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97198发布日期:2022-09-03 03:44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电池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充电容易造成安全问题,需要在电池模组上增设加热组件进行加热,降低低温对电池的影响。
3.目前通常采用的加热方式为电阻丝加热膜,但是该方式在电阻丝阻值不变时,加热膜的功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而且,如果加热速率要求高,同等加热膜面积的情况下,会导致加热膜功率密度增大,容易造成加热膜热变形,进而使得加热膜与加热对象脱离,使得加热膜干烧的情况发生,容易增加使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膜与待加热对象容易脱离,使用风险高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固定件、若干电芯、接口和加热膜;各个所述电芯依次设置,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电芯抵接,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各个所述电芯;所述加热膜设有若干镂空区域,所述接口固定设置于加热膜,所述接口外接电源对所述加热区域进行供电;所述加热膜贴合设置于所述电芯,所述加热膜用于加热所述电芯。
6.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固定件对各个所述电芯进行固定,并通过所述加热膜对各个所述电芯进行加热,降低低温环境对电芯工作时产生的影响,并在所述电芯设置所述镂空区域,能够在所述加热膜加热时提供自身膨胀所需的空间,防止所述加热膜自身膨胀断裂,导致加热膜失效,同时也避免所述加热膜因膨胀与所述电芯之间发生分离,降低干烧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使用安全性。此外,在所述加热膜设置所述接口,便于所述加热膜连接电源,使用更加方便。
7.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电芯的顶面设有输出端,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电芯的底面。其有益效果在于:电芯在使用时通常将其输出端朝上设置,且由于电芯的侧面需要设置固定结构,并且通常情况下电芯侧面的长度小于底面的长度,因此将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电芯的底面能够保证所述加热膜的有效加热面积足够大,可以提升加热效率。
8.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接口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加热膜的底面。其有益效果在于:将所述接口的底面设置为不低于所述加热膜的底面,能够避免所述电池模组放置时压坏所述接口。
9.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镂空区域对应两个所述电芯的贴合处设置。其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连个相邻的所述电芯的贴合处不需要加热,因此将所述镂空区域对应设置于所述贴合处,能够保证所述加热膜的有效使用面积。
10.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镂空区域之间的间距与所述两个所述贴合
处之间的间距相等。其有益效果在于:将所述镂空区域的间隔设置为与所述电芯的宽度相等,使得各个所述镂空区域分别对应各个所述贴合处设置。
11.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接口包括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对称设置于所述加热膜,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均用于外接电源。其有益效果在于:将所述接口设置为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并且将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对称设置,能够降低所述加热膜内设置加热丝或者加热机构的排布难度,也便于连接外部电源,同时也便于使得所述电池模组更加标准,便于多个模组之间的连接。
12.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端部固定件和侧面固定件;所述端部固定件对称设置于所述若干电芯两侧,所述侧面固定件环绕设置于所述端部固定件和所述若干电芯的周侧,所述侧面固定件用于时各个所述电芯以及所述端部固定件相互抵接设置。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所述端部固定件对各个所述电芯进行挤压固定,并通过所述侧面固定件对各个所述电芯和所述端部固定件进行周侧的挤压,使得三者相互之间固定,避免电芯相对于固定件发生位移,也避免各个电芯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保证电池模组的正常使用。此外,将所述固定件设置为端部固定件和侧面固定件的组合结构,便于组织。
13.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端部固定件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避让所述加热膜和所述接口。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所述凹陷部便于所述加热膜和所述接口的安装,且设置所述凹陷部便于对所述加热膜和所述接口进行避让,能够避免电池模组在放置时,加热膜和接口受到电芯及其余结构的重力的挤压而损坏。
14.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端部固定件设有固定耳。其有益效果在于:设置所述固定耳便于对所述接口连接的导线进行固定。
15.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加热膜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外壳盖合设置于所述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加热丝或电热聚合物,所述接口与所述加热丝或电所述热聚合物电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凹槽设置所述加热丝或所述电热聚合物,并通过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对所述加热丝或所述电热聚合物进行固定和密封,使得所述加热膜能够在电源的作用下发热。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加热膜和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1中端部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端部固定件和接口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
23.1、固定件;101、端部固定件;102、侧面固定件;103、凹陷部;104、固定耳;105、第一凹台;106、第二凹台;
24.2、电芯;
25.3、接口;301、正极接口;302、负极接口;
26.4、加热膜;401、镂空区域;402、第一外壳;403、第二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28.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加热膜4和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30.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电池模组包括固定件1、若干电芯2、接口3和加热膜4;各个所述电芯2依次设置,所述固定件1与所述电芯2抵接,所述固定件1用于固定各个所述电芯2;所述加热膜4设有若干镂空区域401,所述接口3固定设置于加热膜4,所述接口3外接电源对所述加热区域进行供电;所述加热膜4贴合设置于所述电芯2,所述加热膜4用于加热所述电芯2。
31.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芯2指单个含有正、负极的电化学电芯2,一般不直接使用。该所述电芯2的正极和负极均设置于该电芯2的上侧面。各个所述电芯2沿任意直线方向依次贴合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所述方向为左右方向。该所述固定件1用于固定各个所述电芯2指的是:所述固定件1对各个所述电芯2进行固定,并将所述固定件1和各个所述电芯2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各个所述电芯2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各个所述电芯2相对于所述固定件1也不会发生移动。
32.所述加热膜4贴合固定设置于各个所述电芯2的底面,所述加热膜4能够对各个所述电芯2的底面进行加热。所述镂空区域401在竖直方向、又或者说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加热膜4。所述镂空区域401为长条状。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长条状为腰形孔状。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域401由多个小孔组成,所述销孔的形状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小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
