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片与单体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54225发布日期:2023-01-06 23:4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连接片与单体电池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片与单体电池。


背景技术:

2.在单体电池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外部短路,就会产生上千安时的大电流,此时电池内部会在大电流下极速升温,引发电池热失控。基于此,单体电池设置有带有熔断结构的连接片,连接片连接于顶盖的极柱与电芯的极耳之间,熔断结构能够在大电流经过时熔断而形成断路,从而保证电池安全。此外,单体电池还设置有绝缘件,绝缘件包覆在连接片的外侧,能够避免极耳与连接片上连接极柱的极柱连接部直接接触,然而,绝缘件的边沿可能会因为起翘、外翻等原因与极柱连接部分离,使得极耳直接接触极柱连接部而造成分流,导致连接片不能正常熔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片,能够通过熔断部的熔断槽与绝缘件上的连接部配合,改善绝缘件边沿起翘的问题。
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连接片的单体电池。
5.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片,用于连接单体电池的极柱与极耳,包括:
6.连接片主体,包括极柱连接部、极耳连接部与熔断部,所述熔断部连接于所述极柱连接部与所述极耳连接部之间,所述熔断部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熔断槽,沿所述第一熔断槽的槽口的朝向方向,,所述第一熔断槽的宽度逐渐减小;
7.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部与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连接于所述熔断部,所述第一绝缘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熔断槽内,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熔断槽的侧壁抵接。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熔断部设置第一熔断槽,由于第一熔断槽的宽度逐渐缩小,因此绝缘件上的第一连接部将会被限制在第一熔断槽内,避免极耳因绝缘件的边沿起翘、外翻而直接接触极柱连接部与熔断部。此外,第一熔断槽设置在熔断部宽度方向的两侧,除了能够控制熔断部截面积之外,还能够与第一连接部配合以避免绝缘件的边沿起翘,从而无需在熔断部上单独设置第一连接部的配合结构,有助于简化连接片的结构。
10.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熔断部还设置有第二熔断槽,所述第二熔断槽位于所述熔断部两侧的所述第一熔断槽之间,所述绝缘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熔断槽内,并与所述熔断部连接。
11.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极柱连接部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槽,沿所述安装槽的槽口的朝向方向,所述安装槽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绝缘件还包括第二绝缘部与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绝缘部连接于所述极柱连接部,所述第二绝缘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绝缘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安装槽的
侧壁抵接。
12.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极柱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极柱连接部贯通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一表面,并越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侧面以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13.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14.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极柱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极柱连接部贯通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极柱连接部贯通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凹槽相互连通;所述绝缘件还包括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一表面,并越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侧面以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
15.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16.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熔断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所述熔断部贯通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一熔断槽,所述绝缘件还包括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三表面,并越过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侧面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17.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平齐。
18.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单体电池,包括:
19.壳体;
20.电芯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电芯、极柱与所述的连接片,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所述电芯的极耳连接,所述极柱连接部与所述极柱连接。
