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1897发布日期:2022-10-25 17:54阅读:82来源:国知局
电池座的制作方法
电池座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座,尤其是涉及抗震性能好的一种电池座。


背景技术:

2.纽扣电池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常安装在主板的电池座上,用于在所述主板不通电的情况下为bios芯片中的cmos储存器供电,以保证所述bios芯片正常记录电脑系统硬件基本加载信息和系统时间。由于所述主板上设置的高频元件越来越多,如cpu、pci、usb、s-ata等,且现有市场对于高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与之对应的风扇旋转频率也越来越快以满足所述主板的散热要求。由于所述风扇及多种所述高频元件的持续震动,位于所述主板上的所述电池座及插入至所述电池座的所述纽扣电池之间的接触也会受震动影响。
3.而目前市场上的所述电池座,普遍是通过在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上分别设置一个弹片抵接所述纽扣电池的两个侧表面,以夹持固定所述纽扣电池,然而,在高频震动下,所述弹片不足以稳固夹持所述纽扣电池,使得所述纽扣电池的振动幅度较大,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纽扣电池磨损较大,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纽扣电池的接触点会因为摩擦而产生金属屑,频繁的摩擦会导致较多的金属屑粘附于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使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纽扣电池的接触阻抗升高,进而使得所述纽扣电池的正、负极出现降压,所述纽扣电池的正、负极电压不同,在客户端造成接触不良、压降、讯号丢失等问题,并且,所述弹片不足以能够稳固夹持所述纽扣电池,容易造成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纽扣电池易出现接触不良、瞬断等问题,造成所述计算机信息存储不稳定,影响使用者的正常工作。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池座,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正极端子的主体部上设置两个第一抵持臂抵接电池的另一侧表面、在两个侧部上分别设置一第二抵持臂用以抵接电池的相对两侧边缘,使得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共同抵接所述电池的两侧表面和两侧边缘,从而达到降低电池的震动幅度,使电池始终保持稳定的电压传输的效果的电池座。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座,用于安装一电池,包括一绝缘座,自所述绝缘座的顶部向下凹设一收容腔;一负极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座且位于所述收容腔,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电池的一侧表面接触;一正极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座且位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负极端子共同夹持所述电池,所述正极端子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负极端子延伸一侧部,所述负极端子、所述主体部以及两个所述侧部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所述电池的一插接腔,所述插接腔位于所述收容腔内,自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插接腔内间隔凸设有两个第一抵持臂用以抵持所述电池的另一侧表面,两个所述侧部分别朝向所述插接腔内凸设有一个第二抵持臂,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分别抵持所述电池的相对两侧边缘。
7.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的两端均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所述侧部相连,所述主体部上还设有多个第一接触臂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内,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之间,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
8.进一步,所述主体部上并排设有多个第一通孔,自每一所述第一通孔的上边缘向下延伸一个所述第一接触臂,自每一所述第一通孔的下边缘向上延伸一第二接触臂,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和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
9.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和所述第二接触臂均具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电池接触的位置高于两个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电池接触的位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接触臂、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和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共同夹持所述电池。
10.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与所述电池接触的位置高于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与所述电池接触的位置。
11.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并弯折形成一挡钩挡止所述电池的上边缘,自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负极端子弯折延伸形成一挡片挡止所述电池的下边缘,所述挡片的板面凸设一接触凸起与所述电池的下边缘接触,所述挡片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2.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侧壁对应所述挡钩设有一挡块挡止于所述挡钩的外侧,所述挡块设有向上远离所述挡钩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面。
13.进一步,所述负极端子上设有两个第三抵持臂抵接所述电池的一侧表面,每一所述第三抵持臂的两端均与所述负极端子相连,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一一对齐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之间设有多个第三接触臂,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一端与所述负极端子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
14.进一步,所述负极端子上并排设有多个第二通孔,自每一所述第二通孔的上边缘向下延伸一个所述第三接触臂,自每一所述第二通孔的下边缘向上延伸一个第四接触臂,所述第三接触臂和所述第四接触臂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
15.进一步,所述第三接触臂和所述第四接触臂均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四接触臂与所述电池接触的位置高于两个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电池接触的位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接触臂、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接触臂和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共同夹持所述电池。
