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冷却结构和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57332发布日期:2022-06-29 03:0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冷却结构和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电池包冷却结构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2.随着动力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会升温,而温度的升高后,不仅不利于保证电池包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目前,动力电池的冷却中通常需要使用到管路,管路在电池包壳体内的布置不仅会占用壳体内的空间,而且还容易在电池包发生碰撞时出现漏液的问题,从而影响电池包的安全性。而其他减少管路布置的冷却结构,在实施时受限于存在很大的困难,从而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以减少对电池包内的空间占用量,并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设于电池包的壳体内,所述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两侧内部的侧部冷却通道,设于所述壳体底部的具有底部冷却通道的液冷板,且所述底部冷却通道连通两个所述侧部冷却通道;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与其一所述侧部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口,以及与另一所述侧部冷却通道连通的出液口。
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扣合相连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两所述侧部冷却通道分别形成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
8.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型腔;同一侧的所述侧部冷却通道与所述型腔彼此分隔。
9.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同一端,且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隔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侧部冷却通道的两端贯通所述下壳体的两侧;所述侧部冷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或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侧部冷却通道的另一端被封堵部封堵。
1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两个连通通道;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经由所述连通通道连通于对应的所述侧部冷却通道。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两侧均设有连通于对应所述侧部冷却通道的过液口;所述液冷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过液口连通的连通管。
13.进一步的,所述液冷板为设于所述壳体底部的至少两个;各所述底部冷却通道的两侧分别连通两所述侧部冷却通道。
14.进一步的,所述液冷板为设于所述壳体底部的一个;所述过液口为间隔设于各所
述壳体两侧的多个,所述连通管为与所述过液口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通过在壳体的两侧内部形成冷却通道,并与壳体内的液冷板连通,有利于减少冷却结构对壳体内空间的占用量,并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17.此外,通过将侧部冷却通道设置在下壳体的两侧,利于与液冷板之间的连通而对电池包进行冷却。下壳体上型腔的设置,不仅利于下壳体的加工成型,而且还利于降低壳体的重量。将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下壳体的同一端,利于提高冷却结构的集成效果。侧部冷却通道的两端贯通下壳体的两侧,利于加工成型,而封堵部则能够防止漏液。
18.另外,通过在壳体的端部设有两个连通通道,利于提高对电池包的冷却效果。过液口和连通管的设置,利于连通侧部冷却通道和液冷板。将液冷板设置为设于壳体底部的至少两个,利于提高对电池包的冷却效果。过液口为间隔设于壳体两侧的多个,利于提高液冷板的冷却效果。
1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所述壳体内设有如上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
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包和上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的俯视图;
24.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5.图4为图1的左视图;
26.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下壳体;101、前侧壁;1011、进液口;1012、出液口;102、后侧壁; 103、第一侧壁;104、第二侧壁;1051、第一连通通道;1052、第二连通通道; 1061、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2、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3、第一过液口;1064、第二过液口;107、液冷板;1071、第一连通管;1072、第二连通管;108、型腔;109、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2.实施例一
33.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包冷却结构,设于电池包的壳体内,电池包冷却结构包括设于壳体两侧内部的侧部冷却通道,设于壳体底部的具有底部冷却通道的液冷板107,且底部冷却通道连通两个侧部冷却通道。壳体的端部设有与其一侧部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口1011,以及与另一侧部冷却通道连通的出液口 1012。
34.本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通过在壳体的两侧内部形成冷却通道,并与壳体内的液冷板107连通,有利于减少冷却结构对壳体内空间的占用量,并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35.基于上述的整体描述,本实施例的电池包冷却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 1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池包的壳体包括扣合相连的上壳体和下壳体1。其中,上壳体和下壳体1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均可参见现有技术。
