便于管路进入支撑梁的阵面空间内。对应的,支撑梁靠近左桁架的侧板上同样设置有多个管路引出口,不再赘述。类似的,支撑梁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管路避让口10,左侧的管路避让口用于供连通框架主出液口与冷源出液口之间管路穿过,右侧的管路避让口用于供连通框架主进液口与冷源进液口之间管路穿过。进一步的,支撑梁5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下隔板51,下隔板用于安装雷达领域中的各类模块,也有助于提供提升整个支撑梁的结构强度。
22.本实施例中,设计了5路支路为雷达骨架内部阵面中的所有发热器件供液;在另一实施例中,并不限于设置5路散热支路,可以根据雷达骨架内部安装的发热器件数量及其安装分布形式对应设计多种分流渠道,实现框架液体分流循环,以带走发热器件的热量,完成散热功能。
2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