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23.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
24.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连接片的分解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连接片的分解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连接片的分解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连接片的分解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连接片的立体示意图;
30.图8为图7中连接片另一方向上的剖视图;
31.图9为图8的分解示意图
32.图10为图7中a-a方向的剖视图;
33.图11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中连接片的分解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连接片100、连接片主体110、极柱连接部111、第一表面1111、第二表面1112、熔断
部113、第三表面1131、第四表面1132、第一熔断槽114、第二熔断槽115、安装槽116、凹槽117、绝缘件120、第一绝缘部121、第二绝缘部122、第一连接部123、第二连接部124、第三连接部125、第四连接部126。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9.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1.在单体电池中,电芯的极耳通过极柱向外部传输电流,如果出现外部短路,将会产生大电流而引发电池的热失控,因此会在极耳与极柱之间设置具有熔断结构的连接片,连接片包括极耳连接部与极柱连接部,二者分别与极耳以及极柱焊接连接,当连接片内有大电流经过时,连接片会在极耳连接部与极柱连接部之间的熔断部发生熔断,从而切断电池与外部设备的电连接。由于极耳较宽,当其焊接在极耳连接部上时,极耳可能会接触熔断部与极柱连接部,导致熔断部因分流而不能正常熔断,因此通常还会在连接片的外侧包覆绝缘件以进行隔离,然而,绝缘件的边沿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起翘、外翻,导致隔离失效,基于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片,通过熔断部上的第一熔断槽与绝缘件上的第一连接部配合,使绝缘件的边沿与连接片主体保持贴合,保证隔离效果,以下结合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42.参照图1、图2,连接片100包括连接片主体110与绝缘件120,连接片主体110为连接片100的主要部件,用于实现极柱与极耳的电连接,并能够在大电流下熔断,具体地,连接片主体110包括极柱连接部111、极耳连接部112与熔断部113,沿连接片主体110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极柱连接部111与极耳连接部112分别位于连接片主体110的两端,熔断部113位于极柱连接部111与极耳连接部112之间。沿连接片主体110的宽度方向(例
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极耳连接部112宽于极柱连接部111,极耳连接部112的左右两侧能够分别与两个单体电池的极耳连接。
43.熔断部113上设置有第一熔断槽114,第一熔断槽114能够控制熔断部113的截面积,从而控制熔断部113的熔断电流,本实施例中,熔断部113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燕尾型的第一熔断槽114,定义第一熔断槽114靠近对侧第一熔断槽114的一端为尾端,远离对侧第一熔断槽114的一端为首端,此处所指的燕尾型,是指第一熔断槽114的宽度沿尾端至首端的方向逐渐缩小。
44.极耳的宽度(也即图1中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宽,当极耳焊接在极耳连接部112上时,还会朝极柱连接部111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熔断部113的侧边、极柱连接部111的侧边接触,为了实现极耳与熔断部113、极柱连接部111之间的隔离,连接片主体110上的部分区域包覆有绝缘件120,具体地,绝缘件120包括第一绝缘部121与第二绝缘部122,第一绝缘部121包覆熔断部113,第二绝缘部122包覆极柱连接部11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极柱与极柱连接部111焊接,第二绝缘部122主要包覆在极柱连接部1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在中间形成供极柱直接接触的极柱连接部111的避让区域。此外,由于极耳沿厚度方向焊接在连接片主体110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上侧),因此绝缘件120主要包覆极柱连接部111与熔断部113的上表面。
45.绝缘件12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绝缘部121的第一连接部123,第一连接部123设置于第一熔断槽114内,并与熔断部113连接,第一连接部123的形状与第一熔断槽114的形状相同,也呈燕尾型,由于第一熔断槽114的宽度逐渐缩小,因此第一连接部123能够与第一熔断槽114的侧壁抵接,第一连接部123将会被限制在第一熔断槽114内,不能沿宽度方向脱离,从而使得绝缘件120的边沿与连接片主体110保持贴合,避免极耳因绝缘件120的边沿起翘、外翻而直接接触极柱连接部111与熔断部11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第一熔断槽114设置在熔断部113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熔断槽114除了能够控制熔断部113截面积之外,还能够与第一连接部123配合以避免绝缘件120的边沿起翘,从而无需在熔断部113上单独设置第一连接部123的配合结构,有助于简化连接片100的结构。
46.绝缘件120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与连接片主体110连接,使得第一绝缘部121、第二绝缘部122与第一连接部123成型为一体结构,在注塑过程中,熔融的塑胶可以自动充满第一熔断槽114,塑胶固化后即可形成与熔断部113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3。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熔断部113还设置有第二熔断槽115,第二熔断槽115位于熔断部113两侧的第一熔断槽114之间,能够配合第一熔断槽114共同控制熔断部113的截面积。由于第二熔断槽115无需与绝缘件120配合以限制绝缘件120的起翘,其形状与尺寸的设置相对自由,因此增加第二熔断槽115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熔断部113的截面积,从而适应不同的熔断场景。以图示为例,第二熔断槽115可以是矩形槽。