16.与现有技术相比,自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负极端子延伸所述侧部,所述负极端子、所述主体部以及两个所述侧部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所述电池的所述插接腔,所述插接腔位于所述收容腔内,自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插接腔内凸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抵持所述电池的另一侧表面,两个所述侧部分别朝向所述插接腔内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抵持臂,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分别抵持所述电池的相对两侧边缘,使得所述正极端子可以同时对所述电池的侧表面和相对两侧边缘进行限位,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能够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多方位稳固夹持固定所述电池,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和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均凸伸进入所述插接腔内,故而使得所述正极端子对所述电池的抵持力均集中在所述插接腔内,使得所述电池在所述插接腔内夹持得更加稳固,减少了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纽扣电池之间的磨损,有效降低了所述电池的震动幅度,避免了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接触点产生金属屑,使所述电池始终保持稳定的电压传输,进
而使得客户端接触稳定,讯号传输完整,并且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电池接触良好,能保证所述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完整,让使用者使用过程更加流畅便捷。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座的立体分解图;
18.图2为图1的立体组合图;
19.图3为图2插入电池后的立体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座的立体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正极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负极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23.图7为图2的俯视图;
24.图8为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25.图9为图7沿b-b方向的剖视图;
26.图10为图7沿c-c方向的剖视图;
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座的部分剖视图。
28.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29.电池座100绝缘座1第一侧壁11第一凹槽111第一凸块112挡块12倾斜面121第二侧壁13第二凹槽131第二凸块132第三侧壁14第一定位槽141限位块15第一限位部151第二限位部152第二定位槽16第三定位槽17底壁18收容腔19正极端子2主体部21第一抵持臂211第一接触臂212第二接触臂213第一通孔214第一固持片215侧部22第二抵持臂221挡钩23挡片24接触凸起241中心线l第一导引部25第一焊脚26负极端子3第三抵持臂31第三接触臂32第四接触臂33第二通孔34第二固持片35第二导引部36第二焊脚37插接腔4电池200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宽度”、“垂直”、“相对”、“竖直”、“倾斜”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为具有制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请参阅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座100为直立式电池座,用以插设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呈纽扣状的一电池200由上而下插入至所述电池座100。所述电池座100包括一绝缘座1,固定于所述绝缘座1的一正极端子2和一负极端子3,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共同夹持固定所述电池200,所述负极端子3与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接触,所述正极
端子2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以及所述电池200的相对两侧边缘接触。
33.请参阅图4,所述绝缘座1包括一第一侧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1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第二侧壁13、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3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14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3底部的一底壁18。自所述绝缘座1的顶部向下凹设一收容腔19,所述收容腔19由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二侧壁13、两个第三侧壁14以及所述底壁18共同围设形成。
34.请参阅图4和图10,自所述第一侧壁11的内表面凹设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凹槽111,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11自所述第一侧壁11的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11的底部,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11内设有朝所述收容腔19凸设的一第一凸块112。自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上端面向上凸设一挡块12,所述挡块1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厚度,所述挡块12上设有向上远离所述收容腔19倾斜延伸的一倾斜面121。自所述第二侧壁13的内表面凹设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凹槽131,每一所述第二凹槽131自所述第二侧壁13的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13的底部,每一所述第二凹槽131内设有朝所述收容腔19凸设的一第二凸块132。
35.请参阅图1、图4和图7,自两个所述第三侧壁14的与所述第二侧壁13连接的位置分别向所述收容腔19内凸设一限位块15,具体的,每一所述限位块15包括自所述第三侧壁14向所述收容腔19内凸设且与所述第三侧壁14间隔设置的一第一限位部151,自所述第一限位部151朝所述第一侧壁11弯折延伸与所述第三侧壁14间隔设置的一第二限位部152。自两个所述第三侧壁14的与所述第一侧壁11连接的位置分别凹有一第一定位槽141,每一所述第二限位部152和对应的所述第三侧壁14之间限定一第二定位槽16,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41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6用以固定所述正极端子2,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151和对应的所述第二侧壁13之间限定一第三定位槽17,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槽17分别用以固定所述负极端子3的两个侧边缘。
36.请参阅图1、图3图5和图7,所述正极端子2由上至下插设固定于所述绝缘座1且位于所述收容腔19,所述正极端子2包括一主体部21,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插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41,自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分别朝向所述负极端子3弯折延伸一侧部22,两个所述侧部2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侧部22均与所述主体部21相垂直,两个所述侧部22分别插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6。所述负极端子3、所述主体部21以及两个所述侧部22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所述电池200的一插接腔4,所述插接腔4位于所述收容腔19内。