36.作为下壳体1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中所示,下壳体1包括位于底部的底板109,设于底板109前后两端的前侧壁101和后侧壁102,以及设于底板 109两侧,并连接前侧壁101和后侧壁102之间的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下壳体1围构形成有承托电池模组的空间。而上述的两侧部冷却通道分别形成于下壳体1的两侧,上述的液冷板107设置与底板109上。
37.本实施例中,进液口1011和出液口1012位于前侧壁101,且进液口1011 和出液口1012分隔设置。如此设置,利于提高冷却结构的集成效果,进一步减少冷却结构对壳体内空间的占用量。作为优选的,在前侧壁101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连通通道,进液口1011经由其一连通通道与其一侧部冷却通道连通,从而将冷却也输送至该侧部冷却通道内。而出液口1012经由另一连通通道与另一侧部冷却通道连通。
38.其中,为求便于区分,将与进液口1011相连通的连通通道称为第一连通通道1051,而将与出液口1012连通的连通通道称为第二连通通道1052。此处两个连通通道的设置,也能够通过流经冷却液而利于提高对电池包的冷却效果。当然,将进液口1011和出液口1012分别设置在下壳体1两端的方案也是可行的。
39.为便于对下文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中,将位于第一侧壁103内的侧部冷却通道称为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而将位于第二侧壁104内的侧部冷却通道称为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其中,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与进液口1011相连通,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与出液口1012相连通。
40.为利于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和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的加工成型,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的两端贯通第一侧壁103的两端设置,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的两端贯通第二侧壁104的两端设置。其中,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的一端与进液口1011相连通,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的一端与出液口1012相连通。而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和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的另一端均被封堵部封堵。
41.具体实施时,封堵部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挡板,或者封堵块等,能够对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和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的另一端开口进行封堵的结构。此处封堵部的设置,利
于防止冷却液的泄露,而能够提高冷却结构在使用中的安全性。
42.此外,下壳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型腔108,同一侧的侧部冷却通道与型腔108彼此分隔。具体结构上,参照图2和图3中示出的,在侧部冷却通道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有型腔108,设置该型腔108,利于下壳体1的加工成型,同时,还利于降低下壳体1的重量,进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3.本实施例中的液冷板107,以及液冷板107在下壳体1上的固定方式均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赘述。为便于侧部冷却通道和液冷板107之间的连通效果,在下壳体1的两侧均设有连通于对应侧部冷却通道的过液口;液冷板107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过液口连通的连通管。
44.如图1中所示的,液冷板107可为设置在底板109上的至少两个,对应于各液冷板107,过液口对应于液冷板107的两侧设置。本实施例中,各过液口边缘向外延伸设置,以利于与连通管的自由端插装而进行密封连接。当然,为提高过液口与连通管之间的密封效果,还可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少空间占用量,连通管在满足连通需要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的短。
45.本实施例中,将设于第一侧壁103上与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连通的过液口为第一过液口1063,将设于第二侧壁104上的与第二侧部冷却通道1062连通的过液口为第二过液口1064。而液冷板107上与第一过液口1063连通的连通管为第一连通管1071,与第二过液口1064连通的连通管为第二连通管1072。
46.本实施例中的液冷板107还可仅设置一个,该液冷板107覆盖底板109以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此时,为利于提高液冷板107内冷却液的进出效果,过液口为间隔设于下壳体1两侧的多个,连通管为与过液口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
47.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在使用时,参照图5中的箭头所示,冷却液经由进液口1011流入第一连通通道1051,接着流入第一侧部冷却通道1061,然后经由各第一过液口1063和第一连通管1071流入液冷板107,液冷板107 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过液口1064和第二连通管1072流入第二侧部冷却通道 1062,在流经第二连通通道1052后最后经由出液口1012流出。在冷却液在冷却结构内流经的过程中,能够带走电池包产生的热量,从而起到降低电池包温度的效果。
48.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将侧部冷却通道设置在下壳体1的两侧外,还可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设置在上壳体上的两侧,相应的进液口1011和出液口1012也可设置在上壳体上,只要能够确保侧部冷却通道和液冷板107 之间的连通,实现冷却液的流动效果即可。
49.实施例二
50.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包,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
51.本实施例的电池包,通过采用如实施一中所述的电池包冷却结构,可提高对电池包的冷却效果,并减少冷却结构对电池包内的空间占用量,进而提高电池包壳体内空间的利用率。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