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01723发布日期:2022-12-10 05:3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设备选择以锂电池作为电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等,这为锂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所使用的锂电池一般称之为动力电池。
3.圆柱电池极柱的结构,目前被广泛使用于圆柱电池电芯设置中,通常情况下,电池单体的盖体组件通过转接片与电芯极耳连接,以将电芯的电能通过盖体组件导出,现有技术中,极柱设置在壳体的一端,电池生产过程中,要将焊管穿过卷芯内孔让连接片焊接在极柱底部,转接片、极耳和极柱三者连接后形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能够增加极耳单元、极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包括:
7.盖板组件,包括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凹部与第一凸部;
8.电芯,包括本体部及由所述本体部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
9.集流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三凸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凸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凸部。
10.优选的,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极柱以及将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连接的绝缘件,所述第二极柱设置有第二凹部与第二凸部;
11.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单元,所述第二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由所述本体部同一端引出,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形成有间隙;
12.所述集流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绝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四凸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面与所述第二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四凸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凸部。
13.优选的,所述集流件还包括注塑件,通过所述注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
14.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第一焊接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
15.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三端面、第四端面与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
第四端面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第二焊接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
16.优选的,所述第三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四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焊接面。
17.优选的,所述第三凸部为拱形结构,所述第三凸部的两侧设置有缺口;
18.所述第四凸部为拱形结构,所述第四凸部的两侧设置有缺口。
19.优选的,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20.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21.优选的,所述第一焊接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上,且所述第三凸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
22.所述第二焊接面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四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上,且所述第四凸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
23.优选的,所述注塑件包括第一注塑部件与第二注塑部件,所述第一注塑部件与所述第二注塑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注塑部件与所述第二注塑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之间的间隙。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包括第一方面任意一个方案所述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
25.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6.本技术的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主体部与第三凸部,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极柱通过第一主体部进行电连接,使第一主体部中的电连接区域成为电流通道,且通过将第三凸部抵接于第一凸部,能够使第三凸部也成为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极柱之间的电流通道,通过形成两个电流通道从而增加了第一极耳单元、第一极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同时由于第三凸部抵接于第一凸部,因此还能够增加第一凸部的结构强度,使第一凸部更好地抵抗外部作用力。
附图说明
27.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过流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过流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集流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俯视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圆柱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3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7.1-盖板组件;11-第一极柱;111-第一凹部;112-第一凸部;113-第一凹槽; 12-第
二极柱;121-第二凹部;123-第二凹槽;122-第二凸部;13-绝缘件;130
‑ꢀ
基体部;131-第一加强部;132-第二加强部;133-凸台;14-密封圈;
38.2-电芯;20-本体部;21-第一极耳单元;22-第二极耳单元;211-第一极耳; 221-第二极耳;
39.3-集流件;31-第一连接部件;310-第一主体部;311-第三凸部;312-第一端面;313-第二端面;314-第一焊接面;315-第一通孔;32-第二连接部件;320
