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结构及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5705发布日期:2023-01-24 22:2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电路结构及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路结构以及一种包括所述电路结构的断路器。


背景技术:

2.插入式断路器,由于受到应用场合的限制,对于其内部结构设计和布局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断路器(例如塑壳断路器、框架式断路器等)的要求。
3.现有插入断路器,尤其是设有两个电路结构(例如1p+n型断路器,具有1 个l极电路和1个n极电路)的断路器,存在以下不足:
4.1、两个电路结构的接触系统和操作机构一般采取沿断路器壳体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方式进行布局,一则两组接触系统距离相近对绝缘性能要求高,二来两组接触系统层叠设置增加了断路器的厚度规格。
5.2、为了实现两个电路结构的同步断开或闭合,两个电路结构共用操作机构或者具有两个独立的操作机构,操作机构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
6.3、n极电路缺少引弧结构,或者设有的引弧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以及一种包括所述电路结构的断路器,其结构简单且分断性能好。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电路结构,其包括第二进线端、第二出线端、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第二动触头转动设置且与第二静触头配合使用,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位于第二进线端和第二出线端之间;所述第二静触头包括第二静导电板和第二静触点,第二静导电板一端设置第二静触点,另一端与第二出线端相连;所述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二软连接和第二接线板,第二接线板包括设置在其一端的第二接线板首段,第二动触头通过第二软连接与第二接线板首段相连,第二接线板另一端与第二进线端相连,第二接线板首段与第二静导电板相对设置,第二动触头设有动触点的一端在第二静导电板和第二接线板首段之间摆动。
10.优选的,所述第二静导电板包括静导电板第一部和静导电板第二部,静导电板第二部一端与第二出线端相连,另一端与静导电板第一部折弯相连,第二静触点设置在静导电板第一部的自由端上,静导电板第一部与第二接线板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排弧通道,第二排弧通道一端与第二动触头设有动触点的一端相对,另一端与第二进线端相对;所述第二动触头与第二静触头闭合时,第二动触头和静导电板第一部中流过电流方向相同。
11.优选的,所述静导电板第一部包括静导电板首段和静导电板中段,静导电板首段、静导电板中段和静导电板第二部依次相连,第二静触点设置在静导电板首段上,静导电板首段相对于静导电板中段向静导电板第二部所在侧折弯,静导电板首段与静导电板第二部平行设置;
12.所述第二接线板还包括第二接线板颈段、第二接线板腹段和第二接线板尾段,第二接线板首段、第二接线板颈段、第二接线板腹段和第二接线板尾段依次相连,第二接线板首段与静导电板首段相对平行设置,第二动触头设有动触点的一端插置在第二接线板首段和静导电板首段之间,第二接线板腹段与静导电板中段相对平行设置,第二接线板尾段还与第二进线端相连。
13.优选的,所述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二操作机构,第二操作机构包括转动设置的第二杠杆和第二动触头弹簧,第二动触头设置在第二杠杆上与其同步转动且能相对于第二杠杆转动,第二动触头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动触头相连;所述第二动触头与第二静触头闭合时,第二动触头弹簧使第二动触头压紧第二静触头;所述第二动触头与第二静触头分断后,第二动触头弹簧驱动第二动触头向远离第二静触头的方向摆动。
14.优选的,所述第二杠杆绕第二杠杆轴转动设置,第二动触头中部设有第二动触头孔,第二动触头通过第二动触头孔活动套设在第二杠杆轴上,第二动触头孔的内径大于第二杠杆轴,第二动触头的远离其动触点的一端绕第二动触头轴转动设置在第二杠杆上,第二动触头弹簧为拉簧,其一端通过第二动触头孔与第二动触头相连,另一端固定设置。
15.一种断路器,其包括所述的电路结构;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壳体,电路结构设置在壳体内,第二进线端和第二出线端分别设置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16.优选的,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内且依次电连的第一进线端、第一出线端和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第一进线端和第二进线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第一出线端和第二出线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沿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包括驱动相连的第一操作机构和第一动触头,以及与第一动触头配合的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一操作机构与第二操作机构驱动相连。
17.优选的,所述断路器还包括分别用于第一操作机构驱动配合的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
18.优选的,所述断路器还包括与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驱动相连的操作件,操作件、第一出线端和第二出线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同一端。
