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04940发布日期:2023-02-10 18:02阅读:40来源:国知局
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报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报警装置在灯杆、商场、办公楼、残疾人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被广泛应用,可以作为配电柜、控制柜、机械设备操作箱等专业设备的启动、停止按钮。近年来,随着电气设备技术的发展,报警设备技术也有着许多的研究和创新。
3.在实现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
4.现有技术中的报警设备的误操作频繁发生。在未成年人玩耍时,可以轻易启动报警装置。安保人员及其他安防系统需要通过对讲或视频监控进行筛选确认,会造成安保人力和其他安防系统的资源浪费。
5.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用以解决报警设备的误操作频繁发生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用以解决报警设备的误操作频繁发生的技术问题。
7.具体的,一种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包括:
8.用作报警电路接口的静触头;
9.动触头,与静触头电性接触以接通报警电路;
10.阻挡件,设置于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使得当施加于动触头的作用力超过阈值时与静触头进行电性接触。
11.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包括第一安装端与第一作用端;
12.所述阻挡件包括第二安装端与第二作用端;
13.所述动触头包括第三作用端;
14.所述第二作用端设置于第一作用端与第三作用端之间。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作用端向第一作用端所在位置的反方向弧状弯折。
16.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以固定与第一作用端接触的第三作用端;且所述连接板在动触头复位的过程中与第二作用端接触的外侧部呈圆弧形状。
17.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18.复位件;
19.壳体,用以保护动触头与静触头的作用部位;
20.所述壳体还用以安装复位件的一端;
21.所述动触头还包括套筒,所述复位件的另一端安装于套筒内壁。
22.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内径大于复位件的直径。
23.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还包括椭圆柱;
24.所述椭圆柱用以与壳体配合。
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通过设置阻挡件,防止报警装置被无意间误触,提高了报警装置的可靠性。弧状弯折的阻挡件也对动触头的移动产生导向作用,进而使得动触头移动过程平缓、稳定。
附图说明
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报警装置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报警装置报警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31.100
ꢀꢀꢀꢀꢀꢀꢀ
报警装置
32.11
ꢀꢀꢀꢀꢀꢀꢀꢀ
静触头
33.111
ꢀꢀꢀꢀꢀꢀꢀ
第一安装端
34.112
ꢀꢀꢀꢀꢀꢀꢀ
第一作用端
35.12
ꢀꢀꢀꢀꢀꢀꢀꢀ
动触头
36.121
ꢀꢀꢀꢀꢀꢀꢀ
第三作用端
37.122
ꢀꢀꢀꢀꢀꢀꢀ
连接板
38.123
ꢀꢀꢀꢀꢀꢀꢀ
套筒
39.124
ꢀꢀꢀꢀꢀꢀꢀ
椭圆柱
40.13
ꢀꢀꢀꢀꢀꢀꢀꢀ
阻挡件
41.131
ꢀꢀꢀꢀꢀꢀꢀ
第二安装端
42.132
ꢀꢀꢀꢀꢀꢀꢀ
第二作用端
43.14
ꢀꢀꢀꢀꢀꢀꢀꢀ
复位件
44.15
ꢀꢀꢀꢀꢀꢀꢀꢀ
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一种防止报警误操作的装置,所述报警装置100包括:
47.用作报警电路接口的静触头11;
48.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电性接触以接通报警电路;
49.阻挡件13,设置于静触头11与动触头12之间,使得当施加于动触头12的作用力超过阈值时与静触头11进行电性接触。
50.具体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报警装置100被广泛用于情况复杂的公共
场合。报警装置100包括有动触头12。当动触头12受到作用力时,动触头12向着静触头11的方向移动。动触头12的移动引起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电性连接。静触头11与动触头12的电性连接可以接通报警电路,进而实现报警功能。需要强调的是,现有的用于报警的装置只需施加很小的作用力便可接通报警电路。这种装置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会因为未成年人的误操作而触发报警。
51.为了解决报警装置100被误操作触发报警,本技术安装阻挡件13于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之间。当动触头12向着静触头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阻挡件13可以对动触头12施加一定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所述阻挡件13作用于动触头12,使动触头12在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阻挡件13提供的反作用力。若想成功触发报警,则需要对动触头12施加更大的作用力,直至该作用力大于阻挡件13提供的反作用力。
52.进一步的,所述阻挡件13提供反作用力的原理可以表现为:
53.当动触头12触碰到阻挡件13时,阻挡件13发生形变。在阻挡件13恢复形变时,会对动触头12施加反作用力。
54.需要指出的是,利用阻挡件13对动触头12的反作用力,相当于是对触发报警装置100的作用力设定了误触阈值,从而可以降低报警装置100被误触的概率。进一步的,所述误触阈值与阻挡件13的弹性系数相关。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材质的阻挡件13,进而实现设置不同误触阈值。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误触阈值设置为10n(约为儿童玩耍时轻微按下的力度),也就是,在外力大于10n的情况下,弹性阻挡件13可产生形变,从而动触头12可突破阻挡件13前进以与静触头11接触,实现报警。
55.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当施加于动触头12的作用力超过所述阈值,动触头12才能与静触头11进行电性接触。当未成年人对动触头12施加了作用力后,因为作用力未超过阈值,报警装置100无法触发报警。