‑ꢀ
第二主体部;321-第四凸部;322-第三端面;323-第四端面;324-第二焊接面; 325-第二通孔;33-注塑件;331-第一注塑部件;332-第二注塑部件;
40.4-壳体;
41.x-径向;y-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42.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4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以下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包括:
47.盖板组件1,包括第一极柱11,第一极柱11设置有第一凹部111与第一凸部 112;
48.电芯2,包括本体部20及由本体部20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21;
49.集流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件31,第一连接部件31包括第一主体部310以及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10的第三凸部311,第一主体部310的一面与第一极柱11电连接,第一主体部310的另一面与第一极耳单元21电连接,第三凸部311抵接于第一凸部112。
50.具体的,对于盖板组件1,第一极柱11的第一凹部111与第一凸部112并排设置,装配后的第一凹部111向电芯2凹陷,第一凸部112远离电芯2凸起,且第一凹部111与第一凸部112都具有空腔,通过在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部111使得盖板组件1能够伸入至集流件3位置与集流件3进行物理接触,在将第一极柱11与第一连接部件31进行焊接时,由于设置第一凹部111,使第一极柱11与第一连接部件 31的第一主体部310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焊接面积,进而提升了过流能力。
51.对于电芯2,电芯2通过第一极片、隔膜与第二极片三者依次层叠并卷绕,形成电芯
2的电极单元,即该电极单元为卷绕式结构。圆柱电池放电过程中通过集流体导出到集流件3,再导通到盖板组件1,进而导出至外电路。第一极片位于同一侧的任意数量圈引出多个第一极耳211,引出的多个第一极耳211进行径向x弯折,且都朝向电芯2端面的中心,弯折后的多个第一极耳211的表面形成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通过将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连接部件31进行焊接,使多个第一极耳211焊接到第一连接部件31,通过增加极耳的数量进而加强了电芯2与盖板组件1之间的导流通道,提升了过流能力。此外,将多个第一极耳211弯折后形成的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与第一主体部310匹配,使得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升过流能力,同时在焊接过程中使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更好地配合,提升了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52.对于集流件3,集流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件31,第一连接部件31包括第一主体部310与第三凸部311,在焊接过程中,将第一主体部310设置有第三凸部311 的一面与第一极柱11焊接,使第三凸部311能够与第一极柱11的第一凸部112抵接,将第一主体部310的另一面与第一极耳单元21焊接,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使第一主体部310与第一极柱11及第一极耳单元21的焊接区域形成电流通道,由于第三凸部311与第一凸部112抵接,使第三凸部311与第一凸部112的抵接区域也形成电流通道。
53.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主体部310与第三凸部311,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通过第一主体部310进行电连接,使第一主体部310中的电连接区域成为电流通道,且通过将第三凸部311抵接于第一凸部112,能够使第三凸部311也成为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之间的电流通道,通过形成两个电流通道从而增加了第一极耳单元21、第一极柱11与集流件3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同时由于第三凸部311抵接于第一凸部112,因此还能够增加第一凸部112的结构强度,使第一凸部112更好地抵抗外部作用力。
54.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盖板组件1还包括第二极柱12以及将第一极柱11 与第二极柱12连接的绝缘件13,第二极柱12设置有第二凹部121与第二凸部122;
55.电芯2还包括第二极耳单元22,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一极耳单元21由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形成有间隙;
56.集流件3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32,第二连接部件32与第一连接部件31绝缘设置,第二连接部件32包括第二主体部320以及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20的第四凸部 321,第二主体部320的一面与第二极柱12电连接,第二主体部320的另一面与第二极耳单元22电连接,第四凸部321抵接于第二凸部122。
57.具体的,通过将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一极耳单元21由本体部20的同一端引出,使电芯2只存在一个极耳厚度进而降低了电芯2在电池高度空间的占比,进而可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形成有间隙,能够避免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接触短路;将盖板组件1设置为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通过绝缘件13绝缘连接,使得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 12能够分别和由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22进行电连接而不会造成短路;将第二连接部件32与第二极柱12及第二极耳单元22进行焊接,第二连接部件32设置为与第一连接部件31形成有间隙能够防止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发生接触造成短路,同时将第二主体部320设置有第四凸部321的一面与第二极柱12进行焊接,使第四凸部321能够与第二凸部122进行抵接,将第二主体部320的另一面与第二极耳单元22进行焊接,由于第二主体部320与第二凹部121及
第二极耳单元22进行焊接,因此焊接区域形成电流通道,第四凸部321与第二凸部122的抵接区域也形成电流通道,提升了集流件3的过流能力。
58.具体的,绝缘件13包括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分别相对设置于基体部130,基体部130固定连接于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之间,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一极柱11固定连接,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极柱12固定连接。