48.基于上述结构,绝缘件120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4同样连接于第一绝缘部121,其填充在第二熔断槽115内,并与熔断部113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124,可以增加绝缘件120与连接片主体110之间的连接强度。类似于第一连接部123,在注塑过程中,熔融的塑胶可以自动充满第二熔断槽115,塑胶固化后即可形成与熔断部113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24。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极柱连接部111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安装
槽116,安装槽116同样也为燕尾型,此处的燕尾型可以参照第一熔断槽114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在二者同为燕尾型槽的基础上,安装槽116与第一熔断槽114形状与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绝缘件120还包括连接于第二绝缘部122的第三连接部125,第三连接部125设置于安装槽116内,并与极柱连接部111连接,第三连接部125的形状与安装槽116相同,也呈燕尾型,由于安装槽116的宽度逐渐缩小,因此第三连接部125将会被限制在安装槽116内,配合上述第一熔断槽114与第一连接部123,能够增加绝缘件120的边沿与连接片主体110的卡接位置,进一步避免绝缘件120的边沿发生起翘。
50.由于极柱连接部111的长度大于熔断部113的长度,因此,极柱连接部111的单侧可以设置多个安装槽116,以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以图示为例,极柱连接部111的单侧设置有3个安装槽116,各安装槽116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增加安装槽116的长度以适应较长的极柱连接部111。
51.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25同样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形成,在注塑过程中,熔融的塑胶可以自动充满安装槽116,塑胶固化后第三连接部125即可与第二绝缘部122连接为一体结构。
52.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极柱连接部1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1(显示在图2中)与第二表面1112,例如,第一表面1111为上表面,第二表面1112为下表面。极柱连接部111贯通第二表面1112设置有安装槽116,也即,安装槽116设置在第二表面1112,且未完全贯通极柱连接部111。第二绝缘部122覆盖部分第一表面1111(例如第一表面1111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并越过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之间的侧面以与第三连接部125连接,如此,绝缘件120能够进一步包覆极柱连接部111的侧面,避免极耳与极柱连接部111的侧面接触而分流;此外,极柱连接部111的边沿夹持在第二绝缘部122与第三连接部125之间,能够避免绝缘件120的边沿沿厚度方向脱离极柱连接部111,防止发生起翘。
53.第三连接部125的外表面可以与第二表面1112保持平齐,使得连接片100的底部保持平整状态,如此,当极柱与极柱连接部111焊接时,连接片100可以平稳地放置在支撑部件之上。
5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至图10,极柱连接部111同样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1(显示在图2中)与第二表面1112,极柱连接部111贯通第二表面1112设置有凹槽117,也即,凹槽117设置在第二表面1112,且未完全贯通极柱连接部111。极柱连接部111贯通第二表面1112和第一表面1111设置有上述安装槽113,也即,安装槽113完全贯通极柱连接部111。安装槽113位于凹槽117的槽底,使得安装槽113与凹槽117相互连通。
55.相应地,绝缘件120还包括第四连接部126与上述第三连接部125,第三连接部125填充在第二熔断槽115内,第四连接部126设置于凹槽117内,第二绝缘部122覆盖部分第一表面1111(例如第一表面1111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并越过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之间的侧面以分别与第三连接部125以及第四连接部126连接,如此,绝缘件120能够进一步包覆极柱连接部111的侧面,避免极耳与极柱连接部111的侧面接触而分流;同时,由于安装槽116的宽度逐渐缩小,因此第三连接部125将会被限制在安装槽116内,且极柱连接部111的边沿夹持在第二绝缘部122与第四连接部126之间,能够进一步避免绝缘件120的边沿发生起翘。
56.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126同样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形成,在注塑过程中,熔融
的塑胶可以自动充满凹槽117,塑胶固化后第四连接部126即可与第三连接部125、第二绝缘部122连接为一体结构。
57.第四连接部126的外表面可以与第二表面1112保持平齐,使得连接片100的底部保持平整状态,如此,当极柱与极柱连接部111焊接时,连接片100可以平稳地放置在支撑部件之上。
5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熔断部11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1131(显示在图2中)与第四表面1132,例如,第三表面1131为上表面,第四表面1132为下表面。熔断部113贯通第四表面1132设置有第一熔断槽114,也即,第一熔断槽114设置于第四表面1132,且完全贯通熔断部113。第一绝缘部121至少部分覆盖第三表面1131,并越过第三表面1131和第四表面1132之间的侧面以与第一连接部123连接,如此,绝缘件120能够进一步包覆熔断部113的侧面,避免极耳与熔断部113的侧面接触而分流;此外,熔断部113的边沿夹持在第一绝缘部121与第一连接部123之间,能够进一步避免绝缘件120的边沿发生起翘。
59.第一连接部123的外表面可以与第四表面1132保持平齐,使得连接片100的底部保持平整状态,如此,当极柱与极柱连接部111焊接时,连接片100可以平稳地放置在支撑部件之上。
6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单体电池,其包括壳体与电芯组件,电芯组件位于壳体内,包括电芯、极柱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连接片100,其中,极耳连接部112与电芯的极耳连接,极柱连接部111与极柱连接。
6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