56.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11包括第一安装端111与第一作用端112;所述阻挡件13包括第二安装端131与第二作用端132;所述动触头12包括第三作用端121;所述第二作用端132设置于第一作用端112与第三作用端121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作用端132在动触头作用于其时产生形变,最终动触头12在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其第三作用端121突破阻挡件的第二作用端132与静触头11的第一作用端112接触,实现报警电路接通。
57.具体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静触头11的第一安装端111用于对静触头11进行安装与连接报警电路。静触头11的第一作用端112则用于与动触头12的第三作用端121电性连接,以接通报警电路。阻挡件13的第二安装端131用以对阻挡件13进行安装与定位。在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电性连接的过程中,阻挡件13的第二作用端132可以对动触头12的第三作用端121施加反作用力。
58.可以理解的是,当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发生电性连接时,可以迅速触发报警。当紧急情况解除或已确认采取行动后,为了不发生重复报警导致浪费安保资源的情况,需要报警装置100立即停止报警。为满足报警装置100立即停止报警的使用需求,本技术提供的报警装置100还包括复位件14。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复位件14通常采用弹性材料制作,例如压缩弹簧、弹片等。当对动触头12施加作用力时,动触头12会挤压复位件14,导致复位件14发生形变。在复位件14发生形变时,还会产生恢复力,用以恢复发生的形变。后续在施加于动触头12的作用力消失或逐渐变小的情况下,复位件14的恢复力将作为动力源,以带动动
触头12远离静触头11,从而断开与静触头11的电性连接。当动触头12断开与静触头11的电性连接时,报警装置100停止触发报警。
59.请参照图3,所述第二作用端132向第一作用端112所在位置的反方向弧状弯折。
60.应当指出的是,当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断开电性连接后,动触头12需要恢复到初始的位置,以确保报警装置100的继续使用。具体的,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当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断开电性连接后,动触头12向着远离静触头11的方向移动,直到与阻挡件13接触。
61.本技术在阻挡件13的第二作用端132进行弯曲处理,使第二作用端132向着第一作用端112所在位置的反方向形成弧状的弯折,进而使得第二作用端132的弧状弯折能够对动触头12的移动产生导向的作用。当动触头12与阻挡件13的第二作用端132接触时,第二作用端132的弧状弯折可以削弱阻挡件13产生振动与冲击。第二作用端132的弧状弯折也可以减少阻挡件13对动触头12的反作用力。
62.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12还包括连接板122;所述连接板122用以固定与第一作用端112接触的第三作用端121;且所述连接板122在动触头12复位的过程中与第二作用端132接触的外侧部呈圆弧形状。
6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作用端121固定于所述连接板122,进而使得第三作用端121在所述静触头11上的投影位置与第一作用端112重叠。
64.当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断开电性连接后,动触头12向着远离静触头11的方向移动,直到与阻挡件13接触。动触头12与阻挡件13接触,实质是所述连接板122与第二作用端132接触。在报警装置100的长期使用中,所述连接板122与第二作用端132容易因为磨损而减短使用寿命。为此,本技术将所述连接板122在动触头12复位的过程中与第二作用端132接触的外侧部设置为圆弧形状。
65.当然,在所述第二作用端132向着第一作用端112所在位置的反方向弧状弯折、所述连接板122在动触头12复位的过程中与第二作用端132接触的外侧部呈圆弧形状的情况下,所述连接板122的形状与所述第二作用端132的形状相配合,使得所述连接板122在通过第二作用端132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第二作用端132的导向,使得动触头12更容易恢复到初始的位置。
66.进一步的,所述报警装置100还包括:
67.复位件14;
68.壳体15,用以保护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的作用部位;
69.所述壳体15还用以安装复位件14的一端;
70.所述动触头12还包括套筒123,所述复位件14的另一端安装于套筒123内壁。
71.具体的,壳体15可以用于保护动触头12上的第三作用端121与静触头11上的第一作用端112。壳体15还用以安装静触头11上的第一安装端111。在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复位件14用以对动触头12提供恢复力,使得动触头12断开与静触头11的电性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中,所述复位件14表现为弹簧。
72.具体的,所述复位件14(弹簧)的一端安装于壳体15,另一端安装于动触头12。在具体的应用中,复位件14安装于壳体15可以通过固定连接或卡合连接等来实现。通过将复位件14安装于壳体15外壁,使复位件14的一端可以被固定。复位件14的另一端安装于套筒123
的内壁,使复位件14的整体位置得以固定。套筒123还保护了复位件14与套筒123的连接处。
73.进一步的,所述套筒123的内径大于复位件14的直径。
74.具体的,套筒123的一端与动触头12连接。由于套筒123内径大于复位件14的直径,套筒123的另一端可以对复位件14进行收纳。
75.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12还包括椭圆柱124;
76.所述椭圆柱124用以与壳体15配合。
77.具体的,壳体15用以保护动触头12的第三作用端121。动触头12一端通过承受作用力,第三作用端121与静触头11的第一作用端112接触。可以理解的是,在报警装置100的应用场合,动触头12承受作用力的一端置于壳体15的外部。当动触头12在承受作用力后进行移动时,动触头12会与壳体15发生相对滑动。当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电性连接时,动触头12则停止与壳体15的相对滑动。在报警停止后,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断开电性连接。动触头12在复位件14的作用下再与壳体15发生相对滑动。
78.可以理解的是,动触头12在受到作用力时会产生扭矩,导致动触头12发生转动。动触头12在与静触头11电性连接的过程中发生转动会导致动触头12外壁与壳体15受损,甚至会破坏与动触头12连接的复位件14。例如,当动触头12与壳体15配合处设置为棱柱形状,则会导致壳体15发生损坏。棱柱的边角处会因为应力集中,在使用时发生断裂。
79.为此,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动触头12与壳体15配合处设置为椭圆柱124。在动触头12受到扭矩发生转动时,椭圆柱124可以很好地限制动触头12的转动。椭圆柱124还可以降低动触头12在与壳体15相对滑动时发生卡顿的概率。
80.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有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