37.请参阅图3、图5和图7,所述主体部21上成型有两个第一抵持臂211,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的两端均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均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设以共同抵持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抵持,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1靠近每一所述侧部22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指的是所述电池200的前侧表面,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指的是所述电池200的后侧表面,即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均与所述电池200的前侧表面相抵持。
38.请参阅图3、图5和图9,两个所述侧部22上各成型有一个第二抵持臂221,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所述侧部22相连,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分别沿上下方
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221均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设,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侧边缘抵持。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的宽度大于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的宽度,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高于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
39.请参阅图3、图5、图7和图10,所述主体部21上设有多个第一接触臂212和多个第二接触臂213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13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且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之间,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212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具体的,所述主体部21上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14,所述第一接触臂212自每一所述第一通孔214的上边缘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再弯折延伸形成自由端,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212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臂212的自由端远离所述插接腔4弯折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臂212的自由端也可平行于所述主体部21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213自每一所述第一通孔214的下边缘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再弯折延伸形成自由端,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自由端远离所述插接腔4弯折延伸且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自由端也可于所述插接腔4内且平行所述主体部21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214、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以及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数量均为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214、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以及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三个的其他数量。
40.请参阅图3、图8、图10和图11,在所述电池200未插入时,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212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伸的深度大于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213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伸的的深度。在所述电池200插入所述插接腔4后,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213均具有弧形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弹性接触,使得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与所述电池200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平滑。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高于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213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213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高于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所述第二抵持臂221为简支梁结构,故其对所述电池200干涉力度较大,在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夹持所述电池200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应力松弛,能够更加稳固地夹持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和相对两侧边缘,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为悬臂梁结构,故其弹性变形及回弹能力较强,能够在震动的环境下更加稳定的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接触。
41.请参阅图3、图5和图9,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上延伸并朝向所述插接腔4弯折形成一挡钩23挡止所述电池200的上边缘,所述挡钩23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上方,所述挡块12设置于所述挡钩23的外侧且所述倾斜面121远离所述挡钩23倾斜延伸。自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负极端子3弯折延伸形成一挡片24挡止所述电池200的下边缘,所述挡片24与所述主体部2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挡片24的板面凸设一接触凸起241与所述电池200的下边缘接触,所述电池座100沿上下方
向定义一中心线l,所述挡钩23位于所述中心线l的一侧且临近所述中心线l,所述挡片24位于所述中心线l上。
42.请参阅图4、图5和图10,所述主体部21上还成型有两个第一固持片215,两个所述第一固持片215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的正下方,每一所述第一固持片215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所述第一凸块112位于所述第一固持片215的上方与所述第一固持片215进行挡止,防止所述正极端子2向上退出所述绝缘座1。
43.请参阅图3和图5,自所述主体部21以及两个所述侧部22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多个第一导引部25,多个所述第一导引部25用以导引所述电池200插入所述插接腔4。
44.请参阅图图2和图9,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下延伸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焊脚26,两个所述第一焊脚26均向下穿过所述底壁18延伸至所述绝缘座1外与所述电路板焊接。
45.请参阅图4和图6,所述负极端子3由上至下插设固定于所述绝缘座1且位于所述收容腔19,所述负极端子3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插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槽17。