19.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其结构简单,减小了第二电路的回路电阻,增大了第二动触头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增大动静触头的开距,提高分断性能。此外,所述第二接线板除具有通流作用,还具有引弧作用,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上引走,避免或显著降低电弧对于第二动触头的烧损,延长了第二动触头的使用寿命。
20.本实用新型断路器,其包括所述电路结构,其结构简单且分断性能好。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杠杆、联动件和第二杠杆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26.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一个实施例。
27.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其包括壳体15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15 内的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壳体15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至少一端设有断路器接线端;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 包括驱动相连的第一操作机构和第一动触头6-8,以及与第一动触头6-8配合的第一静触头6-9;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包括驱动相连的第二操作机构和第二动触头11-1,以及与第二动触头 11-1配合的第二静触头11-3;所述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沿壳体1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位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
28.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动触头6-8和第一静触头6-9组成第一接触系统,第二动触头11-1和第二静触头11-3组成第二接触系统。
29.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为断路器接线端,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进线端为断路器进线端,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出线端为断路器出线端;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进线端分别为第一进线端9 和第二进线端10,第一进线端9和第二进线端10设置在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且沿壳体15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出线端分别为第一出线端14a和第二出线端14b,第一出线端14a和第二出线端14b 设置在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且沿壳体15的厚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30.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仅一端设有断路器接线端;也即是,所述断路器进线端和短路出线端均设置在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
31.本实施例断路器,以图1-2的上下方向为壳体15的长度方向,以图1-2的左右方向为壳体15的宽度方向,以图1-2面向读者的一侧向背向读者的一侧为壳体15的厚度方向。
32.本实施例断路器优选为1p+n型断路器,第一电路优选为l极电路,第二电路优选为n极电路。当然作为其它实施例,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也可以都为l 极电路。
33.本实用新型断路器,其第一电路的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电路的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沿壳体1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与现有断路器相比,降低了断路器的厚度规格,而且增大了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绝缘距离和爬电间隙,提高了断路器极间的绝缘性,简化断路器内部走线工艺;其第一电路的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和第二电路的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均设置断点,具备隔离功能,更加安全。
34.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操作件1,操作件1设置在壳体15 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操作件1与第一操作机构驱动相连,第一操作机构与第二操作机构驱动相连,通过操作件1带动第一操作机构,再由第一操作机构带动第二操作机构动作。
35.本实施例断路器中,所述操作件1优选为滑动插置在壳体15内的按钮。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按钮与断路器出线端沿壳体15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操作件1、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沿壳体15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即沿壳体15内的一个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与操作件1的距离不同,而不像现有技术的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沿壳体15的宽度方向并排
