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线和诊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41757发布日期:2022-10-05 05:29阅读:38来源:国知局
测试线和诊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试线和诊断设备。


背景技术:

2.现今,在对各种被检测设备进行测试诊断时,通常要采用匹配的测试线将被检测设备与诊断主机连接。然而,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生有水沿着测试线的端口进入到诊断主机的意外情况,测试就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测试的安全性并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线和诊断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测试线连接诊断主机进行测试诊断时安全性不高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测试线,包括:
5.连接导线;以及
6.第一插接头,用于连接诊断主机,所述第一插接头电连接于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外周周向设置有密封圈组件,所述密封圈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圈相对所述第二密封圈更为靠近所述连接导线,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径。
7.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间隔设置的方向,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厚度。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组件和所述第一插接头一体成型。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头包括插接部和设于所述插接部外周的保护壳,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保护壳的外周周向设置,所述保护壳为非中心对称结构。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还包括导向标识,所述导向标识设于所述保护壳的外表面。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线还包括螺栓,所述螺栓的一端穿过所述保护壳且位于所述插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插接头和诊断主机通过所述螺栓固定连接。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线还包括第二插接头,所述第二插接头电连接于所述连接导线远离所述第一插接头的一端,所述第二插接头用于连接被检测设备。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线还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套设于所述连接导线外周,所述防护套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头。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头的相对两侧设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头和防护套。
1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诊断设备,所述诊断设备包括诊断主机和与所述诊断主机相适配的如上所述的测试线。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上设置密封圈组价,当第一插接头插入诊断主机的插接口后,实现插接口的密封,防止外界水和灰尘等杂质进入诊断主机内;同
时,当所述第二密封圈无法对诊断主机的插接口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时,第一密封圈的外径更大,可以确保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减小测试线测试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测试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第一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第一插接头的俯视图;
21.图4为图3中第一插接头的侧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诊断设备和第一插接头的连接示意图。
23.附图标号说明:
2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测试线100连接导线200第一插接头210密封圈组件211第一密封圈212第二密封圈220插接部230保护壳231导向标识240螺栓250防护套260防滑垫300第二插接头20诊断设备
2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现今,在对各种被检测设备进行测试诊断时,通常要采用匹配的测试线将被检测
设备与诊断主机连接。然而,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生有水沿着测试线的端口进入到诊断主机的意外情况,测试就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测试的安全性并不高。
3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测试线和诊断设备。
31.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线10包括连接导线100和第一插接头200。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用于连接诊断主机,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电连接于所述连接导线100的一端,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外周周向设置有密封圈组件210,所述密封圈组件210至少包括第一密封圈211和第二密封圈212,所述第一密封圈211和第二密封圈21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相对所述第二密封圈212更为靠近所述连接导线100,所述第二密封圈21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外径。
32.进一步的,所述测试线10一般用于设备测试诊断,因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线10还包括第二插接头300,所述第二插接头300电连接于所述连接导线100远离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一端,所述第二插接头300用于连接被检测设备。
33.当要对被检测设备进行测试时,将所述测试线10的第二插接头300与被检测设备连接,将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与诊断主机进行连接。由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外周周向设置有密封圈组件210,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插入诊断主机的插接口后,所述密封圈组件210与诊断主机的插接口过盈配合,达到所述测试线10与所述诊断主机的插接口之间的密封效果。此时,若在测试过程中有水沿着所述测试线10朝诊断主机的插接口流动,所述密封圈组件210可以起到密封阻拦作用,同时还可以阻挡外部灰尘等杂质进入诊断主机内,减小所述测试线10测试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4.考虑到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大小和诊断主机的插接口的大小在生产制造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精度误差,导致不同所述测试线10的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插入不同的诊断主机的插接口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插接口内壁之间的间隙距离不一致。因此,将所述所述密封圈组件210设置为至少包括第一密封圈211和第二密封圈212,所述第一密封圈211和第二密封圈21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相对所述第一密封圈211更为靠近所述连接导线100,所述第二密封圈21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外径。当所述第二密封圈212无法对诊断主机的插接口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时,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外径更大,可以确保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35.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在与诊断主机的插接口的反复插拔过程中,由于所述密封圈组件210与所述插接口为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圈组件210势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反复地形变与恢复的过程会造成所述密封圈组件210的疲劳损伤,减小所述密封圈组件210的使用寿命。