46.请参阅图3、图4、图7和图11,所述负极端子3上成型有两个第三抵持臂31,每一所述第三抵持臂31的两端均与所述负极端子3相连,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均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设以共同抵持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每一所述第三抵持臂31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接触,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一一对齐设置,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所述第三抵持臂31在所述电池200的两个侧面的正对位置共同夹持所述电池200,使得所述电池200受力更加集中,所述电池座100能够更加稳固地固定所述电池200。
47.请参阅图3、图4、图7和图10,所述负极端子3上设有多个第三接触臂32和多个第四接触臂33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多个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多个所述第四接触臂33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且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之间,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32的一端与所述负极端子3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一端与所述负极端子3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具体的,所述负极端子3上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4,自每一所述第二通孔34的上边缘向下倾斜延伸一个所述第三接触臂32至所述插接腔4内,再弯折延伸形成自由端,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32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臂32的自由端远离所述插接腔4弯折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臂32的自由端也可平行于所述主体部21延伸。所述第四接触臂33自每一所述第二通孔34的下边缘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再弯折延伸形成自由端,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自由端远离所述插接腔4弯折延伸且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自由端也可于所述插接腔4内且平行所述主体部21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34、所述第三接触臂32以及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数量均为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34、所述第三接触臂32以及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三个的其他数量。
48.请参阅图3、图6和图8,在所述电池200未插入时,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32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设的深度大于每一所述第三抵持臂31和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33朝向所述插接腔4凸设的深度,在所述电池200插入所述插接腔4后,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每一所述第四
接触臂33均具有弧形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弹性接触,使得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与所述电池200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平滑,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33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高于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32与所述电池200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三抵持臂31为简支梁结构,故其对所述电池200干涉力度较大,在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夹持所述电池200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应力松弛,能够更加稳固地夹持所述电池200,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为悬臂梁结构,故其弹性变形及回弹能力较强,能够在震动的环境下更加稳定的与所述电池200接触。
49.请参阅图4、图6和图10,所述负极端子3上还成型有两个第二固持片35,两个所述第二固持片35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的正下方,每一所述第二固持片35的一端与所述负极端子3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131内,所述第二凸块132位于所述第二固持片35的上方与所述第二固持片35进行挡止,防止所述负极端子3向上退出所述绝缘座1。
50.请参阅图3和图6,所述负极端子3上设有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多个第二导引部36,多个所述第二导引部36用以导引所述电池200插入所述插接腔4。
51.请参阅图1和图6,所述负极端子3上设有向下延伸一个第二焊脚37,所述第二焊脚37向下穿过所述底壁18延伸至所述绝缘座1外与所述电路板焊接,两个所述第一焊脚26和所述第二焊脚37呈等腰三角形布置,所述第二焊脚37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焊脚26之间。
52.请参阅图1、图3和图9,所述电池200呈纽扣状,其直径较大且厚度较薄,当所述电池200组装至所述电池座100时,多个所述第一导引部25和多个所述第二导引部36共同导引所述电池200向下插入所述插接腔4,所述电池200挤压所述挡钩23使得所述挡钩23向外变形,所述挡块12挡止于所述挡钩23的外侧以防止所述挡钩23过度变形,所述挡块12设有向上远离所述挡钩23倾斜延伸的所述倾斜面121,使得所述挡钩23向外变形时能够更加平缓。当所述电池200组装至所述电池座100后,所述电池200一部分位于所述插接腔4内,另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绝缘座1外以方便所述操作者进行拆卸。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插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41,两个所述侧部22分别插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6,所述负极端子3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插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槽17,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共同夹持固定所述电池200,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分别抵持所述电池200的两个侧表面靠近所述电池200的侧边缘的位置,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221分别抵持所述电池200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挡片24挡止于所述电池200的下边缘,所述挡钩23挡止于所述电池200的上边缘,以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共同限位所述电池200,保证所述正极端子2、所述负极端子3与所述电池200的稳定接触。
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座100为直立式电池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座100也可为卧式电池座,所述上下方向应理解为所述电池200的插入方向。