且与操作件1的距离相同。
36.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操作件1也可以采用转动设置的手柄以驱动第一操作机构。
37.如图2-4所示,所述第一操作机构通过联动件16与第二操作机构驱动相连,第一操作机构和第二操作机构的传动方式简单、可靠,保证了两套接触系统的同步动作。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壳体15上且与第一动触头6-8驱动相连的第一杠杆6-2,第二操作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壳体15上且与第二动触头11-1驱动相连的第二杠杆11-0,第一杠杆6-2通过联动件16与第二杠杆11-0驱动相连,第一杠杆6-2和第二杠杆11-0同步转动,第一杠杆 6-2转动以驱动第一动触头6-8与第一静触头6-9闭合或断开,同时第二杠杆 11-0转动以驱动第二动触头11-1与第二静触头11-3闭合或断开。
38.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杆杆6-2和第二杠杆11-0的转动方向保持相反,也即是第一杠杆6-2转动以驱动第一接触系统闭合或断开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杠杆11-0转动以驱动第二接触系统闭合或断开时的转动方向相反。具体的,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杠杆6-2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以驱动第一接触系统断开或闭合;所述第二杠杆11-0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以驱动第二接触系统断开或闭合。当然,所述第二动触头11-1和第二静触头11-3的设置位置对调,或者第一动触头6-8和第一静触头6-9位置对调,也可以将第一杠杆6-2和第二杠杆11-0的转动方向设置为保持相同。
39.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杠杆6-2和第二杠杆11-0分别与联动件16两端转动相连。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联动件16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联动件传动部16-1、联动件传动板16-0和第二联动件传动部16-2;所述第一杠杆6-2包括第一杠杆连接部6-2-0,第一杠杆连接部6-2-0与第一联动件传动部16-1转动相连,第一杠杆连接部6-2-0与第一联动件传动部16-1的转动轴线(也即是二者的转动连接轴线)与第一杠杆6-2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杠杆11-0包括第二杠杆连接部11-0-0,第二杠杆连接部11-0-0与第二联动件传动部16-1转动相连,第二杠杆连接部11-0-0与第二联动件传动部16-2的转动轴线(也即是二者的转动连接轴线)与第二杠杆11-0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联动件传动部16-1和第二联动件传动部16-2均位于联动件传动板16-0同一侧,联动件传动板1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杠杆6-2、第二杠杆11-0沿壳体15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从而进一步节约壳体15的厚度空间。
40.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联动件传动部16-1和第一杠杆连接部6-2-0 通过轴孔方式转动相连,也即是二者中一个设置插孔,另一个作为轴转动插置在该插孔内;或者,二者均设置插孔,使用一根轴分别转动插置在两个插孔内;所述第二联动件传动部16-2和第二杠杆连接部11-0-0通过轴孔方式转动相连,也即是二者中一个设置插孔,另一个作为轴转动插置在该插孔内;或者,二者均设置插孔,使用一根轴分别转动插置在两个插孔内。
41.如图2-3所示,以下为所述第一操作机构的一个实施例。
42.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包括手柄件6-1、手柄复位件6-0、第一杠杆6-2、第二连杆6-3、杠杆复位件6-4、锁扣件6-5、跳扣件6-6和跳扣复位件6-7,手柄件6-1和第一杠杆6-2分别转动设置在壳体15上,手柄件6-1 通过第一连杆3与按钮(即操作件1)相连(第一连杆3优选为u形连杆,其两端分别与手柄件6-1和按钮转动相连),且通过第二连杆6-3与锁扣件6-5相连 (第二连杆6-3优选为u形连杆,其两端分别与手柄件6-1和锁扣件6-5转动相连),手柄复位件6-0向手柄件6-1施加作用力使其具有向分闸位置转动的趋势,也即是断
路器分闸或跳扣时,手柄复位件6-0驱动手柄件6-1转动至分闸位置,锁扣件6-5和跳扣件6-6分别转动设置在第一杠杆6-2上且搭接配合,杠杆复位件6-4向第一杠杆6-2施加作用力使其驱动第一动触头6-8与第一静触头6-9断开,跳扣复位件6-7向跳扣件6-6施加作用力使其与跳扣件6-5保持搭接配合,第一杠杆6-2设有第一杠杆连接部6-2-0,第一杠杆连接部6-2-0 与第一杠杆6-2的转轴平行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复位件6-4优选为手柄复位扭簧,手柄复位扭簧与手柄件6-1同轴设置(手柄复位扭簧的螺旋体部分优选套设在手柄件6-1的转轴上),两端分别与手柄件6-1和壳体15配合;所述杠杆复位件6-4优选为杠杆压簧,设置在第一杠杆6-2与壳体15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二者限位配合;所述跳扣复位件6-7为跳扣复位扭簧,跳扣复位扭簧与跳扣件6-6同轴设置(跳扣复位扭簧的螺旋体部分优选套设在跳扣件6-6的转轴上),两端分别与跳扣件6-6和第一杠杆6-2配合。
43.作为其它实施例,如通过手柄来驱动第一操作机构时,第一操作机构可以不设置手柄件6-1和手柄复位件6-0,由手柄通过连杆与锁扣件6-5连接以驱动第一杠杆6-2。
44.如图2-3所示,以下为所述第二操作机构的一个实施例。