59.具体的,通过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的设置能够增加绝缘件13与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的连接面积,进而加强绝缘件13与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从绝缘件13中脱落。具体设置方式为将第一极柱11与绝缘件13的连接区域做纳米蚀刻,将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的连接区域做同样做纳米蚀刻,将经过处理的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 放入注塑模具中,向模具注入绝缘材料,冷却后,得到通过绝缘件13固定连接的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通过对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做纳米蚀刻能够很好地加强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之间的结构强度。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绝缘件13的具体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绝缘件13的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可以设置为十字型结构形式,且基体部130、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为一体成型,即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对称设置于基体部130的两侧并向外对称延伸,第一加强部131由基体部130向外延伸与第一极柱11固定连接,加强了绝缘件13 与第一极柱11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部132有基体部130向外延伸与第二极耳221 固定连接,加强了绝缘件13与第二极柱12的连接强度。可以理解的,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二加强部132也可以不对称设置于基体部130的两侧,只要能够向外延伸分别与第一极柱11及第二极柱12固定连接即可。
61.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槽113,第一加强部131设置于第一凹槽113,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凹槽123,第二加强部 132设置于第二凹槽123。
62.通过在第一极柱11设置第一凹槽113,并将绝缘件13的第一加强部131设置于第一凹槽113,使得第一加强部131能够容纳在第一凹槽113,且能够使第一加强部131与第一凹槽113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凹槽113的设置增加了第一加强部 131与第一极柱11连接区域的面积,同时也能够使第一加强部131不会凸出于第一极柱11表面;通过在第二极柱12设置第二凹槽123,并将绝缘件13的第二加强部132设置于第二凹槽123,使得第二加强部132能够容纳在第二凹槽123,且能够使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凹槽123固定连接,通过第二凹槽123的设置增加了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极柱12连接区域的面积,同时也能够使第二加强部132不会凸出于第二极柱12表面。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3的具体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第一凹槽113可以设置在第一凸部112与第一凹部111 之间,且第一凹槽113的形状与第一加强部131的形状结构相同,第二凹槽123可以设置在第二凸部122与第二凹部121之间,且第二凹槽123的形状与第二加强部 132的形状结构相同,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3可以设置为一字型结构形式,保证第一凹槽113能够用于容纳第一加强部131,且与第一加强部131固定连接,第二凹槽123能够用于容纳第二加强部132,且与第二加强部132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3还可以设置为s字型,只要保证第一
加强部 131与第一凹槽113的形状结构相同,能够使第一加强部131容纳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凹槽113即可,第二加强部132与第二凹槽123的形状结构相同,能够使第二加强部132容纳且固定连接于第二凹槽123即可。
64.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基体部130设置有凸台133,凸台133抵接于电芯 2。
65.在盖板组件1与壳体4进行墩封或盖板组件1受到外力时,由于在基体部130 设置凸台133,使凸台133能够抵接于电芯2引出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二极耳单元 22的一端,因此外力通过凸台133传递到电芯2及壳体4,避免了焊接结构受力,进而避免了焊接结构的焊接区域受应力发生接触不良,同时也能够保证盖板组件1的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之间的绝缘件13受到外力发生形变导致第一极柱11与第二极柱12的连接受到影响。
6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凸台133的形状结构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凸台133的形状结构为方体状,凸台133与基体部130一体成型,抵接在电芯2的端面。可以理解的是,凸台133还可以为圆柱状、圆台状等其他形状结构,只要能够将凸台133抵接于电芯2,使外力无法传递到焊接结构即可。
67.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集流件3还包括注塑件33,通过注塑件33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
68.具体的,在未使用注塑件33将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进行连接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之间设置间隙,使第一连接部件 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通过间隙进行绝缘,但是当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在焊接过程中或焊接后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偏移,则可能会导致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发生接触,进而导致电池短路。此外,在焊接拿料过程需要拿取两次才能将集流件3完全进行拿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集流件3设置注塑件33将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进行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件 31、注塑件33与第二连接部件32组成一个整体,在其中任意一个的位置发生偏移时,其他两个都会发生相同的偏移,因此保证了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始终绝缘,同时注塑件33使用绝缘材料制成,相对于设置空隙使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通过空气进行绝缘,通过设置注塑件33使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通过绝缘材料进行绝缘,已知空气的介电常数小于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因此使用注塑件33能使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 之间更好地绝缘。