5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座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5.1、自所述主体部21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负极端子3延伸所述侧部22,所述负极端子3、所述主体部21以及两个所述侧部22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所述电池200的所述插接腔4,所述插接腔4位于所述收容腔19内,自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插接腔4内凸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抵持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两个所述侧部22分别朝向所述插接腔4内凸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抵持臂221,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221分别抵持所述电池200的相对两侧边
缘,使得所述正极端子2可以同时对所述电池200的侧表面和相对两侧边缘进行限位,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能够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多方位稳固夹持固定所述电池200,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221均凸伸进入所述插接腔4内,故而使得所述正极端子2对所述电池200的抵持力均集中在所述插接腔4内,使得所述电池200在所述插接腔4内夹持得更加稳固,减少了所述正极端子2、所述负极端子3与所述纽扣电池200之间的磨损,有效降低了所述电池200的震动幅度,避免了所述正极端子2、所述负极端子3与所述电池200的接触点产生金属屑,使所述电池200始终保持稳定的电压传输,进而使得客户端接触稳定,讯号传输完整,并且所述正极端子2、所述负极端子3与所述电池200接触良好,能保证所述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完整,让使用者使用过程更加流畅便捷。
56.2、每一所述第一抵持臂211的两端均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每一所述第二抵持臂221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所述侧部22相连,所述第一抵持臂211为简支梁结构,故其对所述电池200干涉力度较大,在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夹持所述电池200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应力松弛,能够更加稳固地夹持所述电池200,所述主体部21上还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212,每一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为悬臂梁结构,故其弹性变形及回弹能力较强,能够在震动的环境下更加稳定的与所述电池200的另一侧表面接触。
57.3、所述主体部21上并排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14,自每一所述第一通孔214的上边缘向下延伸一个所述第一接触臂212,自每一所述第一通孔214的下边缘向上延伸一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13,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13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接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不仅可以避免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的夹持力过于集中在一个位置而使得所述电池200难以插入,使所述电池200插接更加顺畅,而且可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13分散夹持所述电池200的多个位置,增大对所述电池200的夹持面积,使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夹持所述电池200更加稳固。
58.4、所述第一接触臂212和所述第二接触臂213分别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13、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两个所述第二抵持臂221与所述电池200形成十点接触,所述正极端子2通过多种接触方式和多个方位与所述电池200进行多点接触,增大了所述正极端子2与所述电池200的接触面积及接触力。
59.5、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上延伸并弯折形成所述挡钩23挡止所述电池200的上边缘,自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负极端子3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挡片24挡止所述电池200的下边缘,所述挡片24与所述主体部2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使得在震动时,所述挡片24因应力作用能够与所述电池200保持紧密接触,以使得所述电池200无法向下运动。
60.6、当所述电池200组装至所述电池座100时,所述电池200挤压所述挡钩23使得所述挡钩23向外变形,所述绝缘本体的侧壁对应所述挡钩23设有所述挡块12挡止于所述挡钩23的外侧以防止所述挡钩23过度变形,所述挡块12设有向上远离所述挡钩23倾斜延伸的所述倾斜面121,使得所述挡钩23向外变形时能够更加平缓,所述挡钩23不易弹性疲乏。
61.7、所述负极端子3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抵接所述电池200的一侧表面,每一所述第三抵持臂31的两端均与所述负极端子3相连,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持臂211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设置,所述正极端子2的所述第一抵持臂211和所述负
极端子3的所述第三抵持臂31在所述电池200的前后两个侧表面的正对位置共同夹持所述电池200,使得所述电池200在前后方向受力更加集中,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之间设有多个第三接触臂32,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32一端与所述负极端子3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倾斜延伸至所述插接腔4内,所述第三抵持臂31为简支梁结构,故其对所述电池200干涉力度较大,在所述正极端子2和所述负极端子3夹持所述电池200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应力松弛,能够更加稳固地夹持所述电池200,所述第三接触臂32为悬臂梁结构,故其弹性变形及回弹能力较强,能够在震动的环境下更加稳定的与所述电池200的侧表面接触,避免弹性疲乏。
62.8、所述负极端子3上并排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4,自每一所述第二通孔34的上边缘向下延伸一个所述第三接触臂32,自每一所述第二通孔34的下边缘向上延伸一个所述第四接触臂33,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使得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接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不仅可以避免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的夹持力过于集中在一个位置而使得所述电池200难以插入,使所述电池200插接更加顺畅,而且可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多个所述第四接触臂33分散夹持所述电池200的多个位置,增大对所述电池200的夹持面积,使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夹持所述电池200更加稳固。
63.9、所述第三接触臂32和所述第四接触臂33分别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三接触臂32、三个所述第四接触臂33、两个所述第三抵持臂31与所述电池200接触形成八点接触,所述负极端子3通过多种接触方式和多个方位与所述电池200进行多点接触,增大了所述负极端子3与所述电池200的接触面积及接触力强度。
64.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