45.如图2-3所示,所述第二操作机构包括第二杠杆11-0和第二动触头弹簧 11-2,第二杠杆11-0转动设置在壳体15上,第二动触头11-1设置在第二杠杆 11-0上与其同步转动且能相对于第二杠杆11-0转动,第二动触头弹簧一端固定 (优选固定在壳体15上),另一端与第二动触头11-1相连;所述第二动触头11-1 与第二静触头11-3闭合时,第二动触头弹簧11-2使第二动触头11-1压紧第二静触头11-3;所述第二动触头11-1与第二静触头11-3分断后,第二动触头弹簧11-2驱动第二动触头11-1向远离第二静触头11-3的方向摆动。
46.如图2-3所示,所述第二杠杆11-0绕第二杠杆轴转动设置,第二动触头11-1 中部设有第二动触头孔,第二动触头11-1通过第二动触头孔活动套设在第二杠杆轴上,第二动触头孔的内径大于第二杠杆轴,第二动触头11-1的远离其动触点的一端绕第二动触头轴转动设置在第二杠杆11-0上,第二动触头弹簧11-2 为拉簧,其一端通过第二动触头孔与第二动触头11-1相连,另一端固定设置。具体的,所述第二动触头11-1与第二静触头11-3接触之前,第二动触头11-1 在第二杠杆11-0的带动下绕第二杠杆轴转动,第二动触头弹簧11-2使第二动触头孔的侧壁与第二杠杆轴限位配合以使第二动触头11-1与第二杠杆11-0保持相对静止,第二动触头弹簧11-2向第二动触头11-1施加作用力使其第二杠杆11-0具有向远离第二静触头11-3的方向转动的趋势;所述第二动触头11-1 与第二静触头11-3甫一接触,第二杠杆11-0继续向其合闸位置转动,则使第二动触头11-1以第二静触头11-3为支点相对于第二杠杆11-0转动,此时第二动触头弹簧11-2向第二动触头11-1施加作用力使其压紧第二静触头11-3。
47.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锁定机构2,锁定机构2与操作件1 (操作件1优选为按钮)沿壳体15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断路器出线端和锁定机构2分别位于操作件1的两侧。所述锁定机构2包括锁定部,断路器合闸时,操作件1驱动锁定机构2动作使锁定部凸出在壳体15外部,从而避免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装入断路器安装位(例如配电柜、配电箱等),还能避免断路器在合闸状态下被拔出断路器安装位,从而提高用电安全性;所述锁定机构2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展开。
4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与第一操作机构驱动相连的电动操作机构4和线路板13,电动操作机构4、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沿壳体15的长
度方向依次设置且位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线路板13与第一操作机构沿壳体15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操作机构4位于断路器进线端和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之间。
49.如图2所示,所述电动操作机构4包括驱动相连的驱动电机和齿轮组,齿轮组包括末级齿轮,末级齿轮与第一操作机构的手柄件6-1驱动配合。所述电动操作机构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5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操作机构配合的短路保护机构12和灭弧系统7,短路保护机构12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跳扣件 6-6转动以解除与锁扣件6-5的搭接配合,触发第一操作机构脱扣分闸,第一操作机构同步带动第二操作机构分闸,短路保护机构12和灭弧系统7沿壳体15 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位于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之间使二者间隔设置。
5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过载保护机构5,过载保护机构5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跳扣件6-6转动以解除与锁扣件6-5的搭接配合,触发第一操作机构脱扣分闸,过载保护机构5与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沿壳体15 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短路保护机构12与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位于壳体15 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过载保护机构5与灭弧系统7位于壳体15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52.如图2所示,所述短路保护机构12优选为电磁脱扣器,第一动触头6-8、短路保护机构12和第一进线端9依次电连,过载保护机构5包括双金属片,第一静触头6-9、过载保护机构5和第一出线端14a依次电连,灭弧系统7包括与第一接触系统配合的灭弧室。
53.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5包括第一排弧通道,第一排弧通道一端与灭弧系统7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排弧通道与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沿壳体15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54.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动触头11-1通过依次相连的第二软连接19、第二接线板17与第二电路的第二进线端10电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静触头11-3包括第二静导电板和第二静触点11-3-2,第二静导电板一端设置第二静触点11-3-2,另一端与第二出线端14b相连;所述第二接线板17包括设置在其一端的第二接线板首段17-0,第二动触头11-1通过第二软连接19与第二接线板首段17-0相连,第二接线板17的另一端与第二进线端10相连,第二接线板首段17-0与第二静导电板相对设置,第二动触头11-1设有动触点的一端在第二静导电板和第二接线板首段17-0之间摆动;上述结构设计,一则减小了第二电路的回路电阻,二来增大了第二动触头的活动空间。