69.具体的,将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放入注塑模具中,向模具中注入绝缘材料,冷却后得到连接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的注塑件33。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部件31与注塑件33连接的区域进行纳米蚀刻,在第二连接部件32与注塑件33连接的区域进行纳米蚀刻,通过对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进行纳米蚀刻处理,使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在连接区域出现密集的孔洞,进而在注塑件33进行注塑时,能够提升第一连接部件 31与注塑件33及第二连接部件32与注塑件33的连接面积,进而加强连接强度。
70.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31包括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13 与第一焊接面314,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水平设置,且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位于不同水平面,第一焊接面314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 313;
71.第二连接部件32包括第三端面322、第四端面323与第二焊接面324,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水平设置,且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位于不同水平面,第二焊接面324
分别连接于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
72.具体的,第一连接部件31包括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13与第一焊接面314,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水平设置,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位于不同水平面,且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沿轴向y的投影不重合,第一焊接面314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第一焊接面314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面312 与第二端面313,在焊接时,第一端面312用于与第一极柱11进行抵触,第二端面313用于与本体部20进行抵触,第一焊接面314其中一面与第一凹部111的底面接触,另外一面与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进行接触,通过设置第一端面312使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一极柱11的接触面结增加,进而提升集流件3的过流能力,且第一端面312抵触于第一极柱11,在装配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使第一连接部件31装配于第一极柱11,不会产生位置偏移;同时相对于未设置第二端面313的第一连接部件31,容易在墩封与盖板组件1受外力作用时划破本体部2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端面313抵触于本体部20,增大了第一连接部件31与本体部20的接触面积,在第一连接部件31受力向电芯2压去时,第二端面313能够保护本体部 20不被划破;为了降低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一极柱11及第一极耳单元21的焊接难度,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设置为沿轴向y的投影不重合,从而方便焊接设备的焊头进行焊接。
73.同理,第二连接部件32包括第三端面322、第四端面323与第二焊接面324,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水平设置,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位于不同水平面,且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沿轴向y的投影不重合,第二焊接面324分别连接于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第二焊接面324分别连接于第三端面322 与第四端面323,在焊接时,第三端面322用于与第二极柱12进行抵触,第四端面323用于与本体部20进行抵触,第二焊接面324其中一面与第二凹部121的底面接触,另外一面与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进行接触,通过设置第三端面322使第二连接部件32与第二极柱12的接触面结增加,进而提升集流件3的过流能力,且第三端面322抵触于第二极柱12,在装配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使第二连接部件32装配于第二极柱12,不会产生位置偏移;同时相对于未设置第四端面323的第二连接部件32,容易在墩封与盖板组件1受外力作用时划破本体部2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第四端面323抵触于本体部20,增大了第二连接部件32与本体部20的接触面积,在第二连接部件32受力向电芯2压去时,第四端面323能够保护本体部 20不被划破;为了降低第一连接部件32与第二极柱12及第二极耳单元22的焊接难度,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设置为沿轴向y的投影不重合,从而方便焊接设备的焊头进行焊接。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13、第三端面322 与第四端面323的形状结构不做具体限制,优选的,将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 313、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设置为半圆环状,第二端面313与第四端面323 设置为半圆环状能够防止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将电芯2的端面完全笼罩,进而影响电解液的浸润效率,同时将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13、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设置为的半圆环状能够更好地与盖体组件及极耳单元进行匹配。
75.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凸部311设置于第一焊接面314,第四凸部 321设置于第二焊接面324。