36.请参阅图3和图4,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密封圈211和第二密封圈212间隔设置的方向,所述第二密封圈21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厚度。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外径更大,在插入诊断主机的插接口后,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形变量也比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形变量,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相较于所述第二密封圈212更容易发生疲劳损伤。将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厚度设置得厚一点,可以增大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抗疲劳损伤能力,同时所述第二密封圈212的厚度设置得薄一点可以减小所述第一密封圈211进入诊断主机的插接口的阻力,延长所述第一密封圈211的使用寿命。
37.所述密封圈组件210可以单独制作生产后再粘接至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上,考虑到
在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诊断主机的反复插拔过程中,所述密封圈组件210也在反复地进行形变然后复原,所述密封圈容组件易从所述保护壳230上脱落下来。因此,较优的,所述密封圈组件210和第一插接头200为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注塑成型时,通过模具直接在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密封圈,避免了所述密封圈的脱落,同时,还节省了所述密封圈生产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上的步骤,优化了所述测试线10的制作生产工艺。
38.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与诊断主机的插接口连接过程中,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正反面的区分,所述第一插接头200设置为包括插接部220和设于所述插接部220外周的保护壳230,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保护壳230的外周周向设置,所述保护壳230为非中心对称结构。
39.所述保护壳230为非中心对称结构具体可表现为,所述保护壳230的侧面和上端面之间通过圆弧面连接,所述保护壳230的侧面直接连接于下端面,或所述保护壳230的侧面和上端面之间通过斜面连接,所述保护壳230的侧面直接连接于下端面,或所述保护壳230的侧面和上端面之间通过斜面连接,所述保护壳230的侧面和下端面之间通过圆弧面连接,等其他类似的形式。在将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诊断主机上的插接口进行对齐连接时,可以直接观测所述保护壳230的轮廓形状并,然后根据所述保护壳230的非中心对称结构来判断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正反面放置是否正确,以避免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与诊断主机上的插接口反插。
40.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230还包括导向标识231,所述导向标识231设于所述保护壳230的外表面。所述导向标识231可以进一步帮助用户识别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正反面。具体的,当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诊断主机的插接口为正确匹配插入时,所述保护壳230设有所述导向标识231的一面朝上,即表明,用户只需要观察出所述保护壳230哪一面设有所述导向标识231,再调整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朝向,使所述保护壳230设有所述导向标识231的一面朝上,就可以保证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与诊断主机的插接口的正确匹配。所述导向标识231的具体样式不做限制,包括但不限于背向所述连接导线100的箭头等。
41.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线10还包括螺栓240,所述螺栓240连接于所述保护壳230且位于所述插接部22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诊断设备20通过所述螺栓240固定连接。诊断主机上设有与所述螺栓240相适配的螺纹孔,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插接于诊断设备20的插接口后,再通过所述螺栓240与螺纹孔的固定连接,提高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诊断主机连接的稳定性。
42.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为保护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连接导线100的连接处,所述测试线10还包括防护套250,所述防护套250套设于所述连接导线100外周,所述防护套250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所述防护套250可以避免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连接导线100的电性连接处暴露于空气中,同时还可以增强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连接导线100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所述第一插接头200脱离于所述连接导线100。
43.进一步的,考虑到诊断主机通过所述测试线10对被检测设备完成诊断后,需要将所述第一插接头200从诊断设备20上拔出,在一实施例中,所所述第一插接头200的相对两侧设有防滑垫260,用户在将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拔出时,所述防滑垫260可以增大用户手指
与所述测试线10之间的摩擦力,方便用户施力将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更顺利地拔出。所述防滑垫260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和防护套250,一方面,可以增加所述保护壳230和防护套25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户在拔出所述第一插接头200时,施力点只位于所述防护套250处而造成所述防护套250脱落于所述保护壳230,或者施力点只位于所述连接导线100处而造成所述连接导线100脱落于所述第一插接头200。
4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诊断设备20,所述诊断设备20包括诊断主机和与所述诊断主机相适配的如上所述的测试线10。由于本诊断设备2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