进一步的,如图3 所示,所述第二静导电板包括静导电板第一部11-3-0和静导电板第二部11-3-1,静导电板第二部11-3-1一端与第二出线端14b相连,另一端与静导电板第一部 11-3-0折弯相连,第二静触点11-3-2设置在静导电板第一部11-3-0的自由端上,静导电板第一部11-3-0与第二接线板17相对间隔形成第二排弧通道,第二排弧通道一端与第二静触头11-1设有动触点的一端相对,另一端与第二进线端10相对,第二接线板17除了具有通流作用,还具有引弧作用,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11-1上引走,避免或显著降低电弧对第二动触头11-1的烧损,延长了第二动触头11-1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二动触头11-1与第二静触头11-3闭合时,第二动触头11-1和静导电板第一部11-3-0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
55.如图2-3所示,所述静导电板第一部11-3-0包括静导电板首段11-3-0-0 和静导电
板中段11-3-0-1,静导电板首段11-3-0-0、静导电板中段11-3-0-1 和静导电板第二部11-3-1依次相连,第二静触点11-3-2设置在静导电板首段 11-3-0-0上,静导电板首段11-3-0-0相对于静导电板中段11-3-0-1向静导电板第二部11-3-1所在侧折弯,静导电板首段11-3-0-0与静导电板第二部11-3-1 优选平行设置,静导电板优选为鱼钩形结构,静导电板第二部的长度远大于静导电板第一部的长度。
56.如图2-3所示,所述第二接线板17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接线板首段17-0、第二接线板颈段17-1、第二接线板腹段17-2和第二接线板尾段17-3,第二接线板首段17-0与静导电板首段11-3-0-0相对平行设置,第二动触头11-1设有动触点的一端插置在第二接线板首段17-0和静导电板首段11-3-0-0之间,第二接线板腹段17-2与静导电板中段11-3-0-1相对平行设置,第二接线板尾段 17-3还与第二进线端10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线板颈段17-1相对于第二接线板首段17-0向第二静触头11-3所在侧折弯,第二接线板颈段17-1和第二接线板尾段17-3向第二接线板腹段17-2同一侧折弯,第二静触头11-3位于第二接线板腹段17-2另一侧。
5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电流采样装置8,过载保护机构5、灭弧系统7和电流采样装置8沿壳体15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电流采样装置8和过载保护机构5分别位于灭弧系统7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电流采样装置8位于灭弧系统7和断路器进线端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电流采样装置8位于第一排弧通道和断路器进线端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电流采样装置8位于第一排弧通道与第一进线端9之间,电流采样装置8与第二排弧通道沿壳体15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58.如图2所示,所述电流采样装置8包括电流互感器,短路保护机构12通过第一接线板19与第一接线端9相连,第一接线板19由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11 和第一排弧通道之间穿过(第一接线板19优选嵌置在壳体15内的第一接线板卡槽内),电流互感器套设在第一接线板19上。
59.具体的,如图1-2所示方向,本实施例断路器中:所述第一进线端14a和第二进线端14b沿壳体15的厚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在壳体15的上端,第一出线端9和第二出线端10由右至左并排间隔设置在壳体15下端;所述断路器进线端、按钮(即操作件1)和锁定机构2由左至右并排设置在壳体15的上端;所述电动操作机构4、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断路器进线端和断路器出线端之间;所述短路保护机构12和灭弧系统7左右并排设置且位于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和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之间,第一操作及接触系统6与过载保护机构5左右并排设置;所述第二操作及接触系统11和第一排弧通道由左至右并排设置,电流采样装置8位于第一排弧通道和第一进线端9之间且与第二排弧通道由右至左并排设置。本实施例断路器的内部布局合理、紧凑,既保证了壳体15内部的绝缘性能,还节约了内部空间,减小了断路器的尺寸规格。
60.作为其它的实施例,例如第二电路为l极电路时,所述第二操作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二锁扣件和第二跳扣件,第二锁扣件和第二跳扣件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二杠杆11-0上且搭接配合,第一操作机构通过联动件16与第二锁扣件连接;同时对应第二跳扣件还可以设有第二短路保护机构和第二过载保护机构,用于接触第二锁扣件和第二跳扣件的搭接配合,触发第二操作机构脱扣分闸。此外,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断路器进线端和断路器出线端也可以位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按钮或手柄(也即是操作件1)设置在壳体15的长度方
向上的另一端。
6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6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