76.具体的,由于第一凹部111与第一凸部112并排设置以及第二凹部121与第二凸部122并排设置,因此将第三凸部311设置于第一焊接面314使第三凸部311能够在焊接完成后
抵接第一凸部112,将第四凸部321设置于第二焊接面324使第四凸部321能够在焊接完成后抵接第二凸部1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三凸部311与第四凸部32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第三凸部311与第四凸部 321可以为圆柱状、圆台状等其他形状,只要第三凸部311与第四凸部321能够在焊接完成后分别抵接于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形成电流通道即可。
77.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中,第三凸部311为拱形结构,第三凸部311的两侧设置有缺口;第四凸部321为拱形结构,第四凸部321的两侧设置有缺口。
78.具体的,第三凸部311设置在第一焊接面314,第三凸部311为拱形结构,拱形结构的最高点超出第一端面312,拱形结构的两侧设置有缺口,即拱形结构只有拱形面,拱形结构两侧不设置垂直面,通过上述设置,使两侧的缺口能够在拱形面受力时起到缓冲作用,拱形面通过弹性变形的释放外力,通过对金属片进行模具冲压得到具有第三凸部311的第一连接片;同理,通过将第四凸部321 设置在第二焊接面324,第四凸部321为拱形结构,拱形结构的最高点超出第一端面312,拱形结构的练车设置有缺口,使两侧的缺口能够在拱形面受力时起到缓冲作用,拱形面通过弹性变形的释放外力。同时将拱形结构的最高点设置为超出第一端面312是为了保证拱形机构能够抵接于第一凸部112或第二凸部122。
79.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凹部111的底面的倾斜角度、第一极耳单元 21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一焊接面314的倾斜角度相同;第二凹部121的底面的倾斜角度、第二极耳单元22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二焊接面324的倾斜角度相同。
80.通过将第一凹部111的底面的倾斜角度、第一极耳单元21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一焊接面314的倾斜角度设置为相同,能够使第一凹部111、第一极耳单元 21与第一焊接面314的接触面积更大,由于接触面积更大,因此在焊接过程中,第一凹部111、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焊接面314能够更好地进行焊接,同时也能够增加焊接面积,通过增加焊接面积,使过流区域的面积增大,因此提升了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
81.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焊接面314设置有第一通孔315,第三凸部311设置于第一通孔315上,且第三凸部311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 313;
82.第二焊接面324设置有第二通孔325,第四凸部321设置于第二通孔325上,且第四凸部321分别连接于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
83.具体的,在第三凸部311受到压力时向下发生形变,由于第三凸部311设置于第一通孔315上,因此第三凸部311存在向下缓冲的空间,将外力释放,同时由于第三凸部311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因此第三凸部311受到的力会向第一端面312与第二端面313传递释放,避免了第三凸部311的力直接传递给第一焊接面314,导致第一焊接面314发生形变进而影响焊接区域的连接。同理,在第四凸部321受到压力时向下发生形变,由于第四凸部321设置于第一通孔315上,因此第四凸部321存在向下缓冲的空间,将外力释放,同时由于第四凸部321分别连接于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因此第四凸部321受到的力会向第三端面322与第四端面323传递释放,避免了第四凸部321的力直接传递给第二焊接面324,导致第二焊接面324发生形变进而影响焊接区域的连接。
84.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332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33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之间的间隙。
85.具体的,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332之间形成有间隙,即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332沿轴向y的投影不存在重叠。
86.通过将注塑件33分为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332防止注塑件33影响电解液的对电芯2的浸润,同时将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33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之间保证第一注塑部件331与第二注塑部件 332能够将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进行固定连接。
8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8所示的圆柱电池,包括如上述任一个方案中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
88.具体的,圆柱电池包括一侧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的壳体4、集流件3、电芯2 和盖板组件1,电芯2容置于壳体4内,盖板组件1用于盖合壳体4的开口,以使电芯2安装于壳体4内。为了保证圆柱电池的电性连通,将盖板组件1的第一极柱11 的第一凹部111与第一连接部件31的第一主体部310焊接,第三凸部311抵接于第一凸部112,将盖板组件1的第二极柱12的第二凹部121与第二连接部件32的第二主体部320焊接,第四凸部321抵接于第二凸部122,在电芯2入壳后,第一极耳单元21与集流件3的第一连接部件31的第一主体部310进行焊接,第二极耳单元 22于集流件3的第二连接部件32的第二主体部320进行焊接,盖板组件1与电芯2 通过上述第一方面的过流结构实现电连接。同时在第一极柱11、第二极柱12与绝缘件13的外边缘围绕密封圈14,使第一极柱11、第二极柱12与壳体4绝缘。
89.圆柱电池通过第一主体部310将第一极耳单元21与第一极柱11进行电连接,通过第二主体部320将第二极耳单元22与第二极柱12进行电连接,使第一主体部 310与第二主体部320中的电连接区域构成完整的电流通道,且通过将第三凸部 311抵接于第一凸部112,第四凸部321抵接于第二凸部122能够使第三凸部311与第四凸部321也成为电芯2与盖板组件1之间的电流通道,通过形成两个电流通道从而增加了电芯2、盖板组件1与集流件3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同时由于第三凸部311与第四凸部321分别抵接于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因此还能够增加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的结构强度,使第一凸部112与第二凸部122 更好地抵抗外部作用力,通过上述的设置加强了圆柱电池的过流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圆柱电池的极柱的结构强度。
90.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