34.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1与所述电芯2抵接指的是所述固定件1与位于左右两端的所述电芯2抵接,使得所述固定件1与所述左右两端的电芯2相互挤压,实现各个所述电芯2和所述固定件1的固定。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1与各个所述电芯2均抵接。
3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1与左右两端的所述电芯2的左侧面或右侧面抵接,且所述固定件1与各个所述电芯2的前后侧面抵接。
36.在之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各个所述电芯2之间为稳固程度,可以在相邻的电芯2之间的侧面涂胶进行固定。
37.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电芯2的顶面设有输出端,所述加热膜4设置于所述电芯2的底面。
38.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芯2为长方体,所述电芯2的六个侧面分别称之为: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相邻的所述电芯2之间的贴合的侧面即所述左侧面或所述右侧面。所述电芯2的正极和所述负极设置于所述顶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2的长度指的是前后方向的距离;所述电芯2的高度指的是上下方向的距离,即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间距;所述电芯2的宽度指的是左右方向的距离。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2的长度大于所述电芯2的宽度,即所述电芯2的底面面积大于所述前侧面的面积。
39.在之外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电芯2的正极和负极设置于顶面,因此通常将所述固定件1设置于所述电芯2的侧面。
40.综合来说,将所述加热膜4设置于所述电芯2的底面,能够保证所述加热膜4的有效使用面积足够大,在此基础上所述加热膜4的加热速率也能够得到保证。
41.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接口3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加热膜4的底面。
42.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接口3的底面高于所述加热膜4的底面。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膜4的底面与所述接口3的底面共面设置。
44.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口3的顶面高于所述加热膜4的顶面。
45.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至少一个所述镂空区域401对应两个所述电芯2的贴合处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镂空区域401之间的间距与两个所述贴合处之间的间距相等。
46.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各个所述镂空区域401分别与各个所述贴合处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镂空区域401中存在至少一个所述镂空区域401与所述贴合处对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镂空区域401之间的间距为两个所述贴合处之间的间距的1.5倍。
47.图3为图1中加热膜4的结构示意图。
48.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所述接口3包括正极接口301和负极接口302;所述正极接口301和所述负极接口302对称设置于所述加热膜4,所述正极接口301和所述负极接口302均用于外接电源。
49.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接口301和所述负极接口302分别设置于所述加热膜4的左右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接口301和所述负极接口302设有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加热膜4和外部电源的导线。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接口301和所述负极接口302为插接式接口,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式接口为插头和插座的形式,或者所述插接式接口为端子接口。
50.图4为图1中端部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端部固定件和接口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1.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所述固定件1包括端部固定件101和侧面固定件102;所述端部固定件101对称设置于所述若干电芯2两侧,所述侧面固定件102环绕设置于所述端部固定件101和所述若干电芯2的周侧,所述侧面固定件102用于时各个所述电芯2以及所述端部固定件101相互抵接设置。
52.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端部固定件101设置为板状,所述端部固定
件101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端部固定件101分别位于电芯2组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端部固定架内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电芯2组的左右两侧面抵接。所述侧面固定件102为轧带,所述侧面固定件102环绕且张紧的设置于各个所述电芯2和所述端部固定件101的周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指的是各个所述电芯2依次贴合设置后形成的组件。
53.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5,所述端部固定件101设有凹陷部103,所述凹陷部103用于避让所述加热膜4和所述接口3。
54.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103设有第一凹台105和第二凹台106,所述第一凹台105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凹台106的长度,所述第一凹台105和所述第二凹台106左右方向均贯穿所述端部固定件101,所述第二凹台106和所述第一凹台105均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端部固定件101,所述第一凹台105用于避让所述加热膜4,所述第二凹台106用于避让所述接口3。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台105的高度大于所述加热膜4的厚度。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台105的顶面与所述加热膜4的顶面共面设置,所述加热膜4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凹台105的底面。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台105的底面即所述端部固定件101的底面。
56.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4,所述端部固定件101设有固定耳104。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耳104呈c字形设置于所述端部固定件10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
5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58.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6,所述加热膜4包括第一外壳402和第二外壳403;所述第一外壳402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外壳403盖合设置于所述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加热丝或电热聚合物,所述接口3与所述加热丝或所述电热聚合物电连接。
59.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402上的所述凹槽对应所述电芯2底面的部分称之为有效区域,所述有效区域中的所述凹槽成回字形、弓字形或渐开线形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截面呈圆形设置。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一半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402,所述凹槽的另一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403。
60.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